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4708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docx

0031《心理学》自考自学笔记

0031《心理学》自考学习笔记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3、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心理学流派

流派

代表人物

主要特点

构造主义心理学

(德)冯特铁钦纳

研究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方法。

20世纪20年代逐渐衰落

机能主义心理学

(美)詹姆斯杜威

强调意识的功能。

20世纪30年代逐渐衰落

行为主义心理学

(美)华生斯金纳

以行为为研究对象。

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

格式塔心理学

(德)魏太默考夫卡

研究意识体验,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20世纪40年代

精神分析学派

(奥)佛洛伊德

研究无意识现象,过分强点性本能在下意识存在的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马斯洛罗杰斯

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不能用实验证明

认知心理学

(美)奈瑟

吸取各派成分,兼容并蓄发展起来

5、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实验心理学:

最早发展起来的分支,借助实验方法,研究传统核心课题。

2)认知心理学:

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3)人格心理学:

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4)社会心理学:

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5)发展心理学:

个体一生心理发展规律。

6)心理测量学:

研究对行为和能力的测量的学科。

7)生理心理学:

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生理功能所起的作用。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各方法特点。

1)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求规律的方法。

所得资料客观真实,但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结果难于重复。

2)测验法:

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具有特定功能,适用特定群体。

3)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行为可以重复出现,但实验结果客观性受影响。

4)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着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方法。

7、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有助于了解和认识自己,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己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一定促进作用。

第2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无意识指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3、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

①对外部事物的觉知;②对内部刺激的觉知;③对自身的觉知。

4、意识的4种状态:

①可控制;②自动化;③白日梦;④睡眠状态。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6、注意的2个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7、注意的3个种类:

①不随意注意;②随意注意;③随意后注意。

8、注意的3个功能:

①选择功能;②维持功能;③调节功能。

9、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10、人和动物的行为及心理活动体现出的周期性变化叫生物节律。

11、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的联系(1年、28天、24小时、90分钟):

循环周期

相关联系

年度和季节性循环

性生活模式和心境障碍

28天

女性月经及情绪、男性内分泌

日节律(实为25小时)

睡与醒、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90分钟(心理活跃周期)

警觉性、白日梦和饥饿。

12、睡眠,意识不是完全停止,存在周期性变化。

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过渡期-α波、第二阶段-轻睡期-θ波、第三、四阶段-沉睡期-δ波、REM阶段-快速眼动睡眠。

梦游、梦呓和尿床等出在沉睡期。

REM阶段正在做梦,很难唤醒。

13、失眠的种类:

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

14、梦是一种心理活动,特征有:

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

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

睡眠中的内在或外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15、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16、催眠是一种特殊意识状态,与睡眠不同,意识活动未停止,只是不能自主。

17、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

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精神集中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体验的人。

18、催眠状态下心理特征:

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19、巴伯尔和斯潘诺斯提出角色扮演理论;希尔加德提出意识分离理论。

第3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感觉分类:

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内部感觉。

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感觉阀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发生变化所需的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5、感觉阀限与感受性成反比例关系。

6、基本的视觉现象:

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色觉。

7、明适应:

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

8、暗适应:

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

9、色觉三属性:

色调、饱和度、亮度。

10、眼睛的构造:

角膜-(虹膜环绕中间)瞳孔-水晶体-视网膜

11、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棒体细胞、锥体细胞。

12、棒体细胞:

对光强度起反应,不能分辨颜色。

13、锥体细胞:

对光波长(颜色)起反应,对光强度反应差。

14、色觉理论:

三原色说(杨-黑理论)、拮抗理论(四色说,黑林提出)。

15、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

20—20000HZ

16、基本的听觉现象:

声音的属性

音强-振幅音高-频率音色-发音源决定

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适应时间短、恢复快、有选择性;疲劳恢复时间长,听力造成损害。

声音的混合

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

拍音

强度相差不大,频率接近

掩蔽

强度相差大。

频率接近掩蔽作用越大。

低频对高频>高频对低频。

掩蔽音强提高,掩蔽作用增加,覆盖频率范围增加。

17、听觉机制:

耳廓(收集声音)耳鼓(振动)中耳三小骨(集中)卵圆窗内耳神经传入大脑。

18、听觉理论:

位置学说和频率匹配学说。

19、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

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20、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21、深度(距离)知觉产生线索:

①刺激物特性;②视觉系统本身。

22、运动知觉:

视像在网膜上运动,同时伴有身体其他部位感觉。

23、时间知觉四种形式:

时间的分辨;时间的确认;时间的估量;时间的预测。

24、时间知觉的线索: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计时工具。

25、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兴趣和情绪。

26、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7、社会知觉包括三方面内容:

对人的知觉、对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28、社会知觉的特性: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29、社会认知过程:

信息的收集与选择

受主客观制约、经验、没注意到的信息偏差

信息的整合过程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第4章记忆与学习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3、记忆的类型: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

4、记忆系统。

记忆分为三个阶段: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觉印象。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感觉记忆

记忆时间极短,以视象和音象形式保存。

短时记忆

听觉编码占主导。

容量有限。

时间有限。

长时记忆

语义代码占主导。

容量无限。

时间很长。

复述是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

将新信息与原有图式组合,从而建构和发展出庞大而有序的记忆系统。

5、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学习间隔时间加长,遗忘数量增多。

长时记忆可以保存数十年,遗忘不会彻底。

6、遗忘的原因:

消退和干扰。

7、遗忘的影响因素:

①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②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③情绪的作用

8、有意遗忘的作用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9、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地点法、韵律法、记笔记。

10、学习定义: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

11、学习的过程:

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

12、学习的分类:

按学习方式分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按学习内容分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13、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复习策略

复习时间

第一次复习

学习结束后5—10分钟

第二次复习

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

第三次复习

一星期后

第四次复习

一个月后

第五次复习

半年后

复习次数

过度学习的程度达到50%时效果较好

复习方法

阅读与背诵相结合,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共同记忆

组织策略

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

用自己的话概括学习要义和重点,建构学习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1、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特征:

①间接性;②概括性;③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3、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4、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分

1、直觉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

1、聚合思维

2、发散思维

1、常规思维

2、创造性思维

5、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6、概念分类:

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7、人工概念:

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成功

8、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9、三段论推理:

一般被试者会根据肯定性前提接受肯定性结论,根据否定性前提接受否定性结论。

10、线性推理:

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推理。

11、条件推理,又称假言推理。

12、问题解决:

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三个特征:

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13、问题解决方法:

1)算法式;2)启发式:

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工作法。

1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的方式;2)无关信息的干扰;3)功能固着性;4)心向。

15、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6、想像的基本特征:

新颖性和形象性。

17、创造性测验:

①吉尔福特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②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18、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

19、儿童创造性水平提高的途径:

1)建立目标与意向;2)训练基本的技巧;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12)运用例子。

第6章智力

1、智力具有多种属性,是一种综合认知能力。

2、能力指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只表现认知学习方面。

3、(心理年龄÷实足年龄)×100=(比率)智商,适合儿童。

4、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X-X)/SX代表团体平均分数,X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代表该团队分数的标准差,Z代表该人在团队中所处位置,即他的标准分数。

5、智力的个体差异:

水平不同,结构不同,发展过程不同。

6、智力的团体差异:

男女特殊能力差异。

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高。

7、智力发展三个阶段:

15岁之前,快速增长阶段、18-25岁,达到高峰;成年期,稳定阶段;60岁以后,衰退阶段。

8、个体的智力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9、智力理论:

因素论

二因素说

斯皮尔曼提出,各种心理任务都包括g因素和s因素,g因素就是智力。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卡特尔提出。

g因素可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指学习和行为能力。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智力多因素论

瑟斯顿提出,智力由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提出。

7种智力:

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

智力结构论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分为3个维度:

内容、操作、产物。

认知理论

三元理论

斯腾伯格提出。

智力内部结构成分;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智力是适应、塑造、选择环境的能力。

PASS模型

达斯提出。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续性加工。

10、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智力测验,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在1905年编制的。

它属于心理测验的一种。

11、智力测验的种类

个别测验

内容复杂。

保证结果可靠性。

耗时。

团体测验

省时省力,但误差不易控制。

文字测验

实施简便。

受文化背景、文化程度影响。

非文字测验

只适用于个别施测。

不受文化因素影响。

速度测验

不需要深入思考。

测查需要牢记掌握的基础知识部分。

难度测验

测量解题技巧和能力的水平。

12、心理测验的性质:

①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②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③心理测量具有误差;④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13、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他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14、智力测验与向性测验、成就测验的区别:

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和成就测验(成绩测验或教育测验)同属于能力测验范畴。

智力测验,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

通用的智力测验都可视为对个体的基本能力素质的考察。

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其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

成就测验主要考查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15、智力的影响:

遗传和环境。

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遗传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大。

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有明显积极影响。

学校教育促进智力发展。

智力最终在社会实践中形成。

第7章动机和情绪情感

1、动机:

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的功能

①激活功能;②指向功能;③调节与维持功能。

动机的种类

生理动机、社会性动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主导动机、从属动机

动机的产生

环境刺激是诱因,需要产生动机的源泉

2、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源泉。

3、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4、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工作效率。

5、社会性动机

交往动机

获得

①先天本能;

②后天习得。

产生原因

合作、情谊、归属

成就动机

两种成分

追求成功的倾向;回避失败的倾向

特征

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具有坚定信念

正确的归因方式

工作动机

最复杂的动机

6、动机理论

本能理论

人的行动受本能驱动,不能解释所有动机行为

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

认知与期待理论

认知强调思维对行为的调控;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7、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为情绪情感。

8、情绪构成三个层次:

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行为。

9、情绪与情感的差异

情绪

情感

从需要的角度

态度体验

与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从发生早晚的角度

从反应特点

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

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10、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11、情绪情感的种类

情绪的4种基本形式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2种情绪状态

心境、激情、应急

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2、表情是情绪表达的一种。

13、表情分为三类: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

14、世界通用7种表情:

快乐、惊讶、生气、厌恶、害怕、悲伤、轻视

15、最容易辨认的表情:

快乐、痛苦

16、较难辨认的表情:

恐惧、悲哀

17、最难辨认的表情:

怀疑、怜悯

18、身段表情不具有跨文化性。

19、情绪情感的功能:

动机作用、调节功能、健康功能、信号功能

20、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第8章人格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

知-情-意系统

三大方面所表现的心理差异,都属于人格结构成分

心理状态系统

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的差异

人格动力系统

决定制约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

心理特征系统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方面

自我调控系统

三子系统: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4、人格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冲动型

反应快,精确性差

沉思型

反应慢,精确性高

系列型

一步一步分析问题,女性擅长

同时型

同时考虑多种假设

场独立性

认知优势,灵活,善于抽象思维

场依赖性

人际优势

气质差异

胆汁质

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热情,真诚

多血质

乖巧伶俐,喜怒哀乐皆形于色,稳定性差

粘液质

安静稳重,自制力强,主动性差

抑郁质

深刻细腻,消极,稳重寡断

性格差异

态度特征

对人对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为人处世

意志特征

一个人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

情绪特征

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

理智特征

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

5、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心理特征。

6、特质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组成元素和测量单位。

7、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

分为:

共性和个性两类。

8、共性特质:

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共同的特质。

9、个体特质:

个体身上所独有的特质。

10、卡特尔人格理论,16种根源特质,差异表现在量的差异。

11、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

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

12、人格类型三种模式:

单一型模式,对立型模式,多元型模式。

13、人格成因: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社会文化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验。

自然物理因素。

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14、人格测量

测验法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适用于16岁以上具有小学文化以上群体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施测简单,记分方便。

效度不易建立

青年性格问卷

适用大中学生

投射法

罗夏克墨渍测验

属于个别施测

主题统觉测验

弹性大。

缺乏客观。

耗时。

个别施测。

句子完成法

方便易掌握

第9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1、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

2、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以后形成诸多社会关系的基础。

3、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降低恐惧感。

4、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

5、人的心理需要:

本能、合群需要、自我肯定。

6、人际交往理论

(舒茨)三维理论

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物质交换,非物质交换

7、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8、人际沟通的功能:

促进相互了解,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平衡;需要满足。

9、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

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

10、人际沟通的类型:

言语沟通(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口语沟通

书面言语沟通

非言语沟通

表情

眼行为:

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

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11、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相似性与互补性

相似起决定性作用,态度是主要因素。

互补性能增进吸引

个人品质

热情重要。

外貌

接近性与熟悉性

随着时间推移作用越小。

12、群体成员之间在心理上关系融洽、亲密,会促进群体力量发挥。

13、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

1问卷或访谈;2结果分析处理。

14、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为群体。

15、群体的主要功能:

①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

②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③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16、群体的一般特性

群体规范

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群体的凝聚力

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群体中的角色

特定行为模式和角色地位

群体的领导

个人特质理论和情境特质理论

17、群体对成员的影响

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

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别人在场时,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惰化

群成员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任务所付出的努力少的现象

2、去个体化

个人在群体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自我认同被群体行为与目标认同取代,个人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极低,加入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甚至破坏性的行动中去的现象。

3、群体的决策行为

群体极化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作用而得到加强的现象

群体思维

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4、从众与服从

从众

个人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影响,而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服从

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第10章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

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够适应社会。

2、心理健康界定的三条基本原则:

①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②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③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3、心理健康水平等级

一般常态心理

心情经常愉快满意,适应强,具有承受挫折、调节情绪能力

轻度失调心理

与人相处略感困难,独自应对工作和生活吃力,愉快满意差

严重病态心理

明显适应失调,消极情绪难以自拔,影响工作和生活。

4、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有正常的智力水平;②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③能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④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⑤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5、培养健康心理的方法: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