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特征80DB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034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阶段特征80DB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特征80DB0.docx

《阶段特征80DB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特征80DB0.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阶段特征80DB0.docx

阶段特征80DB0

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时期(BC221前)----农耕文明的奠基与形成

(1)夏商西周是农耕文明的奠基时期。

具体表现为:

1、政治上:

王位世袭制、宗法分封制,奴隶制血缘贵族政治体制形成和发展;

2、经济上: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井田制实施,奠定了后世农耕经济的基本格局;

3、文化上:

形成系统的礼乐制度,汉字成熟发展,大一统的文化格局酝酿。

(2)春秋战国是农耕文明的形成、国家分裂动荡并最终走向封建大一统、贵族血缘政治向地主官僚政治的中央集权转型时期。

具体表现为:

1.政治上:

宗法分封逐渐瓦解,国家分裂动荡,诸侯争霸兼并,各国先后通过变法确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度,郡县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军功为核心的官僚制、专制君权制建立;

2.经济上:

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成为主要的经济政策,封建土地私有确立发展;

3.文化上: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科技进步,奠定了传统思想、科技和文艺的基础。

二、秦汉魏晋唐宋元----农耕文明的持续发展

(1)秦汉(BC221--220)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农耕文明初步发展时期。

具体表现为:

1.政治上: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巩固;

2.经济上: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实行货币、度量衡、车轨等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和秩序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的农耕日益成熟;

3.文化上:

在思想方面--秦崇尚法家思想,“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在文学艺术方面--赋、篆体和隶书等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成就。

(2)魏晋南北朝(220--589)是中国农耕文明在受创中曲折发展的重要时期。

具体表现为:

1.政治上: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加强。

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的进程。

中央集权受到重创。

士族政治和九品中正制;

2.经济上:

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大量北方农民和贵族南迁,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长期的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南方发展、北方在受到重创后缓慢恢复,南北经济互补加强是这一时期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

3.文化上:

思想方面--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一定冲击并逐步吸收佛道思想,思想走向三教融合。

科技方面--成就突出。

文艺方面--各族文化交流繁荣,书法、绘画、宗教成就突出。

(3)隋唐(581--907)是农耕文明的繁荣时期。

具体表现为:

1.政治上: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开明开放、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

2.经济上:

曲辕犁出现,农业工具技术改进,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上:

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形成。

(4)宋元(907--1368)是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科技、经济和民族融合成就突出。

具体表现为:

1.政治上:

由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

宋代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中国古代第四次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代中央设置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削弱宰相的职权,皇权进一步加强,在地方上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

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发达;

3.文化上:

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技术发明并逐渐外传。

思想方面理学形成并发展。

文学艺术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三、明清(1368--1840)----农耕文明的发展与迟滞

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迅猛,东西方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新航路的开辟使新旧大陆密切联系起来。

14、15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7、18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英、美、法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相比之下,由于专制制度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清政府又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未能取得与世界同步的发展。

中国从明朝中期以后逐渐落伍了。

(1)发展表现为:

1.政治上: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2.经济上: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从明朝中后期起,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文化上:

承古萌今--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总结性成果辉煌;儒家思想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反封建色彩的文学作品出现,西学东渐开始。

(2)迟滞表现为:

1.政治上: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经济上:

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文化上:

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思想文化受到严重束缚;

4.外交上:

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

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中国近代史

第一阶段19世纪中晚期的中国(1840--1895)

【时代背景】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向法国、美国等国扩展,世界的天平迅速由东方向西方倾斜。

工业化过程中的西方列强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重要目标。

由于受小农经济、专制制度、贱商传统、闭关锁国政策、保守思想等因素影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以自然经济为主,政治腐败落后,对外茫然无知而明显落后于世界潮流,不仅缺乏应对危机的实力也缺乏应对的心理。

19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更多的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和对外扩张的道路,侵略活动除了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之外,又表现出了瓜分领土和大规模资本输出的新特点。

东方邻国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跻身列强行列,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中国面临更大的危机。

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实力有所增强,也反映出清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做出了调整,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状况。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开始。

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从革命史的角度看: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出现了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第一次革命运动高潮;

从全球史的角度看:

西方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封闭状态,强行把中国拉入以西方列强为中心世界体系,中国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被边缘化,居于从属地位,传统的宗藩体系崩溃;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

工业革命向中国扩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迈出了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

从文明史的角度看:

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碰撞,迫使中国开始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也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第二阶段清末的历史剧变(1895--1912)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历史剧变和现代化的整体发展。

甲午战后,西方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和瓜分领土为特征的新阶段,民族危机加深;戊戌变法、新政、立宪的相继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日益孤立;受外国侵略、政策调整、“实业救国”等因素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缓慢发展,新的经济因素、社会力量不断增长,先进思想进一步传播;学习西方救亡的探索发生变化:

由地主阶级主导的学技术搞洋务转变为资产阶级主导的变革制度建立民主政治,中国社会出现第一次社会转型,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相继成立的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由一个有两千多年集权专制历史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它是暴力革命式的社会转型。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使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并形成了民主革命的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第三阶段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1912--1928)

【时代背景】

(1)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以及科技进步,西方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过渡。

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由于列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欧洲出现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1914--1918年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列强确立了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这一体系中仍然居于被宰割的地位。

虽然一战期间形成的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所打破,但日本并没有放弃灭亡中国的野心,中国成为美日争夺的重点对象。

①在1919年1月至6月28日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要求收回从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然而,会议竟决定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由此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第一次拒绝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和约。

②1921年至1922年,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

其中,《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共对这一国情的正确认识是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原因。

(2)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苏俄在革命、政体、工业化建设等方面为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上只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中,不但巩固了政权,而且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

①1918~1921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取得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至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③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因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各项现代化事业都取得了明显进步,民主科学思想进一步传播,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在探索救国富强民主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动力,面临新的任务。

总体特征:

现代化的曲折发展。

政治上:

围绕着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进行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

民国时期新思想进一步传播,兴起新文化运动,形成新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四阶段:

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

1927-1936.12

阶段特征

1、国际阶段特征:

①资本主义世界由相对稳定发展向大危机过渡,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矛盾;德日先后确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国家加紧对外侵略,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新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②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进行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

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面对侵略,共产国际制定“抢先”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2、国内阶段特征:

①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②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④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主要表现

(1)政治领域:

①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旧军阀的统治,建立起一党专政;

②中国共产党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从参加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从右倾转向“左”倾,从幼稚走向成熟,革命中心从城市转入农村,革命区域从南方转到北方,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③由于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共两党由武装对峙逐步走向合作,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逐渐走向对外民族战争。

(2)经济领域:

①国民政府进行经济改革和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②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③中共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成就较大。

(3)军事领域:

①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进行战略转移;

②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国民党爱国官兵等抗击日本侵华,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

(4)国际关系领域:

①国民政府实行反苏亲帝的外交政策,同时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恢复了一些长期丧失的主权,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②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中共倡导并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先后实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华北事变后,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标志,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破产。

第五阶段抗日战争

【阶段特征】

抗日战争时期指的是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到1945年9月正式签署投降书八年历史。

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遭到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帝国主义战争,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防御阶段指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日本占领平津以后,决定向华北、华东发动攻击,对中国正面战场的进攻达到了顶点;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了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大的会战,是抗日的主要力量。

但由于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相持阶段指1938年10月到1945年8月初。

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在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战略方针。

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结果,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在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战场溃败;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日战争胜利具有决定意义。

反攻阶段指1945年8月初到9月2日。

1945年5月,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日本法西斯由最后的挣扎到灭亡;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美国投放原子弹,并向日本本土发动进攻;国共两党军队都开始反攻,但双方的争夺与矛盾日益激烈。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六阶段,解放战争

国际:

两极格局开始形成

基本线索

1、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争取和平民主时期。

由于美蒋反动派需要时间进行战略部署,也由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和谈。

通过重庆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中共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2、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战略防御时期。

(1)军事上,一开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随后国民党又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也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经济上,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3、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时期。

(1)军事上,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政治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完成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作了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准备工作。

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

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

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上: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4.社会生活上: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改革开放新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

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世界史部分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史

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文化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1.政治上: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其基本的民主原则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渊源。

2.法律上:

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思想上:

希腊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工场手工业时期(14、15世纪到工业革命)

14、15世纪以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和发展,逐渐引起了重大的历史变革,人类社会开始由农耕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化(封衰资兴,由封向资过渡):

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文化迅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各种要素基本具备;一方面,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各种文明不断碰撞和交融,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

1、从近代社会到来的主要特征的角度看欧美近代社会的转型一般来说,近代社会到来的主要特征有三个:

一是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二是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贵族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即以法治取代人治;三是公民取代臣民、理性思考取代盲目服从。

在欧美主要国家走向近代社会的历程中,上述三个方面的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

(1)15世纪,西欧的商品经济有了长是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与自然经济主要满足自我消费、闭塞性不同的是,商品经济是面向市场、开放性的,其最典型的特征是自由和平等。

(2)商品经济要求自由,要求人的自然权利,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王权、神权、特权形成尖锐的对立,建立有规范地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秩序成为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

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法国《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等在英国、法国、美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相继出现,是近代社会的必然产物。

(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迫切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在这个过程中,天赋人权取代了君权神授、主权在民取代了主权在君,实行代议制度,执政者须由公民选举产生,臣民转变成为参与国事的公民,并拥有法定的权利与义务。

2、主要内容

(1)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变

(2)理性、科学思维传统的确立(人文精神的发展)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神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人文主义”社会思潮应运而生。

它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①人文精神的起源:

(见古代史)

②人文精神的复兴:

到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统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神本主义取代了人文精神。

这种情形直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文艺复兴促成“人的理性”的彰显,使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由此开启了一个世界性的科学化或理性化的运动。

尤其是牛顿的科学革命,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彻底动摇了,逐步确立起了充分尊重经验事实的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成为近代文明基础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等人冲破天主教的神学统治,发展起基督教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在欧洲得以复兴。

③人文精神的发展: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启蒙思想家们集中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描绘了一幅“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从此,人文精神在西方占据了主导地位。

(3)近代民主政治基本原则的创建

①近代民主政治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前提:

一是个人自由意识的觉醒;一是以民族为中心的主权国家观念

(4)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初步交汇

①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欧洲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不断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

以欧洲为中心,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②在中国,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在明朝引进并迅速被推广;欧洲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水利等方面的著作和技术介绍给中国;同时,中国的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西欧文明,在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中甚至还掀起了一场“中国文化热”。

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70年代)

时代背景: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到19世纪迅速扩展到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