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2934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docx

口腔科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内容

第一节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2

第二节牙髓根尖周病患者的健康教育7

第三节牙周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14

第四节口腔溃疡病患者的健康教育17

第五节智齿冠周炎患者的健康教育20

第六节颌面部外伤患者的健康教育22

第七节牙列不齐患者的健康教育26

第八节颌面部肿瘤患者的健康教育28

第九节口腔黏膜病患者的健康教育31

第十节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健康教育38

第十一节牙列缺损患者的健康教育40

第十二节牙列缺失患者的健康教育43

第1节

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龋病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

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

龋病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

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一、病因

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即指寄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寄生于其上的生物体)和时间。

其基本点为:

致龋性食物糖(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紧紧贴附于牙面,由唾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

这种获得性膜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袭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1.细菌

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

2.口腔环境

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唾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黏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

(2)唾液在正常情况下,唾液有以下几种作用:

①机械清洗作用;②抑菌作用;③抗酸作用;④抗溶作用。

唾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影响龋患率,临床可见口干症或有唾液分泌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

颌面部放射治疗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坏而有多个龋牙;另一方面,当唾液中乳酸量增加,也有利于龋的发生。

3.宿主

牙齿是龋病过程中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

4.时间

龋病的发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2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

二、临床表现

1.龋病好发部位

龋病的好发部位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

龋病好发部位,包括:

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

2.龋病的好发牙齿

龋病的牙位分布是左右侧基本对称,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多于前牙,下颌前牙患龋率最低。

3.龋坏程度

临床上可见龋齿有色、形、质的变化,而以质变为主,色、形变化是质变的结果。

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各自表现如下:

(1)浅龋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

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2)中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

(3)深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而深层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4.龋坏的病变类型

(1)慢性龋一般均进展缓慢,尤其是成人,多数为慢性;

(2)急性龋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孕妇或健康状况不佳者,疗程短而进展快,软龋较多;

(3)静止性龋由于局部致龋因素被消除,导致龋坏进展非常缓慢或完全停止,称静止性龋;

(4)继发性龋多见于龋病治疗过程中龋坏组织未去净化或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形成裂隙以致再次发生龋坏。

三、检查

若确定龋坏部位有困难,可拍摄X线牙片,龋坏处可见黑色阴影。

有条件者可用光纤维透照、电阻抗、超声波、弹性模具分离、染色等技术,以提高龋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四、鉴别诊断

龋齿应与牙齿感觉过敏症相鉴别。

牙齿感觉过敏症主要表现为刺激痛,当刷牙、吃硬物、酸、甜、冷、热等刺激时均引起酸痛,尤其对机械刺激最敏感。

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用尖锐的探针在牙面上滑动,可找到1个或数个过敏区。

五、治疗

龋病治疗的目的在于终止病变过程,恢复牙齿的固有形态和功能。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在磨除龋坏的基础上,应用药物抑制龋病发展的方法,适用于恒牙尚未成洞的浅龋,乳前牙的浅、中龋洞。

常用药物包括氨硝酸银和氟化钠等。

2.银汞合金充填术

对已形成实质性缺损的牙齿,充填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成效较好的方法,其基本过程可分为两步:

先去除龋坏组织和失去支持的薄弱牙体组织,并按一定要求将窝洞制成合理的形态。

然后以充填材料填充恢复其固有形态和功能。

适用于充填后牙和隐蔽部位的前牙洞。

3.复合树脂充填术

适用于充填前牙和不承受咀嚼力量的后牙洞。

4.酸蚀法光敏复合树脂充填术

适应证同复合树脂充填术,还适用于牙体缺损较多、固位较差和遮盖变色牙等。

5.嵌体

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与牙齿窝洞适合的修复体,镶嵌在洞内,称为嵌体;盖在合面的为盖嵌体。

适用于:

①后牙合面较大的窝洞或后牙有折裂可能者;②邻合面洞充填无法修复与邻牙的邻接关系者;③作为半固定桥基牙。

六、危害

1.龋齿对成人的危害

①经常造成牙根尖等部位的炎症,严重时局部肿胀;如脓液和细菌被吸收,可引起败血症或菌血症。

②坏牙根不能咀嚼食物;加重胃肠道负担。

③对于老年人来说,严重龋坏可造成大部分或全部牙齿缺失,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2.儿童龋齿的8大危害性

①牙体缺损,涉及多个乳磨牙时可降低咀嚼功能;②龋洞内食物残渣滞留,细菌聚集,使口腔卫生恶化,影响恒牙发生龋患;③乳牙根尖周炎影响继承恒牙牙胚,造成其釉质发育及正常萌出障碍;④乳牙因龋早失,造成恒牙间隙缩小,因间隙不足发生位置异常;⑤乳牙龋坏破损的牙冠易损伤局部的口腔黏膜组织;⑥乳牙龋坏严重,造成咀嚼功能降低,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⑦乳牙龋病发展为根尖周病可作为病灶牙使机体的其他组织发生病灶感染;⑧影响美观和正确发音。

七、预防

防龋工作应从牙齿一萌出就开始。

1.早晚刷牙、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2.少吃酸性刺激食物,临睡前不吃零食;

3.少吃含糖分高的食物,如糖、巧克力、饼干等;

4.不可吃太多的过于坚硬的食物,以免牙齿磨损;

5.常参加体育锻炼,定期检查口腔,一般12岁以上的人应每年查一次;

6.平时饮食应多摄入富含钙、无机盐等营养食物,尽可能食用高纤维粗糙食物。

第二节牙髓根尖周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1、牙髓疾病

牙齿硬组织的疾病称为牙体病,广义的牙体病也包括牙髓病。

龋病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的脱矿和有机质的分解,随着病程的发展而有一色泽变化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癌肿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一)、病因

1.微生物感染细菌是牙髓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其细菌主要是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杆菌,如链球菌、放线菌、乳杆菌等。

细菌感染的途径有:

(1)经牙体缺损处感染,如深龋、牙外伤、重度磨损等严重牙体缺损,细菌及毒素通过牙本质小管或穿髓点侵入牙髓。

(2)经牙周感染,细菌及毒素经过牙周袋,通过根尖孔,侧副根管而侵入牙髓。

(3)血源感染,细菌及毒素经过血液而侵入牙髓是十分罕见的,但并非不可能。

2.化学刺激

(1)药物刺激制洞后消毒用药,如酚类可致牙髓受到刺激。

(2)充填料刺激深洞直接用磷酸锌水门汀垫底,复合树脂直接充填等都可能刺激牙髓。

3.物理刺激

(1)温度刺激:

制洞时如使用气动涡轮机必须喷水降温,否则导致牙髓充血、出血引起炎症。

(2)电流刺激:

口腔内如有两种不同金属的修复物接触,通过唾液可产生电位差,对牙髓有一定刺激。

(3)气压变化的影响:

在高空飞机或深水潜泳时,气压变化可导致牙髓病变急性发作。

(4)创伤

糖尿病等可引起牙髓退变,肿瘤亦可波及到牙髓,血源性感染引起的牙髓病极少

(二)、临床表现

1.急性牙髓炎(Acutepulpitis)多为外伤引起,主要表现为剧烈地自发性痛,特点如下:

①疼痛常突然发作,早期呈间歇性,一般约持续数分钟,随后数小时间歇期,病员尚可指患牙。

随病情发展,发作期延长,间歇期缩短,逐渐转变为持续性剧痛,并沿同侧三支神经分布区放散(如上牙向颈部、耳前、颧颊部;下牙向耳下、耳后、下颌部放散),往往不能明确指出患牙部位。

②疼痛往往夜间较剧,卧倒时尤甚。

③早期冷、热刺激均可激发或加剧疼痛,以冷刺激痛较明显;后期或化脓时,热刺激疼痛,冷刺激仅可使疼痛暂时缓解。

后期患者常含冷水,或吸冷空气以减轻疼痛,此种症状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④检查时常可见患牙穿髓,探痛明显。

2.慢性牙髓炎(Chronicpulpitis)由于龋病等大多是慢性病变,对牙髓有长期持续的刺激,可使牙髓发生慢性炎症的过程。

在慢性牙髓炎发展过程中,如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则释放的溶酶体酶也增多,而使炎症加剧,临床上即可出现急性发作的症状。

牙体慢性损伤、牙周病、牙本质化学刺激都可使牙髓呈现慢性炎症的过程。

慢性牙髓炎临床上分为三类:

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慢性开放性牙髓炎及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慢性开放性牙髓炎又叫作慢性溃疡牙髓炎。

慢性增生性牙髓炎又称牙髓息肉。

(三)、治疗

急性牙髓炎最有效的治疗是立即打开髓腔引流,使炎症产物和脓液流出,降低髓腔内压力,迅速缓解疼痛。

患牙髓炎的牙齿应施行手术摘除牙髓,达到保存患牙的目的,如不予适当的治疗,牙髓炎可发展为根尖脓肿,甚至颅骨骨髓炎,患牙就只有拔除。

年轻恒牙,当牙根尚未发育完成可采用牙髓切髓术,保留牙乳头,有利于牙根的形成。

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应急处理后,采用根管治疗术,前牙采用去髓术,逆行性牙髓炎采用去髓术合并牙周治疗。

(四)、预防

1.保持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是个重要环节;口腔良好的卫生环境可减少牙石的积聚和细菌的繁殖。

正确的刷牙方法是:

顺着牙缝的方向刷,上牙由上向下刷,下牙由下向上刷,根牙的里面、外面和咀嚼面都刷。

2.定期清除牙石,保持牙清洁、光滑,食物残渣不易再附着。

3.加强身体锻炼,劳逸结合。

二、根尖周病

根尖周病是指发生在牙根尖周围组织,如牙骨质、根尖周围的牙周膜和牙槽骨等的疾病。

(一)、病因

1.感染

最常见的感染来自龋病、牙髓病,其次是牙周病通过根尖孔、侧副根管及牙本质小管而继发,血源性感染比较少见。

根尖周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以根尖微生物混合感染的结果,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主要病源菌。

细菌及细菌代谢产物如内毒素通过病理免疫反应,引起根尖周炎。

2.创伤

牙遭受外力,如打击、碰撞、跌倒等,可致牙体硬组织、牙周组织及尖周组织损伤。

咬硬物,如咬到饭内的砂子、瓶盖子等创伤性咬合均可导致根尖周损害。

3.牙源性因素

牙髓及根管封药过量,根管器械穿出根尖,正畸用力不当、快速分离牙齿、拔牙不慎伤邻牙等均能引起尖周损伤。

4.肿瘤

波及尖周损害的肿瘤有鳞癌、肺癌及乳腺癌转移、颌骨肉瘤、骨髓瘤和造釉细胞瘤。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根尖周炎

急性根尖周炎按炎症发展过程可分为:

(1).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

早期根尖部牙周膜内充血、血管扩张、血浆渗出。

此时,因根尖部压力使牙齿向外移行,患者感觉牙齿伸长,患牙早接触,咬合不适或轻微咬合痛,患牙用力咬紧时由于根尖部血液被挤向四周症状暂时缓解。

随着病变的发展,使尖周膜腔内压力显着增高,患牙伸长感加重,轻度松动,不敢对牙合,并有持续性自发痛,能定位。

检查时叩诊剧痛,根尖部牙龈轻度红肿、压痛。

(2).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多由急性浆液性尖周炎继续发展而来,也可由慢性尖周炎急性发作而引起。

表现为根尖周牙周膜破坏溶解,脓液积聚。

故又称为急性根尖脓肿或急性牙槽脓肿。

积聚在根尖周的脓液常沿阻力小的部位排出,排脓途径有:

1)脓液经根尖孔进入髓腔;

2)脓液经牙周间隙引流;

3)脓液经骨髓扩散,甚至穿破颌骨骨密质板,形成骨膜下脓肿,由于骨膜与骨面剥离疼痛极为剧烈。

若骨膜被溶解,便形成黏膜或皮下脓肿。

破溃后形成龈窦道或皮肤窦道,转为慢性根尖周炎。

由于牙根长短和根尖解剖部位不同,排脓途径各不相同,形成窦道的部位亦各不同。

上颌中切牙的牙槽突很低而牙根长时,脓液穿通鼻腔底;上颌侧切牙根尖常偏向舌侧,脓液可穿破腭侧骨板而形成腭侧脓肿;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部接近,有时脓液可穿入上颌窦;上颌磨牙腭根脓肿,甚至可由骨膜下向后扩展到软腭;而下颌切牙可引起颏部肿胀;下颌磨牙根较长时,脓液在颌舌骨肌附丽下,向口底软组织扩散,引起严重口底蜂窝组织炎,颌骨骨髓炎,偶可导致海绵窦血栓。

脓液进入骨髓腔时,疼痛非常剧烈,呈持续性、搏动性,患牙松动严重,触、叩痛明显、龈及面部肿胀,根端红肿压痛,牙伸长感,不敢对牙合,头痛,体温升高,烦躁,痛苦面容,所属淋巴结肿大、压痛。

形成黏膜下脓肿后,由于颌骨内部压力降低,疼痛明显减轻,但软组织水肿仍明显。

若未切开引流,则自行破溃流脓。

从炎症开始至形成黏膜下脓肿需3~5日。

2、慢性根尖周炎

(1).根尖肉芽肿

根尖周病变区骨组织破坏,被肉芽组织所替代。

尖周肉芽肿大小和形式不一,拔牙时往往连同牙根尖一同拔出。

x线片显示尖周有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稀疏区。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感咀嚼不适,咬合无力,叩诊时有异样感,牙可变色,牙髓活力试验阴性,根尖肉芽肿可维持较长时间相对稳定。

(2).根尖周脓肿

又称慢性牙槽脓肿,是局限于尖周区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根尖脓肿可穿过牙槽骨及黏膜形成牙龈窦道,或穿通皮肤形成皮肤窦道。

一般无自觉症状,叩诊时有轻微疼痛,有反复肿胀史,x线片显示尖周有边界不整齐的弥散性稀疏区。

(3).根尖囊肿

根尖囊肿囊肿增大时周围骨质压迫性吸收,压迫邻牙致牙根吸收。

通常无自觉症状,囊肿增大使颌骨壁变薄、隆起,扪诊有乒乓球样感。

牙髓无活力,x线片显示尖周有边界清楚,轮廓分明的骨质稀疏区,周围有明显白线条。

囊肿破溃感染可形成窦道。

根尖肉芽肿,根尖脓肿和根尖囊肿三者之间联系密切,可相互转变,有着移行的关系。

急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均可成为病灶,一旦治愈,病灶随之消除。

(4).致密性骨炎

是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和、长时间慢性刺激后产生的骨质增生反应。

x线片显示根尖部局限性的不透射影像。

无自觉症状、勿需治疗。

(三)、治疗

急性根尖周炎的处置,是一种应急临时性措施,主要是缓解疼痛及消除肿胀。

应急治疗的关键是掌握病变发展阶段,病变程度。

1.开放引流

急性根尖周炎治疗首先是开髓引流,打开髓腔引流通道,打通根尖孔,使渗出液或脓液通过根管得以引流,以缓解根尖部压力,解除疼痛。

为了不让食物杂质堵塞引流通道,洞内放置碘酊球开放。

2.切开排脓

炎症4~5天,主要针对骨膜下或黏膜下脓肿,切开与根管开放可同时进行。

切开的位置正对脓肿,与前庭沟平行方向。

3.安抚治疗

对根管外伤、封药化学性刺激及根管不良充填引起的急性尖周炎,可考虑去除根管内容物,封消炎镇痛药物数日,待急性期过后再常规治疗,以避免外界污染或再感染。

4.调改咬合

当急性根尖周炎牙齿是活髓,处理应慎重。

由创伤引起的,通过调合消除创伤性咬合,即可治愈。

根尖孔大牙髓炎引起的急性根尖周炎,可在麻醉下予以去髓。

调改咬合是治疗的常规措施,一方面减轻功能得以休息,促进愈合;另一方面可减少纵折机会。

5.消炎止痛

口服或注射抗生素药物或镇痛药物,局部封闭、理疗、针灸、中草药贴敷等。

6.急性期拔牙

无保留价值或重要病灶牙可以拔除患牙,通过牙槽窝引流。

但急性期拔牙易引起炎症扩散,应先保守治疗再行拔牙。

7.根管治疗术

根管治疗术是根尖周病治疗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清除根管内和根尖周感染物质,进行适当的消毒,并严密充填根管,促进尖周病变愈合。

(四)、预防

龋齿是根尖周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预防牙病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每天的牙齿清洁:

正确地刷牙,应采取上下竖刷牙法,早晚刷牙,每个牙面刷8~10次;饭后漱口;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每月换一支新牙刷;每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注意含氟牙膏的用量(尤其是儿童);刷牙力度适当,所使用的牙刷如出现刷毛外翻就应更换。

第三节牙周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牙周疾病主要是由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

发病年龄以35岁以后较为多见。

如龈炎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可由牙龈向深层扩散到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而发展为牙周炎。

由于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而易被忽视,待有症状时已较严重,甚至已不能保留牙齿。

因而必须加强宣教,使患者早期就诊和及时治疗。

一、病因

1.菌斑

粘附于牙齿表面的微生物群,不能用漱口、水冲洗等去除。

2.牙石

牙石是指沉积在牙面上的矿化的菌斑,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两种。

(1)龈上牙石位于龈缘以上的牙面上,肉眼可直接看到。

在牙颈部沉积较多,特别是在大涎腺导管开口相对处,如上颌磨牙的颊侧和下颌前牙的舌侧沉积更多。

龈上牙石中无机盐的主要来源是唾液中的钙、磷等矿物盐。

(2)龈下牙石位于龈缘以下、龈袋或牙周袋内的根面上,肉眼不能直视,必须用探针探查,方能知其沉积部位和沉积量。

龈下牙石中无机盐的主要来源是龈沟液。

牙石对牙周组织的危害,主要是构成了菌斑附着和细菌滋生的良好环境。

3.创伤性咬合

在咬合时,若咬合力过大或方向异常,超越了牙周组织所能承受的合力,致使牙周组织发生损伤的咬合,称为创伤性咬合。

创伤性咬合包括咬合时的早接触、牙合干扰、夜间磨牙等。

4.其他

包括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口呼吸等因素也促使牙周组织的炎症发生。

二、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常只有继发性牙龈出血或口臭的表现,与龈炎症状相似。

检查时可见龈缘、龈乳头和附着龈的肿胀、质松软,呈深红色或暗红色,探诊易出血。

随着炎症的进一步扩散,出现下列症状:

1.牙周袋形成

由于炎症的扩展,牙周膜被破坏,牙槽骨逐渐吸收,牙龈与牙根分离,使龈沟加深而形成牙周袋。

可用探针测牙周袋深度。

2.牙周溢脓

牙周袋壁有溃疡及炎症性肉芽组织形成,袋内有脓性分泌物存留,故轻按牙龈,可见溢脓。

并常有口臭。

3.牙齿松动

由于牙周组织被破坏,特别是牙槽骨吸收加重时,支持牙齿力量不足,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等现象。

此时患者常感咬合无力、钝痛,牙龈出血和口臭加重。

当机体抵抗力降低、牙周袋渗液引流不畅时,可形成牙周脓肿,是牙周炎发展到晚期,出现深牙周袋的一个常见的伴发症状。

此时牙龈呈卵圆形突起,发红肿胀,表面光亮;牙齿松动度增加,有叩痛;患者伴有局部剧烈跳痛。

同时,患者可有体温升高、全身不适,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等症状。

四、治疗

(一)局部治疗

1.针对局部刺激因素

可作龈上洁治术或龈下刮治术,必要时调整咬合、消除食物嵌塞和纠正不良修复体等。

2.牙周袋的处理

牙周袋溢脓时,可用1%~3%过氧化氢液冲洗,袋内置10%碘合剂或螺旋霉素、灭滴灵等药膜。

在去除局部因素后,较浅的牙周袋可用碘酚液烧灼;较深的牙周袋需作牙周手术,以消除牙周炎。

牙周袋深达根尖、牙齿松动明显时,可考虑拔除。

3.松牙固定

牙齿仍松动者,可作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牙周夹板以固定松动的牙齿。

4.牙周脓肿的处理

脓肿已局限时,可切开引流。

牙周袋也应同时作冲洗、上药膜或碘甘油等。

(二)全身治疗

增强机体抵抗力,并积极治疗与牙周炎有关的系统性疾病。

发生牙周脓肿时,全身反应较重的患者,应口服有关抗菌药物。

总之,牙周炎的治疗包括一系列的综合治疗措施。

为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应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定期复查。

五、预防

预防和减少全身性疾病,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从而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努力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坚决戒除对牙周组织有害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单侧咀嚼等。

第4节

口腔溃疡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这些部位的黏膜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

舌头溃疡指发生于舌头、舌腹部位的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可并发口臭、慢性咽炎、便秘、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烦躁、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一、病因

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包括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营养不良、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

系统性疾病、遗传、免疫及微生物在口腔溃疡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如缺乏微量元素锌、铁,缺乏叶酸、维生素B12以及营养不良等,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口腔溃疡发病的可能性;血链球菌及幽门螺杆菌等细菌也与口腔溃疡关系密切。

口腔溃疡通常预示着机体可能有潜在系统性疾病,口腔溃疡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肝炎、女性经期、维生素B族吸收障碍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等均有关。

二、临床表现

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类损伤的疾病有多种,例如:

1.复发性阿弗他性口炎

又称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oralulcer,ROU)、复发性口疮(recurrentaphthae)或(cankersores),灼痛是其突出特征,顾冠以“阿弗他”名(希腊文aphthous为“灼痛”之意),外观为单个或者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或黄色假膜,中央凹陷,边界清楚,周围黏膜红而微肿。

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年龄不拘,发病年龄估计在10~20岁之间,女性较多。

一年四季均能发生,能在10天左右自愈。

2.贝赫切特综合征

其口腔黏膜损害症状和发生规律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类似,除此之外,本病累及多系统多脏器,且有先后出现的口腔外病损症状。

眼、生殖器、皮肤病损也是其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反复性生殖部位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毛囊炎、葡萄膜炎。

严重者可发生关节、小血管、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等多系统损害。

3.创伤性溃疡

与机械性刺激、化学性灼伤或者热冷刺激有密切关系,其发病部位和形态与机械刺激因子相符合。

无复发史,去除刺激后溃疡很快愈合;但如果任其发展,则有癌变可能。

4.癌性溃疡

老年人多见,形态多不规则,其边缘隆起呈凹凸不平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溃疡面的基底部不平整,呈颗粒状,触之硬韧,和正常黏膜有明显的区别,疼痛不明显。

恶性溃疡病程长,数月甚至一年多都不愈合或逐渐扩大,常规消炎防腐类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良性口腔溃疡患者较少出现全身症状;恶性口腔溃疡患者则相反,可出现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消瘦、贫血、乏力等表现。

5.单纯疱疹

好发于婴幼儿,早期以成簇的小水疱为主要表现,疱破后会融合成较大的糜烂面或不规则的溃疡。

复发与诱因有明确关系,复发前常伴有咽喉痛、乏力等前驱症状,发病期间多伴有明显全身不适。

6.放射性口炎

有放射线暴露史,出现上述急、慢性口腔损害是其特征。

放射性口炎黏膜损害程度较轻时出现口腔黏膜发红、水肿;糜烂、溃疡,覆盖白色假膜,易出血,触痛明显,口干,口臭等,可以合并进食困难等功能障碍和头昏、失眠、厌食、脱发等全身症状,较重时可以伴发出血、继发感染等全身损害。

7.结核性溃疡

深在,形态不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