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497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学考试自考笔记11344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

1926年4月徐、闻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提倡格律诗。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以《诗镌》为阵地,进行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1928年创办的《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在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宣扬人性化,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3、“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的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4、湖畔诗社:

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

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等四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15、春柳社:

1907年,一批爱好戏剧的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

是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

16、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27到1937)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17、倡导物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以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等三部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援助而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为自己的基本立场和主要任务。

18、革命文学:

以文学为革命名事业的一部分,是革命的工具、武器,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则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或强调文学脱离政治的自由。

这时期的京派、论语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文学流派。

19、京派:

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

其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

“京派”不是一个文学社团组织,其创作也不是以北京为主要描写对象。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有较为一致之处。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高蹈于现实功利之上,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第一人。

20、论语派:

是本时期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21、梁实秋发表《文学与革命》、《文学史有阶级性的吗?

》等文,提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

所以,“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攻击无产阶级“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

22、“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

23、七月诗派:

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

1937年10月创刊,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

第一期《愿和读者一同成长》的代辞说:

“在神圣的火线后面”1945年出版的《希望》、《泥土》、《呼吸》发表了许多战斗的、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的诗歌,以艾青、田间为首,并培养了绿原、亦门等一批青年诗人,形成贯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24、九叶诗派:

在40年代的国统区,出现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九叶诗派”,以辛迪、郑敏、穆旦为代表,他们的诗歌多发表于诗刊《诗创造》、《中国新诗》上。

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

他们精通外文,较多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25、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文协>

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

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学家、艺术家。

26、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1937--1945>

,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其中以国统区的成就最高,解放区最低。

27、1942年5月在延安开了文艺座谈会,先由毛泽东作了称为“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热烈的讨论,5月23日,毛泽东作了称为“结论”的发言。

“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在当时和以后,成为党对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党文艺政策的依据。

《讲话》紧紧围绕着“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的”和“如何去服务”两个问题展开的,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28、解放区文学也就是工农兵文学,题材,多为工农兵的生活和斗争,人物,工农兵及其干布是作品的主人公,形式,多为工农兵。

29、鲁迅:

第一部作品《怀旧》,小说集《呐喊》《傍徨》[现实主义]《故事新编》[历史]。

《呐喊》的第一篇是《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

小说塑造的“狂人”形象,就是作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形象。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表白话小说。

《呐喊》----------《孔乙己》《药》《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一篇中篇小说。

最初连载于《晨报副刊》。

1912年12

月4日------1922年2月12日。

署名巴人。

作品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展开对农民生活命运的描写。

未庄是旧农村社会的缩影。

30、啊Q形象及其原型意义:

1)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

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清自重、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法之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

2)小说进一步把阿Q放在民主革命风暴中加以考察。

当辛亥革命起来时,阿Q有着做革命党的要求。

这是一种自发的反抗思想。

一方面,这是从精神胜利到企图改变自己地位境遇的重大转折,而且还有在街上大喊“造反”和投奔革命党的行动;

但另一方面,阿Q的革命思想中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取压迫者而代之等错误观念。

3)《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有深刻的描写。

封建势力变为革命党,作为封建势力对立面的农民阿Q而不准,反被当做抢劫犯送上了“大团圆”之路。

这是阿Q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者这一重大问题。

31、《傍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

------《祝福》《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婚恋为一、题材的小说[子君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

32、《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1)《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2)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

3)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性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

4)《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

33、铸剑中的复仇英雄眉间尺和宴之敖。

34、鲁迅的杂文,还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的艺术特点。

35、散文集《野草》最初发表于《语丝》,这是鲁迅思想矛盾加剧。

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野草》正是反映了鲁迅的的这种战斗、探索、傍徨、苦闷的内心感受。

36、《朝花夕拾》是鲁迅写与1926年2月-----11月间的散文集结共10篇,曾陆续发表于《莽原》办月刊。

总题为《旧事重提》。

1927年改名为《朝花夕拾》。

它描述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也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

37、《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1.作为叙事散文,十分注意任务的刻画2、《朝》中贯穿全文的人物是形象是我----作者自己。

3、《朝》文体虽有不同。

但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炽烈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杂以对丑恶现实的嘲虐讽刺、文笔朴实优美,是《朝》的主要艺术特色。

在现代散文中有重要地位。

38、郭沫若:

诗人张扬自我的个性主义思想和浪漫气质,又构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我即是神,一切自我的表现的泛神论思想。

诗歌和历史剧是郭沫若取得重大成就的两个领域。

39、《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虽然略迟于胡适的开山之作的《尝试集》,但却以它全新的精神和形式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取得了强力的突破,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

40、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的地位和意义

1.《女神》的精神,是五四时期勃发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的典型体现。

它既是一代青年的情绪和愿望的集中反映,又给寻求者和徘徊中路的人以鼓舞。

《女神》的叛逆的歌声,对当时停滞、死寂的旧中国实是一次强烈的冲击;

他的理想的光芒,又有如电光耀眼,启示人们去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灿烂的崭新社会。

2.《女神》的意义,还在于它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

在诗的形式上,作者反对并冲决一切旧形式的桎梏,主张形式应“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诗行可以长到像《胜利的死》中一行诗便包含几个短语;

短的,则可如《天狗》每行二三字。

诗人觅到了与内在感情和谐一致的全新形式,创立了多样的自由的诗形,从而为新诗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3.《女神》以博大魁伟的思想内涵和全然新创的诗歌形式,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诗歌史上掀起了一场大革命。

41、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风格

《女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理想主义的强光照亮了诗集中大部分的诗作。

与这种精神相一致,《女神》采用了内在情感强化、极化以及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再想像方式上则具有想落天外的奇特想象,在形象描绘方式上则充满了昂奋腾越的音调,浓烈瑰丽的色彩,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在语言方面,叶具有华赡丰美的特点,尤其是用语时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42、《新青年》是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白话诗(1918.胡适、沈伊默、刘半农等人的所作},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鲁迅所作>

第一批文艺性感杂文<

1918.鲁迅、陈独秀、钱玄同>

第一部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1919胡适.>

都市在它上面刊载的。

43、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代表作家有鲁彦、台静农等作家都接受了鲁迅的影响而恳拓出“乡土文学”这块新地,是“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写自己熟悉生活的原则相结合的必然归趋。

这些寓居于京沪等大都是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

《水葬》{骞先艾}贵州

44、胡适,他在文学史上的主要功绩是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运动。

胡适是20世纪中国写作和发表白话新诗的第一人。

他自己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45、代表了周作人散文艺术风格因而影响更大、艺术成就更高的,还是那些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的美文小品

46、周作人美文品的艺术风格:

1.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2.恬淡从容,真率亲切。

周作人的小品不但取材随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且写法随便

3.简素质朴,庄谐并出。

既名为“小品”,篇章大多短小简洁,文字又不事藻饰,却确有它所一向追慕的含蓄耐读的“简单味”。

47、美文作家朱自清、周作人。

48、许地山、王统照{文学研究会]

49、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她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在童话创作上则是现代中国的开山。

50、许地山,笔名落花生。

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的交织融合构成了许地山初期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三个主要因素,《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唯一一部散文集,也是“现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册的书。

”主旨“生本不乐”。

51、冰心:

1919------1920年,被“五四”惊雷震上文坛的冰心,以“问题小说”{人生是什么]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

冰心不仅是“问题小说”作家群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同时她又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小诗派”的主要代表。

《繁星》{164首}《春水》{182首]

均连载于《晨报副刊》

52、小诗:

多是以一行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者“零碎的思想”。

53、冰心除了在小诗和诗歌中对母爱、童真、自然的礼赞外,《寄小读者》又加进了对“可爱的海棠形的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54、朱自清最负盛誉的佳品;

《背影》、《给亡妇》、《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

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55、朱自清散文创作的特点:

朱自清的“美文”不多,而精品不少,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正是由这些“美文”所共同表现出的艺术成就。

1.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最重要原因。

在他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

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原是一个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诗人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3.缜密精巧的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

4.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有口皆碑。

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他的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文言而代之的白话可以写出与文言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56、庐隐:

1925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

《海》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了女大学生们的生活,她们的思想和追求,苦闷和傍徨,宣泄了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女性寻求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心理,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57、郁达夫;

1921年10月把《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集结为《沉沦》。

这是他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58、《沉沦》的思想主题:

主人公是“我”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

小说大胆描写了这个受“五四”思潮的洗礼而觉醒的现代知识青年。

“性的需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变态性心理,虽在分寸的把握上不无失当之处,但它那种对于封建礼教和虚伪道德“暴风雨式的闪击”,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祖国呀祖国!

……你赶快富起来罢!

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59、闻一多:

原名家骅。

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

60、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绘画的美主要是指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的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

61、闻一多的“三美论”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诗人(包括徐志摩)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

62、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1真挚的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

2构思的精巧、意象新颖。

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的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3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4章法整饬,灵活多样,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却都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不为其束缚。

5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徐志摩的诗思富于想像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

63、冯文炳:

笔名废名,是一位风格明丽独特的作者,一位以抒情见长的田园作家,代表《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桥》《莫须有先生》。

64、冯至:

在20世纪开始新诗创作,集为《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被鲁迅赞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的又一新阶段是30年代他自德国留学归来以后,40年代的创作几种对十四行诗的创作研究,出版了《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

65、李金发:

在中国新诗坛上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介绍过来,称为“诗怪”。

《弃妇》是李金发在国内最早发表的一首诗作。

它作为李金发的代表作,相当集中地体现了李金发式象征诗的特征。

诗人大量物象:

枯骨、鲜血、蚁虫、空谷、夕阳、灰烬、丘墓。

66、茅盾:

1932——1937抗战爆发,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长篇小说《子夜》的问世,奠定了矛盾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接连出现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创作则更是展示了茅盾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强大的创作生命力。

67、《子夜》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显示了左翼文学的伟大实绩。

子夜的主题:

作品在展示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时,为我们提供的民族资产阶级衰败史,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的,作品在表现民族和社会的矛盾以及各阶级各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时,为真实的反应出那个时代的危机,突出描写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几重压迫下的必然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必然发展趋向。

吴荪甫:

《子夜》的人物是众多纷繁的,然而其中心则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1、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冒险、刚强、自信的性格。

然而,在强大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面前,他的公司连连失败,节节溃退乃至遭受灭顶之灾。

在沉重的一击之下,那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的性格本质就充分暴露出来了,动摇、悲观、虚弱、颓废乃至企图自杀。

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吴荪甫既有被压迫的一面,又有压迫者的一面。

将经济危机转嫁给工人时,他采取的是残酷的手段,而在家庭生活中,它采用的是独断专横的封建家长作风、他必然带有封建遗传基因的思想内涵。

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一方面是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吴荪甫的形象还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倒向国民党反动统治一面的暗淡前途,以及所谓“实业救国”的破产。

68、《子夜》的结构特点:

1、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从几条线索错落有致的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而人物众多,但作者采用了开门见山、和盘托出的手法,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把几乎全部的重要人物都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以及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络结构”。

69、老舍:

在英完成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日》(1927)《二马》(1929),并接踵连二载于《小说日报》。

70、结合作品分析老舍小说创作的整体风格:

1、纵贯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那就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

老舍继承了从鲁迅开始的“国名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自己新的开拓与新的特色。

从20年代到40年代的相当长的历史跨度中,老舍始终在自己的创作中坚持着多侧面地探索这一重大文化问题的热情。

2、从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埝熟,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就是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了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动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表层次的追求所能达到的,它最终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与情愫。

3、老舍所受的平民社会市井气息,皇城帝都文化氛围的熏陶,他从母亲那里得来的遗传与英国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响结合在一起,为他的文化批判找到了一种最适宜、含蕴丰富、独具一格的老舍式的幽默感。

老舍笔下的幽默就以悲喜剧交融的形式、讽刺与抒情的渗透,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71、《骆驼祥子》十一万多字。

分析描述祥子的悲剧意义。

破产的青年农民样子,来到北平,靠拉洋车为生。

他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尤其是有一颗好强上进的心,其集中表现在他追求的生活理想——买一辆洋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这一点上。

经过三年艰苦的奋斗,祥子如愿以偿,自己买了一辆车,可惜好景不长,先在一次军阀中,连人带车被乱兵抢走;

面对这一打击,祥子以更坚韧的努力拼命拉车,又积攒了够买一辆车的钱,不料被孙侦探敲诈一空;

恰在这时,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的女儿虎妞引诱了祥子,祥子被迫与虎妞结婚,但最终因虎妞难产死去而卖掉洋车。

从此,祥子失去了往日的精进与顽强,自暴自弃、日渐堕落、吃喝嫖赌、谋财害命,几乎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人。

72、《四世同堂》这部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而写成的被征服者的痛史,恨史,愤史,在反映全民抗战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堪称别开生面的力作。

1祁老者:

是“四世同堂”的祁家长者,他思想守旧,胆小怕事顽固地想照陈旧的法规维持全家族的生活。

当侵略者点燃的战火烧到家门口的时候,他还一厢情愿的力图保全自家的安宁。

他认不清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但随着残酷的战争现实击碎了他想在战火硝烟中安度晚年的幻梦,他的心中逐渐萌生了仇恨和反搞的种子,并敢于怒斥侵略者的罪恶和卖国贼的丑行,老一辈北平市民的觉醒的过程,在祁老者身上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反映。

2祁瑞宣:

祁家第三代既有老一代市民身上传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前辈所不曾受过的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受传统思想,束缚,既想“尽想”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