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4169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docx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上册

本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唐诗》《宋词》《元曲》三个单元。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教学目的要求: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材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班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对诗词歌赋以及名人名胜古迹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一些名胜古迹相关的诗歌比较陌生,要求学生在这方面得到提高。

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具:

课件

教学进度:

时间

内容

总课时数

时间

内容

总课时数

第一周

《南园十三首》

第七周

《塞上听吹笛》

第二周

李贺诗歌赏析

第八周

《走马穿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第三周

无题

第九周

生查子

第四周

李商隐诗歌赏析

第十周

《望江南.超然台作》

第五周

《问刘十九》

第十一周

苏轼宋词赏析

第六周

白居易诗歌赏析

第十二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第十三周

辛弃疾作品赏析

第十四周

诉衷情

第十五周

扬州慢

第十六周

渔村夕照

第十七周

马致远作品赏析

第十八周

南仙吕傍妆台.无题

教研组长签名:

教导处审查:

 

语文学科第一单元达标教学计划表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范围

第一单元

主讲人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课文围绕“唐诗”这一主题选入了5篇课文。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本单元选取了李贺、李商隐、白居易、高适、岑参的作品供学生们阅读学习。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格律严谨、音韵和谐,十分适合小学生朗读、背诵,能够很好提高孩子们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分内涵,培养感悟。

教学难点

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时安排

《南园十三首》2课时

《无题》2课时

《问刘十九》2课时

《塞上听吹笛》1课时

《走马穿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课时

达标命题人

达标结果

分析

备注

 

课时教学案

学校:

姓名

学科

传统文化

年级班

四年级

课题

南园十三首

课时

2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目标

 

1.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3.拓展阅读

发展性

目标

重点

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借景抒情的诗的特点。

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方法

1.观察图画,联系实际。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手段

班班通

板书

南园十三首

唐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

嫁与春风不用媒。

 

反思

 

教学活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宜阳县昌谷降生了一个奇异诗人,他7岁能诗,挥笔立成;感受事物,敏感多情;渲染物象,色彩纷呈。

此人长相怪异,天性骄傲,不屑与同龄儿童为伍,每日滞留于三乡驿馆,与往来东西二京的官员大谈诗歌,被人呼为神童。

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一)

二、初读体会

1.自己读读诗文

南园十三首

唐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

嫁与春风不用媒。

2.结合书上的文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细品领悟

1.结合老师发给大家的小资料,说说你对李贺有了哪些新认识?

 

2.结合对李贺生平的介绍,再读古诗,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3.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借助眼中看到的景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四、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回家背过本课所学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二、赏析作品

1.阅读古诗《南园十三首(十三)》和《马诗》

南园十三首(十三)

唐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结合上节课中对诗人李贺的了解,说说你从诗歌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背诵诗歌

三、课堂小结

二备

 

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拓展阅读

 

学生自读诗歌

 

南园的春天,百花竞放,艳丽多姿。

在一片红花丛中,点缀着朵朵百花,它们美得就像越地的女孩儿,令人爱怜。

只可惜,到了日暮时分,百花凋零,落红满地。

其实这不过是花期已过,春风吹过便不由自主地坠落。

 

1.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鬼”。

2.李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他命运坎坷,仕途不顺。

3.李贺身体瘦弱,再加上整日郁郁寡欢,在27岁那年就去世了。

4.李贺组诗《南园十三首》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

诗歌的开头流露出作者对美好春色的喜爱之情。

但是后面笔锋一转,由花儿的娇艳的生命,想到它必将凋零的命运,感到十分惋惜却无可奈何。

 

《南园十三首(十三)》讲了树丛里的小路在晨光中渐渐开朗,细嫩的杂草夜来被烟雾湿染。

柳絮落满河边,令人惊奇,以为是雪,一场春雨,使水涨满了溪边的麦田。

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

到了晚上,渔人们在岸边敲石取火,点燃竹子,火光映照着渔船。

《马诗》的意思: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南园十三首(十三)》诗人在诗中着意刻画了田园生活的安逸,流露出浓厚的归隐情绪,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无奈之感。

《马诗》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达标检测

 

必做题

选做题

 

课时教学案

学校:

姓名

学科

传统文化

年级班

四年级

课题

无题

课时

2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目标

 

1.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3.拓展阅读

发展性

目标

重点

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李商隐的诗的特点。

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方法

1.观察图画,联系实际。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手段

班班通

板书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反思

 

教学活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李商隐以“无题”命名中的一首。

二、初读体会

1.自己读读诗文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3.结合书上的文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细品领悟

1.结合“温馨点击”中的小资料,说说你对李商隐有了哪些新认识?

 

2.再读古诗,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3.教师小结: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圣洁、坚贞的爱情,那种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会给我们更广泛、更深刻的启示,因此被人们所不断传送。

四、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回家背过本课所学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

二、赏析作品

1.阅读古诗

无题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说说你从诗歌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背诵诗歌

5.唱一唱。

6.将这两节课所学的古诗制作成卡片,放进收藏夹。

三、课堂小结

二备

 

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拓展阅读

 

学生自读诗歌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

著有《李义山诗集》。

2.李商隐写的《无题》是一首爱情诗,写得委婉动人。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卿;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木三分。

达标检测

 

必做题

选做题

 

课时教学案

学校:

姓名

学科

传统文化

年级班

四年级

课题

问刘十九

课时

2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目标

 

1.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3.拓展阅读

发展性

目标

重点

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白居易的诗的特点。

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方法

1.观察图画,联系实际。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手段

班班通

板书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反思

 

教学活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二、初读体会

1.自己读读诗文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2.结合书上的文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细品领悟

1.结合“温馨点击”中的小资料,说说你对白居易有了哪些新认识?

 

2.再读古诗,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3.教师小结: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近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四、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回家背过本课所学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一首与朋友欢聚有关的诗。

二、赏析作品

1.阅读古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说说你从诗歌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背诵诗歌

5.将这两节课所学的古诗制作成卡片,放进收藏夹。

三、课堂小结

二备

 

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拓展阅读

 

学生自读诗歌

 

一个天寒地冻的傍晚,就要下雪了。

诗人把刚刚酿造好的米酒,暖在用泥砌成的小火炉上。

淡绿色的新酒在红红的火苗上散发出阵阵清香,叫人垂涎欲滴。

既是傍晚,又是天寒欲雪,不正是朋友们相聚的好时光吗?

于是诗人向朋友发出真诚的邀请:

“能来喝一杯吗?

1.白居易,字乐山,号香山居士。

2.白居易写的诗歌大多是反应民生困苦的作品,语言也十分通俗易懂。

这首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学生自读古诗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达标检测

 

必做题

选做题

 

课时教学案

学校:

姓名

学科

传统文化

年级班

四年级

课题

塞上听吹笛

课时

2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目标

 

1.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3.拓展阅读

发展性

目标

重点

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高适的诗的特点。

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方法

1.观察图画,联系实际。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手段

班班通

板书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反思

 

教学活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高适的边塞诗《塞上听吹笛》。

二、初读体会

1.自己读读诗文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2.结合书上的文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细品领悟

1.结合“温馨点击”中的小资料,说说你对这首诗有了哪些新认识?

 

2.再读古诗,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3.教师小结:

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

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四、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回家背过本课所学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李白的《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二、赏析作品

1.阅读古诗

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说说你从诗歌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背诵诗歌

5.将这两节课所学的古诗制作成卡片,放进收藏夹。

三、课堂小结

二备

 

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拓展阅读

 

学生自读诗歌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

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落》飘向何处?

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

这首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

《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

 

学生自读古诗

 

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

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

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达标检测

 

必做题

选做题

 

课时教学案

学校:

青岛市

姓名

学科

传统文化

年级班

四年级

课题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课时

2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目标

 

1.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3.拓展阅读

发展性

目标

重点

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岑参的诗的特点。

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方法

1.观察图画,联系实际。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手段

班班通

板书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反思

 

教学活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高适的边塞诗《塞上听吹笛》。

二、初读体会

1.自己读读诗文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2.结合书上的文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细品领悟

1.结合“温馨点击”中的小资料,说说你对这首诗有了哪些新认识?

 

2.再读古诗,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3.教师小结: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

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四、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回家背过本课所学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白雪歌武判官归京》。

二、赏析作品

1.阅读古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2.结合老师下发的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说说你从诗歌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背诵诗歌

5.将这两节课所学的古诗制作成卡片,放进收藏夹。

三、课堂小结

二备

 

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拓展阅读

 

学生自读诗歌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

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1.岑参,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人。

2.他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3.全诗铿锵有力,充满了对胜利的信心。

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开头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唐军凯旋。

 

学生自读古诗

 

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