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4985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美术 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

高一美术第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一美术第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与建筑艺术欣赏的内容并列,介绍了中外杰出的园林艺术成就。

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因为园林的创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动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对于建筑而言可以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因而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和效果。

因此,在这里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

人来自于自然,有热爱自然的本性,因此愿意在自己的人工生活环境中引入自然的元素,或在自然环境中加以人工的雕琢,创造赏心悦目的游憩空间,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

园林往往比建筑物更多地表达出造园者对优美意境的追求、对内心情怀的抒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与建筑艺术同样,形形色色的园林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乃至哲学思想。

对不同民族、国家的园林艺术的介绍,可以为大家打开一扇窗,从中窥见它们背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对其中异同的比较与分析,也将是非常有趣而值得探讨的话题。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园林的特殊地位。

如果说中国的建筑在古代被视为“匠人之学”,没有被列入高雅艺术的范畴,并且为文人士大夫所不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叠石理水的造园艺术,却被历代文人视为与琴棋书画同样高雅的艺术追求和修养。

他们亲自进行设计、创造,借园林的风格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感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不仅在诗词歌赋中留有大量关于园林的记述,还流传下一些关于造园理论和方法的专门著述。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有趣的是,发源于苏州的昆曲艺术则同时在列。

其实这并非巧合,它们二者都集中地体现着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从《牡丹亭》中杜丽娘唱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开始,昆曲的许多内容都和园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常常取材于园林或吟唱于园林,二者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因此,本课的题目引用这个名句,也是想表达昆曲与园林相融的特殊意味。

  总之,学生们应该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不能固步自封,这样才能对古今中外的园林艺术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客观地评价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这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内容结构

  本课围绕着世界各国的园林艺术展开讲解,大致分为七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1—6自然段,是全文的统领和概括,总体阐释了园林的形式、性质、功能以及文化内涵等。

  第二部分包括7—13段,主要讲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造园专著《园冶》(成书于明代,作者计成)中的名句,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写仿自然、寄情山水的艺术特色。

  第三部分包括第14—16段,描绘了日本传统的“枯山水”园林的艺术氛围,并阐述了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的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点明了日本园林独特的艺术价值及对西方园林的影响。

  第四部分包括第17—20段,先是以对人文主义的描述阐释意大利人文主义园林的发端,而后介绍了它的实用价值、造园形式和艺术风格。

  第五部分包括21—23自然段,介绍了法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法国造园大师安德烈•勒诺特及其代表作——维贡府邸和凡尔赛宫花园。

  第六部分包括23—28段,先是用诗人蒲柏的名言点名英国园林与绘画的深刻渊源,而后介绍了英国“风景画”园林的发源、艺术特色和著名造园师布朗。

  第七部分包括29—31段,概括阐述了现代景观园林的多样性、设计元素以及所服务的对象。

最后概括全文,阐述了园林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它的独特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本课是园林艺术赏析课,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在园林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分支,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审美追求、造园手法和艺术风格。

我们无需争辩它们之间艺术水平的高下,而应包容地看待艺术的多样性。

因此,本课只是给出一些基本的介绍,而无过多评述。

掌握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艺术修养,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观。

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从而学会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

这种思维的训练在前面的建筑欣赏课中已经反复提及,在这里应该继续巩固和加强。

和其他艺术一样,园林艺术表面看来五光十色,而形形色色的风格其实都是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这些形式背后,有更深层的自然、社会、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等原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这种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是我们在学习艺术史中应当特别注意的。

对它的分析与探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北京北海公园

  北海及团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的西北侧。

北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帝王宫苑,始建于辽代,仿照蓬莱仙境建瑶行宫,到金代时扩湖叠石,营建广寒宫,元代又三次扩建琼华岛,并以岛为中心修建了帝都和宫苑。

以后又经明清两代扩建,具今日之规模。

  北海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水域广阔,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

明代北海、中海、南海合称三海,又称太液池,并列为禁苑。

民国初年,中海和南海合并一园,称中南海,北海另辟一园。

  琼岛位于湖的南侧,是全园的中心,金代称琼华岛,元代更名万寿山,后因山顶建白塔,又名白塔山。

岛上的建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按其布局大致可分为以白塔为主体的东、南、西、北四个部分。

琼岛的顶部矗立着高达35.9米的白塔,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

山的南坡以永安寺为主体,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钟鼓楼等建筑,这些建筑均为歇山顶,并覆盖有黄、绿、紫等各色的琉璃瓦,自山顶俯瞰,色彩斑斓,蔚为壮观。

  永安寺西的悦心殿是皇帝接见群臣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其后的庆霄楼是帝、后冬日观冰嬉戏之处;山的西坡有琳光殿和阅古楼。

阅古楼是皇帝私人藏书的地方,楼平面呈半月形,楼上下共25楹,左右合抱,墙壁遍嵌《三希堂》法帖刻石495方,保留了魏晋以来书法家的墨迹,汇集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

其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伯远帖》刻石被称为稀世奇珍,并称“三希”。

  山坡上的亩鉴室、烟云尽态亭、甘露殿、蟠青室、摄山亭等古代建筑,古雅幽静。

山的北坡有仿江南镇江金山寺而建的漪澜堂和道宁斋、碧照楼、远帆阁、延楼等,与太液池北岸五龙亭、西天梵境隔水相望,构成太液池畔交相辉映的两组重要建筑群。

山的东坡林木成阴、怪石嶙峋,崖洞深邃,自山门、石桥、牌坊至智珠殿、见春亭,构成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至今还保存有清乾隆皇帝题诗碑。

  太液池东、北沿岸亭台楼阁掩映在绿丛碧波之间。

优美如画的画舫斋,建筑精巧秀丽,环水长廊盘曲深幽,可与江南园林的情调相媲美。

画舫斋北侧是三面临水的濠濮涧,假山琳麋,小桥曲折,却也另有一番天地。

  静心斋是北岸的主体,占地约1公顷,曾是清朝太子读书的地方,乾隆皇帝常在这里抚琴吟诵,故又称乾隆小花园。

全园以山石池水为中心,以斋亭楼轩点缀其间,飞瀑流水,往还萦回,景致变幻无穷。

此外,小西天、大西天、九龙壁、五龙亭、阐福寺等,也为湖光山色增添了无限风采。

西班牙桃金娘宫庭院

  桃金娘宫庭院是西班牙阿兰布拉宫苑中的一座庭院。

阿兰布拉宫苑位于西班牙南部的古城格拉纳达,建造在一座海拔700多米的山丘上。

阿兰布拉宫的阿拉伯文原义为红宫,因为宫墙是红土夯筑的。

它是公元10世纪摩尔王朝建造的这座古城中作为要塞的城堡。

建成之后,其神秘而壮丽的气质无与伦比,成为伊斯兰建筑艺术在西班牙最典型的代表作,也是格拉纳达城的象征。

  桃金娘宫庭院建于1350年,是一个及其简洁的矩形庭园。

东西宽33米,南北长47米,近似黄金分割的比例。

中央有7米宽、45米长的大水池,占据了庭院面积的四分之三。

两边各有3米宽的整形灌木桃金娘种植物。

庭院东西两面是低矮的住房,与南北两端的柱廊连接,构图简洁明快。

南面的柱廊为双层,原为宫殿主入口,从拱形门券中可以看到庭院全貌。

北面有单层柱廊,其后是高耸的科玛雷丝塔。

池水紧贴地面,显得开阔而又亲切。

平静的水面使得四周建筑以及柱廊的倒影十分清晰,水池南北两端各有一个小喷泉,与池水形成静与动、竖向与平面、精致与简洁的对比。

两排修剪整齐的桃金娘篱,为建筑气氛很浓的院子增添了一些自然气息。

其规整的造型与庭院空间又很协调。

桃金娘宫庭院虽然由建筑环绕,却不感觉封闭,在总体上显得简洁、优雅、端庄而宁静,充满空灵之感。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海淀区的西苑,有“中国古典园林之首”的美誉,是世界著名园林景观之一。

颐和园初为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兴建的帝王行宫,明代改名为好山园。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扩建,名清漪园,当时畅春园、圆明园和万寿山的清漪园、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并称为“三山五园”,而清漪园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色独占诸园之冠,曾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之说。

后遭英法联军焚掠,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白银3000万两重建,工程历时十年,竣工后更名为颐和园。

慈禧晚年多在园中度过,至今园中还可追溯到当时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痕迹。

  颐和园是人工创造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色,它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5000亩,其中四分之三的面积是湖泊——昆明湖。

环绕在山湖之间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约3000余间,山水、花木、亭阁,桥榭融为一体,和谐自然。

全园可以概括为勤政、居住、游览三大区域。

勤政区,即政治活动区,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包括西侧配殿和仁寿门外的南北九卿房,慈禧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就在此处理政务;居住区在勤政区的西边,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三大庭园为主,用曲折迂回的游廊沟通各大庭院,具有园林的风格,慈禧生前就在这里居住;游览区是全园的主体部分,各种建筑主要分布在万寿山上和昆明湖的四周。

颐和园佛香阁

  万寿山前山是颐和园的精华汇集之处,以中部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及东西两侧的转轮藏、石碑、五方阁、宝云阁等构成中轴线,楼阁依山而建,富有变幻,妙趣横生。

佛香阁高41米,为全园的最高点,是统率全园的主景,也是颐和园的象征。

在此眺望昆明湖,一眼望去,开阔的湖面一览无余,远处的西山也尽收眼底,雄壮之气顿生。

排云殿是慈禧太后举行诞辰庆典的受贺处,具有皇宫的豪华气派。

殿内至今还陈设有慈禧七十诞辰时大臣们奉献的寿礼。

“排云”二字出自晋郭璞《游仙》诗,诗有句“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宝云阁是铜铸佛殿,俗称铜亭,高7.55米,重达207吨,造型精美,工艺高超,十分罕见。

颐和园长廊

  万寿山下昆明湖畔,是著名的颐和园长廊,又称千步廊,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最长的长廊,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专为生母孝圣皇太后观雪赏景而建的。

长廊迂回蜿蜒,如同彩带一般将勤政区、居住区、游览区联为一体,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逍遥亭分布在长廊之间,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于世,乾隆帝曾令画工到杭州西湖写生,将546幅西湖胜景和8000余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绘于廊上,至今已增至14000余幅。

颐和园石舫

  长廊西端附近的湖中有一座巨石雕成的石舫,舫长36米,名清晏舫。

旧时农历的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陪伴母亲孝圣皇太后在这里放生鱼虾。

清晏舫原来是中式舱楼,后被英法联军烧毁,慈禧太后后来把它改建成西式舱楼。

舫体的两侧设置有两个机舱,舱内陈设有西式的桌椅、餐具,慈禧曾在舫内进早餐和夜宵。

苏州园林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一座有25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园林城市。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国的离宫别苑。

私家园林始于东晋,盛于宋、元、明、清,全盛时期全城多达200余处,目前尚存50余处。

  苏州古典园林承载着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量信息,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1997年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又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扩展项目列入。

拙政园

  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解官还乡建立此园。

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满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题名拙政园。

占地51590平方米,规模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之冠。

留园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营建东园,是为留园的前身。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园归刘氏所有,俗呼“刘园”。

同治十二年(1873年)为盛氏购得,取“刘园”之谐音而易名“留园”,寓“长留天地之间”之意,占地23310平方米。

网师园

  南宋淳熙初,侍郎史正志居此,园名“渔隐”。

清乾隆中叶(1758年),少卿宋宗元在其地修建宅园,借“渔隐”原意,称为“网师园”,藉以表示自己隐逸清高。

网师园占地5400平方米。

环秀山庄

  明万历年间为大学士申时行宅。

清代先后属刑部员外郎蒋楫、尚书毕沅、大学士孙士毅等所有。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归汪氏耕荫义庄,取名“颐园”。

园中主厅名“环秀山庄”,遂以厅名取代园名,称“环秀山庄”,占地2180米。

因园中有一座太湖石而著名。

日本金阁寺庭园

  从794到1868年,京都一直是日本皇家贵族居住的地方。

但它的黄金时代是1336—1573年,足利义满幕府统治时期。

在他的影响下,京都的文化生活极其丰富:

在彩绘方面有狩野画院;戏剧有能乐;园艺与建筑方面也非常发达,如龙安寺、金阁寺、银阁寺等。

金阁寺田野村风的建筑魅力及花园的宁静,使这里成了沉思、修行的好去处。

禅宗思想对这个时代的艺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建于1495年的银阁寺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朴素无华、节制有度的建筑风格。

  建于1394年的金阁寺共有三层,是中国传统与日本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是足利义满等人的作品。

他在晚年成了佛教的和尚,他死后,金阁寺成了纪念他的庙堂。

1950年,一场大火把金阁寺烧毁。

五年后,完全按照原样重新修建起来。

禅宗思想在该建筑处处可见,如笔直的柱子,建筑层越高柱子越细;还有最高层上的钟形窗户等。

金阁寺的名字正是得自于塔的最高两层的隔墙都是用金箔包裹的。

塔顶上还装饰着寓意吉祥的凤凰。

意大利法尔奈斯庄园

  法尔奈斯庄园是罗马庄园建造盛期(16世纪40年代以后)的三大庄园之一,另外两座是埃斯特庄园和兰特庄园。

它大约建造于1547年,是红衣大主教亚历山德罗•法尔奈斯(即保罗三世)委托建筑师吉阿柯莫•维尼奥拉为他的家族建造的一座庄园。

后来又在庄园内建造了建筑和上部的庭园。

  维尼奥拉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罗马最著名的建筑师,曾在法兰西王宫中供职。

法尔奈斯庄园是他的第一个大型作品。

庄园府邸建于1547—1558年,建筑平面为五角形,具有城堡般的外观,是文艺复兴盛期杰出的建筑之一。

府邸前面有两块呈V字型布置的花坛,为中世纪样式,周围有高墙。

花坛与府邸之间有壕沟,上架两座小桥。

这部分花园主轴线的尽头还布置有岩洞。

现在这里只留下了果园,果园中央是十字形园路,交点上设计了喷泉,完全是中世纪特征。

  法尔奈斯主花园在府邸之后,与府邸隔着一条狭窄的壕沟,自成一体。

园中还有一座二层小楼,是红衣主教为躲避干扰的静谧住所。

花园围绕着小楼布置,呈长条形,依地势辟为四个台层及坡道,入口是栗树林围绕着的方形草坪广场,中心为圆形喷泉。

广场边有两个岩洞,外表以粗糙的毛石砌成,给人以整块岩石开凿而出的感觉。

洞内有河神守护着跌水,洞旁有亭子可供休息,并可欣赏广场上的喷泉。

中轴线上是一条宽大的缓坡,直到小楼前,甬道分列两侧,中间是蜈蚣形的石砌水槽,构成系列跌水景观。

第二层是椭圆形广场,两侧弧形台阶环绕着贝壳形水盘,上方有巨大的石杯,珠帘式瀑布从中流下,落在水盘中。

石杯左右各有一座河神雕像,手握号角,倚靠石杯,守护着水景与小楼。

第三层台是真正的花园台地。

中央部分为二层小楼。

中央是黄杨篱组成的植物花坛,两座马匹塑像用来活跃气氛。

这座游乐花园的三面均有矮墙,既限定了空间,又用作坐凳。

墙上有28根女神像柱。

  小楼后面,两侧有横向台阶通至最上层台地。

台阶下面有门通往外面的栗树林和葡萄园。

台阶的栏杆上装饰有海豚与水盆相间的小跌水。

花园的中轴线上有八角形大理石喷泉,镶嵌有精致的卵石图案,两侧还有喷泉。

后面是对称布置的三层台地,围以矮墙,过去建有花坛,现在只有简单的草坪。

中间有马赛克镶嵌的铺装甬道,一直通到庄园中轴线终端的半圆形柱廊。

柱廊由四座石碑组成,呈六角形布置。

碑身有龛座以及坐凳,装饰着半身神像、雕刻以及女神像柱。

园外有自然生长的大树,衬托着精美的柱廊。

  法尔奈斯庄园已经开始用贯穿全园的中轴线联系各个台层。

庭院建筑设在较高的台层,便于向园外借景。

园中精美的雕刻既丰富了构图,又活跃了气氛,同时也使得花园更加精致,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为一体。

维贡府邸花园 安德烈•勒•诺特(法国)

  沃•勒•维贡府邸花园是法国勒•诺特式园林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走向成熟。

它使设计人勒•诺特一举成名,而园主尼古拉•福凯却因此成为阶下囚。

巴黎南面约50千米,靠近默兰有一个名叫“沃”的村庄,福凯从25岁起,就在此逐步购置地产。

大约1656年,福凯请著名建筑师勒沃为他建造了一座府邸。

担任室内外装饰及雕塑工作的画家勒布仑是17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古典主义绘画大师,1663年任皇家绘画雕塑学院院长,1666年创办罗马法兰西学院。

他早年在伍埃画室学画时与勒•诺特交往甚密,因此,向福凯推荐诺特作花园设计。

这样,一位理智的、有修养和想像力的庄园主和一流的艺术家会集一体,共同为世界园林艺术贡献了一幅经典作品。

福凯是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

他生活并获取财富的年代,是路易十四个人统治的新时代的开端。

福凯是一位有功之臣,但他没有估计到,年轻的国王从孩提时代起,就有着惟我独尊的意志,这最终导致了福凯的毁灭。

尽管如此,从讲究排场上讲,福凯始终是路易十四效法的榜样。

  工程开始于1656年。

为了建成这一巨大的府邸花园,不惜拆毁了三座村庄,使园地呈600米×1200米的矩形。

为了园内的用水,甚至将安格耶河改道,前后动用了1.8万多劳工,历时5年始成。

不仅府邸本身富丽堂皇,而且花园的广袤和内容的丰富也是前所未有的。

府邸采用古典主义样式,严谨对称。

府邸平台呈龛座形,四周环绕着水壕沟,周边环以石栏杆,是中世纪城堡手法的延续。

椭圆形广场与府邸平台之间,有一矩形前院,两侧是马厩建筑,后面是家禽饲养场和菜园。

  主花园在建筑的南面,整体布局对称严谨,绚丽多彩。

府邸正中对着花园的是椭圆形客厅,饱满的穹顶是花园中轴的焦点。

花园中轴长约1千米,两侧是顺向布置的矩形花坛,宽约200米。

花坛的外侧是茂密的林园,以高大的暗绿色树林衬托着平坦而开阔的中心部分。

因此,花园的布置由北向南延伸,由中轴向两侧过渡。

地势也是由北向南缓缓下降。

过了东西向的运河之后,地势又上升,形成斜坡。

  花园在中轴上采用三段式处理。

第一段的中心是一对刺绣花坛,紫红色砖石衬托着黄杨花纹,图案精致清晰,色彩对比强烈。

花坛角隅部分点缀着整齐的紫杉及各种瓶饰。

刺绣花坛的两侧,各有一组花坛台地,东侧台地略宽,当中配置了三座喷泉,其中“王冠喷泉”尤其精彩。

东侧地形原来略低于西侧,诺特有意抬高了东台地的园路,使得中轴左右保持平衡。

以圆形水池作为第一段的端点,两侧是长条形水池,长约120米,形成较强的、垂直于中轴的横轴。

与之平行的有一条横向园路,其东端尽头地势稍高,顺势修筑了三个台层,正中有台阶联系。

最上层两侧对称排列着喷泉,饰以雕塑,挡土墙上装饰着高浮雕、壁泉、跌水和层层下溢的水渠等。

第二段花园的中轴路两侧,过去有小水渠,密布着无数的低矮喷泉,称为“冰晶栏杆”,现已改成草坪种植带,其后是草坪花坛围绕的椭圆形水池。

沿着中轴路向南,是方形的水池,因池中无喷泉,水面平静如镜,故称“水镜面”。

由此向南望去,似乎运河对岸的岩洞台地就在池边,其实两者间隔250米。

而由南向北望,则府邸的立面完全倒映在水中。

第二段花园的东西两侧,各有洞窟状的忏悔室,从其上面的平台上,可以更好地观赏园景。

走到花园的边缘,低谷中的横向大运河忽现眼前。

从安格耶河引来的河水,在这里形成长近1000米、宽40米的运河,两侧有宽阔的草地,后面是高大的乔木,使运河显得比实际更宽。

园中以运河作为全园的主要横轴,是勒•诺特的首创,以后成为勒•诺特式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水体处理方式。

中轴处的运河上不仅没有架桥,而且水面向南扩展,形成一块外凸的方形水面,既便于游船在此调头,又形成南北两岸围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水面空间,使运河既有东西延伸的舒展,又加强了南北两岸的联系,局部景观更加丰富,并且强调了全园的中轴线。

大运河将全园一分为二,北边的花园到此形成一个段落。

北花园的挡土墙上,有几层水盘式的喷泉、跌水,其间饰以雕像,形成壮观的“飞瀑”,向运河过渡。

运河的南岸倚山就势建有七开间的洞府,两侧呈斜坡状,内有横卧的河神雕像,洞府有一排水柱从河中喷出。

南北两边的台阶都隐蔽在挡土墙后的两侧,更加强了水面空间的完整性。

第三段花园坐落在运河南岸的山坡上,坡脚处理成大台阶。

中轴线上有一座紧贴地面的圆形水池,无任何雕凿,但是从中喷出的水柱花纹十分美丽,在碧绿草地的背景上,水花晶莹。

登上台阶,沿着林阴路,到达山坡上的绿阴剧场。

半圆形的绿阴剧场与府邸的穹顶遥相呼应。

坡顶耸立着的“海格力土”的镀金雕像,构成花园中轴的端点。

在海格力士像前,回头北望,整个府邸花园尽收眼底。

花园的三个主要段落,各具鲜明的特色,富于变化。

第一段紧邻府邸,以绣花花坛为主,强调人工装饰性;第二段以水景为主,重点在喷泉和水镜面;第三段以树木、草地为主,增加了自然情趣。

花园三段落之间的过渡,循序渐进、独具匠心。

第一段以圆形的小型水池结束,下几级台阶,两侧各有120多米长的横向水渠,与大运河相呼应,增强了横向轴线感。

第二段以方形的大型水镜面结束,预示着大运河的临近。

大运河边缘的飞瀑,与运河形成动与静的强烈对比。

与瀑布相对的岩洞中,饰有雕像和喷泉,进一步活跃了水景气氛。

在花园边的林园中,也有笔直的园路。

构成几何图形,与花园相协调。

同时,在空间上,封闭的林园与开放的花园形成强烈的对比。

高大的树木形成花园的背景,构成向南延伸的空间。

最后在花园的南端,围合成半圆形的绿阴剧场,透视深远。

规则式花园从侧面去观赏时,往往景观更富有变化。

因此,在林园边布置了宜人的散步道,在此可欣赏花园景色。

沃•勒•维贡花园的独到之处,是处处显得宽敞辽阔,又并非巨大无垠。

各造园要素布置得合理有序,避免了互相冲突与干扰。

刺绣花坛占地很大,配以喷泉,在花园的中轴具有突出的主导作用。

地形经过精心处理,形成不易察觉的变化。

水景起着联系与贯穿全园的作用,在中轴上依次展开。

同样,环绕花园整体的绿墙,也布置得美观大方。

序列、尺度、规则,这些伟大时代形成的特征,经过勒•诺特的处理.已经达到不可逾越的高度。

适度的原则,对称的布局,实在是这个伟大时代无法回避的手法。

可惜沃•勒•维贡府邸花园的辉煌历史只是昙花一现。

福凯本打算在此度过幸福的晚年,而结果却走向了厄运的深渊。

在建园过程中,觊觎福凯财政大臣之位已久的大臣高勒拜尔详细了解了此园规模之大、耗资之巨、用工之多,并向国王汇报。

1661年夏,在花园基本完成之时,福凯在园中首次举行酒会,当时宾客盈门、盛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