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178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8上第2章教案.docx

科学8上第2章教案

3.2.1大气层

 组长:

刘炳年 组员:

纪庆南、吴玲玲、吴小红、林俊妮、王智勇

课题

第1节大气层(两课时)

日期

2004.10.15

 

1、 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 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重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难点:

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过 程

调控对策

一、大气的重要性

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补充】大气的成分:

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

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大气作用:

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

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

【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特点: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

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

对流层(0-17千米)

平流层(17-50千米)

中间层(50-80千米)

暖层(80-500千米)

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

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四、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

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

1. 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

2. 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

结论:

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小结】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

――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所以,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拓宽】冷空调应该怎样装?

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

――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

 

 

 

 

 

 

引入大气的作用

 

 

 

 

 

 

 

 

 

 

 

 

 

 

 

 

 

 

 

 

 

 

 

 

 

 

 

 

 

 

 

 

 

 

课内探究实验,两人一组

 

 

利用高锰酸钾来演示对流实验(用对流管),现象清晰明了。

学生颇感兴趣,对于分析对流的成因非常易于接受。

线香的实验也是在玻璃钟罩内进行,效果很好。

通过实验来了解对流层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

补充大气的作用,使学生对大气与生活的关系更了解。

对于飞机和卫星在大气中的分布学生很难理解。

其实,包括老师也能以理解。

3.2.2天气和气温

 组长:

刘炳年 组员:

纪庆南、吴玲玲、吴小红、林俊妮、王智勇

课题

第2节天气和气温

日期

2004.10.19

 

 

1、 理解天气的概念

2、 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 学会测量气温

4、 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重点:

气温的观测

难点:

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过 程

调控对策

一.            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读图】2-6、2-7感受天气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2、说说当天的天气状况

二、气温

1、气温的含义:

空气的温度叫气温。

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测量气温的工具:

温度计

【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

3、气温度量单位:

摄氏度(℃)

【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

【探究实验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

 

时间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

温度(百叶箱内)

 

 

 

 

温度(百叶箱外)

 

 

 

 

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探究实验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

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举例】1、人类的生产方面:

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2、人类的生活方面:

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3、生物的行为:

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

 

 

 

 

 

 

 

 

 

 

 

 

 

 

 

 

 

 

 

 

 

 

 

 

 

 

出示图或实物,略作讲解构造与原理、用途等

 

 

 

 

 

 

引导学生在课外用连续观测的方法得出结论,而且晴天的观测效果比阴天好。

 

 

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提了出来,但是教师真的很难搞懂,何况学生。

 

 

限于学校的实验条件,气温的观测只能放在课后或者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

探究实验的难度较大,学生尽管测出了温度,但很难达到教学所要求的整理和比较能力。

故而也难以得出结论。

如果能够补充气候的有关知识,通过对比教学,学生更易于掌握天气的描述词语

3.2.3大气的压强

 组长:

刘炳年 组员:

纪庆南、吴玲玲、吴小红、林俊妮、王智勇

课题

第3节大气的压强

日期

2004.10.24

 

 

1. 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 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

水银压强计和空盒压强计。

3.能说出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之间的关系:

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

1、气压的观测

2、大气压存在的证明

3、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难点:

1、大气压的大小

2、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图片及课件下载

教学过 程

调控对策

一、            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引入】

1、器材:

一杯水(染成红色),一个空杯,一个胶头(或橡皮套),一根玻璃管(两端开口,粗细均匀,长20cm,内径约5~10mm均可)

2、演示过程

  1).出示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

  2).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

  3).教师提问:

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

  学生微笑,齐答:

因为管底被手指堵住了。

笔者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

由于管底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承住了水柱。

接着置疑:

若此时将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

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

  4).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

  5).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使下面的管口露出。

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

  学生大吃一惊!

教师自言自语:

咦,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

(可用左手倒拿着管,夸张地放到眼底瞧一瞧)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了重力吗?

难道是老师会气功,‘发功’将管内的水吸住了吗?

  学生轻笑,同时产生了想获知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

  6).启发:

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

  学生茅塞顿开――有空气存在。

因势利导:

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呆在里面。

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承着水柱。

  7).这时,仍有学生半信半疑,可进一步说明:

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压强的支承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上水面,那么上、下作用的气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

  8).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

(学生开始相信大气有压强)

  9).改用胶头,套住玻璃管的一端,再做一遍,同样获得满意效果。

——大气压强确实存在.液体在各个方向上存在压强,气体是否也一样呢?

 

【学生实验】探究大气压强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

    ①向上.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如图1.说明向上有大气压.

    ②向下.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说明向下有大气压.

    ③猜想向左、向往是否也有大气压,如何证实?

(让学生自己证实)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及日常生活经验得知——在气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解释】图2-14、2-15、2-16(学生动手实验体会吸盘的作用)

倘若没有大气压强作用在液体的表面,各种液体就不可能被抽吸起来。

从这个含义上讲,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其实都是大气压强将液体“压”上来的过程.

 

【演示实验】抽出可乐瓶中的气体

实验现象:

可乐瓶变瘪

实验结论:

气体向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

【设问】大气压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实验现象:

两个半球需用很大的力才能拉开

提出疑问:

是什么力使两个半球合得那么拢?

讨论后得出:

是大气的压力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的,进而让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地球的吸引,即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大气对浸在其内的物体就有压力、压强。

如果半球内为真空,那么要拉开半球需要的力约为7065牛。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说明大气压是很大的。

【阅读】人体中的“马德堡半球”

 

二、大气压的大小

大气压的大小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该知道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1、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出示】空盒压强计(或叫金属盒压强计、无液压强计)观察:

其上有两行刻度,一行以百帕为单位,一行以毫米汞柱为单位。

说明它的原理和构造。

【出示】水银压强计

补充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说明、数据读数和分析,大气压支持着玻璃管中的水银柱。

当大气压发生变化的时候,水银柱的高度会发生变化。

从中说明水银压强计的原理。

【简单比较】:

两种压强计的优缺点

 

2、大气压的变化:

1)             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有关--解释:

大气压的产生是由于大气有重力。

2)             大气压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解释:

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而减小。

实例:

高山上气压很低。

有些登山运动员在进入高山地区后,会发生高山病。

高山病的症状差别很大,包括:

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脉搏和呼吸加速、四肢麻木等。

每个人的反应随一系列的条件而不同,主要决定于训练的程度和海拔高度的转变速度等。

登山运动员初次迅速攀登很高的山峰时,会出现以下现象:

睡眠不好,全身感觉不舒服,软弱无力,懒散和情绪低落,动作协调性差。

呼吸系统的症状是:

气喘,时常感到空气不足,睡眠时发生周期性的呼吸停顿,夜间感到窒息发闷。

由于心脏血管系统机能状况变化引起头晕、鼻出血、耳鸣和血管跳动的感觉,皮肤和粘膜变得青紫或苍白,常常恶心和呕吐。

严重的会陷入昏迷、甚至死亡。

高山病的主要原因是高山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低,人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的分压也低,造成肺泡中的氧分压降低,血液中含氧量减少。

平原地区的青年人在高山地区居住一段时间后,对高山气候的适应能力和缺氧的抵抗能力都会提高。

一般地说,高山病的急性症状就会逐渐减轻,以至消失。

身体健康的人和训练有素的登山运动员对高山气候的适应能力也强。

3)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1.01×105帕(760毫米汞柱)规定:

这个大气压值称为标准大气压。

【讨论】要求简单地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并与砖的压强进行比较。

【问题】这么大的压强,我们为什么没有受压的感觉?

--解释:

人对环境的适应,人的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本节课的引入很有意思,学生真的被深深地吸引。

虽然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出现,但往往平时没有注意。

通过教师的渲染,学生更能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只不过是平时习以为常罢了。

 

 

本节内容分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为大气压的存在,补充一些实验;第二课时主要讲大气压的大小测定,补充托里拆利实验。

第三课时:

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具体见后面的教案。

3.2.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组长:

刘炳年 组员:

纪庆南、吴玲玲、吴小红、林俊妮、王智勇

课题

第4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日期

2004.10.26

 

 

1、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能说出晴朗的天气气压较高,阴雨的天气气压较低。

2、了解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气压变化过大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反应。

3、了解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

并会用这一结论来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了解大气压在真空保存袋、吸尘器等生活用具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的过程,学习黑箱问题的解决方法。

 

 

 

 

重点:

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

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实物展示

教 学 过 程

调控对策

一、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1、大气压的特点: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同一高度的不同区域,大气压的数值也不一定相同

3)、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大气压也会不同

2、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高气压多晴朗天气,低气压区多阴雨天气。

(画图说明)

二、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大气压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1、人的情绪、心情受气压影响较大

2、人对气压的变化有逐步适应的过程(高山病的说明)

3、减压实验说明:

人体内也有压强。

当体内外压强失去平衡后,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讨论】我们的周围的大气压大约有105帕,这么大的气压作用在我们身上,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

--猜测原因:

可能时我们已经适应了,也可能时我们的体内也有压强,它跟体外的大气压相平衡。

【阅读】宇航员为什么要穿上宇航服?

三、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山上用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实验】研究液体的沸点和气压的关系

【现象】增大气压时原来沸腾的水不再沸腾

减小气压时原来不在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

【结论】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

【练习】用该知识点解释现象:

1、高压锅煮饭的原理

2、低压锅的原理

四、生活用品与大气压

1、真空压缩保存袋;

2、吸尘器吸尘器是怎样工作的

【为什么做】

吸尘器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

你可能使用过它:

当吸尘器接上电源工作时,外面带着尘垢的空气会从地刷的入口进入吸尘器,而净化的空气则从吸尘器的尾部排出。

可是你知道吸尘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吗?

恐怕很多同学和你一样不了解。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来进行下面的探究活动吧!

【怎样做】

首先让我们提出问题:

吸尘器要达到吸尘的目的,内部应有什么结构?

说说各个器件在吸尘器中的作用。

(要起尘,应该有地面刷;要吸尘,必须使地面刷前端的空气能进入吸尘器,这就需要有风机使吸尘器中的空气高速排出;滤尘,则需要滤尘器(袋))。

那么,在吸尘器的工作过程中,大气压的作用又表现在哪里?

(其实吸尘器靠电动机高速驱动风机叶轮旋转,使空气高速排出,而风机前端吸尘部分的空气不断地补充风机中的空气,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差。

在此压差的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经滤尘器过滤,排出清净的空气,负压差越大风量越大,则吸尘能力也越大。

接着根据你和同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你认为各个器件应该怎样连接呢?

如长接管与地面刷、弯管、软管与吸尘器、吸尘器内部器件的连接等。

最后,与其他小组交流,看看谁的描述更合理;并与老师出示的吸尘器内部结构实物或图,看看你的描述与实际情形是否相接近?

【学到了什么】

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你能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吸尘器就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

你一定对你在探究中出现的偏差有了更深的认识,体验到了探索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也培养了我们探索科学的精神、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

我们从问题的提出、证据的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我们的自主发现。

【进一步的研究】

知道了吸尘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你肯定很想知道使用吸尘器应该注意什么。

下面就是有关吸尘器的使用及保养的小窍门,供你参考。

1、吸尘器工作时应避免开关频繁启动以免启动电流冲击过大,烧坏电器设备。

2、注意墙壁电源及电源接线板插接牢固,以防止非人为因素电源开关的濒繁启动。

3、桶外软管部分及按口部分,应避免用力拉撞,防止这些部件损坏。

4、因吸尘器的轮子为万向轮,其运动方向有随意性,固在工作中拉动吸尘器时,应防止撞坏其他物品及自身轮子。

5、吸尘器的过滤网罩应及时清洗以防灰尘杂物过多堵死过滤网,增大电机工作负荷。

6、工作中,应将地毯上的较大杂物预先清理,以防止牙签、发卡、图钉等卡住软管及其他部位。

7、为使集尘箱内干净、整洁,建议使用吸尘袋(须另配)。

8、使用完毕后,应将吸尘器及尘桶内外、软管、扒头、电线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9、吸尘器如无特殊吸水功能,严禁用于吸水处理。

10、除尘刷上刷毛如磨损严重,应及时更换。

吸尘器的电机轴承,应定期加润滑油。

吸尘器电机的炭刷,长期使用后如产生磨损,应更换新炭刷。

吸尘器内的密封胶垫若老化,应更换新胶垫。

11、如遇紧急情况出现故障时应马上停机,通报有关部门管理人员,找厂家及经销商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3、离心式水泵、活塞式抽水机(用图分析)

利用大气压工作

说明为什么在启动机器前要先灌满水以及工作的主要过程。

 

 

 

 

 

 

 

 

 

 

 

 

 

 

 

 

 

 

 

 

实验很成功。

充分说明知识的呈现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实现。

 

 

本节课能联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3.2.5风

组长:

刘炳年 组员:

纪庆南、吴玲玲、吴小红、林俊妮、王智勇

课题

第5节风

日期

2004.10.27

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的方法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重点:

风的观测

难点:

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风速仪和风向标,并实地测试风向和风速

教 学 过 程

调控对策

【演示并思考】把充满气体的气球充气口松开,会感到气球内的空气一涌而出,这是为什么?

一、风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纸风吹来的方向。

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使用8种风向。

表示方法:

用一短线段表示。

用纸飞机测风向

【为什么做】

风向和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观测风向的仪器叫风向标,由箭头、水平杆和尾翼三部分组成。

那么风向标是怎样指示风向的呢?

风向是由风向标箭头的方向来指示,还是由箭尾的方向来指示呢?

风向又是怎么规定的呢?

就让我们用纸飞机测风向这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解决吧!

【怎样做】

折一纸飞机,中间用铅笔穿过(要让纸飞机能在铅笔上轻松转动)。

用手握住铅笔,将纸飞机放在开启的电风扇前,观察纸飞机的机头和尾翼的指向。

注意:

此时人要站在纸飞机的后方。

并借助指南针判断风向。

【学到了什么】

通过实验,使我们对风和风向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纸飞机的箭头指向风来自的方向。

同理,在气象观测中,风向是由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

同时也使我们明白:

实验可以使我们更简洁明了地了解事物,也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

【进一步的研究】

(1)用纸飞机测风向的实验使你明白了风向标指示风向的事实。

你是否在想:

这是运用了什么原理呢?

为什么风向标会有一定的指向呢?

下面的文字,会帮助你有一个了解。

风向标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测量风向仪器的主要部件。

在风的作用下,尾翼产生旋转力矩使风向标转动,并不断调整指向杆指示风向。

风向标感应的风向必须传递到地面的指示仪表上,以触点式最为简单,风向标带动触点,接通代表风向的灯泡或记录笔电磁铁,作出风向的指示或记录,但它的分辨只能做到一个方位(22.5°)。

地面风指离地平面10─12米高的风。

风的来向为风向,一般用十六方位或360°表示。

以360°表示时,由北起按顺时针方向度量。

(2)你知道了风向的测量方法,一定很想知道风速大小的测量方法。

其实你也可以用简单的模拟实验来测量风速。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你就会用生活中常见的小风车(参见三维风车式风速仪)或风压板来简单比较风速的大小了,动手试一试。

2)风速:

指单位时间里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其单位是:

米/秒、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