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4791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docx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 王小叶

 

体验式教学最初是在对心理品质教育教学实践考察调研基础上依据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归纳总结出来的。

具体地说,它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即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来完成)──方法探讨(通过生生、师生协作完成)──实践运用。

 

一堂课就是由多个基本环节的重复叠加完成的。

即由师生共同开发和设计的一系列相关事件构成的。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学生必须借助体验来达到意义建构。

师生的活动或创设的事件都是为学生的体验服务的。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精心剪辑情境素材

 

在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中,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设置非常重要,隐含着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起导向作用。

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中精心剪辑情境素材是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好的情境素材的运用,对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和提升教学效果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选择剪辑情境素材时应科学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1)经典与时尚的关系。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能准确反映某个问题,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同时许多经典素材经过许多人反复剪辑,其科学性严密性得到公认,许多素材可以直接引用,而且可以省却很多编辑的时间。

但一些经典素材由于时代久远,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易产生不现实、不真实的感觉,影响学生理解和悦纳。

时尚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时代感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但可能存在不严密、不能直接准确反映问题,同时还有编辑整理的压力。

在实际处理上,二者均可成为教学素材,但要把握好使用的度和时机,教师要善于把二者有机整合使用。

一般来说在讲授带有历史积淀问题时应多使用经典素材,呈现问题的历史本色;在讲授现实问题特别是和学生生活有关问题时应多使用时尚素材;在讲授具有历史跨度问题时,应把经典和时尚的素材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从总体上说,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从其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课堂教学应主要使用时尚性素材,能用时代感强的素材解决的问题绝不用陈旧的素材。

 

(2)教材内与教材外的关系。

教材内的素材是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用来表达相关问题,一般来说都已经经过编者认真审核和处理的,具有权威性的特点,上课可以直接引用,但教材素材也有其明显局限性,同时时代性也相对滞后。

教材外的素材丰富多彩,视野开阔,类型广泛,引入课堂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但存在甄别、剪辑的任务。

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应坚持兼顾的原则,防止只用其一的倾向。

 

(3)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虚构的素材留给学生的只能是假的世界,只能让学生产生怀疑和背离。

只有真实存在素材的才是有意义的,只有真实素材才能触动和感动人,只有真实的素材才能解决真的问题,只有真实的素材才能真正达成教育目的。

因此,在剪辑素材时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即使必须虚构也应是基于真实生活的模拟,切不可简单虚构不真实的东西。

 

(4)小社会和大社会的关系。

小社会素材指的是学生直接视野中的生活,主要是学校、班级、家庭、社区中的素材;大社会素材指的是学生间接视野中的素材,即发生在成人世界、国家国际生活中的素材。

在剪辑素材时要很好兼顾二者,偏废其中一方面都是错误的。

从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角度看,应多引用小社会素材,引用大社会素材时应注意其与小社会素材的联系,进而使学生的直接视野与间接视野实现有意义的链接。

 

(5)趣味性和思想性的关系。

从思想品德新课程性质看,剪辑素材必须坚持思想性、德育性原则,要减少或避免过多使用负面素材,即使使用负面素材,也应引导学生从负面事件中提取积极信息。

以善育善、以德育德是必须坚持的基本规律。

在处理趣味性和思想性关系上,应突出思想性,兼顾趣味性。

 

剪辑素材的能力是教师常规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磨炼提升,需要教师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需要注重日常积累。

 

2.创新情境呈现方式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一些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

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

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影像、声音完美结合,或以QQ、博客、动漫等基于现代技术的方式,再现、模拟相关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3)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或参与互动游戏进入情境。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

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或参与互动游戏,通过做一做、想一想、乐一乐,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

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或参与互动游戏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在讲授“换一种眼看看老师”一课时,以“师生对对碰”一个互动游戏导入,既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自然而然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4)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可以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

如用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作比较,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3.优化教学情境运用

 

恰当地运用设计好的情境,才能充分发挥情境的价值。

否则即使再好的情境素材,再好的呈现方式也只能是明珠投暗。

优化教学情境运用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教师要善于根据需要和教学进程恰当地展示教学情境。

在体验式教学中,情境的运用一般有三种基本形式。

 

(1)在问题探讨前展示,用于引情激趣、引出问题、促进思考。

如在《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运用题为《我和我们的老师》的电子相册创设情境,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并在其中暗示本课探讨的问题就是师生交往。

 

(2)在问题探讨中逐步展示,用于引导学生逐层剖析问题,使问题探讨层层深入。

如在《换个眼光看老师》[1]一课教学中我们发现了某班的一个真实事件:

南京某校艺术节上,初三

(2)班的同学们积极排练热情四射的“街舞”,准备参加比赛。

这时其班主任(50多岁的老先生)要求班级排练民族舞蹈《北京的金山上》。

同学们非常不满,在QQ空间渲泄自己的情绪。

后来没想到的是,比赛那天,多数班级都排练的是“街舞”,而他们班的班主任身穿藏袍出现在舞台上领舞,出其制胜,获得了一等奖。

同学们转怒为喜。

 

如何用好这个情境,备课中先设计出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

先只出示情境前半部分的矛盾冲突:

班主任强行要求改排传统民族舞蹈。

 

提问:

如果你是这个班舞蹈队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办?

 

──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出不同的观点,这些都是学生身上与教师交往中常见的各种做法。

学生的答案有:

老班太霸道,我们不能说服他就自己干;老班实在坚持,那我们就听他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表面听他的,其实排练自己的……

 

第二步:

再出示情境后半部分的结局:

老班领舞,出其制胜,获得一等奖。

 

提问:

现在你们又怎么看待老班的决定呢?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刚才的想法。

学生开始反思:

原来老班有他的考虑;姜还是老的辣;……

 

讨论到这里学生的思想中出现了另一个极端:

看来老班“山人自有妙计”,由于获了一等奖,大家对老班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这里仍有认识上的误区。

于是紧接着设计了一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老班的做法无可挑剔吗?

引出“如果老班也主动跟同学们进行沟通,那么无论是排练街舞,还是《北京的金山上》,甚至无论是否获奖,在排练的过程中师生都会愉快很多。

 

──点出了“获奖”并不是判断“老班”做法对错的标准,而沟通才是师生愉快交往的前提。

 

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完全结束了,然而紧接着的一句留白的追问,更是点到了学生的盲区,可以引起学生更多思索:

“获了一等奖,这个班的同学能反思自己先前的做法,肯定老班的做法,学会了换位思考。

如果事情并没有这么顺利,相反地演砸了,丢脸了,那么同学们还能这样换位思考,去理解老班做法中合理的地方吗?

这恐怕是对我们师生交往提出的更高要求。

 

整个环节一气呵成,层层深入,没有一点生硬的环节,提问与追问都能引发学生新一轮的思考,在不断地否定之否定中提升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

 

(3)在问题探讨后展示,用于引导帮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感悟,提升认识。

如在《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探讨完该班师生交往中的问题和师生交往具体方法后,授课老师再次通过电子相册展示一则由古今中外教育家、汶川地震中舍命救学生的教师们、很多无名教师组成教学情境,老师在《最好的未来》背景音乐中深情告白:

“从孔子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到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斯霞的‘童心母爱’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用心灵塑造心灵’。

我们发现,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都是一个重要的伴随者。

他们有的为学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有的为学生奉献了毕生的智慧,有的甚至为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无论他们是名满天下,还是默默无闻,教师,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这则教学情境的运用,引导学生由关注身边个体教师,扩展到对整个教师群体的理解和尊重,起到了丰富提升学生感悟和认识的作用。

 

二、协作探讨的有效技术

 

1.体验式教学中课堂协助探讨的组织与管理的技术

 

在实践体验式教学过程中,为有效地解决了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秩序问题,完善课堂协作探讨的组织与管理,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小组合作教学方式。

 

(1)运用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学科教学法中,历来就有“讨论法”一说。

而思想品德课上的小组讨论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

有人把“它”看作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教师、学生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

我认为,如果把这一课堂组织形式利用好,就能使专家(教材的编写者)、教师和不同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流动起来。

根据近几年的心理课的实践,我认为组织好课堂讨论,可注意以下的技术。

 

①讨论的组织保证──小组建设技术

 

学生由单向的与教师的交流(听讲)变成能与老师、其他同学的随时的、经常的交流,需要进行专门的讨论习惯的养成训练。

而对于讨论习惯,最好莫过于在频繁的小组活动中得到体验、改正与巩固。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讨论。

如果想把协助探讨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主要方法,应对小组进行专门的建设,增强小组成员的相融性和新建小组的凝聚力。

小组建设可包括“小组名称、自荐组长、小组口号、小组成长目标、小组纪律。

”小组建设可在第二节心理课上进行。

具体要求如下。

 

小组名称:

要新颖,有内涵,体现小组特色与追求。

如反“恐”精英,其内涵就是反恐惧心理,追求心理健康。

“泡泡下午茶”就是借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们利用喝下午茶的机会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科学成就,他们小组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合作与互助,产生新颖奇特的想法。

“H·E·O”就是“helpeachother”(互相帮助)的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体现了小组成员强烈的合作意识。

 

组长自荐:

目的是运用责任感与荣誉感来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

有些学生习惯于推荐别人当组长,其想法是不想找麻烦。

我们在小组建设刚开始时,就提出小组长必须自荐,这样可以更加实实在在为同学服务,为小组争光。

真正成为核心人物。

小组中只有有了核心人物,在小组遇到困难时才不致于整个小组“瘫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我们提出,当小组长看起来是挺麻烦的事情,但经过一年的锻炼,小组长的收获将是双倍的。

学生在这样的思想动员下,很乐意当小组长。

并决心当好小组长。

有位胆怯却勇敢的男孩“厚着脸皮拉选票让别人推荐自己当组长,就是想大胆地锻炼自己”,结果在学期结束时,不仅自己变得积极活跃,而且把一个陌生的小组带成优秀团队,其快乐与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也有极个别的小组在组建时,大家心还不齐,也没人敢自荐,大家就顺水推舟选一位。

但当他们发现这位组长不能给他们小组带来荣誉,影响大家的利益时,他们中的真正“英雄”会主动请缨,这常常发生在第4、第5课时。

 

小组口号:

要求是激发士气,凝聚人心。

如《时空炫人类》,炫出新风采,炫,炫,炫;《亮点七人行》,做生活中的亮点,做人群中的亮点;《笑傲猪》,爱我小组,给我优+。

 

小组成长目标:

要求一是拟订集体成长目标,二是拟订个人成长目标。

目标必须具体,有可操作性。

如《笑傲猪》的小组成长目标就是:

七乘优加。

个人成长目标分别是:

何薇薇:

个性变得开朗;程思婕:

个性变得更活泼;李莉:

和在座的每一位成为朋友;刘晓涛:

约束自己的行动;史瑞昌:

和同学们相处得融洽些;陈文聪:

个性变得开朗;王旭东:

和同学们更好地相处。

在学期结束时,能对照评价。

不符合要求,都必须重新拟订。

这对于个人与小组建设都非常关键。

没有目标,或没有具体目标,思想品德课容易变成无关紧要的课。

这类学生因为自己没有清晰可见的目标的追求,在课堂讨论中容易无所事事。

遇到任务,总是推三阻四,极不情愿。

他们完全凭心情与意愿上课。

这样的学习态度对本组同学的干扰很大。

影响整个集体的前进。

因此,必须与这类学生进行私下沟通,定下目标。

有了目标的约束与提醒,每个同学都愿意把思想品德课上的每次活动当作是最好的锻炼机会。

对后面组织课堂教学、积极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益。

 

小组纪律:

要求是约束小组成员的不合格课堂行为,并且出现更多的合格与出色的课堂行为。

这就把教师的课堂控制权下放给每个人,尤其是下放给小组。

让他们自己相互提醒。

教师不再是他们的对立面。

某校获得“优星团队”称号的“STRANGERS FOREVER”组长马悦写道:

“良好的纪律是小组建设取得成绩的重要前提,是必不可少的。

 

在随后的几堂课上,还要对小组建设的成果回忆一下,以变成所有成员的共同信念,并用其中蕴涵的目标、纪律和个人责任感约束小组成员的课堂行为。

这对于调皮的、课堂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尤其有效。

一般在3-4次心理课后,全班同学都能熟练地进行小组讨论了。

 

②讨论的评价保证──小组的考评技术

 

有教学就要有评价。

因此,必要的考评措施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约束学生的不合格课堂行为,从而保证思想品德课的正常开展。

我们提出日常课堂教学只进行小组考评,小组成绩就是每个人的成绩;同时每节课可评选两位积极参与明星,即使小组成绩不好,你个人尽力了,你就可以得到自己的成绩。

 

而且,在每堂课结束前3-5分钟,就是小组考评与积极参与明星评选时间。

小组成绩分优+、优、优-、良+等。

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没有纪律问题,可得优。

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包括观念的创新、汇报形式的新颖性,完成的时间短、积极参与以及小组合作好都可以。

每个小组自己对照标准,申报成绩。

别的小组可以质疑与挑刺。

最后老师根据他们的课堂情况作出判断,把成绩记在墙上的记分栏里。

大部分小组都能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对于有些“落后”小组,老师在他们有明显改进的情况下,在他们的请求下,可征询别的小组的意见,并叮嘱他们下次一定改掉毛病,可以适当放宽政策,这对激发这部分学生的进取心是有益的,而且也是转变这股“消极力量”的天赐良机。

这样做,就是充分考虑了形成性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随着课的进行,学生越来越适应这样的考评方式,为了进一步巩固与肯定他们的进步与成绩,在还剩3堂课时,把他们已有的成绩告诉他们,并且提出另一条激励措施,如果最后一堂总结课的成绩为优+,就等于有两个优+。

这对于那些在一开始被扣分的小组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为按这样的做法,他们离“全优团队”或“优星团队”的距离并不遥远,跳一跳就能摘“桃子”。

因此,他们一听到这样的优惠条件,大多跃跃欲试,立即就与本小组成员互相鼓励,力争拿到最后的双优+。

而这样的动员,对于保证最后3堂课的教学质量起了很好的发动作用。

在学生快要放松懈怠的时候,及时给予强化,最后,部分小组就是抓住了这样的机遇,跃升为优星团队。

从教学实践来看实行课堂考评的课堂效率比不实行考评制度明显提高。

 

考评环节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实在具有意想不到的诸多妙处:

 

A.它蕴涵着无形的课堂规则。

 

即课上不能随意讲话、不能做其他作业、不能不团结、不能不积极参与,否则,会被扣分,扣大家的分。

课上积极配合,主动发言与参与,还有创新之举,一定会加分。

加大家的分。

个人还有机会被本小组推为积极参与明星。

时间长了,这样的“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就会深入人心,每个上心理课的同学已将之内化成自己小组的纪律。

 

B.它规范着每个人的课堂行为。

 

正向的一定受肯定与鼓励,反向的一定受批评与负强化,而且,肯定的幅度很大,负强化的强度也很大,因此,组员很快学会控制自己的不合适行为而表现出较好的合格行为来。

这是行为训练中强化原理的正确运用。

 

C.它利用了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满足其心理需要。

 

只要按要求做到,就能得到老师及时的肯定和同学们的欣赏与肯定。

这有助于同学们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D.它运用了教学过程的反馈机制。

 

有目标,有计划,有执行,就要有检查,有考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问题。

考评环节是师生对话、小组对话的最好时机。

他们发现问题,互相帮助,因此,整个班级变得特别富有理性、谦虚,有一说一,不仅能互相发现问题,也能做自我批评。

对于中学生而言,在集体活动中,主动做自我反省与批评是很了不起的。

这对于形成他们的良好自我意识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具有这样的反省态度,对他们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很有利,对集体建设同样如此。

 

E.它释放了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在这样的群体中,大家易于认同追求卓越的集体目标,易于认同为群体所接受的个性发扬,易于克服小我的种种缺点。

因此,这样的群体的战斗力是强大的。

有组长在小组建设小结中写道:

我们为优+而来,我们为荣誉而战。

体现了极强的团队精神与可贵的进取心态。

 

教师的角色就是运用评价手段来“煽风点火”,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心态,将之引向积极,引向健康,引向创造。

 

③小组活力持续的保障──小组再建和维护的技术。

 

在小组合作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引起关注,即开始之初轰轰烈烈,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一段时间后,问题迭出,学生参与热情逐步消退,最后教师只得放弃小组合作教学。

究其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中忽视了对小组的维护和再建设工作。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新的任务就是要对小组进行持续维护,分阶段进行再建设工作。

 

小组维护技术方面:

及时维护,即教师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小组活动的状况,发现问题苗头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任务维护,即教师应布置适切的活动任务,用有意义、需合作才可完成学习活动任务来促进组内成员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成长;榜样激励,即对一些小组合作开展得好的小组给予肯定和激励,树立榜样,对一些表现欠佳的小组,教师也要创造条件,给予展示机会,并及时发现“亮点”,给予表扬激励;特别维护,即对一些表现持续不佳的小组,教师要给予特别维护。

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和该小组成员一起认真查找问题,制定改进对策,特别跟进维护等等。

 

小组日常维护工作是纷繁复杂的,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小组维护工作做得好,小组活动的活力就能得到持续发展,小组合作教学就能持续发展,教学实效就能得到稳定提高。

 

小组再建设技术方面:

教师应根据班级小组合作状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小组再建设工作。

一般来说小组再建设分为二种方式,一是在小组成员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可半学期一次)或不定期安排专门开课时,组织小组自主巩固优点、查找问题、提出发展方向和新的行动方案;二是重新调整分组,即教师根据小组发展状况,定期(一般一学期或一学年)开展重新分组,再建设工作。

 

小组再建设工作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相信和依靠学生,不可把教师意志简单强加给学生,任何一项行动均应与学生充分协商;大面积的重新分组不宜过于频繁。

 

(2)完善小组合作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教学的实施释放了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课堂气氛活跃,课堂讨论精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技术。

 

①小组纪律方面:

我们提出了小组纪律的促进性、动态性原则。

所谓促进性原则是指,小组纪律应有利于小组讨论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小组成员团队合作意识的增长;所谓动态性原则是指小组纪律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更具小组实际运行状况针对小组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而制定。

 

②小组讨论规则方面:

我们提出了“讨论礼仪训练”的技术。

对“讨论礼仪”的研究是完善小组合作教学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具体提炼和总结了以下几项“讨论礼仪”。

 

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见解。

即引导小组成员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小组的积极参与者,是小组快乐与优异成绩的创造者,而不是旁观者与享受者。

 

发表自己的观点时紧扣话题。

即培养学生应紧扣讨论话题发表观点,并控制自己的发言时间,注意发言的机会均等。

避免小组讨论时浪费宝贵的时间,从而导致小组任务完成不了,影响大家利益的。

 

一定的范围内一次只有一人发言。

我们提出两人课堂上“一个声音原则”。

在小组讨论时是这样,在大组汇报时是这样,在老师讲课时也是这样。

否则,就会出现发言时的“交通阻塞”,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尊重他人的观点。

思想品德课要变成心灵交流的温馨场所,没有安全的心理气氛是不行的。

而每个人说出的自己真实心理感受又不可能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有些就可能是明显错误的观点,或者很个人化的观点。

因此,课堂上提出“对别人的观点要求同存异”,不要急于否定与批判。

允许别人有说出来交流的权利。

不讽刺挖苦。

 

能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建设性的批评。

同学参与小组讨论很易忽视的就是不善于倾听,不善于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故而我们在小组汇报后设计了一个“大家质疑”环节,专门给大家就不同观点进行辩论。

汇报的那组学生大大方方地对大家说,“请你们提问。

”老师给下面的同学“加温”,问题提得精彩,可以加分。

因此,同学的质疑热情很高,质疑的水平也逐渐提高。

常常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进行设问。

这一环节的增设,一方面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消除单个小组讨论中的盲点,活跃思维,而且对培养学生在倾听中学习与思考的习惯非常有好处。

 

规定讨论时间与汇报讨论结果的时间。

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上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有些同学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如果任其发言下去,一堂课就可能成为他们几位同学的天下。

因此,在讨论开始,我们就规定时间。

在小组汇报时,也要规定时间。

否则,别的小组没有时间发言。

这对形成他们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尊重他人的观念是很有效果的。

 

③小组的考评技术:

我们组织教师深入认识了小组考评在小组合作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小组考评应体现发展性评价原则,操作上应体现组间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小组考评的相关操作技术:

 

小组考评的目的是完善小组建设与课堂组织管理,考评内容应依据完善小组建设与课堂组织管理的要求制定,并根据需要逐步修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