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4729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docx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

班级:

姓名:

题目类型:

【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选择题】——字词用法辨识、课文内容理解。

一、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①、解释下列句中“和”的用法,并解释。

久而乃和:

言和而色夷:

②、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并解释。

弗之怠:

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③、解释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并解释。

无从致书以观:

计日以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中有足乐者:

以衾拥覆: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左佩刀,右备容臭:

②、主人日再食:

③、媵人持汤沃灌:

④、走送之:

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⑥、或遇其叱咄:

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⑧、四支僵劲不能动:

⑨、同舍生皆被绮绣:

⑩、手自笔录:

⑪、手自笔录:

⑫、腰白玉之环:

⑬、无鲜肥滋味之享:

⑭、主人日再食:

3、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弗之怠: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⑤、撰长书以(之)为挚:

二、赏析辨识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为学之难C.走送之D.益慕圣贤之道

2、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选项中的文言句式与“弗之怠”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何陋之有   C、马之千里者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5、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

例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以衾拥覆

C、必以分人。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临溪而鱼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烨然若神人判若两人B.腰白玉之环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臭气相投D.主人日再食再接再厉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录毕,走送之走:

跑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

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汤:

热水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披”,穿

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

A或遇其叱咄或王命急宣B故余虽愚温故而知新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年且九十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公将鼓之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子B.右备容臭:

这里指香气

C.腰白玉之环:

腰佩,用作动词D.媵人持汤沃灌:

热水

1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是()

A、无从致书以观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以衾拥覆D、俯身倾耳以请

12、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门人弟子填(塞满)其室B、负(背)箧曳屣

C、腰(腰间)白玉之环D、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绮绣

13.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嗜学:

爱好学习。

B.既加冠    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

外出旅游。

D.烨然若神人     烨然:

光彩鲜明的样子。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久而乃和乃不知有汉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战于长勺受任于败军之际D.以衾拥覆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15.下列各句中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A.计日以还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负筐曳展行深山巨谷中D.腰白玉之环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日再食:

供给,给……吃B.犹幸预君子之列:

参与

C.缀公卿之后:

点缀D.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给予,赠送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冻馁之患矣:

饥饿B.生以乡人子谒余:

拜见

C.撰长书以为贽:

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称赞

18、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撰长书以为贽D.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9.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门人弟子填其室/或遇其叱咄B.弗之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邻舍有烛而不逮/以书映光而读之D.衡乃穿壁引其光/久而乃和

20.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以数谏故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肉食者谋之

D.徐公何能及君也/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1.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

22.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既加冠/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23.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略无慕艳意/人物略不相睹

C.足肤皲裂而不知/国险而民附D.四支僵劲不能动/诎右臂支船

2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河曲智叟亡以应

D.足肤皲裂而不知佣者笑而应曰

2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有足乐者(因为)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虽然)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况且)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的)

26、作者写同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27、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28、选出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①、解释下列句中“和”的用法,并解释。

久而乃和:

暖和。

言和而色夷:

谦和。

②、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并解释。

弗之怠:

代词,代“抄书”。

宾语前置。

走送之:

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

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结构助词,的。

③、解释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并解释。

无从致书以观:

来。

计日以还:

相当于“而”,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为;把。

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

以衾拥覆:

用。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左佩刀,右备容臭:

古今异义,古义是指气味,文中指香气。

②、主人日再食:

古今异义,古义是指两次。

③、媵人持汤沃灌:

古今异义,古义是指热水。

④、走送之:

古今异义,古义是指跑。

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古今异义,古义是指跑到。

⑥、或遇其叱咄:

古今异义,古义是指有时。

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今异义,古义是指借。

⑧、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假字,“支”通“肢”,肢体。

⑨、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假字,“被”通“披”,穿着。

⑩、手自笔录: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⑪、手自笔录: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用笔。

⑫、腰白玉之环: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⑬、无鲜肥滋味之享:

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⑭、主人日再食: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每天。

3、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弗之怠:

倒装句,宾语前置。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倒装句,状语后置。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省略句。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省略句。

⑤、撰长书以(之)为挚:

省略句。

七、赏析辨识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C)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为学之难C.走送之D.益慕圣贤之道

【解析】A的。

B的。

C代词,指书。

D的。

2、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B)

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A表转折。

B表修饰。

C表转折。

D表转折。

3、下列选项中的文言句式与“弗之怠”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何陋之有   C、马之千里者

【解析】例句是倒装句,宾语前置。

A状语后置。

B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C  )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解析】A得到;相同。

B更加;益处。

C担心;担心。

D言辞;推辞,拒绝。

5、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D  )

例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以衾拥覆

C、必以分人。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例句是因为。

A用。

B用。

C把。

D因为。

6.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B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临溪而鱼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A表转折。

B表修饰。

C表转折。

D表转折。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A.烨然若神人判若两人B.腰白玉之环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臭气相投D.主人日再食再接再厉

【解析】A像;像。

B名作动,腰间佩戴;名作状,在腰间。

C香气;臭味。

D古今异义,两次;又一次。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B)

A.录毕,走送之走:

跑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

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汤:

热水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披”,穿

【解析】B请教,含尊敬的意思。

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A)

A或遇其叱咄或王命急宣B故余虽愚温故而知新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公将鼓之

【解析】A有时;有时。

B所以;旧的知识。

C和;将近。

D的;补足音节。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子B.右备容臭:

这里指香气

C.腰白玉之环:

腰佩,用作动词D.媵人持汤沃灌:

热水

【解析】A同“披”,穿戴。

1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B)

A、无从致书以观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以衾拥覆D、俯身倾耳以请

【解析】例句是因为。

A来。

B因为。

C用。

D来。

12、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

A、门人弟子填(塞满)其室B、负(背)箧曳屣

C、腰(腰间)白玉之环D、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绮绣

【解析】B名作动,腰间佩戴。

13.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余幼时即嗜学  嗜学:

爱好学习。

B.既加冠    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

外出旅游。

D.烨然若神人     烨然:

光彩鲜明的样子。

【解析】C交往求教。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久而乃和乃不知有汉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战于长勺受任于败军之际D.以衾拥覆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解析】A才;竟然。

B虽然;即使。

C在;在。

D用;来。

15.下列各句中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D)

A.计日以还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负筐曳展行深山巨谷中D.腰白玉之环

【解析】D腰,名作动,腰间佩戴。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主人日再食:

供给,给……吃B.犹幸预君子之列:

参与

C.缀公卿之后:

点缀D.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给予,赠送

【解析】C跟随。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无冻馁之患矣:

饥饿B.生以乡人子谒余:

拜见

C.撰长书以为贽:

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称赞

【解析】D诋毁,毁谤。

18、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D)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撰长书以为贽D.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解析】A人多以书假(于)余。

B处(于)其间。

C以(之)为贽。

19.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门人弟子填其室/或遇其叱咄

B.弗之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邻舍有烛而不逮/以书映光而读之

D.衡乃穿壁引其光/久而乃和

【解析】A代词,他的;代词,他。

B代词,指抄书;助词,的。

C表转折;表修饰。

D就;才。

20.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以数谏故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肉食者谋之

D.徐公何能及君也/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解析】A因为;因为。

B日期;太阳。

C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D怎么;为什么

21.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B)

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A表转折B表修饰C表转折D表转折

22.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D)

A.既加冠/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A已经;又。

B虽然;即使。

C来;凭借。

D更加;增加

23.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略无慕艳意/人物略不相睹

C.足肤皲裂而不知/国险而民附

D.四支僵劲不能动/诎右臂支船

【解析】A来;凭借。

B丝毫;丝毫。

C表转折;表并列。

D同“肢”;支撑。

2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河曲智叟亡以应

D.足肤皲裂而不知佣者笑而应曰

【解析】A向;在。

B主谓之间;主谓之间。

C把;来。

D表转折;表修饰。

2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以中有足乐者(因为)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虽然)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况且)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的)

【解析】B即使。

26、作者写同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B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解析】B

27、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解析】B突出自己读书条件的艰苦。

28、选出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解析】B说明他尊师爱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