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3487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高考真题集训5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第五-六章 高考真题集训

一、选择题

1.(2016·课标全国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 C

解析 鹰迁入前,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迁入后,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故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螳螂(蝉的天敌)的数量增加,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

题干所述的食物链是捕食链,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该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流向生产者的能量是太阳能,B项错误。

鹰的迁入使得最高营养级由第四营养级增加到第五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

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2.(2016·课标全国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项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可能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项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对生态系统适度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项正确。

3.(2016·江苏)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 B

解析 该菌剂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该菌剂中的微生物分解残留农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可避免农田动物受毒害,能有效地增加其种类,同时也增大了害虫的环境压力,降低了其优势度,C项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存在相应的基因,这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

4.(2016·北京)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 A

解析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所以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的目的是提高出生率,在环境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豹后代的性别比例应基本不变,B项错误;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题目中未涉及其他物种,无法判断丰富度的变化,C项错误;根据题中信息F区豹种群数目由25只增至百余只可知,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项错误。

5.(2015·课标全国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项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项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

6.(2015·福建)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B

解析 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其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31920J·m-2·a-1,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3780+4200)=7980J·m-2·a-1,则第一到笫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7980/31920×100%=25%;图中没有标出太阳鱼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及太阳鱼未被利用的能量,则不能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该食物网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7.(2015·海南)俗话说: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 C

解析 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自养型的生产者,即泥巴中的藻类。

8.(2015·海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 D

解析 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储存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残骸、遗体等形式流向分解者;由于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会逐渐减少,因此,要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需要不断地给生态系统输入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的能量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有机物中,而这些能量中有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还有一部分随着枯枝落叶等流向分解者。

9.(2015·江苏)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 A

解析 物种多样性是不同环境条件长期选择的结果,故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会由于缺乏其天敌而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比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更易发生病虫害。

10.(2014·天津)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人工生态系统相关问题。

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的调节离不开信息传递,故A项正确;两个生态系统中的动物都有若干种,这些动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故B项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故C项错误;自然生态系统,生物所需能量均来自本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其他生态系统,故D项错误。

11.(2014·江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 D

解析 蓝藻水华现象与水体中N、P增多而引起蓝藻大量繁殖有关,体现了物质的利用,未体现出能量流动的特点,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包括太阳能(光合作用固定)和氧化无机物时释放的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B项错误;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C项错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物质可以循环反复利用,D项正确。

12.(2014·海南)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答案 C

解析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鱼生存所必需的,A项正确;鱼呼吸产生的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B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项错误;长期黑暗条件下,植物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鱼会因供氧不足而死亡,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6·四川)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

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_____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______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______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________。

答案 

(1)样方 S

(2)二、三 分解者

(3)含氮的养料 互利共生

(4)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蝉大眼蝽的密度减少

解析 

(1)豌豆蚜属于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

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蚜的处理组的种群数量增长,但因资源有限,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故其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氮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

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14.(2016·江苏)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

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

可采用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 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解析 

(1)饲料中的某些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的。

(2)富营养化的水体中N、P过多,故鱼塘富营养化可为水稻生长提供一定的N、P元素营养。

(3)稻田中害虫体型较小、活动范围较小,应用样方法调查,分别统计稻田中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以了解虫害的发生状况。

(4)稻田中的光合放氧微生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不会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而其他类别的异养微生物均可分解大量有机物。

(5)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水稻与水华中的藻类之间竞争光照和无机营养,同时浮游动物等的摄食,以及某些微生物产生杀藻物质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均可使水体中的藻类数量明显减少。

15.(2015·重庆)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

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

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_________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

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24λa 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解析 

(1)由题意可知,欧洲兔从0→a年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量的倍数(λ)增长,表明欧洲兔呈现J型增长,其增长模型可表示为Nt=N0λa。

若N0=24,则a年后种群数量为Na=24λa。

若对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欧洲兔的数量不加以防治,其数量将急剧增加,会导致草场退化,最终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2)由题意可知,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此时兔的数量应减少,由图可知,此时袋鼠的数量急剧下降,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表明二者为捕食关系。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由于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具有选择作用,d年后,对黏液瘤病毒具有抗性的个体数增加,使得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