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5079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

一: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宇宙中的地球

 

一: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

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

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

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

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

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

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

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

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

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

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六: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

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

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体(会举例:

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

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

的原因

 

太阳系图: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

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

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

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

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

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

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

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

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

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

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

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

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

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

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

——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

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

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

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

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

极夜

 

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

——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

(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

源)

 

二、考题分析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

Ⅱ卷中的1

 

2、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掌握的基本点:

 

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自转和公转方向

 

日期及节气

 

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公转速度的变化

 

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

(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

(从A到C)

 

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

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

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

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

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

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

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

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

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

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

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

 

热力环流分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

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

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

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压6风:

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

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

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

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

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

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

 

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

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

季风的共性特点:

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

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

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

(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

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

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

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

高低压

 

气流:

气旋和反气旋

 

图:

会判断;会画风向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

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

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

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

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

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

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

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

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海平面上升(原因?

)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

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

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最根本途径: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

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