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4671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目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2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4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5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5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6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7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8

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1

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2

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3

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14

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15

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15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

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

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

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

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

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

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

例如:

“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

”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

又如:

“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

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

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

”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

比如:

“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

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

”又如:

“自吹不好。

越吹越灰,越吹越飞。

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

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中国化的语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使哲学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

这些经典著作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瑞环同志的《辩证法随谈》在把哲学通俗化、生活化、群众化上与以上著作是一脉相承的,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动。

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比如:

“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

”又如:

“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

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

”再如:

“高明的领导之所以高明,主要不在于他的脑袋比别人聪明,而在于他善于综合,善于概括,善于汲取更多人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

”这些话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

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因此,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包括天然自然和社会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武器。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因此,自然辩证法明显地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具有哲学的性质。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意义补充: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自然界的辨证发展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演化,也就是包括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1.天然自然可以定义为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

天然自然就是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到的自然,大到人类尚未认识到的宇宙现象,小到我们周围的未曾认识到的微观世界。

天然自然的微观构成是自然物。

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自在之物,展现了自然的本质力量。

2.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

“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

“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

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生物演化态“人化自然”等。

“人化自然”是发现规律性的天然自然。

“人化自然”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的。

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主要标志是对其规律的认识,微观构成是“认识之物”。

其宏观形成过程大致如下:

(1)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是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

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一个极高温极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大爆炸。

(2)恒星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恒星演化“人化自然”是对恒星演化规律的认识,其过程主要是氢核聚变为氦核及各种重元素的原子核聚变过程。

在恒星演化状态下存在质能守恒定律。

(3)地球演化与“人化自然”的形成。

地球演化“人化自然”是对地球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

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地圈、大气圈和水圈等。

在物理变化中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守恒,在化学变化中有质量守恒。

(4)生物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生物演化“人化自然”是对生物演化规律的认识,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形成了生态系统。

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存在熵增熵减守恒定律。

3.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

“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

人工自然形成的方向与天然自然演化的方向相反。

(1)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在初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天然生物的分散向集成转变,少量的几种动物和植物被训化和大量繁殖。

在高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表现为非自然选择的生物品种大量出现,生物可以通过基因被设计和培育,生物能源出现等。

(2)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时,石器得到利用,从铜和天然陨铁开始,开始了各种金属的“纯化”过程,同时地质圈的深度蕴藏物,如矿石、石油或天然气等也越来越多的引到地表。

同时各种地表和地上资源得到了很大控制和利用。

(3)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是在地表状态下模拟产生了核裂变和核聚变。

另一种方式是在近地空间(包括月球、火星)创造出形成适宜人生存的环境等.

(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宇宙人工物,如各种基本粒子,目前还进行“黑洞”、“反物质”等方面探索。

4.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

“社会自然”具有普遍性、效益性结构性的特点。

社会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其主要形态有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生态社会自然等。

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标志对自然界利用的新的深度和广度,社会自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蒸汽动力的产业化,核能的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和信息社会自然。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

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整个自然界是统一的,其中各个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是普遍联系的。

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动的。

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

自然观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的自然观、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以往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系统自然观是人们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一种形态。

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的机制,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其具体表现在: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

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

“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

“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

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马克思曾经对近代科学的本质进行了综合的、动态的哲学分析。

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了近代以来科学的本质。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通过对近代科学缘起及科学本质的了解,可以推演出科学的一般特征:

1)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首先,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因此,科学具有理性和可证实性的特征。

其次,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因此,科学是具有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社会劳动。

第三,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根于文化之中。

最后,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早期的科学只是单纯的认识自然,是属于科学家个人的行为。

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科学研究的进行,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用社会的组织形式来协调科学活动,使科学研究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1.科学方法论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科学事实的获取

(3)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4)科学假说的形成

(5)科学理论的创立

2.具有相关性的材料:

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或策略,可见,方法是相对于目的而言的,它是达到目的或实现目的的“路”或“桥”。

方法是普遍存在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方法问题。

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的,就会有不同的方法,并且,方法还与所要解决任务的具体对象的理论相联系。

科学方法就是认识主体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为了探索未知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为了科学发现和知识创造而采取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途径、程序和手段。

1.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

第一,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二,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式

第三,科学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体现。

2.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决定了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具体是:

第一,科学方法是正确反映认识客体的通道。

第二,科学方法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开道。

第三,科学方法使科学认识程序规范化、最优化。

第四,科学方法是运用科学成果的桥梁

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运用,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否、成就大小、进程快慢和效率高低。

方法得当,可能事半功倍;

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1.技术的本质

从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出发,可以探索技术的本质。

天然自然是各种“非常态”的集合体,需要把它们引入到‘常态’环境,这就必须创建人工自然。

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这就是技术的本质。

2.技术的特征

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主要有:

(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人工自然的形成过程,必然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二重性的特点。

技术的合规律性表现在:

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

这个作用的原料和动力都来自天然物。

这个作用的结果,或是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或是产生了对人有用的物体;或是改变了物体的空间位置,都带有天然自然的特征,符合自然规律。

技术合目的性表现在:

在人工自然中,尽管天然物作为物的客观实在性仍然保持着,但就其整体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已经被人的本质和规律所遮蔽[16]。

如形成人工生物自然时,合规律性到合目的性的转变表现为由天然生物的分散向集成转变,也表现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具备更加适合人们需要的生物特性的农产品品种。

(2)“装”和“备”的配合

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常态”与“非常态”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装”实现对“非常态”的引入,通过“备”实现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防止“非常态”对“常态”的破坏或者损害,从实施结果看,“装”的结果是新产品的生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备”的结果是对人的安全的保护以及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

这样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装”和“备”的合理配合并且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如对核电技术而言,所谓的“装”就是一种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

“备”是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防止“非常态”对“常态”的破坏或者损害,保证了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3)技术具有双刃剑效应

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非常态”向“常态”间接引入过程,但由“非常态”向“常态”的引入机制是非常复杂的,稍有不慎,这种间接引入就可能变为直接引入过程,科学技术就表现出双刃剑效应:

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破坏作用,构成了对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

因此在技术使用过程必须通过加强技术评估等手段防止和消除技术的负效应。

如在生物人工自然状态下会制造出杀人于无形的基因武器。

发展基因武器可能产生一些人类在已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对付的致病微生物,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技术发展的动力:

(1)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需要”本身就是各种迫切的发明的教师。

亚里士多德在《论哲学》中提到远古时候人类为了生存逐渐累积起来各种智慧(技术);“需要”包括多个方面,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自己的需要、他人的需要或社会的需要;“需要”的产生是由矛盾引起的,其中最为基本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

目的与手段是相对而言的,又互为条件。

(3)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西方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前,科学与技术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从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至今,科学走到了技术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工程——生产——产业——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的双向交叉过程,其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简称“研究与开发”应为缩写为“R&D”)已成为核心。

(4)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张力作用

文艺复兴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我国清朝时期,蒸汽机从西方传入国内,人们基本上持抵制的态度。

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促进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共同进步。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工程的实践本质:

①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是开展工程活动的根本目的,它体现出实践活动的有意识性与目的性;

②科学、技术、社会、人文、情境等多种知识经验在工程活动中的综合集成与创造,反映了实践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③工程活动过程中的场域性、情境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更是生动地体现了实践的空间性、时间性、鲜活性、探索性与创造性;

④整个工程活动的有计划、有阶段、有组织性,深刻地反映了实践活动的有意识性、组织性与社会性;

⑤工程活动的成果——某一特定人工物的建造,则体现了生产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物质性与社会性。

⑥作为特定的物质生产,工程的本质也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

2.工程活动的特征:

(1)工程决策的综合性与创新性

工程决策的过程就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所进行的合作、搏弈、协商、竞争的过程。

决策者必须对各种因素及其冲突与矛盾进行分别体认、综合考量,才能做到整体协调、整体筹划、综合决策。

正如A·西蒙所说:

“工程与‘综合’有关,科学与分析有关。

……综合即是创造。

(2)工程活动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所谓系统,就是将多种相互作用的人、机因素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人力、材料、信息和能源的调配与控制,以实现某一理想的目标。

”这几乎就是工程本身的定义。

除了工程活动内部的系统协调,还必须与其环境中的其它系统相协调,工程的结构和功能要与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协调。

以系统协调的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工程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成功。

由此,我们必须树立工程的系统协调观。

(3)工程知识的集成性与优化性

工程知识仅集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这三大类知识还不够,还必须集成相关的已有经验,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集成在当下具体工程现实发生中,依赖特殊场域、情境而产生的境域性知识与经验。

集成并不是上述四类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并转化为与当下工程现实境域相符合的,可行、可操作的知识、方法、程序、规则、规范、指南。

可以说情境性是工程知识的重要特征,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