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单味中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3316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常用单味中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单味中药.docx

《常用单味中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单味中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单味中药.docx

常用单味中药

常用单味中药

第一章解表药

解表药:

本类药主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适用于外感表征,部分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药物可分为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两类。

临床应用时,表证兼正虚,据其阳虚、气虚、阴虚等不同情况,分别配伍助阳、益气、养阴等扶正之品,以扶正祛邪;辛凉解表药用于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使用注意:

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发汗以微汗为度,中病即止,不可过汗;对于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用;对于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慎用;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辛温解表药:

西河柳

性味归经:

辛,微温。

归肺、胃、心经。

功效,发表透疹、祛风祛湿

主治病证:

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风寒湿痹

用法与使用注意:

用量过大能令人心烦,麻疹已透及体虚汗多者忌用。

辛凉解表药:

葛根

性味归经,甘、辛、凉。

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

既疏散肌腠经络之邪气,能解肌发表退热,为治项背强痛之药;又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及透发疹毒,为治麻疹、烦渴、泻痢所常用。

功效: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主治病证:

感冒头痛项强,项背强痛;麻疹初起透发不畅;热病烦渴,消渴症;湿热泻痢初起,脾虚泄泻。

用法与使用注意:

止泻煨用,生津生用。

配伍:

生葛根配黄芩、黄连;即清热燥湿解毒又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药理作用:

解热、扩张皮肤血管、镇静、抗过敏、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功能、改善脑循环、抗缺氧及降血压。

第二章清热药

清热药:

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性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药物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五类。

临床应用时,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情;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里热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易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症尤须明辨,不可枉投;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清热泻火药:

谷精草

性味归经:

辛、甘、平。

归肝、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主治病证:

风热目赤、肿痛羞眀、目生翳膜;风热头痛

用法与使用注意:

风热目赤翳障要药;血虚目疾慎服。

相似药物:

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主治风热上攻之目赤翳障,以及头痛、牙痛、咽喉肿痛。

另外,还有密蒙花、青葙子等。

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主治肝热目赤肿痛。

肝虚有热之目昏干涩,以及翳障;青葙子清泄肝火、明目退翳,主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障视暗;并能降压,治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

清热燥湿药:

苦参: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主治病证,湿疮,湿疹,疥廯,麻风,阴痒,带下;湿热黄疸、泻痢、便血;湿热淋病,小便不利,

用法与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反藜芦不宜与藜芦同用

相似药物:

苦参、龙胆,均苦寒归肝经而能清热燥湿,治湿热疮疹、阴痒、阴肿、带下及黄疸等。

苦参兼入心经,又能杀虫止痒、利尿,治疥廯、麻风、湿热泻痢、便血及湿热淋痛、小便不利等。

龙胆长于泻肝火,又治肝火土炎之头痛、目赤、耳聋、胁痛、高热抽搐、小儿急惊及带状疱疹等。

清热凉血药

水牛角

性味归经:

苦、咸、寒。

归心,肝,胃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

主治病证:

高热神昏、血热斑疹吐衄,惊风。

用法与使用注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120g,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相似药物:

水牛角、生地黄,同性寒归心、肝经,均善清热凉血,治热入营血之神昏谵语及血热妄行之斑疹吐衄。

水牛角咸寒,专入血分而长于清热凉血,兼解毒,血热毒盛者每用;生地黄甘苦性寒质润,又善滋阴生津润肠,血热津伤及阴虚兼热者每用,并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内热消渴、津伤口渴及阴虚肠燥便秘。

清热解毒药:

鸦胆子

性味归经:

苦、寒。

有小毒。

归大肠、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治痢截疟,腐蚀赘疣。

主治病证:

热毒血痢,休息痢;疟疾;赘疣,鸡眼(外用)

用法与使用注意:

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0粒(治痢疾)

清虚热药

银柴胡

性味归经:

甘、微寒。

归肝,胃经。

功效,退虚热,清疳热

主治病证:

阴虚发汗;骨蒸发热;小儿疳热

用法与使用注意:

虚热骨蒸专药;外感风寒及血虚无热者忌服。

相似药物:

银柴胡、柴胡。

虽均性微寒而退热,但性效应用相差甚大。

银柴胡为功善退虚热、清疳热,略兼益阴,主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及小儿疳热。

柴胡功能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主治少阳寒热、感冒发热、肝郁胁痛或月经不调、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疟疾寒热。

第三章泻下药

泻下药:

本类药主要能泻下通便,清热泻火,或逐水肿,兼能逐瘀、消癥、杀虫。

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肠胃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药物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

临床应用时,里实兼表证时,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解同;里实而正虚者攻补兼施。

本类药作用峻猛,易伤正气。

久病体弱,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慎用。

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攻下药

番泻叶

性味归经:

甘、苦、寒。

归大肠经。

功效,泻热通便,消积健胃

主治病证,热结便秘,食积胀满。

水肿胀满

用法与使用注意,入汤剂后下,可开水泡服;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服。

润下药

火麻仁

性味归经:

甘、平。

归脾,大肠经。

性能特点:

润燥滑肠通便,又兼补虚,肠燥便秘之要药,兼体虚者尤宜。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老人、产妇及体虚之津枯肠燥便秘。

用法与使用注意:

超大量食入、可引起中毒。

相似药物,火麻仁、郁李仁,均善润肠通便,火麻仁甘平油润,又兼补虚。

郁李仁则苦降散润,又兼行气、利水消肿,以肠燥兼气滞者用之为宜,还治水肿、脚气、兼便秘者尤佳。

峻下逐水药

峻下逐水药中,甘遂、京大戟、芫花,均有大毒而归肺、肾、大肠经,均善泄水逐饮,治身面浮肿、大腹水肿及胸胁停饮,并常相须为用。

但,甘遂,京大戟源于大戟科而性寒,又均善消肿散结,治疮痈肿毒;芫花则源于瑞香科而性温,又善杀虫疗疮,外用治头疮、白秃、顽廯,赘疣,毒蛇咬伤

用法与使用注意:

为治水肿、经闭、癥瘕之锰药;孕妇、体虚,严重心脏病、溃疡病、消化道出血者忌服,反甘草。

第四章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

本类药多辛散苦燥,其有祛除肌表、经络风湿作用,有的还分别兼有散寒或清热、舒筋、通络、止痛、解表,以及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主要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瘘弱,或热痹关节红肿;兼治痹症兼肝肾不足、外感表证夹湿、头风头痛等。

临床应用时,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于上部者,配祛风解表药;病邪入络,血凝气滞者,配活血通络药;寒湿偏盛者,配温经药;郁久化热者,配清热药;病久气血不足者,配益气养血药;肝肾亏损,腰病脚弱者,配补养肝肾药。

痹症多属慢性疾患,需较长时间治疗,为服用方便,本类药可制成酒剂或丸散剂常服;本类药中的部分药物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故阴亏血虚者应慎用。

常用品种:

川乌

性味归经:

辛、苦、热。

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寒湿头痛;心腹冷痛,寒疝腹痛;局部麻醉(外用)

用法与使用注意:

入汤剂先煎30-60分钟,反半夏、全瓜蒌、瓜葵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畏犀牛角,不宜浸酒饮用。

相似药物:

川乌、雷公藤,均味辛苦有大毒,功善祛风除湿止痛,治风湿顽痹。

川乌性温,又善散寒、麻醉止痛。

雷公藤性凉,又善活血通络、消肿,并能杀虫解毒。

第五章芳香化湿药

芳香化湿药:

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功能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兼解暑发表。

主要适用于脾胃湿困,运化失职而致的湿浊中阻证,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干多涎,以及湿温等,兼治阴寒闭暑等。

临床应用时,寒湿困脾者,配温里药;湿热中阻者,配清热燥湿药;湿阻气滞较甚者,配行气药;脾虚生湿者,配补气健脾药。

本类药大多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气虚者慎用;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常用品种

厚朴

性味归经:

苦、辛、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性能特点:

治湿阻、食积、气滞所致脘腹胀满之要药。

还能降气、除痰湿而平喘。

功效,燥温、行气、消积、平喘。

主治病证,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食积或便秘脘腹胀满;咳喘痰多。

用法与使用注意:

脘腹胀满要药;行气消胀要药;体虚及孕妇慎服。

配伍:

厚朴配枳实;主治湿浊中阻,或食积停滞或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满,以及痰浊阻肺之喘咳、胸满、腹胀

药理作用:

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保肝、抗菌、中枢抑制、肌肉松弛、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作用。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

本类药味多甘淡或苦,性多寒凉或平,多入膀胱、脾及小肠经,可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主要适用于大小便不利、水肿、淋浊、黄疸、水泻、带下、湿疮、痰饮等水湿内盛之病症。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药物可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三类。

临床应用时,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宜肺发汗药;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交蒸者,配清热泻火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

本类药易耗伤津液,阴虚津伤者慎用。

常用品种

灯心草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

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烦

主治病证,热淋;心烦失眠、小儿夜啼,口舌生疮。

用法与使用注意:

下焦虚寒、小便失禁者忌服。

第七章温里药

温里药:

本类药多辛温热,主入脾、胃、肾、心经,兼入肝、肺经,主能温里散寒、温经止痛、补火助阳或回阳救逆,兼能化痰、燥湿、杀虫、止呃。

适用于里寒证,兼治寒饮咳喘证、虫积腹痛等。

临床应用时,外寒内侵而有表证者,配解表药;寒凝气滞者,配行气药;寒湿者,配化湿健脾药;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锐者,配大补元气药。

本类药多辛热燥列,若应用不当则易助火、伤津,故热证、阴虚证及孕妇忌用或慎用。

常用品种

高良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主治病证,中寒腹痛、呕吐、泄泻。

用法与使用注意:

热证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相似药物,干姜、高良姜、均辛热、归脾、胃经、善散寒温中、止痛止呕,治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吐泻。

干姜长于温脾阳,高良姜则长于散冒寒;干姜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亡阳欲脱与寒饮咳喘,而高良姜则不能。

第八章理气药

理气药:

本类药味多辛苦芳香,性多温,主归脾、胃、肝、肺经,善于行散或泄降,主能调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兼能消积、燥湿。

主要适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肝气郁滞之胁肋胀痛,肺气壅滞之胸闷胸痛等证。

兼治食积脘胀、湿滞中焦等。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药物可分为脾胃气滞、肝气郁滞、肺气壅滞三类。

临床应用时,肺气壅滞,因外邪袭肺者,配宣肺化痰止咳药;因痰热郁肺者,配清热化痰药。

脾肺气滞,兼湿热者,配清热利湿药;兼寒湿困脾者,配温中燥湿药;兼食积不化者,配消食药;兼脾胃虚弱者,配益气健脾药。

肝气郁滞,视病情酌加柔肝、养肝、活血止痛、健脾药。

本类药性多辛温燥散,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亏者慎用。

常用品种

青木香

性味归经:

辛、苦,寒,有小毒。

归肝,胃经。

功效,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主治病证,肝胃气滞之胸胁胀满、脘腹疼痛;痧胀腹痛,泻痢腹痛;蛇虫咬伤,臃肿疗毒,湿疮

用法与使用注意:

含马兜铃酸,脾胃虚寒者慎服,肾功能不全者忌服。

相似药物,青木香,川楝子,均性寒有小毒,归肝、胃经。

善理气止痛,清热,治肝胃气痛兼热者。

青木香又能解毒辟秽消肿,川楝子又能泻肝火、杀虫、疗廯。

第九章消食药

消食药:

本类药多味甘,性多平,少数偏温,主归脾胃经。

功能消化食积、增进食欲。

主要适用于食积不化所致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证。

临床应用时,食积每见气滞,故常与行气药配伍同用;食积兼寒者,配温中散寒药;宿食久积郁而化热者,配苦寒清下药;食积兼湿阻中焦者,配芳香化湿药;食积兼脾胃虚弱着,配补脾健胃药。

常用品种

莱菔子

性味归经:

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甘消散,质重而降,平而不偏,药力较强。

善消食除胀,降气消痰。

功效: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主治病证:

食积气滞之脘腹胀满;痰涎壅盛之气喘咳嗽。

用法与使用注意:

打碎入煎,气虚无食、痰滞者慎服

配伍:

莱菔子配紫苏子、芥子:

治寒痰喘咳有效,兼食积便秘

药理作用:

助消化、镇咳、祛痰、抗菌、降血压及抗炎等作用。

第十章驱虫药

驱虫药:

本类药味多苦,多入脾胃或大肠经,对人体肠道寄生虫有毒杀作用,功善驱虫或杀虫。

主要适用于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绦虫病等。

临床应用时,虫病兼积滞者,配消积导滞药;便秘者,配泻下药;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者,配健运脾胃药;体虚者,宜补虚、驱虫兼施,或先补虚后驱虫。

本类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部分药物有毒,应用时应注意剂量;在发热或腹痛较剧时,宜先清热或止痛,待缓解后再使用驱虫药;孕妇及老弱患者应慎用。

常用品种

榧子

性味归经:

甘、平。

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主治病证:

虫积腹痛;肠燥便秘;肺燥咳嗽

用法与使用注意:

连壳生用,打碎入煎

相似药物,榧子,甘平质润,既杀虫消积,又润肠通便,还润肺止咳,治虫积腹痛常用,治肠燥便秘与肺燥咳嗽可投。

第十一章止血药

止血药:

本类药虽性味各异,但均能止血,并分别兼有清热凉血、化痰、收涩及散寒温经等。

功效适用范围:

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兼治血热、血瘀、疮肿及胃寒等证。

可分为四类:

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

在使用凉血止血和收敛止血药时,必须注意有无淤血,若有淤血未尽,应酌加活血化瘀药,不能单纯止血,以免留瘀。

常用品中

艾叶

功效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

虚寒性崩漏下血、胎漏;经寒痛经、月经不调,带下清稀,宫冷不孕;脘腹冷痛;湿疹瘙痒此外,用于温灸。

配伍,艾叶配阿胶,治崩漏下血属血虚有寒之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散丸。

外用,适量,温灸,或煎汤熏洗。

温经止血宜炒炭用,散寒止痛宜生用。

第十二章活血祛瘀药

活血祛瘀药:

本类药味多辛苦,多归心、肝经而入血分,善走散通利,促进血行。

主具活血化瘀之功,并通过活血化瘀而产生调经、止痛、消癥、消肿及祛瘀生新等作用。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血行不畅、瘀血阻滞所引起的多种疾病,如淤血内阻之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阻腹痛、癥瘕、胸胁脘腹痛、跌打损伤肿痛、淤血肿痛、关节痹痛、痛肿疮疡、瘀血阻滞经脉所致的出血等。

本类药大多能耗血动血、破血通经,其中部门药还有堕胎、消癥作用,故妇女月经量多、血虚经闭无瘀及出血无瘀者禁用,孕妇慎用或禁用。

善于行气的活血祛瘀药各药

延胡索

功效:

活血、行气、止痛

主治病证:

血瘀气滞之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跌打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研磨,每次1.5-3g醋炙可增强止痛作用

药理:

本品有镇痛、镇静、催眠、抗惊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心律失常及抗溃疡等作用

使用注意:

本品活血行气,故孕妇慎服。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本类药多入肺经,辛开宜散,苦燥降泄,温化寒清,主能宣降肺气、化痰止咳、降气平喘,部分药物分别兼有散寒、清热、散结、润肺等作用。

主要适用于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咳喘、气喘、痰多、或痰饮喘息。

或因痰所致的瘰疬瘿瘤、阴疽流注、癫瘸惊厥等。

按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本类药可分为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两类。

其中,化痰药因药性不同,又有温化寒痰与清化热痰之区别。

温化寒痰药药性温燥,不宜用于热痰、燥痰;清化热痰药药性寒润,不宜用于寒痰、湿痰;刺激性较强的化痰药,不宜用于咳嗽兼有出血倾向者,以免加重出血;麻疹起初兼有证之咳嗽,应以疏解清宣为主,不可单用止咳药,忌用温燥及具有收敛性的止咳药,以免影响麻疹透发脾虚生痰者,应配健脾燥温之品,以标本兼治。

化痰药:

半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散温燥,有毒而力较强,入脾、胃、肺经,善祛脾胃湿痰。

内服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治湿痰、寒痰、呕吐之要药。

外用能消肿散结,可治瘿瘤痰核及臃肿等。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病证:

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5-9g,或入丸外用;适量,以生品研末调敷内服用制半夏,不同炮制品功效有别。

法半夏长于燥湿;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清半夏长于化痰;竹沥半夏长于清热化痰;生半夏外用。

使用注意:

阴虚燥咳、出血症忌服,热痰慎服。

反乌头。

药理:

镇咳、镇吐、调节肠胃功能、利胆、抗癌、抗早孕等作用。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

性能特点:

本品苦微温而润降,并有小毒,入肺与大肠经。

上能降肺气以止咳喘,下能润肠燥以通大便,并略兼宣肺之功,善治多种咳喘与肠燥便秘。

功效: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

咳嗽、肠燥便秘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故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服。

药理:

镇咳、平喘、缓泻、抗肿瘤、抑制胃蛋白酶活性等作用。

第十四章安神药

安神药:

本类药或为金石贝壳类、或为植物类,多入心、肝经。

金石贝壳类药,因其质重而具镇心祛怯、安神定志之功:

而植物类药多能滋养而具养心安神之功。

主要适用于神志不安的病证,症见心悸、失眠、多梦、癫狂、惊痫等。

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重镇安神药和养心安神药两类。

配伍方法:

如心火亢盛者,配清心泻火药;痰火内扰者,配清热化痰药;心脾气虚者,配健脾补气药;心肝血虚者,配补血养肝药;阴虚火旺者,配滋阴降火药。

矿石类安神药易伤脾胃,不宜久服,或配伍健脾养胃药同用;用治失眠,应于临睡前服药。

重镇安神药:

磁石

功效: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主治病证,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目昏;肾虚喘促

配伍:

磁石配朱砂;磁石咸寒,功能潜阳神;朱砂甘寒,功能镇心安神。

两药相合,重镇安神力增,善治烦躁不安、心悸失眠等证。

使用注意: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附后不易消化,故脾胃虚弱者慎服。

养心安神药

远志

功效:

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痛肿

主治病证,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痰阻心窍之癫痫发狂、神志恍惚;咳嗽痰多;痈疽肿痛,乳痈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本品对胃有刺激性,故消化道溃疡病胃炎患者慎服。

药理:

镇静、抗惊厥、祛痰、收缩已孕和未孕子宫、降血压、抗菌、溶血等作用。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平肝息风药,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肝风内动、癫痫抽搐、小儿惊风、破伤风等证。

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本类药物可分为平抑肝阳药和息风止痉药两类。

其中平抑肝阳药性多寒凉,多数为矿石介类药,少数为植物类药。

前者因质量而功主平肝潜阳,后者虽质轻但却功主平抑肝阳,且兼能镇静安神、清肝明目,主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等。

息风止痉药寒温不一,多为虫类药,且具毒性,功主息风止痉,兼能化痰解毒、通络止痛,主治肝风内动、癫痫抽搐及破伤风等证。

平抑肝阳药

罗布麻叶

功效,平肝清热、降血压,利水。

主治病证,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开水浸泡。

息风止痉药

全蝎

功效: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病证,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中风面瘫,半身不遂;疮疡肿毒,瘰疬结核,偏头痛,风湿顽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研末,每次0.6-1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第十六章开窍药

开窍药,本类药辛香行散,性善走窜,主入心经,功能通闭开窍、苏醒神志。

主要适用于热陷心包或痰浊阻闭所致的神昏谵语,以及惊痫、中风等病出现的突然昏厥之证。

按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不同,常将本类药物分为温开药与凉开药两类。

本类药只适用于神昏闭证,一般不用于神昏脱证;本类药为救急、治标之品,只宜暂用,不宜久服,以免耗泄元气;本类药大多辛香,易于挥发,故内服多入丸散,仅个别入煎剂。

常用品种

麝香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毒神昏;经闭,癥瘕,难产死胎;胸痹心痛,心腹暴痛,痹痛麻木,跌打损伤;疮肿,瘰疬,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03-0.1g,不入煎剂。

外用,适量,调敷或敷贴。

药理:

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与镇静的双重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增强心脏收缩、抗炎、兴奋子宫、抗肿瘤、抗溃疡、抗菌,还有雄激素样作用等。

第十七章补虚药

补虚药:

本类药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亏损而治各种虚症。

主要适用于各种虚症,而虚症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别。

按期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故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须为用。

若气阴两虚,宜补气药补阴药;气血双亏,宜补气药配补血药;阴阳两虚,当并用补阳补阴药。

本类药为虚症而设,凡身体健康而无虚症者,不宜应用;邪实而正气不虚者,不宜乱用补虚药,以防“闭门留寇”;补气药多甘壅滞气,湿盛中满者忌用;补阳药温燥而能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应用;补血与补阴药,大多药性滋腻,易伤脾胃,湿阻中焦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补气药代表性药物:

人参。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病证,气虚与脱证、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热病津伤的口渴,消渴症;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配伍:

人参配附子,治亡阳气脱效佳。

人参配蛤蚧,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所常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补元气可用15-30g,文火另煎,与煎好的药液合对,或频频灌之;研粉,一次1g,一日2次,或入丸散。

补阳药的代表性药物

鹿茸

功效,壮肾药,益精血,强筋骨,调任冲,托疮毒。

主治病证,肾阳不足之阳瘘滑精,宫冷不孕。

精血虚亏之筋骨无力、神疲羸瘦、眩晕耳鸣,小儿骨软行迟、囟门不合。

妇女冲任虚寒、带脉不固之崩漏、带下过多。

阴疽内陷,疮疡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冲服,1-2g,或入丸散。

药理,本品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强骨髓造血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抗疲劳、延缓衰老等作用。

补血药代表性药物

当归

性能特点,本品甘温补润,辛能行散,主入肝、心,兼入脾经。

善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并能散寒,凡血虚血瘀有寒之证均宜,兼肠燥便秘者尤佳,即为妇科调经之要药,又为内科补血之佳品,还为外、伤科消肿疗伤所常用。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血虚瘘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淤血作痛,跌打损伤,痹痛麻木;痈疽疮疡;血虚肠燥便秘。

药理:

抗贫血、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心肌缺血缺氧、扩张外周血管、降血压、兴奋或抑制子宫平滑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降血脂、抗炎、保肝等作用。

补阴药的代表性药物

北沙参

性能特点:

本品味甘能补,微寒清凉,入肺、胃经,为凉补之品。

善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指肺胃阴虚有热诸证。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主治病证,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咯血。

阴伤津亏的舌干口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