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8044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docx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

抗旱防汛健康教育宣传相关知识

中暑的防治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属季风气候区,总体情况是全国夏季普遍高温,如遇旱灾年景,则不仅夏季,而且秋季也可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强辐射天气,夏天中午环境气温可上升至30℃以上,下午2时环境气温往往可高于人体皮肤温度,高温空气以对流的形式作用于人体;干旱季节太阳辐射及地表被加热后形成的二次热辐射,使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则向人体放散一定的热辐热,使人体受热。

并带有相当数量的红外线、可视线和大量的紫外线,直接作用于人体;如果除了高气温强辐射之外,再加上小气流(无风或小风),就更加重了干旱天气对人体的热危害,尤其是在从事长时间的重强度体力作业时,往往使人体出现蓄热而过热,最终导致中暑,必须采取卫生保健措施,以预防中暑的发生。

中暑是旱灾期间由高温强辐射气象条件、重体力作业和机体本身特点等因素综合作用所出现的一种病理现象。

中暑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四种类型。

但临床实践中多表现为混合型。

由于中暑病人症状较明显,所以应及时发现中暑病人,并积极进行治疗。

 中暑等级划分及应急处理

 

(1)先兆中暑

  主要症状是大量出汗、口渴、全身疲乏、头晕。

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应急处理:

及时离开高温干旱环境,移至阴凉处,短时间休息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

  主要症状:

体≥)38.5℃,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可出现皮肤温冷、血压下降。

脉博细弱。

  应急处理:

迅速离开干旱高温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解开衣服;给予清凉饮料;必要时可针刺合谷、曲池、委中、百会、人中等穴位。

亦可对症口服藿香正气丸(液)或到医院输液葡萄糖生理盐水。

 (3)重症中暑

  主要症状:

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昏倒或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

应急处理:

降低过高的体温,如用冰浴,或以冷水或酒精擦身并及时送医院。

食物中毒预防及处理

 

(1)不要食用病死及死因不明或腐败变质的畜、禽肉、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

 

(2)科学用水,避免交叉污染,不应将洗涤完食物或餐具后的水,再做他用。

 (3)保证餐饮具卫生。

(4)不要采摘没有当地食用习惯的有毒野莱。

野果食用,防止误食野生植物中毒死亡。

 (5)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①及时将病人送到医院救治。

 ②同时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食物中毒发生的时间、地点或中毒人数及原因。

③保留好引起中毒的食物或误食的野莱等。

洪灾防病知识系列

(一)

严防鼠传疾病

洪水虽使大批鼠类死亡,但是家鼠善于游水,因此,很多幸存鼠和人群一起向高处转移、集中,与人群密切接触,增强了鼠传疾病的扩散和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洪涝期间避灾人群密集,食宿条件和健康状况较差,很容易发病。

洪水的围困和破坏,多数老鼠无正常洞穴,属于临时隐藏,容易窜入房屋、帐篷内避雨,潜入衣物中栖身。

此时家鼠、野鼠杂居,给鼠类之间体处寄生虫的交换提供了机会。

有的病会使鼠先死亡,寄生蚤大批向人、畜身上转移,鼠传疾病就在人间流传开来。

鼠的唾液、粪尿、体表常常带着病毒和病菌,污染人的食品和衣物、水源等。

鼠向人、畜传染的疾病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等近40种。

 所以,洪涝灾区人民应积极行动起来,结合整治环境,杀灭蚊蝇,大搞灭鼠活动,谨防鼠传疾病的流行。

 讲究饮水卫生

  洪涝发生之后,暴雨使水井、厨房、澡堂、厕所以及垃圾箱等卫生设施受到严重的破坏,使大量含有致病菌的污水、粪便、垃圾流入水中,四处飘散,加上被淹死的禽畜尸体,成为肠道传染病、肝炎和食物中毒的传染源,因此,往往出现肠道病暴发流行。

净化和消毒水的方法很多,如用明矾、硫酸铝、硫酸铁或聚氮化铝,作混凝剂,适量加入混浊水中,用棍棒搅动,静置澄清。

没有上述混凝剂时,可就地取材,把仙人掌、仙人球、马齿苋等捣烂加入浑水中,有助混凝作用。

饮水消毒以煮沸消毒效果最为可靠。

用漂白粉、漂白粉精等进行消毒时,按水的污染程度,每升水加氯1至3毫克,15至30分钟后即可。

或一担水(50公斤)加漂白精片1片。

洪涝灾害期间,讲究饮水卫生非常重要。

要防止得病,必须做到:

不喝不干净和受污染的水,尽可能喝开水。

洪灾防病知识系列

(二)

注意饮食卫生

汛期正值夏秋季节,受灾地区一般湿度大、温度高,食品很容易受到细菌、霉菌及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

食品被污染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危害,如肠炎、痢疾、急慢性中毒等。

因此,以下食物不能食用:

直接受水浸泡过的所有食品;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被水淹过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剩饭剩菜、生冷食物;其他已腐败变质的食物;以及不能辨认是否有毒的蘑菇。

同时,汛期救援灾区的各类食品较多,对于这类食品也要认真检查,被污染或发生霉变的食品不得食用。

搞好环境卫生

  洪涝灾害之后的环境卫生不能忽视。

洪涝灾害期间,人体抵抗力下降,最易生病,有些病易在洪涝灾害中发生和蔓延,有些病还易在洪涝灾害中暴发流行。

因此,不注意环境卫生,容易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损失。

  要加强粪便和生活垃圾的管理,要做到粪便垃圾不入水。

洪水过后,要及时整修饮水设施和修复渗漏厕所、粪坑,保护水源。

千方百计减少蚊蝇孳生,利用各种办法防止蚊蝇侵扰。

有条件的可使用蚊帐,也可用烟熏驱蚊,室内外可喷洒杀虫药,填埋积水,清除粪便垃圾,消灭蚊蝇孳生地,可有效防止疾病传播。

要注意做好腐烂动物尸体的处理,先焚烧后深埋。

迅速清除沉积在居民区的污泥、浊水。

要注意搞好水源卫生、厨房卫生和个人卫生。

 

高温酷暑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盛夏酷暑,气温高、湿度大,病原微生物极易大量繁殖,加之人体抵抗能力下降,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就容易发生食物中毒。

发生食物中毒后,如果报告、调查和处置不及时,严重时可危及中毒者生命,甚至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因此,预防食物中毒对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食用或饮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包括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虾等水产品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赤霉病素污染玉米等引起的霉菌毒素与霉变食物中毒;蔬菜中机磷农药残留、用工业酒精兑制白酒、桐油误认为食用油等引起的化学性食物中毒;饮用了未煮熟的豆浆、食用了发芽土豆或未煮熟的四季豆、误食了野生毒菌等引起有毒动植物中毒等四大类。

在夏秋季,最容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

盛夏酷暑,不论是家庭、工地食堂,还是餐饮业,都要积极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一、蔬菜、肉类等原料采购宜以量定买,一次不应购买过多,做到新鲜、无异味。

不要采购来源不明的食品及原料。

二、购买定型包装食品(特别是各类熟食、冷饮等)时,不要到无牌无照的路边店购买;宜在食品商场、超市等购买包装完好无破损、标识清淅不模糊、内容齐全无残缺的最近出厂销售的产品;不要购买包装标识上无厂名、厂址,或无生产日期,或无保质期的产品;餐饮单位大量采购时,还需索取产品生产厂商的卫生许可证、产品检验报告书等资料。

三、熟制加工各种食品时(包括剩菜剩饭),一定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不得低于700C。

不要食用和饮用未烧熟煮透(如六分牛排、未煮熟的豆浆等)、有异味及腐败娈质的食品;

四、未加工完的肉类等各种原料、半成品、成品等要分类加盖冷藏保存,冷藏温度的范围应在0~100C之间;家庭剩菜剩饭也需冷藏保存,食用前要烧熟煮透。

五、餐具、菜刀菜墩等加工用具和盛装食品的容器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选用煮沸消毒、蒸气消毒、2等化学药物消毒等)定期清洁餐用具、容器等保洁设施。

六、餐饮业凉菜制作必须在凉菜专间内进行。

烧熟后2小时的食品中心温度保持在600C以上(热藏)的,其保质期为烧熟后4小时;烧熟后2小时的食品中心温度保持在100C以下(冷藏)的,其保质期为烧熟后24小时。

工地食堂、农家乐等尽量不制作凉菜。

七、农村家庭宴席举办者因无冷藏等卫生设施,不得使用“二梭菜”(剩菜剩饭)。

100人以上就餐的,举办者还需在当地实行备案登记。

八、冰箱不是保险箱,各类食物不宜长时间存放;冷藏食物要分类加盖、或加膜存放,不得串味,防止交叉污染;要定期清洁冰箱,冰箱内不得有异味。

九、厨师等食品从业人员身体健康,特别是农村自办宴席时,一定要了解厨师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操作习惯。

十、农村地区村民不得采食野生毒菌。

人群在高温环境下的营养需求及食物选择

高温环境通常指32℃以上的工作环境或35℃以上的生活环境。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可以出现生理功能变化,如体温调节、水盐代谢、消化和循环等方面功能的改变。

生理功能的变化,必将引起机体内许多物质代谢的改变,特别是大量出汗与机体过热,可使钠钾大量丧失,矿物质代谢紊乱和血清钾浓度下降水溶性维生素也大量丧失。

机体过热,蛋白质分解加速,胰腺和胃肠消化液,及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蠕动减弱,消化功能下降。

故在高温环境中生活人员的营养和饮食必须加以调整,使机体能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中的生活和生产劳动。

高温环境下机体代谢特点

1、高温环境下机体营养素的丢失增多。

(1)水和无机盐的丢失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排汗量随环境的温度、劳动强度和人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为1.5,最高达到4.2。

由于汗液中99%以上是水分,约0.3%为无机盐,因此大量出汗引起水和无机盐的丢失,严重的可导致体内水与电解质的紊乱。

汗液中矿物质主要为钠盐,占汗液无机盐总量的54%~68%(一般通过排汗损失氯化钠可达15~25),其次是钾盐,占19%~44%,还有钙、镁、铁、锌、铜、硒等。

(2)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 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可造成水溶性维生素的大量丢失。

最容易丢失是维生素C,其次是维生素B1。

有文献报道,每升汗液中维生素C含量可达10,维生素B10.14,若每日出汗5L,则从汗液丢失的维生素C及维生素B1分别为50和0.7,而丢失的核黄素也不少,甚至比随尿排出的还多。

此外,其他B族维生素也有不同程度的丢失。

(3)氮的排出量增加 在高温条件下大量出汗造成可溶性含氨物的丢失,汗液中可溶性氮的含量为0.2~0.7,其中主要是氨基酸,此处还有肌酸酐、肌酸、尿素、氨等含氮物;由于失水和体温升高引起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强,使尿氮排出量增加。

因而在高温环境下机体易出现负氮平衡。

2、高温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由于在高温条件下机体水分丢失可使唾液、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减少;由于氯化钠的丢失,影响了胃液中盐酸的生成,从而使胃液的酸度降低,使得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胃的排空受影响;此外由于高温的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使摄水中枢兴奋从而对摄食中枢产生抑制性影响。

因此,在高温条件下机体的消化功能减退且食欲下降。

3、能量代谢的改变

高温条件下机体的热能消耗增加。

主要是由于在高温条件下机体通过大量出汗、心律加快等进行体温调节,此过程可起热能消耗增加;同时,持续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体温上升引起机体基础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加大,热能消耗也增加。

高温环境下的营养需求及食物选择

1、补充水和无机盐

高温条件下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如不及时补充,不仅影响活动能力,也可造成体内热蓄积,姓中暑,危及健康。

水分的补充以能补偿出汗丢失的水量、保持机体内水的平衡为原则。

根据高温作业者口渴程度、劳动强度及具体生活环境建议补水量范围为:

中等劳动强度、中等气象条件时日补水量需3~5L。

补水方法宜少量多次。

无机盐的补充以食盐为主,出汗量少于3L者,补食盐量约15,出汗量大于5L者,则需补充20~25。

所补食盐主要以菜汤、咸菜或盐汽水等分配于三餐之中;含盐饮料中氯化钠浓度以0.1%为宜。

随汗液丢失的其他无机盐可通过食用富含无机盐的蔬菜、水果、豆类及饮料来补充。

2、补充水溶性维生素

根据高温环境下机体水溶性维生素的代谢特点,建议维生素C的摄入量为150~200/d,硫胺素为2.5~3,核黄素为2.5~3.5。

日常膳食调配过程中,注意选择含这些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必要时可口服维生素制剂。

所以在高温作业时应根据供给情况尽量多吃各种新鲜蔬菜和瓜果补充水和无机盐;B族维生素的补充可增加粗加工的粮谷、豆类和发酵豆类、干坚果、动物内脏。

3、补充蛋白质及热能

高温环境下机体易出现负氮平衡,因此蛋白质的摄入量需适当增加,但不宜过多,以免加重肾脏负胆。

由于汗液中丢失一定数量的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损失较多,因此补充蛋白质时优质蛋白质(鱼、肉、蛋、奶和豆类食品)比例不应低于50%。

热能的供给以原供给量为基础,环境温度在30~40℃之间,每上升1℃,热能供给应增加0.5%。

在植物食品中,各种豆类黄豆、绿豆、赤豆、豇豆、蚕豆和豌豆既是优质蛋白质,又钾特别丰富。

4、多选择防暑清热的食物

夏季应多选择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苦瓜、西红柿、黄瓜、海带、紫菜、西瓜、香蕉、苹果、葡萄等。

高温作业者要选择盐汽水、盐茶、中药饮料等防暑饮料。

5、要设法提高高温人群的食欲

三种主要餐次安排在休息起床后、上班前或下班后1~2h,以适应劳动后食欲较差的状况。

饮食烹调时应注意色香味,经常变换花色品种,适当用凉拌菜,多用酸味或辛辣调味品。

饭前最好喝一些菜汤以提高食欲。

提高免疫力,有效预防中暑

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才能精神饱满,增强身体抵抗力。

发生食物中毒后怎么办

进食后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心悸、紫绀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及时、就近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治疗。

若条件允许,保留进食的可疑食物、呕吐物、排泄物样本。

医院接收类似病人,若诊断为疑似食物中毒,在积极进行治疗的同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

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

食物中毒者有义务向卫生行政部门如实提供食物中毒有关的情况。

按照我国《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当食品生产厂家、经营户、餐饮单位等发现其生产经营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时,有责任有义务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一)立即停止营业,并主动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情况;  

(二)协助医院救治病人;

(三)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食品原料,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五)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它措施,如剩余食物处理,现场的清洗、消毒等。

饮水知识问答

1、干旱期间饮用什么水?

答:

饮用纯净水、矿泉水、开水。

对出汗较多的,应饮用淡盐开水。

2、为什么不提倡喝生水?

答:

因为生水可能含有大量病菌,饮用后而致病。

3、如何选择生活饮用水?

答:

政府组织送来的水、井水等。

4、打井取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要远离畜圈、粪坑30米以上;远离工业污染源。

5、生活饮用水常用的消毒药物有哪些?

答:

漂白粉、漂白粉精片、优氯净。

6、如何用漂白粉、优氯净进行消毒?

答:

用漂白粉:

若某水井蓄水1立方米,漂白粉精片有效氯为60%,取9.5克溶于适量水中,取其上清液加入水井中,并充分搅拌均匀,半小时后井水即可取用;若漂白粉有效氯含量为25%,取23.8克溶于适量水中,取其上清液加入水井中,并充分搅拌均匀,半小时后井水即可取用。

若用40%优氯净消毒饮用水,则消毒每吨水投加量为12.5克。

先将12.5克优氯净用清水溶解后加入水井中,并充分搅拌均匀,半小时后井水即可取用。

7、生活饮用水消毒的目的?

答:

杀灭致病菌,防止发生肠道传染病。

8、为什么盛水容器要进行定期清洗消毒处理?

答:

清除盛水容器中的沉定物,防止微生物生长繁殖。

9、发生饮水污染事件如何处理?

答:

立即停止饮用该水源,并立即上报村委会、镇政府等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