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5026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docx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和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与原课标对比一下,谈一谈识字写字教学要求有哪些变化?

 

提交者:

高洁(提交时间:

2012-7-208:

17:

17)

答题内容:

 

帖子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与原课标对比一下,谈一谈识字写字教学要求有哪些变化?

提交者:

高洁(提交时间:

2012-7-208:

17:

17)

答题内容:

1、从第一学段来看:

识字与写字认字量及会写的字都有所减少。

旧课标中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而2011版课程标准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2、从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来看:

会写的字数量减少400字。

旧课标中,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而新课标中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左右会写。

3、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2011版新课标中,新增“识字的评价”:

第一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4、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新课标中还新增“写字的评价”:

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

5、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学习书法重在书写实践,要落实学生的书写时间,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书写实践,并加强指导。

小学阶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与原课标对比一下,谈一谈识字写字教学要求有哪些变化?

提交者:

高洁(提交时间:

2012-7-208:

17:

17)

答题内容:

1、从第一学段来看:

识字与写字认字量及会写的字都有所减少。

旧课标中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而2011版课程标准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2、从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来看:

会写的字数量减少400字。

旧课标中,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而新课标中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左右会写。

3、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2011版新课标中,新增“识字的评价”:

第一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4、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新课标中还新增“写字的评价”:

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

5、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学习书法重在书写实践,要落实学生的书写时间,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书写实践,并加强指导。

小学阶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一、内容简介: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和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鬼斧神工,在世界上留下了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理念:

本着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理念,本单元设计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课文之间联系更紧密。

2.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主学习相关课文,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使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提高理解能力。

三、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五个模块。

模块一:

预习课文,导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字识词,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模块二:

理解内容,熟读课文,以“奇”字为突破口,找出四处自然景观神奇的地方。

模块三:

领悟表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四处自然景观的“奇”,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模块四:

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阅读课文和整本书,以及假期旅游的所见所闻,同学们了解了很多自然景观,愿意进行口语交际。

再加上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和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的成语,习作不再困难。

模块五:

积累与检测

四、学习目标:

积累语言:

1、认识本组的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读写“宽阔、笼罩、薄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奔腾、依旧、恢复、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

(要求准确听写)

3.能正确读出“闷、号、切、数、泊、干、模”等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4.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

重点背诵《观潮》3、4自然段;《鸟的天堂》第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其它部分熟读;《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背诵要求不丢字、落字,流利有感情。

学习读书:

1、学习并实践“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2、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3、学习课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地描写。

练习写作:

基本了解写景文章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尝试按一定顺序,从几方面来写一处景物。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阅读课文,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观。

3、由点及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

1、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写课文提纲。

3、阅读对比,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

4、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流程:

模块一预习

教学流程:

导读,激发学习兴趣——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认识生字生词,书写生字生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板块一:

导读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

”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她气势非凡,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惊叹。

今天,我们大家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的魅力吧!

(放映录象,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同学们,你们去过广东新会吗?

(没有)那里的景色可美丽了。

瞧,这就是广东新会天马村湖心岛上迷人的风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好好的尽情欣赏吧!

(看课件,在音乐中欣赏鸟的天堂风光)。

看天上绚丽的火烧云,播放火烧云画面。

知道火烧云是怎么回事吗?

想更多地了解它吗?

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火烧云的文章。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神奇景观的吗?

那就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

1、谈话导入轻松自然,既能了解学生课前对有关资料的搜集情况,又能直入主题,突出重点,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让学生从课件中初步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板块二: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浏览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大自然景物。

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4.朗读质疑,提出难以理解或觉得有价值的问题。

板块三:

认识字词,书写字词。

1.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

2.读字组词。

3.理解词语。

模块二理解内容

教学流程:

小组内交流解疑——班级交流解疑——运用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重点了解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神奇景象,神奇在哪里。

板块一:

交流解疑

1.先小组内讨论解决,再全班交流讨论。

2.解疑时,结合课文插图、资料袋以及自己搜集的相关材料。

板块二:

研读感悟

四篇课文都描写了大自然的神奇景象,都可以“奇”字为突破口,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找出描写神奇的地方,画下来,读一读,体会体会,并交流体会。

《观潮》景观之奇可从大潮的声音、形态和观潮者的神态、动作两方面进行感受。

《鸟的天堂》景观之奇可从榕树和鸟两方面进行感受。

榕树大,茂密,碧绿,非常美;鸟声鸟影,形态多样,姿势各异,非常热闹。

《雅鲁藏布大峡谷》景观之奇可从地理位置、峡谷比较、生物多样等方面进行感受。

《火烧云》景观之奇可从色彩绚丽和形态多变两方面进行感受。

【设计意图:

在班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地针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真情朗读。

让学生真切地从内心达到对祖国美景的惊叹与自豪。

模块三领悟表达

教学流程:

默读课文,解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四种自然景象神奇的——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背诵。

板块一: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表达

我们要想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就必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钱塘潮的“奇”?

怎样写出鸟的天堂之“奇”?

怎样写出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奇”?

怎样写出火烧云之“奇”?

可以让学生先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一)作者是怎样写出钱塘潮的“奇”?

1.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

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2.比较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地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你觉得哪一句好?

为什么?

评价: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3.品读佳句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

(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

(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

“白线”是什么?

(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

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情不自禁地喊起来。

)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

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

(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D、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重点理解“横贯”一词。

(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

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

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

(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

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这此句子,这些气势,真的让人不由自主地惊叹:

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呀

(二)怎样写出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奇”?

1、妙句“向下看,怪石突兀,绿树掩映,浩浩荡荡的雅鲁藏布江自西而来,然后转向,绕着南迦巴瓦峰作马蹄形大拐弯,向南奔腾而去。

”感到“惊叹不已”,“不可思议”。

2、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列数字,作比较。

“雅鲁藏布大峡谷比号称世界最长的美国科罗拉多峡谷长46。

3千米,比号称世界最深的秘鲁科尔多峡谷深2082米……”感到它是世界峡谷之最,“无与伦比”,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

3、作者怎样说明大峡谷景观奇异?

运用了“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不已”,“不可思议”。

(三)怎样写出鸟的天堂之“奇”?

1.作者怎样说明榕树奇?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近处先写枝干,再写绿叶。

引生体会“大”“不可计数”“卧”。

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她是那样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作者怎样说明鸟奇?

先写各种鸟儿的形态(大、小、花、黑),又写鸟儿的姿态(叫、飞、扑),最后专门写一只画眉鸟。

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

(四)怎样写出火烧云之“奇”?

1.作者连用7个“……了”的句子,不仅展示了栩栩如生的美景,也渲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

2.“烧”字准确、形象,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以“着火”作喻,言其鲜艳无比,光亮耀眼。

3.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颜色绚丽多彩:

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4.形态奇妙多变:

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

板块二:

赏析与背诵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读熟背诵。

【设计说明:

通过抓关键词语、典型句式、说明方法、描写顺序等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它们在表达方面的作用,作者就是运用这样的方法描述了一幅幅美丽又神奇的。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学流程:

课前搜集资料——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说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象——思考如何写——学生作文——讲评作文。

板块一:

口语交际——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

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

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

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

你感受到美丽了吗?

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

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

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

板块二:

习作教学——写一处自然景观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

你有何发现?

(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

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

为什么?

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

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模块五检测

教学流程:

学习语文园地一——基础检测——交流收获

板块一:

语文园地一

1.我的发现

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然后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2.日积月累

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然后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趣味语文

对联和回文佳句可以先让学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

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然后师生小结,再读。

板块二:

基础检测

1.学习本单元,积累了哪些词语?

2.学习本单元,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句子?

3.背诵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以及课文段落。

板块三:

交流收获

1.学习本组课文,有什么收获?

2.学了本组课文,你还想去读一些什么书?

为什么?

设计说明:

此板块是整个单元学习的总结,目的使学生有意识反思学习过程。

交流收获可以从学习内容、语言积累、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方面进行。

交流是学生对整个单元学习的反思和成果整理。

读书建议,是读书的又一次交流,也是语文学习的又一次扩展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教材中的“资料袋”,语文园地中围绕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写导游词为内容的习作,“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组专题展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资料)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本组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将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延伸至整个学期以至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或将搜集到的资料放入本学期的“语文资料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

谈一谈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有哪些变化?

新版课程标准在阅读指导方面,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提出: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新版课程标准增加课外阅读评价内容:

“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的理念发生转变及角色发生转换,“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等等,使本人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让本人进一步更新了教学观念,并将新课改理念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注意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下几个问题。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切记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感悟。

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总习惯让学生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去阅读,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

其实,这样的做法是违背阅读的自然规律和本意的。

试想:

在平时的阅读中哪一个人是带着问题去读的?

我们平常读书一般是喜欢就去读,读了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启发和教育,从而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们语文课堂上的老师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开课之初,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作品的作者或者写作背景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资料,但切忌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这样会束缚了学生的心灵感悟,压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独到见解,学生的个性也因此得不到张扬,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行为。

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的第一阶段应该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安静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思考,为合作探究创造条件,储备能量。

二、构建对话平台,切记一切问题不能都由教师提出。

如果第一阶段的阅读是静的过程,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那么这第二个阶段应该是动的,是学生之间畅所欲言的互动。

这是一个放飞心灵与思维的空间,学生在这片领域进行精神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思想从而得到启迪。

学生在充分的感知文本之后,这时的教师要充当聆听者的角色,细心聆听学生所表达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发言,畅所欲言,想谈点什么就谈什么,感受得多可多谈,感受得少就少谈,感受得深可谈得深刻些,感受得浅可谈得肤浅些,关键的是要学会表达,要开口和大家交流,并能说出自己最想要说的,能说出自己的独到感受。

教师在这一阶段是个忠实的听众,应该充分的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张扬个性,踊跃发言。

这一阶段的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阅读体会应该是多方面的,如:

全文让你感受最深的、或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哪些片段或那句话是最精妙的或耐人寻味的?

阅读了文章之后,你有哪些疑问?

能从文章中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等等,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点,从感悟到思考甚至质疑等等都可以是学生交流的要点。

凡是跟文本相关联的个人的体会和见解,甚至是疑问都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表达、宣泄。

所以,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是让学生能够驾驭自己的空间,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