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778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docx

语文版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

(语文版)2019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

班中考复习专用姓名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童稚妇女,亦知其名

B.可以调素琴/则素湍绿潭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登斯楼也

D.无丝竹之乱耳/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无案牍之劳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B.惟吾德馨/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C.泄于目,目见其形/无案牍之劳形D.斯是陋室/是进亦忧,退亦忧

3.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

(2)

(3)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和“仙人”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5.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妇拍而呜之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爱者甚蕃

C.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香远益清/曾益其所不能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D.余闻之也久/陶后鲜有闻

3.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表明他孤高自傲。

C.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说它们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借此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D.文章分别用菊和牡丹作了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主旨。

6.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口技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不能名其一处也/并自为其名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

C.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D.虽人有百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强项令

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A】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

“欲何言?

”宣曰: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

“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B】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

“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粟。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

“袍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后特征为洛阳令/征于色,发于声

B、将何以理天下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C、宣悉以班诸吏/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D、敝车一乘/公与之乘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因格杀之/因匿主家

B.使宣叩头谢主/使人称谢

C.妻子对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威不能行一令乎/三人行,必有我师

3、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交代董宣的字、原藉、身份、其中“特征”是对下文写执法的有力铺垫。

B、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C、第二段记述了他死后家境的贫困,侧面反映了他一生清正廉明的高贵品质。

D、本文对人物采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更加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A】句

【B】句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划横线句是侧面描写,以老百姓的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宣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政治清平。

B.文中划波浪线句最能体现董宣的性格,从这段可以看出董宣具有据理不屈、不向权势低头的精神。

C.皇帝称董宣“强项令”,而京师号之“卧虎”,这两个称呼都从正面反映了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D.“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

‘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

”这些言行表明光武帝是个能听取正确意见,勇于改过,英明的君王。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刘秀是一个能听取正确意见,勇于改过,比较英明的君王。

B.“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鼓不鸣董少平。

’”是侧面描写,以老百姓的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萱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地方政治清明。

C.董宣“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法制健全,犯罪必将受法律的制裁。

D.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言行、对比、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塑造董宣的形象,其中开篇的“特征”是对下文写执法的有力铺垫。

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

“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拯曰:

“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必先苦其心志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未果,寻病终

C.非吾子若孙也/若毒之乎

D.虽甚嫉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夜怀金以遗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B.经纶世务者/恶吏苛刻,务敦厚

C.童稚妇女,亦知其名/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D.与人不苟合/故不为为苟得也

3.下列语句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A.请去刻薄,抑侥幸。

(请求罢黜那些刻薄的官吏,抑制那些侥幸得官升官的人。

B.恶吏苛刻。

(凶恶的官吏对民众十分苛刻。

C.拯立朝刚毅。

(包拯在朝,刚强果断。

D.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包拯与人相处不随意苟同附和,不说假话装笑脸让别人高兴。

)4.对“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译意最好的是……………………………()

A.平常居住,无私人藏书,老朋友、亲戚们都无往来。

B.平常无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不与他往来。

C.平常没有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断绝了交往。

D.平常私人也不买书,所以,人们、亲戚同党都不与他往来。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任职在长天县时,审理盗牛舌一案,表现他为官机智,明察秋毫。

B.包拯在端州做知府尹时,不私占一块端砚,表现他为官清廉。

C.包拯在代理开封府时,改革旧制,表现他克已奉公守法的美德。

D.包拯出使契丹,表现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岳飞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飞曰:

“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东时耶!

”却不受。

玠大叹服。

或问:

“天下何时太平?

”飞曰: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1)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2)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小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猝遇敌不动。

故敌为之语曰: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

“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

“东南民力竭矣!

”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

每辞官,必曰:

“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飞事亲至孝/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B.吴玠素服飞/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师每休舍/太丘舍去

D.飞妻问劳其家/上自劳自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皆重铠以习之/学而时习之

B.每辞官,必曰/蒙辞以军中多务

C.故所向克捷/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D.饰名姝遗之/至夜怀金以遗震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2)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岳飞至亲至孝,只写了一句话,“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属略写。

B.写岳飞至忠,详写了两件事,一写吴玠送美女给岳飞,岳飞辞而不受,并对吴玠说:

“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

”二是写友人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时,岳飞的回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两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岳飞爱国尽职的崇高品质。

C.选文花了很多笔墨正面表现岳飞的“治军有方”上,还引用了老百姓的一句话从侧面概括了他的这一品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D.岳飞以严治军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严格训练,休整时也不放松,要求穿上重甲训练;二是纪律严明,不拿老百姓的一草一木。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玠送美女给岳飞,岳飞说皇帝日夜操劳政事,大将难道有时间安乐享受吗?

这说明岳飞有以国事为己任、不居功的思想品质。

B.岳飞善待自己的部下表现在“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C.“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

用岳飞的话讲,那就是“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D.选文注意详写、略写,正面、侧面呼应,富于变化,从三个方面赞扬了岳飞的高贵品质。

 

(语文版)2019届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

参考答案

陋室铭:

1、C(A、著名/名声B、不加装饰/白色C、这D、助词,不译/代词,他)2、A(A、使……劳累B、品德/精神C、形状/身体D、判断词,/代词,这)3、略4、C

爱莲说:

1、C(A、表转折,却/表并列,而且B、可以,能够/值得C、仅,只D、少/鲜艳)2、D(A、更/增加B、观赏/景象C、当然/应该D、听说)3、D(A少/鲜艳B、清香/清澈C、通达/通向D、听说)3、略4、C5、B6、D(表达作者慨叹追名逐利、趋炎附世的世风)

口技:

1、D(A、指出/名字B、夹杂/隔断C、手指/指出D、即使)2、略3、C

强项令:

1、C(A、征召/征验,表现B、治理/治理C、把D、辆/乘坐)2、C(A、接着/因为B、认错/告知C、妻子和儿女D、施加/行走)3、D(没有心理的细节描写)4、略5、C(从侧面反映)6、C

包拯:

1、B(A、意志,意愿/志向B、不久C、和/你D、虽然/即使)2、A(A、赠送B、事务/追求C、名声/名义D、随便/苟且)3、B4、C5、C(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岳飞

1、D(A、侍奉/情报B、向来/不加装饰C、休息/舍弃D、犒劳)2、D(A、训练/温习B、推辞/借口C、因此/原因D、赠送)3、略4、C(引用的是敌人的话)5、A(没有说明岳飞不居功的品质。

“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才是体现他不居功的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