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416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6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docx

西方经济学流派CH新凯恩斯主义精讲

21994字

CH.3.新凯恩斯主义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考察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思想。

学习本章,要求大家了解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理论特色及其内部的两个分支学派;搞清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争论的主要问题;把握其有关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信贷配给等理论;理解其经济政策思想。

[重点和难点]重点:

1.基本假设和理论特色;2.粘性工资理论;3.粘性价格理论;4.信贷配给理论;5.经济政策思想。

难点:

1.有关理论模型的理解;2.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区别;3.与新古典主义的区别。

20世纪80年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这就是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戈里•••曼昆(N.GreogoryMankiw)和时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等人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NewKeynesianism,NK),也叫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KeynesianEconomics,NKE)。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收了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其他学派的一些成分之后,发展形成的一个流派。

一般来说,新凯恩斯主义者都接受以下四个命题:

(1)私人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经济由失衡走向均衡的自动调整过程是缓慢的。

(2)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3)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的。

(4)政府为稳定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是有效的。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共同特征是继承凯恩斯主义传统,把失业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与凯恩斯主义不同的是,他们力图从微观层面上,即从工资、价格和利率粘性上去寻找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

第一节新凯恩斯主义概览

一、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1982年,波金(Michaelpokin)在他的《宏观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新凯恩斯主义”的提法。

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主要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本身的缺陷及其理论脱离现实有关。

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在他们合著的《经济学》第16版中认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主要有下列缺陷:

(1)工资和价格完全弹性的假设。

许多证据表明,价格特别是工资对各种冲击做出反应时,其变动是缓慢的。

这就使得劳动市场出清不是一种常态。

而且,如果工资和价格不是完全弹性而是粘性的,经济政策在短期内就可以影响实际变量。

(2)理性预期假说的非真实性。

按照理性预期假说,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就会像超级计算机一样,能够把最新的预测和信息结合到他们的行为之中。

但是,许多关于个人行为的实证研究表明,即便是最有经验的经济预测专家,也会存在非理性预期的成分。

(3)许多理论与事实不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波动起因于经济当事人的错觉和误解:

他们把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误解为他们所在市场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混淆了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但是,无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滞胀和20世纪80年代欧洲的大规模失业,都不是用有关工资和价格的错觉所能够解释清楚的。

此外,根据新古典宏观观经济学的分析,当工人辞职寻找更好的工作时会产生周期性失业,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经济衰退期间的失业率会大大提高。

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否有助于理解短期就业、产出和价格总水平的波动这样一些宏观经济问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除了主张规则的政策外,没有什么像样的政策建议。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信条是“做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因此,总的来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事件的影响很小。

那么,自由放任可以保证经济的良好运行吗?

事实是最好的裁判员。

20世纪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两度遭到石油价格暴涨所带来的供给冲击。

到70年代末,多数发达国家已从1973年石油危机打击中恢复过来,1979年美国的GDP已经回升到潜在的GDP水平。

但是1979年的伊朗革命导致中东局势动荡,由此引发70年代末的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每桶石油价格为14美元,而到1979年每桶飙升到34美元!

石油价格暴涨引发了新一轮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

1978年美国的失业率不到6%,此后失业率开始上升,1982年底,失业率达到10%。

同期欧洲多数国家的失业率超过10%。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80年代初,美国实际GDP的增长率不到3%,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只有60年代的1/2,70年代的3/4。

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1979年和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每年以13%的速度上涨,1981年英国的通货膨胀率超过20%。

面对这种经济形式,政府显然不能坐视不管。

自由放任只能使经济形势更糟。

1980年前后,美英等国相继实施政策干预。

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开始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利率;1979年上台的撒切尔夫人则推行货币主义的稳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通货紧缩减少了总需求,从而成功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

1983-1988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到1981年下降到8.9%,1982-1984年进一步下降到5%。

但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又引起失业率上升和产出进一步下降。

1982年底,美国的实际GDP低于潜在GDP10%。

为了降低失业率、提高经济增长率,美国里根政府采纳了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1981-1983年连续3年推行减税政策;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则在1985年放弃通过稳定通货来稳定价格总水平的目标,转而把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府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

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实际上刺激了总需求的增长,加上紧缩通货,美国经济自1983年步入复苏。

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事实说明,政府干预对经济复苏具有积极的作用,听任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其后果是难以预料的,而持续的高失业、高通胀是政府和国民难以接受的。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和理论特色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

1.价格和工资粘性假设

这个假设源于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在《通论》中就使用货币工资、利率和价格粘性或刚性来否定“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古典”经济学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现实中的各类市场是垄断型的或垄断竞争型的,供给方有控制价格和工资水平的能力。

面对供给冲击或需求冲击,价格和工资的调整是缓慢的,至少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劳动市场,常常处在非完全出清状态,宏观经济均衡通常是非瓦尔拉均衡,而不是瓦尔拉均衡。

2.不完全性假设

这里的“不完全性”是指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完全,主要是指市场不完全。

新凯恩斯主义一般假定经济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垄断寡头)型的,但各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对其产品价格有一定的控制力。

因此,当需求发生变化时,他的反应往往是进行数量调整(调整产量和就业量),而不是进行价格调整。

迪克森(HuwDixon)认为,“新凯恩斯模型中的关键的新思想是不完全竞争”。

3.理性预期假设

新凯恩斯主义一般不反对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假说,他们中的多数人接受了这个假说,并力图把它纳入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

但是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不同,新凯恩斯主义者大多认为,短期内形成的预期,是适应性预期而不是理性预期;并且,由于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通常受到约束和限制,即这种预期通常是“理性约束预期”(rationalconstraintexpectation)或“近似理性预期”(zear-rationality)。

4.最大化原则假设

这个假设也是对古典经济学传统的传承。

新凯恩斯主义者力图把他们的模型建立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基础上,并且可以从中得出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结论和政策建议。

他们在解释粘性价格和粘性工资时,着力从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出发。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特色

曼昆和罗默(DavidRomor)在他们编选的两卷本《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991)中,回答了“什么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他们认为,对以下两个有关经济波动的理论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我们界定“什么是新凯恩斯主义”。

(1)这种理论违反古典二分法吗?

它断定名义变量(如货币供给)波动影响实际变量(如产量和就业)波动吗?

(2)这种理论认为经济中的市场实际不完全,对于理解经济波动是至关重要的吗?

诸如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刚性分析是这种理论的中心问题吗?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各种理论中,对上述两个问题给出肯定回答的只有新凯恩斯主义。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反应了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差别。

我们认为,新凯恩斯主义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

1.新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新的综合”

这里所说的“新的综合”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新凯恩斯主义既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又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有用成果。

第二,新凯恩斯主义着力寻找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微观基础,从而把凯恩斯主义的失业和非均衡理论建立在一系列微观分析的基础上。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传统,这表现在:

新凯恩斯主义接受凯恩斯主义的“失业和非市场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货币是非中性的;认为古典二分法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不完全性;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总的来说,政府干预比自由放任要好。

但是,新凯恩斯主义力图吸收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有用成果来修补凯恩斯主义的缺陷。

这表现在:

新凯恩斯主义愿意接受货币主义的分析框架,尤其在长期问题分析方面;承认理性预期假说;接受利益最大化原则;着重从微观层面上来解释失业和经济波动等宏观经济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K•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和小威廉•戴瑞提(W.Darity,Jr.)认为,新古典主义有三个基本假设:

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价格和工资有完全伸缩性)。

指出:

“新凯恩斯主义者接受了三分之二的新古典主义的世界观:

即货币主义(至少就长期而言)和理性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综合派不同。

后者主要是把凯恩斯的宏观理论和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古典”微观理论综合起来,强调在达到或接近充分就业以后“古典”理论仍然有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样重要、同样有效。

新凯恩斯主义则从市场缺陷出发,力图通过考察这些缺陷条件下的最优化行为来解释价格和工资粘性,以及它们与失业和经济波动的关系。

新凯恩斯主义的这种“新的综合”使得当代经济学两大主流派之间的差别越来越不明显,他们之间的对立和界限日益模糊。

由于新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新的综合,所以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和费希尔在他们合著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第6版中,又把新凯恩斯主义称作“第三代凯恩斯主义者”。

2.新凯恩斯主义是一种研究按照非市场出清交易的非均衡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所研究的主题是一样的,这就是“什么原因引起失业,什么原因造成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凯恩斯主义给出的答案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它可以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上找到原因。

虽然凯恩斯主义也从价格和工资粘性上寻找失业和非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但是,他们常常从制度和历史方面去寻找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原因。

新凯恩斯主义则试图提供一套系统的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微观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力图通过工资粘性理论来说明劳动市场失衡的原因;通过价格粘性理论来说明商品市场失衡的原因;通过信贷配给理论来说明资本市场失衡的原因。

我们在新凯恩斯主义的论著中看到大量的有关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微观分析。

三、新凯恩斯主义内部的两个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哈佛大学的格雷戈里•••曼昆和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原为斯坦福大学教授、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现为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JohnB.Taylo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詹纳特•耶伦(JanetL.Yellen)、大卫•罗默和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Akerlof),哥伦比亚大学的艾德蒙•费尔普斯(EdmundPhelps),麻省理工学院的斯坦利•费希尔、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erJ.blanchard)和朱利

澳•罗泰伯格(julioRotemberg),威斯康星大学的马克•格特勒(Markgertler)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伯南克(BenBernanke)等人。

其中,斯蒂格利茨和阿克洛夫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成果是价格和工资粘性分析。

价格和工资粘性是名义粘性还是实际粘性,在新凯恩斯主义者之间存在分歧,由此形成新凯恩斯主义内部的两个学派,即名义粘性学派和实际粘性学派。

名义粘性是指经济中的总需求变化时,名义工资和价格总水平作缓慢、较小的调整;实际粘性是指总需求变化时,实际工资、相对价格和厂商的利润作缓慢、较小的变化。

名义粘性学派以曼昆和D.罗默等人为代表。

实际粘性学派以布鲁斯•格林沃德(BruceGreenwald)、安德鲁•威斯(Andrewweiss)和斯蒂格利茨等人为代表。

名义粘性学派把失业和经济波动归因于名义工资和价格总水平的粘性。

这一学派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经济面临总需求减少的冲击时,价格总水平和名义工资并不像新古典主义所说的那样会迅速下降,而是具有缓慢变动的特性;由于价格和货币工资不易向下调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只得进行数量调整——减少产量和就业量,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和经济衰退。

由于名义粘性的存在,宏观经济政策就具有实际效果。

于是,名义粘性学派着重分析名义粘性的成因以及把名义粘性与一般均衡分析结合起来。

他们解释名义粘性的理论主要有:

菜单成本论,长期合同论,价格交错调整论,弯折的需求曲线理论。

实际粘性学派认为,即便名义工资和价格总水平具有很大的伸缩性,非自愿失业和经济波动也会发生,因为经济中存在的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市场会产生实际粘性。

由这种“不完全”所引起的不完全劳动合同和不完全供货合同会造成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失衡,厂商和金融机构对风险的厌恶所带来的信贷配给制度会导致资本市场失衡。

因此,这一派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即便价格和工资可以迅速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仍然有效。

他们解释实际粘性的理论主要有:

隐性合同论,效率工资论,局内—局外人理论。

格林沃德和斯蒂格利茨曾经把新凯恩斯主义划分为两派(第一派和第二派)三个分支。

他们所说的第一派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名义粘性学派,他们所说的第二派包括实际粘性学派和非粘性学派。

他们把用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市场来解释非自愿失业和经济波动的新凯恩斯主义者称为非粘性学派,把实际粘性归因于其他原因的新凯恩斯主义者称作实际粘性学派。

四、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争论的主要问题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间既有理论上的分歧,也有政策主张上的分歧。

他们之间争论的焦点问题有:

(1)价格和工资是弹性的还是粘性的?

(2)经济是否能够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各类市场出清)?

(3)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是否是中性的?

古典二分法是否有效?

(4)政府要不要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在经济政策上采用相机决策(斟酌运用)还是实行固定规则?

第二节粘性工资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重点,起初是工资粘性和劳动市场失衡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们中的一些人(如斯蒂格利茨)开始关注价格粘性与商品市场失衡问题。

所以,我们首先讨论粘性工资理论,然后讨论粘性价格理论。

粘性工资理论主要分析,工资粘性的原因以及它何以会造成持续性失业。

罗伯特·索洛(RobertM.Solow)从六个方面概述了工资粘性的原因。

这六个工资粘性的原因分析,就是凯恩斯主义者和新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六种粘性工资理论。

这六个原因是:

(1)工人反对名义工资的下降,因为这会影响不同行业的工人在工资结构中的相对地位。

(2)厂商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情愿在非市场出清水平上支付工资,因为这可以迫使工人多干活。

这就是效率工资假说。

(3)经济以外的社会因素也可能使工人团结一致抵制工资的降低,即使这可能不符合个别工人和个别行业的短期利益。

(4)工人可能会从雇主那里得到默许,以粘性工资率来补偿不断增加的失业危机,这便是隐性合同理论。

(5)工资合同的指数化是不完全的,经常无法跟上通货膨胀的步伐,这是一个制度方面的事实。

(6)由于改变工资的代价昂贵,所以工资呈粘性状态。

这就是所谓的交易成本理论。

在上述六个原因中,凯恩斯在《通论》中已经用劳动市场不完全和工人是理性的人这两方面理由对第一个理由给出了解释。

凯恩斯写道:

“由于劳动者的流动性不够完善,从而工资不能精确地反应不同行业的真正有利之处,所以任何个人和集体如果允许他们的工资做出相对其他人的货币工资的削减,那么削减就会使他们的实际工资相对地下降。

这已构成充分的理由来使他们抵抗工资的削减。

”在凯恩斯看来,相对工资的下降会降低这部分工人的相对经济地位,会损坏他们的利益,因此,工人会抵制这种相对工资的下降,从而使货币工资在向下方向失去弹性。

一、效率工资理论

效率工资(efficiencywage)是指一种足以消除工人偷懒或调动工人积极性的实际工资水平,这种工资一般高于与劳动市场充分就业均衡相适应的工资水平,或者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是工资率的增函数;付给个人的工资水平越高,给雇主带来的利益就越高。

效率工资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1)劳动是不同质的商品,不同的工人在能力上存在着差别;即便是同一个工人,他的劳动生产率也会因其努力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2)工人有偷懒的倾向,如果没有刺激或约束,工人就会偷懒,而不会努力工作。

(3)雇主与工人对工人的努力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因而监督工人是否努力工作的监督成本很高。

工资水平高低为什么会影响工人的生产率?

经济学家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更高的工资能够使工人的食物消费增加,从而使工人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健康的工人会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因此,企业为了保证有健康的劳动力,愿意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

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第二,高工资会减少工人的流动性或“跳槽”的频率,从而减少了企业寻找或培训新工人的成本。

有许多原因导致工人“跳槽”,如改变职业,找到更好的职位,迁移到其他地方等。

企业向工人支付的工资越高,工人留在企业的激励就越大。

第三,高工资会减少企业在雇佣劳动上的逆向选择,提高工作者的素质,,从而提高生产率。

如果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偏低,高素质的工人就会“跳槽”,到其它企业,而留下来的可能是那些素质较低、没有多少选择机会的工人,这会使得企业劳动力的平均素质降低。

第四,在厂商无法完全监督工人努力程度的情况下,工人可能会出现道德冒险——他可能会选择偷懒并有被抓住而被解雇的风险。

企业通过支付高工资,可以减少道德风险。

工资越高工人被解雇的代价也就越大。

企业通过支付高工资,可以诱使更多的工人不偷懒,从而提高生产率。

下面是效率工资的一般模型。

假定经济中有大量相同的竞争性厂商,其数量为N。

代表性厂商的目标是追求其实际利润的最大化。

实际利润(π)由下式给出:

(3.1)

其中,Y是厂商的产量,w是厂商支付的实际工资,L是厂商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厂商的产量取决于工人的数量和工人的努力程度(e)。

为了简化,假定可以不考虑其它投入,并假定劳动力的数量与工人的努力程度以相乘的形式进入生产函数。

因此,代表性厂商的产量为:

(3.2)

假定工资是工人努力程度的唯一决定因素,并且工人的努力程度与厂商支付的工资水平呈同方向变化。

因此:

(3.3)

现在代表性厂商面临的问题是:

(3.4)

如果厂商未受到劳动市场供求条件的约束,L和w的一阶条件分别为:

(3.5)

(3.6)

这里假定二阶条件满足。

式(3.5)可以改写为:

(3.7)

将式(3.7)代入(3.6)并除以L得到:

(3.8)

式(3.8)说明,在厂商利润最大化时,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对工资的弹性等于1,即e对w的弹性为1。

根据(3.2)式,厂商的产量是有效劳动的函数。

因此,理性的厂商总是希望尽可能便宜地雇佣有效劳动。

当厂商雇佣一个工人时,他以成本w获得e(w)单位的有效劳动,因此每单位有效劳动的成本为w/e(w)。

当e对w的弹性为1时,w的边际变化对有效劳动的边际成本没有影响,因此,弹性系数为1是厂商选择w以最小化有效劳动成本问题的一阶条件。

满足(3.8)式的工资就是效率工资。

效率工资理论为失业(尤其是等待性失业)提供了一种微观解释。

如图(3-1)所示,如果一个厂商向其工人支付市场出清的工资Wƒ,工人就有偷懒的刺激。

由于对工人的偷懒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偷懒不易受到惩罚。

即便由于偷懒而被解雇,工人也能很快在其它企业找到工作,因为各个企业支付的都是大体相当的工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解雇并不能构成对工人偷懒的有效约束,因此,他们没有努力工作的刺激。

为了激发工人的干劲,厂商必须向工人支付高于Wƒ的工资,例如We。

在这种工资水平上,如果工人因偷懒而被解雇,它的跳槽成本就比较高,因为其他企业支付的工资水平都低于We。

这里的We就是效率工资。

如果We与Wƒ的差距足够大,劳动生产率高的工人就会被吸引到这个企业中来,企业就可以降低花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支出和培训支出,从而可以降低企业生产的长期平均成本。

如果所有的厂商都把工资水平提高到We,工人会不会因为其他企业提供的工资水平也相当高而出现偷懒或跳槽呢?

效率工资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全体厂商都提供相当于We的工资水平,对劳动的总需求就小于市场出清的劳动总供给量,经济中存在着非自愿失业。

因此,工人因为偷懒而被解雇,他就不容易在其它企业找到工作,他将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失业者。

在图3-1中,由于对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所以劳动的边际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假定充分就业的劳动供给为Nƒ。

如果工人不偷懒,均衡工资率为Wƒ,劳动市场完全出清,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但是,由于工人存在偷懒的动机,为了诱使工人有效率地工作,现在需要支付的工资水平为We。

这个工资水平由对工人的不偷懒约束给出。

不偷懒约束曲线S表示厂商为了避免工人偷懒而愿意支付给工人的最低工资水平。

假定现在的效率工资水平为We,在这个工资水平下的均衡就业量为Ne,这时经济中的失业量为NeNƒ=Nƒ-Ne。

由图3-1可以看到,不偷懒约束曲线不会与充分就业的劳动曲线相交,这说明在工资水平为效率工资时,经济中总是存在一部分失业人口。

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厂商会不会降低工资或用廉价的失业者来代替在岗工人呢?

效率工资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否定的。

因为降低工资使得工人的跳槽成本降低,这等于是鼓励跳槽;用失业者来取代在岗者,既会导致在岗者不好好干活,又可能使企业在雇佣人手时不得不进行逆向选择,从而使得企业在存在失业时,按低于效率工资的工资水平来使用劳动力或雇佣失业工人变得得不偿失。

二、局内—局外人理论

这里所说的“局内人”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在岗工人,他们在谈判时与厂商有某种联系,因此他们的利益在合同中体现出来;“局外人”是指想到这个企业工作的失业者,他们一开始与厂商没有任何联系,只有在签订合同后才被雇佣。

局内—局外人理论(insider-outsidertheory)认为,每个企业为了适应其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都要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专门培训,为此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局内人的工作就由这些培训成本保护着:

如果企业要用新工人来替换在岗工人,企业就要再花费一笔这样的培训成本。

由于存在这些培训成本,局内人就拥有一定的控制局外人进入这个企业或行业的力量;即便现在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失业,厂商和局内人也会设法维持工资水平不变,厂商也不会轻易地用局外人来替换局内人。

在局内—局外人理论看来,虽然局内人的工作受培训成本保护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