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3202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docx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与建筑艺术欣赏的内容并列,介绍了中外杰出的园林艺术成就。

分两节课学习,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的园林艺术。

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因为园林的创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动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对于建筑而言可以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因而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和效果。

因此,在这里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

人来自于自然,有热爱自然的本性,因此愿意在自己的人工生活环境中引入自然的元素,或在自然环境中加以人工的雕琢,创造赏心悦目的游憩空间,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

园林往往比建筑物更多地表达出造园者对优美意境的追求、对内心情怀的抒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与建筑艺术同样,形形色色的园林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乃至哲学思想。

对不同民族、国家的园林艺术的介绍,可以为大家打开一扇窗,从中窥见它们背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对其中异同的比较与分析,也将是非常有趣而值得探讨的话题。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园林的特殊地位。

如果说中国的建筑在古代被视为“匠人之学”,没有被列入高雅艺术的范畴,并且为文人士大夫所不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叠石理水的造园艺术,却被历代文人视为与琴棋书画同样高雅的艺术追求和修养。

他们亲自进行设计、创造,借园林的风格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感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不仅在诗词歌赋中留有大量关于园林的记述,还流传下一些关于造园理论和方法的专门著述。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有趣的是,发源于苏州的昆曲艺术则同时在列。

其实这并非巧合,它们二者都集中地体现着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从《牡丹亭》中杜丽娘唱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开始,昆曲的许多内容都和园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常常取材于园林或吟唱于园林,二者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因此,本课的题目引用这个名句,也是想表达昆曲与园林相融的特殊意味。

总之,学生们应该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不能固步自封,这样才能对古今中国的园林艺术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客观地评价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这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中国南、北方园林艺术的流派和特色,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

引导学生探讨并体验不同园林风格背后的审美文化上的差异,让学生体会中国园林的特殊意义,能注意和生活结合。

2、方法与过程:

教学中以身边中园林建筑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领会魅力--感悟成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中国

园林的博大精深以及人类创造美的精神。

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本课是园林艺术赏析课,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南、北方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在园林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分支,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审美追求、造园手法和艺术风格。

我们无需争辩它们之间艺术水平的高下,而应包容地看待艺术的多样性。

因此,本课只是给出一些基本的介绍,而无过多评述。

掌握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艺术修养,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观。

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探索中国南、北方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从而学会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

这种思维的训练在前面的建筑欣赏课中已经反复提及,在这里应该继续巩固和加强。

和其他艺术一样,园林艺术表面看来五光十色,而形形色色的风格其实都是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这些形式背后,有更深层的自然、社会、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等原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这种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是我们在学习艺术史中应当特别注意的。

对它的分析与探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一:

欣赏诗词,导入新课

师: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几首诗词,看一看这些诗词都描绘了些什么景色,它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园林有什么关系呢?

生:

欣赏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四面青山是四邻,烟霞成伴草成茵。

年年洞口桃花开,不记曾经迷几人。

春雨潇潇滴满阶,春宵梦短眼频开。

银灯红淡竹窗响,半夜月明仙鹤来。

亭孤客易夕阳斜,宝塔金泥射落霞。

每到细烟生水上,晚鸟啼出隔墙花。

师:

好,这些诗词都描绘了些什么景色啊?

生:

⑴描绘了一幅云霞辉映着翠绿的亭轩,画船在风和细雨中的水面上荡漾。

(2)唐代诗人陆畅《题孤独王府园林》,园林里有人工形成的石山、草地、花木,景色迷人。

(3)伴着鸟鹤的叫声,春雨的雨滴轻柔的滴到台阶上,这种诗情画意的美景连睡梦中的人们也要禁不住睁开眼睛观赏、聆听一番。

(4)傍晚夕阳斜照的画面。

师:

它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园林有什么关系?

 生:

描写的都是美丽的园林景色

师:

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二:

新授

师:

首先给大家看一段图片集锦   

生:

欣赏

师:

看了那麽多美丽的景色,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什么是园林啊?

  生:

把大自然中的部分美景,放到城市的花园里,自己欣赏,在城市中感受大自然中的气息。

师:

目的是什么呢?

  生:

感受大自然中的气息 欣赏

师:

能不能居住?

生:

师:

好的师读园林定义

刚才我们欣赏了不同的园林艺术,我想问一下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园林艺术呢?

和我们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什么有关系?

 

生:

文化

    师:

我们来欣赏两种园林艺术形式,左边的这个是欧洲古典园林艺术形式,这种形式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生:

几何、规则、对称

师:

那这些由植物组成的几何形,是自然生成的吗?

 

生:

不是

师:

对,它是人工修剪的,那这个修剪体现了什么?

是人对自然地改造和驯服。

他它是来自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就曾经说过“自然美是有缺陷的,非经人工的改造达不到完美的境地。

”所以欧洲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几何图案式的人工美。

师:

右边这一幅是哪个国家的?

   生:

中国

师:

它想真的自然界山水一样,那只所以能呈现出自然山水式的园林,跟什么有关系啊?

跟我们传统的文化思想有关系,对不对?

那你们知道哪些传统文化思想与园林形式的产生有关系?

生:

孔子说过“智者乐山,忍者乐水”。

还有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师:

那无论是孔孟的儒家,还是老子的道家,它都说明人和自然是要(和谐)相处,所以我们中国的园林是这样一种山环水抱式的自然意境之美。

这一节课我们先学习中国的园林艺术,下节课我们再漫步欧洲园林。

中国的园林又分为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

首先我们到南方的代表园林——苏州园林游览一番

生:

欣赏苏州园林的视频

师:

苏州园林景色,美不美啊?

生:

师:

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的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借助古典诗词对园林进行点燃,形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

早在元朝的时候,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他说:

苏州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他还向世界推荐了苏州园林。

那这么美的园林景色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

    生:

山、水、花木、建筑

   学生欣赏老师讲解

师:

水是园林中的命脉,它营造了院内的空间和景生。

水旁的倒影把建筑和花木显得更加亲密和妩媚,在水边,我们可以看见“鱼戏莲叶的悠闲”、“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雅趣。

山是园林的主题,山水相依,高低相映。

花木是园林的风采,有了它们,才有了视觉上的花遮柳护,听觉上的雨落残荷,感觉上的心旷神怡。

建筑是园林的骨骼,本来粉墙黛瓦,栗柱灰砖的园林建筑就像淡意清新的水墨画,可由于四季的点燃,又产生了春柳青,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的四季变化之美。

达到了让我们不出城泊而获山林之全的优美境界。

园林中的山:

面积很小,但是由于叠山大师运用抽象的手法,概括了山脉的本质特征运用其中,使这个假山就以小见大,咫尺之间显示千岩万壑(he)的气势。

山是这样,水和林木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说苏州园林是不是仅仅模仿自然啊?

 生:

超越

师:

这就是园林的创作宗旨: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都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园林”。

现在我们就以它为例来总结一下南方园林的主要特点:

找同学说一下

生:

1.小巧玲珑

2.曲折有致

3.叠石理水

4.清新脱俗

5.充满诗情画意

师总结

师:

接下来我们再到颐和园游览一番,看看北方的园林有什么不同啊?

下面我先找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一遍颐和园的历史沿革和简介

生:

历史沿革: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外,旧称“清漪园”。

始建于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严重损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耗银3000万两,历时十年。

1888年,改名颐和园,作为慈嬉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

简介:

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3公顷,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3/4,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古树名木1600余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师:

颐和园规模宏大,气势壮大,有“古典园林之首”的美誉。

从功能上分,全园可大致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生:

欣赏

师:

宫廷区是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即分割又有联系。

其中以仁寿殿为中心,、从事内政、外交活动。

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

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宜芸馆东侧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的德和园大戏楼。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

这里山水相绕,够成了一个山环水抱的形式,把湖和山紧密的连成一体。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

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

仁寿殿这里就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处理朝政、会见外宾的地方。

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包括两侧南北配殿,和仁寿门外的南北九卿房。

房前所陈列的铜龙、铜凤、铜鼎雕刻的极其精美。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的主要建筑。

“乐寿堂”黑底金字的横匾是光绪帝的手书。

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

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

玉澜堂是颐和园里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由(光绪帝)亲自领导的政治改革,这次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在这里,是光绪帝的寝宫。

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

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

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

戏楼的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

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

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金碧辉煌的佛香阁:

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排云殿:

是慈禧在园内过生日举行庆典的地方。

“排云”二字取自郭璞的《游仙》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

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

这条长700多米的“长廊”,可以欣赏到14000多幅精美的画作,均为传统故事或花岛鱼虫。

内部枋梁上绘有精美的西湖风景及人物、山水、花鸟等苏式彩画8000多幅,许多画面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临摹沿途的景色。

人物画大多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因之素有"画廊"之美称。

是一座凝结着中华民族艺术结晶的艺术长廊。

如今它已经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颐和园还有很多的景点,有藏式寺庙——四大部洲、

模仿江南水镇的买卖街——苏州街(当时,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装扮的,皇帝游幸的时候才开时“营业”)、

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看戏建的,现在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服务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石舫(是一条大石船,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十七孔桥(如长虹偃yan月般倒影水中,是颐和园中最大的石桥)、铜亭、铜牛等等。

说道铜牛,我想起了一个传说,关于铜牛传说

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百万两白银修了颐和园的时候,她传下旨令:

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

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

既然有天河,当然还要有牛郎和织女。

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

铜牛身体朝东,而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方向。

这样,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格局。

从此,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遥望着“织女”,却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

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里,向着织女亭的方向游去。

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铜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

人们赶忙禀报太后慈禧。

慈禧开始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

铜牛果然不见了。

怎么办?

“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啊!

於是下令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放在原来的地方。

防它再跑,就用铁链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铜牛又动起来,眼看铁链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将它拉住。

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於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断了。

幸好这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铁链,七手八脚最后总算将铜牛锁住了。

从此,昆明湖边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

颐和园内还蕴藏着很多的历史典故、皇家趣事,大家有机会可以亲自到北京去游览一番。

好了,故事听完了,美景也欣赏了,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北方园林有什么特点?

生:

总结

1.富丽的皇家气魄

2.规模宏大,气势壮大

3.山湖竟秀

  师:

比较一下,南北园林在建筑规模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生:

答北方园林:

规模较大,富丽堂皇,气派宏伟,多为皇家建造,在模仿江南清秀景色的同时极富富丽感;南方园林:

多为官员、文人学士亲自设计,面积小,诗情画意,清雅脱俗。

师:

我们再一起欣赏欧洲的古典园林 

生:

欣赏

师:

大家知道日本“枯山水”园林吗?

去过风景如画的英国园林吗?

以后会有机会的。

还有这人文主义的意大利古典园林。

驯服自然地法国古典园林。

和形形色色的现代景观园林。

这些知识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师小结

师: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在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温总理说——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

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

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那么我们在今天游赏当中,所体现到的、感受到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有着更加深刻和现实的意义,因为只有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了,我们的世世代代才可能永远拥有这春色如许的美景,同学们说是不是这样啊?

生: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我们刘洪公园的赏游记。

师:

大家有没有去过?

生:

去过

师:

相信上完这节课以后,你们再去游览一番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建筑风格、历史典故)

这个公园为什么取名刘洪公园啊?

生:

因为汉代伟大的天文学家、历算学家、珠算发明人——刘洪就是出自我们蒙阴。

为了纪念他,县委县政府建立了刘洪公园。

师:

作业可以发到我的邮箱:

很期待大家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