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5652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docx

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

家庭教育经验

(收录的一些专家文章)

目录

坐不住或许不是孩子的错不可小视注意力缺陷问题2

宝宝家教10不宜3

我家的好孩子4

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家庭训练技巧!

6

线条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关系8

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9

幼儿良好品德培养法10

怎样注意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11

心理学家推荐的育儿歌13

掌握幼儿九大敏感期13

父母注重教子成人16

美国儿童教育中的特殊营养17

面对顽皮孩子这样训练相对较长时间保持注意和学会倾听18

美国人教子十二法则19

培养幼儿记忆力十法19

一位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22

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23

幼儿期的教育准备24

让宝宝早些接触电脑25

怎样训练宝宝的创造性思维26

怎样面对“为什么”27

八招让孩子倾吐心声27

允许孩子“异想天开”28

如何保护好幼儿的声带?

29

3岁半幼儿的数概念不清怎么办?

30

如何和孩子做加减运算游戏?

31

教孩子认知星期、日历、时钟31

专家叫您如何自测儿童多动症32

对孩子“顽皮”的分析与对策33

如何稳定新入园幼儿情绪33

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35

激发1.5—2岁婴幼儿阅读兴趣的方法36

开发婴幼儿右脑的八个游戏40

儿童三至六岁是认字最佳年龄42

坐不住或许不是孩子的错不可小视注意力缺陷问题

央视国际2003年10月02日10:

31

    9月20日,北京安定医院儿科、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专门针对注意力缺陷这种常见、但却很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举行了一次义诊活动,专家们认为,有这种障碍的孩子智力其实基本上是正常的,但是,患儿的家长往往害怕和“傻”、“精神病”这样的字眼儿挂起钩而不给孩子治疗,结果反而耽误了病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专家提示,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不单要有丰富的物质支持,孩子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得到特别关照,这对孩子今后漫长的人生来说更加重要。

  ■“坐不住”可能是因为孩子存在注意力缺陷

  据安定医院儿科主任梁月竹介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叫儿童多动症或注意缺陷障碍,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

这类患儿通常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是在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会存在一些缺陷,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的时间较为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造成学习困难,还有的孩子在家庭及学校里很难与同学、老师和睦相处。

在门诊里就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老师老找家长说:

“你家孩子上课小动作最多了,跟同学说悄悄话,小屁股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根本坐不住,你们家长得好好管管。

”还有的孩子,就是不喜欢排队,队伍一到他那里肯定就拐弯,要么他就冲到队伍的最前面。

在医生的仔细检查下发现,这些行为其实并不是孩子故意要和大人作对,而是他们存在注意力缺陷的问题。

  ■家长避讳和不重视会伤害孩子

  梁主任说,最近安定医院进行了一项以2000多个孩子为对象的随机普查,结果发现有200多个孩子在医生看来可能存在着一些“偏差”,但是,接到医院通知后,却只有27个孩子的父母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

有些家长很奇怪,甚至质问医生:

“为什么给我们孩子做这样的检查?

”也有一些家长说:

“工作太忙没时间带孩子来。

”简单地打个电话就算了。

家长们这种对疾病的避讳和不重视的态度可能掩盖了孩子的问题,但孩子的身心发育可能因此受到的伤害却能影响他一生,这一点家长往往意识不到。

在此,有必要提醒家长们,孩子注意力缺陷不是单纯的“淘气”可以解释的,也不能靠打骂、约束孩子来解决,这是一种病,需要吃药治疗。

  ■上学后更容易发现和矫正注意力缺陷

  注意力缺陷的表现一般在儿童6岁之前出现,大多数发病年龄在3岁。

但是,由于大人往往认为孩子是“淘气”,所以在学龄前不易发现。

可能等到上学以后,孩子受到的约束多了,症状突出时才被发现。

有些家长觉得这是因为孩子太小,不懂事,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好转。

事实上,一部分儿童随着神经系统发育日趋健全,坐立不安和多动的表现到青春期会消失。

但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有时可以一直延续到他们成年,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孩子多动导致的父母及老师对他们的批评、打骂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及其人格的形成。

与其这样,不如早发现问题,尽早治疗,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爱护。

  ■家庭和睦可以减少注意力缺陷的发生

  注意力缺陷障碍在学龄儿童中发病者相当多,国外资料报告说,患病率约为5%-10%。

国内的看法认为,这种病的患儿约占全体小学生的1%-10%,其中男孩所占的比例比女孩多,早产儿童患此病的人相对较多。

  形成注意力缺陷的原因相当复杂,现在仍然没有定论,遗传因素、脑部损伤、神经生理问题、金属元素中毒都有可能造成注意力缺陷。

但是,梁主任认为,父母们注意夫妻间的关系,保持家庭的和睦,学习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给孩子做出楷模的作用,都能减少孩子出现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可能性。

另外,尽量给孩子吃自然、绿色的食品,少吃有食物添加剂和食用色素的食品也有好处。

  如果觉得孩子经常出现容易分心、易兴奋又易疲劳、作业非常脏乱、粗心大意、丢三落四、不爱惜东西、话多喧闹、很难遵守纪律、爱冒险等问题,最好能到专科医院给孩子做个心理检查,在注意力障碍的初期给孩子调整、矫正和治疗,免得影响他们心灵的成长。

(于巍)

宝宝家教10不宜

(1)包办代替:

有些家长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前的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

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形成宝宝对家长的依赖性,阻碍宝宝自立性的发展。

家长应从宝宝1岁后就开始培养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

(2)不适当的满足:

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家长满足他的要求,如果此时家长采用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要求,宝宝就会在下一次以更糟糕的行为来取得家长的注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从这时起,家长就要坚决拒绝宝宝的无理要求。

(3)干涉太多:

要让宝宝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培养起宝宝的自立性。

干涉太多,会使宝宝产生对父母的反感,也可能使宝宝形成儒弱的性格。

(4)不理解宝宝:

1至2岁的宝宝,有时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宝宝,会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亲子间亲密的关系。

反之,宝宝会对父母产生不满。

(5)模棱两可的语言:

1至2岁的宝宝,理解力和判断力还不强,因此,父母要用清楚、直截了当的语言给宝宝明确的指示,否则,宝宝会无所适从。

(6)不良的榜样:

1至2岁的宝宝好模仿,父母不良的习惯如讲秽语。

边看电视边吃饭等,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纠正不良的习惯。

(7)教育不一致:

上下辈或父母之间对宝宝的教育不一致,一方批评、另一方袒护,会抵消教育的作用,也会降低宝宝对家长的尊重和信任。

(8)家长的落实罗嗦:

当宝宝犯错误时,父母唠唠叨叨数落个没完,会伤害宝宝的自尊心。

(9)失控:

当宝宝做错了事或闯祸时,父母大发雷霆会使宝宝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同伴。

(10)体罚后反悔:

这种教育方式会使1~2岁的宝宝不明是非,对父母的行为感到迷茫。

我家的好孩子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需要新人类和创造新人类的世纪。

如何将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时代精神、崇高理想,有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者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重大问题。

  我的儿子,余丹阳,今年8岁,是一位性格开朗,活泼好动,聪明可爱的好孩子。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是个“小书虫”,幽默与笑话的“小发布员”,家里的“哈哈开心果”。

小学两年来,他多次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语文、数学知识竞赛,获得多项奖励,英语的口语和听力也有了初级的水平。

在他的成长和教育上,倾注了我们作家长的点滴心血。

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培养孩子方面的几点做法和内心体会,与为人父母者公享。

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

  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赏识,是一种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赏识,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

  从小我的孩子就在父母欣赏的眼光下成长,当他第一次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时,尽管歪歪扭扭不成形,可在我们的表扬和鼓励下,他练的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当他将信手涂鸦的画拿给我们看时,得到的回答总是:

“太棒了,你画得真好看!

”,那他则兴致勃勃地又再涂画,而且我们还将他的画作张贴上墙。

慢慢地丹阳长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

正是他的这种自信与自我肯定,使他能经过几番筛选成为班里唯一的代表参加学校教师节的诗歌朗诵比赛,获得了二等奖。

  所以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这就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赏识,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就是对自己子女的一种爱。

激发和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人渴求获得知识,探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活动的积极倾向。

他是推动人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的产生能有效地推动人去学习,去探究,既而取得成功。

对于学习充满兴趣的人来说,学习是动力,是享受;而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人来说,学习却是压力,是枷锁。

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等于是交给了他一把打开枷锁的金钥匙。

  我的孩子小时候特别爱听故事,从小我就在他的小脑袋瓜里装满了许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和稀奇古怪的神话故事。

在他上幼儿园中班时,我就开始教他认字,用香烟壳剪成一块块小纸片,正反面都写上一个字,以每天增加五六个这样的速度来认,利用每晚睡觉前的时间,一边玩耍一边认字,哪怕他是把纸片飞舞得满床都是,毕竟一个月下来,他已经能够看一些简单的图书了。

接着我给他订了各种的儿童期刊画报,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能力也慢慢得到提高。

这下他的眼界开阔了,知识量可说是每日激增,语文知识就在他的大量阅读中点滴积累起来。

就在别的同学还在艰难地认每篇课文的生字时,他已完成作业看起了课外书。

他学得非常轻松。

学习对他来讲是多姿多彩,富有吸引力。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要靠家长的长期训练。

比如,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的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并提醒孩子去认真实施;要求孩子预习功课,养成提前预习课文,以便带着问题听讲,更好地吸收知识的好习惯;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教会他查字典,读书看报,以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

有规律地学习和生活,能使孩子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对于丹阳我们要求他每晚关在自己的房间里独立完成作业或预习功课,如剩时间较多,还得补充做课外题来巩固课堂的知识,他还坚持写了两年多的日记。

除此之外,他可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或看书或看电视或玩电脑、玩玩具等等。

我们还尽量满足他的一些合理的需要,鼓励他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如作文班培训,“youandme”儿童英语会话班等,使他动静有序转换,玩的时候玩得痛快,学习的时候又能全神贯注,事半功倍。

如今他的学习基本不用我们操心,而且数学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得到了老师的奖励。

成功的快乐是他得到的最好的回报,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古人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要想让孩子成才,成功,家长们就要注意从生活、学习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培养孩子每一方面的优良习惯,正确地引导他们稳步走向未来的美好前程。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对自己子女的美好愿望,祝愿每一位家里的好孩子都能成长为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适应21世纪发展的合格人才

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家庭训练技巧!

美国麻州布兰迪斯大学教授亚曼比尔,提供这样四项技巧:

1、戏剧方式。

假装不能用语言沟通,必须通过哑剧,手势及脸部表情传递彼此信息,可假扮饭店、机场或公园里人的生活百态,而且给孩子一叠纸、铅笔和蜡笔,画出对方演出来的情节。

2、小小私人画廊。

让孩子了解他画画只是自己乐在其中,而非取悦任何人。

这样,孩子能将自己的艺术作品自由地展开出来。

在他的房门上挂黑板或画架,可以让他自由创作,捕捉灵感。

3、自制不花钱的礼物。

鼓励孩子在送礼物给人家时,自己动手做,这种礼物是金钱也买不到的。

孩子自己创作显得特别可贵,对孩子很有鼓励意义。

例如,可鼓励孩子写下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及自制各式儿童玩具等。

4、玩小大人家家酒。

让孩子扮演大人角色,在家设宴请客,演习款待客人的礼节。

随处都有材料,随时都有方法,只要母亲动起脑筋来,就能够将创造力的训练在家庭中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

要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首先要让孩子有零花钱,并要让其正确处理零花钱。

放部分“财权”给孩子,不仅可备急用,同时通过恰当引导,也能培养出孩子的金融与节俭意识。

有人曾提出,让孩子把零花钱放在三个罐子里。

第一个罐子用于日常开销,购买日常用品,第二个罐子用于短期积累,为购买玩具等贵重物品积攒资金,第三个罐子是长期储蓄,以大人的名字给小孩办一张储蓄存折。

这三个罐子的设置不仅可使孩子学会购物预算,而且可使其目的储蓄意识在脑海中深深扎根。

当然,对于孩子的这三个罐子中的零花钱的总量和结构,父母也要适当进行控制。

  其次,要指导孩子进行消费。

应告诉孩子些购物常识,比如货比三家、如何还价、怎样看标价及商品的有效期等,教育孩子如何把钱花得更合理。

对于较大的孩子,还可进一步放权,一些学习用品、服装等可由其自己选购。

要教育孩子本着节俭的原则购买。

对孩子某些过高的欲望要进行教育,讲清道理,也可谈谈自家的收支账,让孩子心中有数,告诉孩子存钱及节约的必要性,使他们不随机性花钱,在日常消费中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千万不能等孩子已经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后,或已成为“准败家子”后再去进行教育。

  再次,要帮助孩子制订理财计划。

给孩子准备一个“账本”,先在上面列出每月的开支预算,再将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记录下来,每隔一段时间,与孩子共同回顾开支,对不良的消费习惯加以指正。

虽然建立消费记录较繁琐些,但可以培养孩子学会计划和精打细算的能力。

对孩子的开支计划,父母要正确指导,既不能让孩子无度消费,也不能过分从紧干预,让其成为“守财奴”,因为新一代孩子的生活条件毕竟和父母的成长时代不同。

美国家长教孩子理财

  美国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在家教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教孩子学理财。

 一、教孩子认识各种货币的价值及其使用

 二、家长从小就注意让孩子识别各种货币,美国的货币(美元)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年龄小时,主要认识硬币,然后再认识数额大的纸币。

并教孩子在使用中辨认各种货币的币值是多少。

教孩子使用货币与教孩子学习加减法相结合,与买商品的活动相结合。

让孩子知道各种货币之间的数量多少并如何才能做到等值。

 三、教孩子养成储蓄观念

 四、美国家长,特别是华裔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为以后学会"炒股"打下思想基础,例如,有的小孩喜欢吃冰淇淋,如果买一杯要花50美分的话,家长就告诉他:

"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只能给你25美分,等到明天再给你25美分,你才能买来吃。

"这就是孩子储蓄观念的萌发。

又如,在一些节日,家长或亲戚朋友也会给小孩一些零花钱,或者平时给孩子一些钱,或者让孩子得到一些劳动报酬。

家长则会帮孩子找到有利息的银行开一个存款帐户,让他把所有得来的钱都存入这个户头,每半年或一年,就和孩子坐下来算。

这个户头得了多少利息,并教他们如何利滚利的。

 三、教孩子合理使用自己的积蓄

  家长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费,让孩子用自己的积蓄去开支。

例如,孩子想买网球拍、自行车等或去旅游,指导他用全部或一部分储蓄。

这样.就使他认识到储蓄的意义,体会到用自己的存款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愉快和兴奋,而且也培养孩子学会有计划地管理金钱的能力。

 四、教孩子学会精打细算,不乱花钱,不浪费钱财

  尽管美国一般家庭都比较富有,但他们的生活比较简朴,不论是在家里吃饭,还是请客吃饭都比较简单:

他们的生活开销也是比较有计划的:

例如.对孩子打工得来的酬金.会告诉孩子不要一次花光.只花一个部分.其余的就存在自己的户头上。

在一般情况下,家庭都要协助孩子拟定一个消费计划并正确执行,例如.孩子一时要用钱而借了别人的钱时.家长会一定催促孩子及时给他人还钱,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五、教孩子学会通过正当手段去获得一些收入

  美国人常将自己不需霎了的东西拿出来拍卖。

小孩自己用不着的玩具等也可以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

有的小孩子帮忙送报可以得到一些报酬。

但帮家中做些日常生活的事情,并非事事都给钱,例如,洗碗、吸尘、擦玻璃、倒垃圾等.不但不可付钱给他,而且还要让孩子知道他是家庭中的平等一员。

既享有权利,又要尽义务,但是家里庭院要付钱请人做的事,如割草、洗车、清理车库、油漆墙壁、修剪花园等可以付钱请孩子帮忙。

当然,哪些项目是义务的,哪些项目是可以得到报酬的,每个家长都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

但是,尽义务是必须的.报酬是为了培养理财观念。

另外,家长也十分注意用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孩子,因为他们知道,许多时候父母不必说什么就可以把花钱的决定、次序、信念及习惯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所以家长处处都要以身作则。

 

线条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关系

线造型是由各种各样的线条组织而成的。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是构成自然界物象和人造物象外形的基本要素,但又不仅仅是指物象的轮廓线,它是物象结构、运动、节奏、空间、重量、质感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在画面上,它可以随着人们的感情、文化素质、性格、经历而产生变化,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产生或柔或刚,或畅快或持重,或明朗或晦暗,或跳跃或平静或巧或拙的效果。

对于我的教学对象---儿童而言,线条是属于心灵的,不属于客观物象。

线是儿童在情绪的作用下,用心可以感悟到的痕迹,一幅幅线描作品,都注入了孩子们特有的情感因素。

线条虽然是复杂的、具有深奥哲理的绘画语言,但却是儿童最简单和最直接地表现自我的一种绘画语言。

儿童可以在不断的自我创造中体会到线条变幻无穷的魅力,在反复运用和组合中培养线条的组合能力,在用线条塑造形体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活动。

因此线造型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运用线条这一绘画语言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用线条创作画——培养创作能力

在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唤醒它们,并且发展它们。

线造型教学是我们所运用的一种有利的手段,线造型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运用线条这一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

用线塑造形体——培养观察、表现能力

造型艺术是用感性与理智去创造,是属于形象对生活的思维认识和观察。

儿童绘画是儿童的视觉语言,儿童线造型的特点具有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

通过线的排列组合对儿童进行美的感性训练,使他们掌握线描的基本功,其教育目的是以人的造型本能为基础,进行美感和秩序的表现,开发儿童创造性表达能力

认识各种各样的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个环节用动画形式展示生活中的线,使学生能亲切的感受到线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生活在线的世界里。

借此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里找“线”的欲望,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延伸到生活中。

线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在这两大类里又分很多种类,其中有的种类很容易混,学起来又比较枯燥。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并引发学习兴趣,我又安排了第二个环节,设计了“线奶奶”和她的两个“女儿”——直线和曲线“妈妈”。

“直线妈妈”和“曲线妈妈”又有很多的孩子。

“直线”的孩子是——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折线、交叉线;“曲线”的孩子是——弧线、波浪线、螺旋线等。

当这三代人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他们的思路一下就捋清楚了。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还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两个师生互动的游戏,即分别为“直线妈妈”和“曲线妈妈”找孩子,这个游戏可以由学生操作,也可以由教师操作。

为了强化记忆,我和学生们还在教室里去寻找线的一家,并请学生到校园里、家里、街上,到生活中去寻找所有的线。

在接下来的几次线造型课上,我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又进行了抢答式的提问复习,学生反响强烈。

他们把课下准备好的内容纷纷拿到课堂上来,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气氛十分热烈。

通过讨论,学生对“线”家族的认识加深了,了解得更加透彻了

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

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见到一些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因此哭闹不止,把家长搞得精疲力尽而仍不罢休。

为此,家长只得退让,或者听之任之;而有的人却把这种任性,归咎于独生子女带得太娇惯。

这都是错误的。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他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

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处置决断。

而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此外,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

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比如,4岁的杰克偶见表姐尼娜有个新玩具,在表姐离开后便开始作难母亲,非得立即有个同样的玩具不可。

但此时已是夜深人静,母亲不可能驱车进城为之寻购。

于是,杰克哭闹了一整夜。

看起来是杰克任性,无理取闹。

可母亲从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杰克为啥非得立即要那玩具,更多的是去责怪他"要别人的玩具,或者性子太急"。

其实孩子仅觉得那玩具有个闪亮的灯好玩,那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

这就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

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他就与母亲作对,无奈中只得以哭来抗议。

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

如果,母亲重视到这种心理,采取表扬杰克为弄清那玩具为何闪亮是爱动脑筋和非常聪明,再摆出今晚不可复得这玩具的道理,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闪亮的方法,可能孩子的情绪会好得多。

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亲对他在"闪亮"问题上的认可。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都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

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

孩子必然是孩子,肯定有他的幼稚性和不成熟性,不可能像成人一样理性。

家长有时需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表现。

对此,家长,一不可包办代替,二不可断然拒绝。

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

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幼儿良好品德培养法

「品德」包括品格与道德,属於文化社会中多数人赞许认同的正向人格、观念与行为。

在教养上,成人对婴幼儿有许许多多的期待与盼望,如乐观、独立、自信……等,是我们希望孩子建立的人格特质;而诚实、惜物、礼貌……等,则是我们想要培育的良好习惯。

在发展上,品德是指婴幼儿从天生自然人,经由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互动,而逐渐在社会中学习到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并进而在人际关系中,学习如何待人、律己、循规、守纪等,合於社会规范的一切态度、观念与行为(注)。

由外塑进而内化

由上可知:

品德的培养是一种外塑(外在成人社会的期望)与内化(内在个人心理的学习成长)的过程。

过去的品德教育著重於外塑,靠著不断的耳提面命、说明教导、示范演练、甚至要求奖惩,希望孩子们知道如何做个好孩子、好国民。

然而我们发现:

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但是闯红灯的人车依然不少,孩子都知道「不可以打人」,但是动手不动口仍然是孩子间解决纷争常见的行为。

因此,品德教育不能只靠外塑,还应注意如何内化,我们对孩子的品德教养除了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及「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