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2915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八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15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注:

本大题共50小题,1-40小题每题1分,

41-5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礼运》中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此前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

其依据主要是从禹开始

A.王位世袭B.建立军队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

2.《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3.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

4.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

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

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

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6.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B.不具有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具有借鉴意义

7.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8.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9.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10.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

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

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

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1.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12.“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它描绘的是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13.下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

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A.①④③②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

14.“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四月提纲》B.《共产党宣言》C.《大抗议书》D.《人权宣言》

15.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6

14

10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16.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17.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18.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

苏联在1949

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20.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

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

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21.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

……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

”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2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2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24.对比图2与图1,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B.“草市”盛行,集镇兴起     

C.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D.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

25.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26.“从1500至l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与19世纪的欧洲统治世界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

”在这一阶段

A.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趋加强B.代议制度普遍建立

C.马克思主义产生D.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

27.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

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企业家为航海家提供了物质支持

D.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动力

28.“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

……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做出发明。

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

A.天才发明者无法决定历史的发展轨迹

B.历次工业革命很少将科学原理付诸实践

C.现实需要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

D.科学研究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29.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

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

”这段论述,从“因

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D.新型工厂制度的建立

30.《全球通史》说:

“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场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那里得到的东西多得多。

”“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

“形势发生变化”是在

A.18世纪晚期B.19世纪前期C.19世纪末期D.20世纪中期

31.霍布豪斯在《自由主义》一书中说:

“19世纪可被称为自由主义时代,但是到了这个世纪的末叶,这项伟大运动却大大地衰落了。

”导致自由主义“大大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主义导致了无政府思想的泛滥

B.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通过改革加强了统治

C.欧洲封建势力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3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33.下图是晚清甲午之前工业企业资本构成图,对图片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是早期工业化的主导力量B.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缓慢D.买办和官僚资本产生于洋务运动

34.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际环境有利B.民族独立实现C.社会性质改变D.政府支持

35.下图是1978~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曲线变化图。

下列说法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A.1978年的增长率变化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1984年出现高点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C.1990年前后增长率的波动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致

D.1992年出现高点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3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7.下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

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①②③的内容应该是

A.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潮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C.福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开放区

D.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38.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

然而这一习俗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9.这两年,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0.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41.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

州/州

府、直

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4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4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44.“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

“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45.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脆弱性D.连续性

46.《全球通史》的作者曾写道:

“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

①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

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④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47.“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材料中的

“它”是指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48.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理解不正确的是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①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②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③农业增长率下降与三年自然灾害有关④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49.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

“田福堂太痛苦了:

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50.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在这里康有为提出应

A.剪辫易服B.实行君主立宪

C.发展近代交通D.采用机器生产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51.(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买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商业功能,而是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四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

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

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19世纪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有什么新现象?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有哪些?

(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

(4分)

5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三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

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

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

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

这一历史现象对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什么地位?

这种地位是怎样形成的?

(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并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8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

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6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ABAAD6.BDBBD11.DCBBB

16.ABABC21.ADCAA

26.ADCDC31.DAADB36.CDDAD41.CBCDC46.AABBA

51.(20分)

(1)原因:

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每点1分,共4分))

(2)现象:

手工业发展规模大、

数量多;是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