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246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docx

海南大学现代生态学考纲及整理答案

海南大学2016年博士生入学考试

《现代生态学》科目考试大纲

二、考试的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

180分钟

3)题型:

简答题(4道题,共计50分),论述题(1道题20分),应用题(1道题30分,含计算、实验设计和程序设计等形式)

4)试卷满分为100分

三、考试内容

1)植物生理生态学

了解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及其数学模型(重点是Farquhar生化模型),叶片的能量平衡模式(重点是叶片温度),主要气孔模型及其特征(Jarvis类和Ball-Berry-Leuning类)。

1.1叶片的能量平衡模式

1.2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同化CO2和H2O,制造有机物释放O2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糖类,贮藏着能量。

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用下列方程式来表示。

CO2+H2O(CH2O)+O2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1.光合作用是制造有机物的重要途径

2.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可贮存的化学能

3.光合作用可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1.2Farquhar生化模型

1.4Jarvis类和Ball-Berry-Leuning类

Jarvis类最大优点为形式直观

 

2)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

种-面积曲线,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及其主要假说(主要是生态位假说和中性理论),群落数量分析,代谢生态学

2.1种—面积曲线

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一个群落或一个地区的生物种类名录。

现以植物群落为例来具体阐述。

通过绘制种—面积曲线来确定最小面积的大小。

具体作法是:

逐渐扩大样地面积,随着样地面积的增大,样地内植物的种数也在增加,但当物种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曲线则有明显变缓的趋势,通常把曲线陡度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作为最小面积。

2.2生态位假说和中性理论

2.3代谢生态学

定义:

生态学代谢理论(metabolictheoryofecology),主要研究生物的各种性状随个体大小和温度变化的规律。

代谢理论的历史:

2/3律——德国生理学家Rubner发现,新陈代谢率正比于体重的2/3次方

3/4律——Kleiber发现,新陈代谢率与体重的3/4次方成正比

West和生态学家Brown在2004年提出了生态学代谢理论。

3个假设:

1.资源供给网络要充满生物体才能给生物体内所有的生命单元提供营养。

2.资源供给网络的末端大小(比如,循环系统的毛细血管)与个体大小无关。

3.该网络在供给资源时使得资源分配和输运所消耗的能量最小。

3)全球变化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形成与碳循环,陆地生态系统的蒸散,CO2施肥效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生态系统的氮饱和

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形成

碳循环

在气候变暖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纬度地区生态系统NPP一般表现为降低,而在中高纬度地区通常表现为增加,而在全球尺度上表现为NPP增加;

2)土壤呼吸作用增强,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3)高纬度地区的生态系统植被碳库表现为增加趋势,低纬度地区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变化不大,或略微降低,在全球尺度上表现为植被碳库增加;

4)地表凋落物的产量和分解速率增加;

5)土壤有机碳分解加速,进而减少土壤碳储存,同时植被碳库向土壤碳库的流动增加从而增加土壤碳库,这两种作用在不同生态系统的比重不同,在全球尺度上表现为土壤碳库的减少;

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植物光合产物与植物自养呼吸的差值,它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碳输入方式。

陆地生态系统的蒸散

蒸散,包括植被蒸腾、土壤蒸发和林冠截留蒸发三个组分,是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水分和能量的主要交换过程,是指土壤水由植物茎、叶面和植株间土面转移到大气中生成水汽的过程,蒸散量为植被蒸腾量、土壤蒸发量与林间截获蒸发量之和。

CO2施肥效应

所谓CO2的施肥效应是指CO2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助长作用。

研究发现,以CO2浓度净增量为自变量,以粮食产量变化百分比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发现:

1、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的粮食作物,CO2施肥效应是不同的。

例如,CO2浓度增加会提高泰国玉米的产量(即CO2施肥效应为正),但会降低美国和尼日利亚的水稻和中国的小麦产量(即CO2施肥效应为负)。

2、就某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粮食作物对CO2施肥效应的响应各不相同。

例如,中国的小麦产量受CO2施肥负效应影响,但玉米会受其正效应影响而增产不少。

3、就20个主要粮食生产国的总体状况而言,CO2施肥对水稻产量具有负效应,而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具有正效应。

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最适温度通常是指酶的最适温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的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不同植物适宜的温度都不同,促进则可以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到适宜温度,增加肥料,增加根部可吸收的氧气。

温度对于温带树木,净光合作用可在零下3开始,随温度增加到15~25℃时出现高峰,随后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到最高温度时,净光合为零。

生态系统的氮饱和

氮饱和定义为当氮流失等于氮沉降时,系统没有更多的能力来存留氮的状态。

输入生态系统的氮超过生态系统需求,导致氮饱和,过量氮输入并不会引起生产力的增加,反而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甚至崩溃。

在受氮限制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氮有效性增大的初期会促进生产力增长,即施肥效应;随着氮饱和程度加大,铝毒害和养分不平衡使得初级生产力降低.树木对胁迫(霜冻、病原体)的敏感性因这些变化而增大或受铝毒害的影响,导致树木死

亡。

有研究表明,酸性增强使得德国云杉林和冷杉林衰退,而且造成美国东北部云杉林锐减。

氮饱和早期阶段,随氮输入增加,森林生产力和生长变大.增高氮有效性使得叶片和细根氮含量升高.氮饱和后期阶段,养分不平衡、氮有效性过高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导致生产力降低,死亡率增大.此外,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碳氮循环的相互作用,多余无机氮的同化作用会消耗用于生长和维持作用的碳,增大根枝比;干旱、风灾害和病虫害的幅度和频度也增加.

4)植被遥感与生态模型

植被指数的主要类型及其优缺点,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基本结构(如Biome-BGC)

植被指数

4.1RVI——比值植被指数

RVI=ρn/ρr

(1)ρn和ρr分别是近红外波段和红光波段的反射率。

RVI是绿色植物的灵敏指示参数,可用于检测和估算植物生物量

RVI受大气条件影响,大气效应大大降低对植被检测的灵敏度,而且当植被覆盖不够浓密时(小于50%),它的分辨能力也很弱,

4.2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

NDVI=(ρn-ρr)/(ρn+ρr)

由于NDVI可以消除大部分与仪器定标、太阳角、地形、云阴影和大气条件有关辐照度的变化,增强了对植被的响应能力,是目前已有的40多种植被指数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常被用来进行区域和全球的植被状态研究.

NDVI的局限性表现在在植被高覆盖区容易饱和,对大气干扰所做的校正有限;有考虑树冠背景对植被指数的影响.

4.3增强型植被指数MODIS-EVI

对原始数据经过较好的大气校正,所以EVI的设计避免了基于比值的植被指数的饱和问题

4.4GVI——绿度植被指数

受外界条件影响大。

4.5PVI——垂直植被指数

较好的消除了土壤背景的影响,对大气的敏感度小于其他VI 

Biome-BGC

在BIOME-BGC中,模拟的植被生产力在林分相对较早的时期会大于实际生产力,而在林分相对较晚的时期会小于实际生产力。

将生态系统看做一个单一的冠层,即"一片大叶"。

模型假设这个单一的冠层完全覆盖一定面积的样地,这种处理会让BIOME-BGC的模拟变得简便,但在实际情况中会引发许多问题,比如对于混合林地这种处理会出现模拟偏差。

5)环境生态学

水体、大气和土壤污染的主要防治技术,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与转化,环境毒理学、农药残留及生物降解

水体污染的主要防治技术

一是外源阻断技术。

外源阻断包括城市截污纳管和面源控制两种情况。

二是内源控制技术。

清淤疏浚技术

三是水质净化技术。

城市黑臭水体的水质净化技术主要包括:

人工曝气充氧

四是水动力改善技术。

调水不仅可借助大量清洁水源稀释黑臭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而且可加强污染物的扩散、净化和输出,

五是生态恢复技术,构建岸边绿化带

大气污染的主要防治技术

(1)充分应用国家技术《大气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汇编》,我国现已有无组织排放源处理技术,包括生物纳膜抑尘技术(生物纳米抑尘技术)、云雾抑尘技术、湿式收尘技术等,

(2)工业布局合理:

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

(3)区域采暖和集中供热:

用设立在郊外的几个大的、具有高效率除尘设备的热电厂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以消除煤烟。

(4)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

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

5

(5)改变燃料构成:

实行燃煤向燃气的转化,同时加紧研究和开辟其它新的能源,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资源等。

6

(6)绿化造林:

茂密的丛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

(1)改善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小水电及地热能等。

(2)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燃料进行预处理,推广清洁煤技术。

图4.8燃煤蒸汽电厂的大气污染控制系统

●(3)实行清洁生产,推广循环经济。

包括改革生产工艺,优先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路线、原料路线和设备;加强企业管理开展综合利用,企业内部或各企业间相互利用原材料和废弃物实现废物资源化、产品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对烟气进行净化处理。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1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

土壤污染物质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被净化。

蚯蚓是一种能提高土壤自净能力的动物,利用它还能处理城市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以及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积极推广使用农药污染的微生物降解菌剂,以减少农药残留量。

利用植物吸收去除污染:

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某些非食用的植物如花卉、林木、纤维作物等,也可种植一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属能力强的植物,如羊齿类铁角蕨属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有较强的吸收聚集能力,对镉的吸收率可达到10%,连续种植多年则能有效降低土壤含镉量。

2污染土壤治理的化学方法。

对于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使用化学改良剂可使重金属转为难溶性物质,减少植物对它们的吸收。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提高土壤pH值,使镉、锌、铜、汞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从而降低它们在土壤中的浓度,减少对植物的危害。

对于硝态氮积累过多并已流入地下水体的土壤,一则大幅度减少氮肥施用量,二则配施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等化学抑制剂,以控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大量累积。

3增施有机肥料。

增施有机肥料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土壤胶体性质,又能增大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受到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的土壤,增施有机肥料可增加土壤胶体对其的吸附能力,同时土壤腐殖质可络合污染物质,显著提高土壤钝化污染物的能力,从而减弱其对植物的毒害。

4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重金属变价元素在土壤中的行为,能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从而降低污染物危害程度。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即Eh值,主要通过调节土壤水、气比例来实现。

在生产实践中往往通过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来实施,如水田淹灌,Eh值可降至160mv时,许多重金属都可生成难溶性的硫化物而降低其毒性。

5改变轮作制度。

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条件的变化,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

据研究,实行水旱轮作是减轻和消除农药污染的有效措施。

如DDT、六六六农药在棉田中的降解速度很慢,残留量大,而棉田改水后,可大大加速DDT和六六六的降解。

6换土和翻土。

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的客土的方法。

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可采取铲除表土或换客土的方法。

这些方法的优点是改良较彻底,适用于小面积改良。

但对于大面积污染土壤的改良,非常费事,难以推行。

7实施针对性措施。

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主要通过生物修复、使用石灰、增施有机肥、灌水调节土壤Eh、换客土等措施,降低或消除污染。

对于有机污染物的防治,通过增施有机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剂、调控土壤pH和Eh等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从而消除污染。

总之,按照"预防为主"的环保方针,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防止新的土壤污染;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改良土壤,防止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与转化

在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将继续处于动态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中,各种具体因素之间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

不同的污染物,其迁移和转化的特点是不相同的,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方向、速度和强度决定于污染物质本身的特性和环境因素的物质组成与特性。

下面以一些常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为例作扼要说明。

1.有害气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1)空气中SO2可以通过两种途经即催化氧化和光化学氧化转化为SO3,进而形成硫酸雾随天然雨水降落进入地面和水体。

a.催化氧化2SO2+2H2O+O2催化剂(Fe、Mn盐)一→2H2SO4b.光化学氧化2SO2+O2光照—→2SO3SO3+H2O水分一→H2SO4

(2)NOx、NH3在空气湿度大和金属杂质条件下,生成硝酸和硝酸盐,进而形成硝酸雾并形成酸雨降落进入地面和水体。

N02—→NO2HO2—→HNO3NH3—一→NH4NO3

2.空气中烟尘与粉尘的迁移烟尘是指燃料和其他物质燃料燃烧的产物,通常由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煤黑、多环芳烃化合物和尘灰等组成;粉尘则是指固体物质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小固体颗粒,如水泥厂所排放的飞灰等。

粉尘粒度较大(多在十至几百微米之间),往往在短距离内即可沉降进入地面及水体。

烟尘中粒径大于10urn者,沉降较为容易,而小于10urn者,则可作长距离飘移,或被有关物体吸附,最终随着自然降雨进入水体和地面。

3.无机悬浮物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无机悬浮物中,粒径大于0.1毫米的,易于沉降,在河道流速减缓时可沉降下来。

胶体颗粒(小于0.001毫米)即使在静水中也不能沉降,随水迁移。

这类悬浮物质虽本身无毒,但它可吸附有毒物质,而成为毒物质转移的载体。

4.有机物迁移转化

(1)需氧污染物。

在水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溶氧进行微生物分解的污染物称为需氧污染物,它们进入水体后即发生生物化学分解作用,由污染物有机成分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分解为简单的二氧化碳和水及其它无机物质。

(2)难降解有机物污染物。

这是指难以被生物分解的有机物质。

如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芳香氨基化合物、高分子合成聚合物(塑料、合成橡胶、人造纤维)、染料等有机物质,它们在环境中难以被生物降解,污染危害时间长。

例如有机氯农药喷撒作物后只有一小部分落在作物枝叶上,其余大部分散落在土壤表面或进入大气;而进入大气后又可以随降雨或尘埃降落到地面后再进入水体。

(3)植物营养物质。

如果过多的植物营养物质(N、P等)进入水体,会造成水质恶化,例如蛋白质在水体中经过分解转化,生成了硝酸盐,造成水体污染:

蛋白质水样—,氨基酸水样一氨2NH3+3O2氧化—→2HNO2+2H2O2HNO2+O2氧化一→2HNO3

5.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1)胶体的吸附或重金属和胶体的缔合。

土壤中金属离子被土壤胶体吸附缔合,是其从液相转为固相的重要途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和富集。

(2)重金属的络合和螯合作用。

某些重金属在土壤溶液中(水中)往往主要以络离子形成存在,形成较大分子的络合物。

当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在低浓度时则以络一螯合作用为主。

(3)重金属的化学沉淀。

很多有毒金属离子是可以形成难溶性化学沉淀的。

各种金属是否易生成沉淀与水体酸碱有直接关系。

6.化学农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各种农药的化学性质及分解的难易不同,在一定的土壤条件下,每一种农药都有各自相对的稳定性。

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在被土壤固相物质进行物理化学吸附的同时,还通过气体挥发、随水淋溶等过程,进而导致大气、水体污染。

农药本身挥发作用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农药的溶解度和蒸气压,以及土壤的温度、结构条件。

农药的水迁移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直接溶于水中;二是被吸附于土壤固体胶粒上随水迁移。

农药的挥发迁移,虽可促使土壤本身净化,但却导致了其它环境因素的污染,以及污染范围的扩大。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从医学及生物学的角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和生态系统尺度影响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对机体可能发生的生物效应,作用机理及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

是环境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其主要任务有以下三项:

①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

②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设法排除;

③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与效应或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方向是:

1探讨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对机体产生的相加、协同或拮抗等联合作用(见化学物质联合作用)。

②深入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以及各种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因素影响下,相互反应形成的各种转化产物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③进一步研究致畸作用的机理,完善致突变作用的试验方法和找出致癌作用与致突变作用的确切关系。

④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神经功能、行为表现以及免疫机能的影响往往出现在一般毒性表现之前(见环境污染与免疫功能),因此,有必要把这些影响作为一种早期观察的敏感指标,进行深入的研究。

⑤环境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同它们的毒性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有密切关系,应深入研究,找出规律,以便根据化学结构,作出毒性的估计,减少动物毒性试验,并为合成某些低毒化合物提供依据。

今后应充分吸收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从而使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由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

农药残留及生物降解

6)生态经济与管理

碳贸易、环境税、排污交易权等,环境宏观经济学,环境外部性,环境质量的效益分析

碳贸易

“碳交易”是指《京都议定书》提出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环境税

环境税定义(EnvironmentalTaxation),也有人称之为生态税(EcologicalTaxation)、绿色税(GreenTax),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才兴起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统一定义。

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

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5种。

概念范围环境税包括对直接的污染物征的税,比如碳税、硫税、污水处理费、垃圾税等直接污染物。

其次是对一些可能产生污染的产品征税,比如说煤炭、石油、能源,以及汽车。

环境税的征税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污染对环境的破坏,这必然会影响污染企业的税收负担,改变其成本收益比,迫使其重新评估本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环境税也对其他企业的经济决策和行为选择产生了影响。

国外案例——1.爱尔兰政府为遏制塑料购物袋的疯狂使用,减少白色污染,对每一个塑料购物袋征收相当于13美分的税。

所收资金全部交由新成立的环保基金用于环境保护项目。

2.芬兰政府准备用3年时间将垃圾税提高近1倍,以减少全国的垃圾量。

根据这一计划,芬兰政府将每吨垃圾征收的税额从15.14欧元增加到23欧元

排污交易权

 排污权交易以环境有偿使用为前提,通过核定区域内排污总量,建立供求双方交易市场等措施,探索出一条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排污权交易的一般做法是:

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成若干规定的排放份额,每份排放份额为一份排污权。

政府在排污权一级市场上,采取一定方式,如招标、拍卖等,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

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可根据使用情况,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权买入或卖出。

推进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几点建议:

切实解决目前实施排污权交易的法律依据和规范缺失问题一要通过法律来进一步明确排污权有偿取得;二要确立有关"总量控制"污染控制策略具体实施的统一法规,在现行环境法律中对排污总量控制的目标、总量设计、调查和检测、总量分布、适用程序等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三要通过立法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规范初始排污权的分配,确定初始分配方法,加强监管,杜绝企业"寻租"行为。

对排污权二级市场的交易范围和交易方式做出明确规定,建立排污权交易的法律体系。

外部性

外部性指的是使得一个(或一些)在作出直接导致这一事件的决定时根本没有参与的人得到可觉察的利益或承受可觉察的损失的事件。

正外部性指某一经济主体(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地区或政府)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利益,而该经济主体得不到相应补偿;负外部性指某一经济主体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社会成员造成损失,而该经济主体并不为之支付相应补偿。

它们都应当受到重视因为二者均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

外部性解决方法:

1.征税与补贴

2.科斯定理存在产权划分,交易成本较低且参与人数较少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私下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3.企业合并

环境质量的效益分析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是费用效益分析理论与环境科学结合的产物,是全面评价某项活动综合效益的一种方法。

本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在水,大气污染的控制,自然资源的保护等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其基本思路是,在分析某项活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环境效益转换成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货币化),然后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加,求的综合经济效益。

如果该项活动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则环境效益为正值,反之,则为负值。

因此,综合经济效益也将有正负之分,正值表示该活动是可行的。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步骤如下:

   1、弄清研究的问题

   在费用效益分析中,首先必须弄清费用效益分析的对象、分析问题的内容和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以及弄清楚为解决这一环境问题的各方案和对策跨越的时间范围。

   2、环境功能的分析

   环境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由于环境资源的功能遭到了破坏,反过来影响了经济活动和人体健康。

环境资源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研究环境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要弄清楚被研究对象的功能是什么。

   3、环境质量影响分析

   经济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就是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效益。

这些影响一般包括两方面,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环境质量影响分析是将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一一列出,然后再分别计算。

   4、确定剂量一反应关系   ’

   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