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410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docx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

桥梁第1号桥墩盖梁计算书(2013年5月24日17点1分计算)

设计者

复核者

审核者

注:

1、工程文件名:

C:

\Users\cc\Desktop\桥梁\桥梁.qlt。

2、桥梁通单机版7.78版本计算。

原始数据表单位:

kN-m制

正常使用裂缝宽度计算

横分系数采用

裂缝宽度限值mm

偏载支点过渡跨中比值

不计冲击力

偏载杠杆法支点过渡偏压法跨中,对称杠杆法

0.200

0.250

注:

横向加载位置除按左偏、右偏、里对称、外对称加载外,增加跨中、中柱、梁板作用位置对称加载

车道荷载

车辆荷载

人群集度

车道数

车道车辆荷载提高系数

公路-II级

公路-II级车辆

0.000

2

0.000

注:

1、加载方式为自动加载。

重要性系数为1.1。

2、横向布载时车道按1列加载,车辆采用1到2列分别加载计算。

车道荷载数据

双孔加载集中力

左孔加载集中力

右孔加载集中力

双孔加载均荷载

左孔加载均荷载

右孔加载均荷载

252.000

214.272

252.000

7.875

7.875

7.875

注:

集中荷载Pk已经乘以1.2系数,使得竖直力效应最大。

双孔加载按左孔或右孔的较大跨径作为计算跨径。

车道边轮距护轮带

横向轮数

1~2轮距

轮距合计

2列车横向近轮距

0.500

2

1.800

1.800

1.300

车辆荷载数据

车辆轴数

1~2轴距

2~3

3~4

4~5

轴距合计

5

3.000

1.400

7.000

1.400

12.800

1轴重

2轴重

3轴重

4轴重

5轴重

轴重合计

30.0

120.0

120.0

140.0

140.0

550.0

车辆边轮距护轮带

横向轮数

1~2轮距

轮距合计

2列车横向近轮距

0.500

2

1.800

1.800

1.300

双孔、左孔、右孔分别加载时对应的冲击系数

加载方式

双孔加载

左孔加载

右孔加载

冲击系数

0.2880

-

-

上部横断面宽度数据

右偏角(度)

桥面净宽

左护栏宽

左人行宽

左隔离栅宽

右隔离栅宽

右人行宽

右护栏宽

90.000

9.000

0.500

0.000

0.000

0.000

0.000

0.500

梁(板)数、梁(板)横向距离

左右支座

梁板数

间距1~2

对称

2

3.50

每片上部梁(板)恒载反力

梁(板)编号

1号

2号

合计

左孔支反力

1000.0

1000.0

2000.0

右孔支反力

1000.0

1000.0

2000.0

合计

2000.0

2000.0

4000.0

跨径数据

内容

标准跨径

计算跨径

支座与墩中心距离

支座与梁端接缝中心距离

左孔数据

20.00

19.52

0.00

0.00

右孔数据

30.00

30.00

0.00

0.00

位置

1号边梁与桥面护栏外侧垂直距离

1号边梁与盖梁端垂直距离

靠左侧孔支撑

3.250

2.250

靠右侧孔支撑

3.250

2.250

裂缝C3值

拉筋重心距

压筋重心距

上通筋数

下通筋数

支点弯矩削峰

自动计算

0.05

0.05

4

4

0.90

混凝土等级

主筋种类

主筋直径mm

侧筋种类

侧筋直径mm

箍筋种类

箍筋直径mm

C30

HRB335钢筋

28

HRB335钢筋

12

HRB335钢筋

12

斜筋计算方式采用

侧面筋间距

砼和箍筋承担最大分配系数

裂缝计算中钢筋直径系数

给定箍筋间距

20.00

0.60

1.00

附注:

柱附近的盖梁箍筋不加密。

跨中段箍筋间距

悬臂段箍筋间距

边柱左侧加密数

边柱右侧加密数

20.00

15.00

0

0

挡块数据

挡块设置

挡块盖梁

挡块宽度

挡块高度

左距梁端

右距梁端

帽轴向斜坡宽

非斜坡段高

两侧设置

不齐平

0.30

0.50

1.15

1.15

0.00

0.00

盖梁全长

盖梁宽度

盖梁悬距

变高悬长

8.00

1.50

2.00

1.20

盖梁截面

盖梁端部高

盖梁跨中高

矩形截面

0.80

1.50

墩身数据

墩身截面形状

墩柱高

柱直径

柱数

柱距1~2

圆形截面

8.00

1.40

2

4.00

盖梁计算方式

基础类型

墩台身混凝土等级

桩基混凝土等级

按线刚比判断

桩基单排桩

C30

C25

桩基特性

桩侧土比例系数

桩端土比例系数

土内摩擦角

盖梁顶至冲刷线距

挖孔或灌注桩

7500.0

50000.0

30.0

11.600

桩基数据

桩截面形状

桩基直径

桩基长度

冲刷段桩长

圆形截面

1.50

20.00

0.00

注:

桩基长度包括冲刷段桩长。

盖梁计算跨径m

立柱计算高度m

盖梁线刚度Mpa*m4/m

立柱线刚度

盖梁与立柱线刚度比

3.31

10.10

3821.33

560.12

6.82

注:

盖梁与立柱线刚度比大于5,按连续梁计算盖梁。

立柱计算高度以冲刷线或设计地面线起算。

盖梁计算跨径m

盖梁高度m

盖梁跨高比

3.31

1.50

2.21

注:

外边柱之间盖梁截面按钢筋混凝土盖梁构件配筋计算。

其余按钢筋混凝土一般构件配筋计算。

活载支反力表(表1)

内容

加载方式

左支反力

右支反力

总轴重

冲击系数

车列走向

重轴距原点

重车轴重

人群/米

双孔加载

0.0

0.0

0.0

0.0000

-

0.00

0

左孔加载

0.0

0.0

0.0

0.0000

-

0.00

0

右孔加载

0.0

0.0

0.0

0.0000

-

0.00

0

1辆车辆

双孔加载

270.0

197.0

550.0

0.2880

向右行驶

18.12

550

左孔加载

408.4

0.0

550.0

0.2880

向左行驶

19.52

550

右孔加载

0.0

457.9

550.0

0.3850

向右行驶

19.52

550

1列车道

双孔加载

76.9

370.1

-

0.2880

-

-

-

左孔加载

291.1

0.0

-

0.2880

-

-

-

右孔加载

0.0

370.1

-

0.3850

-

-

-

注:

1、“人群/每米”指横向1米宽度的支反力,不是总宽度对应的支反力。

总宽度为0米。

2、“总轴重”指一联加载长度内(双孔或左孔或右孔加载)的轮轴总重。

计算水平制动力使用。

3、“左、右支反力”未计入汽车冲击力的作用。

4、双孔加载车道均布荷载、集中荷载的跨径采用“单孔左或右跨不利作为计算跨径”。

5、双孔、左孔、右孔分别加载车道均布荷载为7.875、7.875、7.875kN/m,集中荷载为252、214.272、252kN。

6、双孔支反力合计:

人群荷载0kN/m,1辆车辆荷载466.959kN,1列车道荷载446.985kN。

7、左孔(或右孔)单孔加载时同1辆车的前后轮轴可作用在另一孔内,保证单孔支反力最大,另一孔即便有轮轴支反力仍未计。

见示意图。

①单孔内加载不进入另一孔

+------++------+

↓↓↓↓-->轮轴不进入另一孔

---++--------------------------------++--------------------------------++---

||单孔内加载||另一孔||

---++--------------------------------++--------------------------------++---

↑↑R计算↑↑R另孔=0↑↑

+-----++-----++-----+

||||计算墩||

②可进入另一孔但只计单孔不计另一孔

+------++------++------+

↓↓↓↓↓↓-->轮轴进入另一孔

---++--------------------------------++--------------------------------++---

||单孔内加载||另一孔||

---++--------------------------------++--------------------------------++---

↑↑R计算↑↑R另孔存在但视为0参与计算↑↑

+-----++-----++-----+

||||计算墩||

活载反力和冲击系数表(表2)

内容

人群kN/m

车道荷载

车道冲击

车道反力

车辆荷载

车辆冲击

车辆反力

双孔加载

0.0

447.0

0.288

575.7

467.0

0.288

601.4

左孔加载

0.0

291.1

0.288

375.0

408.4

0.288

526.0

右孔加载

0.0

370.1

0.385

512.6

457.9

0.385

634.1

采用值

-

-

-

575.7

-

-

634.1

注:

1、线荷载为56.25kN/m,指盖梁的总重量除以盖梁长度得到的每延米重量。

2、车道和车辆双孔、左孔、右孔加载均指1列荷载作用,采用值已计冲击系数。

3、车道双孔加载控制,车辆右孔加载控制。

梁(板)横向分配系数表(表3)

梁(板)

编号

1

合计

人群

偏心法左偏

0.000

0.000

偏心法右偏

0.000

0.000

杠杆法对称

0.000

0.000

1辆车辆

偏心法左偏

1.386

1.000

偏心法右偏

-0.386

1.000

杠杆法里对称

0.500

1.000

杠杆法外对称

0.500

1.000

杠杆法左偏

1.386

1.000

杠杆法右偏

-0.386

1.000

2辆车辆

偏心法左偏

1.886

2.000

偏心法右偏

0.114

2.000

杠杆法里对称

1.000

2.000

杠杆法外对称

1.000

2.000

杠杆法左偏

1.886

2.000

杠杆法右偏

0.114

2.000

1列车道

偏心法左偏

1.386

1.000

偏心法右偏

-0.386

1.000

杠杆法里对称

0.500

1.000

杠杆法外对称

0.500

1.000

杠杆法左偏

1.386

1.000

杠杆法右偏

-0.386

1.000

注:

1、表中横向分配系数采用“杠杆法(支点)过渡到偏心受压法(1/4跨)”,即纵向荷载位于支点与1/4跨之间按“杠杆法”与“偏心受压法”插值计算,1/4跨之间按“偏心受压法”计算。

2、车辆荷载横向布载两列及以上时横向分配系数值已经计入车列数和横向折减系数。

3、用户指定了某些梁板截面不输出,因此表中未列出这些截面对应的横向分配系数,但合计值已计入。

4、两列车横向布置左偏、右偏、里对称、外对称示意。

左偏

---++------++------++---

|↓↓↓↓|

+-------------------------------------------------------------+

右偏

---++------++------++---

|↓↓↓↓|

+-------------------------------------------------------------+

里对称

---++------++------++---

|↓↓↓↓|

+-------------------------------------------------------------+

外对称

---++------++------++---

|↓↓↓↓|

+-------------------------------------------------------------+

每跨跨中对称布置车轮时梁(板)横向分配系数表(表3_A)

梁(板)

编号

1

合计

1辆车辆

1跨偏心法

0.500

1.000

1跨杠杆法

0.500

1.000

2辆车辆

1跨偏心法

1.000

2.000

1跨杠杆法

1.000

2.000

1列车道

1跨偏心法

0.500

1.000

1跨杠杆法

0.500

1.000

注:

表中“1跨”指以横向第1跨的跨中处在桥面对称布置横向车轮,若无法对称布置,则不计算该工况。

上部每片梁板对称布置车轮时梁(板)横向分配系数表(表3_C)

梁(板)

编号

1

合计

1辆车辆

1梁板偏心法

1.000

1.000

1梁板杠杆法

1.000

1.000

2梁板偏心法

0.000

1.000

2梁板杠杆法

0.000

1.000

2辆车辆

1梁板偏心法

1.000

1.000

1列车道

1梁板杠杆法

1.000

1.000

2梁板偏心法

0.000

1.000

2梁板杠杆法

0.000

1.000

注:

表中“1梁板”指以横向第1梁板支撑处对称布置横向车轮,若无法对称布置,紧邻一侧布置。

横向折减系数表(表3_1)

横向布置设计车道数

1

2

横向折减系数

1.000

1.000

活载引起梁(板)支反力表(表4)

梁(板)

编号

1

合计

人群

偏心法左偏

0.0

0.0

偏心法右偏

0.0

0.0

杠杆法对称

0.0

0.0

1辆车辆

过渡法左偏

878.7

878.7

过渡法右偏

0.0

878.7

杠杆法里对称

317.1

634.1

杠杆法外对称

317.1

634.1

2辆车辆

过渡法左偏

1195.8

1268.3

过渡法右偏

72.5

1268.3

杠杆法里对称

634.1

1268.3

杠杆法外对称

634.1

1268.3

1列车道

过渡法左偏

797.8

575.7

过渡法右偏

-222.1

575.7

杠杆法里对称

287.9

575.7

杠杆法外对称

287.9

575.7

注:

1、“过渡法”由纵向影响值结合横向分配系数由杠杆法过渡偏心法计算得到。

点击【纵向影响线】按钮查看详细计算。

2、用户指定了某些梁板截面不输出,因此表中未列出这些截面对应的支反力,但合计值已计入。

上部梁(板)恒载作用截面内力表(表5)

梁板位置

1

坐标cm

225

左弯矩kN-m

500

右弯矩kN-m

500

左剪力kN

2000

右剪力kN

0

桩柱位置

1~2跨中

坐标cm

400

左弯矩kN-m

500

右弯矩kN-m

500

左剪力kN

0

右剪力kN

0

注:

1、耳墙、背墙、挡块、盖梁比重均按25kN/m3取用。

耳墙挡块恒载作用截面内力表(表5_1)

梁板位置

1

坐标cm

225

左弯矩kN-m

-1

右弯矩kN-m

-1

左剪力kN

0

右剪力kN

0

桩柱位置

1~2跨中

坐标cm

400

左弯矩kN-m

-1

右弯矩kN-m

-1

左剪力kN

0

右剪力kN

0

注:

1、桥墩无耳墙恒载力。

2、挡块恒载力2个。

距盖梁左1.3m,重1.88kN,距盖梁左6.7m,重1.88kN。

盖梁自重作用截面内力表(表6)

梁板位置

1

坐标cm

225

左弯矩kN-m

-61

右弯矩kN-m

-61

左剪力kN

98

右剪力kN

98

桩柱位置

1~2跨中

坐标cm

400

左弯矩kN-m

25

右弯矩kN-m

25

左剪力kN

0

右剪力kN

0

注:

1、耳墙、背墙、挡块、盖梁比重均按25kN/m3取用。

柱顶最大反力表(表7)--盖梁按连续梁计算

内容

1号柱

2号柱

累计

上部梁板

2000.0

2000.0

4000.0

盖梁自重

209.3

209.2

418.5

人群荷载

0.0

0.0

不同工况

车辆荷载

1125.6

1125.6

不同工况

车道荷载

734.0

734.0

不同工况

耳墙自重

1.9

1.9

3.7

指定位置恒载

0.0

0.0

0.0

活载控制

车辆荷载

车辆荷载

无内容

合计

3336.7

3336.7

不同工况

注:

1、车道或车辆内力值已计入冲击力。

2、合计值以“恒载+车道荷载+人群”与“恒载+1辆车辆荷载+人群”取大值。

单位kN。

3、柱顶反力值与“盖梁横向分配系数选用”有关,活载计算是将车轮荷载经横向分配传递给梁板,再

由梁板传递给盖梁,盖梁视作双悬臂多跨连续梁,计算得到柱顶反力。

4、“盖梁计算”与“桩柱计算”因计算方法不同,得到的柱顶反力有所差别。

后者活载计算是将梁板

和盖梁视作双悬臂多跨连续梁,计算得到柱顶反力,计算过程和结果见桩柱式桥墩(台)计算书。

计算截面处的车道、车辆荷载控制信息表(表8)

梁板截面

布载和内力

1

左最大弯矩

荷载

2车辆

不利布载

向左偏

弯矩值

281

对应剪力

1126

左最小弯矩

荷载

1车道

不利布载

向右偏

弯矩值

-40

对应剪力

-158

右最大弯矩

荷载

2车辆

不利布载

向左偏

弯矩值

281

对应剪力

-70

右最小弯矩

荷载

1车道

不利布载

向右偏

弯矩值

-40

对应剪力

64

左最大剪力

荷载

2车辆

不利布载

向左偏

剪力值

1126

对应弯矩

281

右最小剪力

荷载

2车辆

不利布载

向左偏

剪力值

-70

对应弯矩

281

桩柱截面

布载和内力

1~2跨中

左最大弯矩

荷载

2车辆

不利布载

向左偏

弯矩值

159

对应剪力

-70

左最小弯矩

荷载

1车道

不利布载

向左偏

弯矩值

72

对应剪力

-64

右最大弯矩

荷载

2车辆

不利布载

向左偏

弯矩值

159

对应剪力

-70

右最小弯矩

荷载

1车道

不利布载

向左偏

弯矩值

72

对应剪力

-64

左最大剪力

荷载

2车辆

不利布载

向右偏

剪力值

70

对应弯矩

159

右最小剪力

荷载

2车辆

不利布载

向左偏

剪力值

-70

对应弯矩

159

注:

1、车道或车辆内力值已计入冲击力。

2、“车道”指车道荷载控制,“车辆”指车辆荷载控制,前面的数值表示车道数。

3、“跨对称”指横向某一跨中对称布载,前面的数值表示第几跨。

“柱对称”指横向中间某柱对称布载,前面的数值表示第几柱。

4、“梁对称”指横向按每片梁(板)对称布载,前面的数值表示第几片梁(板)。

单项荷载左截面弯矩表(表10-1)

梁板位置

对应截面

1

X(cm)

225

恒载

438

人群荷载

最大弯矩

0

对应剪力

0

最小弯矩

0

对应剪力

0

车辆荷载

最大弯矩

281

对应剪力

1126

最小弯矩

10

对应剪力

40

车道荷载

最大弯矩

184

对应剪力

734

最小弯矩

-40

对应剪力

-158

桩柱位置

对应截面

1~2跨中

X(cm)

400

恒载

524

人群荷载

最大弯矩

0

对应剪力

0

最小弯矩

0

对应剪力

0

车辆荷载

最大弯矩

159

对应剪力

-70

最小弯矩

79

对应剪力

0

车道荷载

最大弯矩

72

对应剪力

-64

最小弯矩

72

对应剪力

-64

注:

1、单位:

kN-m制。

已计入冲击力。

2、恒载左截面剪力见《单项荷载左截面剪力表》中的恒载剪力值。

单项荷载右截面弯矩表(表10-2)

梁板位置

对应截面

1

X(cm)

225

恒载

438

人群荷载

最大弯矩

0

对应剪力

0

最小弯矩

0

对应剪力

0

车辆荷载

最大弯矩

281

对应剪力

-70

最小弯矩

10

对应剪力

40

车道荷载

最大弯矩

184

对应剪力

-64

最小弯矩

-40

对应剪力

64

桩柱位置

对应截面

1~2跨中

X(cm)

400

恒载

524

人群荷载

最大弯矩

0

对应剪力

0

最小弯矩

0

对应剪力

0

车辆荷载

最大弯矩

159

对应剪力

-70

最小弯矩

79

对应剪力

0

车道荷载

最大弯矩

72

对应剪力

-64

最小弯矩

72

对应剪力

-64

注:

1、单位:

kN-m制。

已计入冲击力。

2、恒载右截面剪力见《单项荷载右截面剪力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