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5870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x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

(十七)杞人忧天

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

奈地坏何?

晓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

词语注释:

3杞:

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

⑵崩坠:

崩塌,坠落。

⑶身亡(wú)所寄:

没有地方存身。

亡,通"无"。

寄,依附,依托。

⑷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之,的。

忧,忧愁、担心。

⑸晓:

开导。

⑹若:

你。

屈伸:

身体四肢的活动。

⑺终日在天中行止:

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

行止,行动和停留。

⑻果:

如果。

⑼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邪:

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星宿,泛指星辰。

⑽只使:

即使。

⑾中(zhòng)伤:

打中击伤。

⑿奈地坏何:

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⒀地积块耳:

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⒁四虚:

四方。

⒂躇(chú)步跐(cǐ)蹈:

泛指人的站立行走。

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⒃行止:

行动和停止。

⒄奈何:

为什么。

⒅舍然:

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

那个人说:

"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

那个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

开导他的人说: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作品鉴赏:

这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是一则非常有名的古代寓言。

它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

作者并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

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古代道家学者长卢子也并不赞成这个开导者关于天地无毁的说法,他认为一切事物既有成,就有毁。

而列子认为,天地无论成毁对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道的本质在于虚静无为,人也应该以笃守虚静的处世态度,不必在不可知的事物上浪费心智。

这则寓言的客观意义是值得重视的,它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在宇宙形成理论上的成果,所谓"积气"、"积块"、"日月星宿亦积气中有光耀者"等见解,其辩证思维水平之高,是令人膺服的。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

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

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十八)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我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

祭祀。

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

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

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

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

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

画地:

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

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

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

拿,举。

7.蛇固无足:

蛇本来就没有脚。

固:

本来,原来。

8.子:

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

怎么能;哪能。

10.为:

给;替11.遂:

于是;就。

12.赐:

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

给它画上脚。

足(此句中的足):

画脚。

14.终:

最终、最后。

15.引:

拿起。

16.且:

准备。

17.成:

完成。

 18.余:

剩余。

19.足:

脚。

足:

画脚20.亡:

丢失,失去。

21.为:

给,替。

22.乃左手持卮:

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

他的,指代先成蛇者24.遂饮其酒:

那,指示代词25.终亡其酒:

那,指示代词

26、谓:

对......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

“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

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

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

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十九)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

①逆:

违抗  ②不信:

不诚实,不可靠。

文言文翻译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

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字词翻译

(狐假虎威)假:

假借,凭借。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

你。

无:

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

同“掌”,掌管。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

对的,正确的。

遂:

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

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

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

害怕。

(二十)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

“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阻他说:

“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

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

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注释:

(1)曾子(前505~前432):

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曾子之妻之市: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

 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

(3)其子随之而泣:

曾子的孩子就哭了。

之:

指曾子妻子要去市场。

(4)女:

通“汝”人称代词,你。

(5)反:

通“返”,返回。

(6)顾反为女杀彘:

回头回家时给你杀猪(吃)。

彘(zhì):

古代意为“猪”。

(7)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适:

往,到,去。

(8)止:

阻止。

(9)特:

只不过,只是。

(10)戏:

玩笑,戏弄。

(11)非与戏:

不可同他开玩笑。

戏:

开玩笑。

(12)非有知:

没有知识,意思是孩子很单纯。

(13)待:

依赖。

(14)子:

你。

对对方的称呼。

(15) 是:

这。

(16)而:

则,就。

(17)非所以成教也:

不能把(它)作为教育的方法。

(18)遂:

于是。

(19)烹(pēng):

煮。

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体现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

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道理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要有言必行。

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二十一)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

叶公:

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

叶公的字。

钩:

衣服上的带钩。

写:

画。

凿:

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

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文”通“纹”。

以:

闻:

听说。

下之:

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

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

窗户。

施(yì):

延伸,同“拖”。

堂:

厅堂

还(xuán)走:

转身就跑。

还,通“旋”。

走:

逃跑。

五色无主:

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

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

由此看来。

好:

喜欢。

夫:

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这个成语的意义是:

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二十二)与善人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

化,同化,与……趋向一致。

之,代词,代前文的芝兰(鲍鱼)

是,不能单独解释,与以字一起,是以解释为:

所以;因此

者,……的人。

译文

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

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告戒

简单的说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二十三)《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词语注释

[1]魏武将见匈奴使--选自《世说新语·容止》。

魏武,即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帝。

匈奴,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使,外交使臣。

[2]以:

认为。

[3]形:

外貌。

[4]雄:

称雄,这里意为慑服。

[5]崔季珪:

崔琰,字季珪。

传说他相貌清朗而威重。

代:

代替,这里指崔季珪代替曹操。

捉刀:

握着刀。

[6]床:

古代一种坐具,即"榻",不是卧具。

[7]毕:

结束。

[8]雅望:

儒雅的风采。

[9]非常:

不同一般。

[10]足:

足够、充足。

[11]雄远国:

威震远国。

[12]闻:

听到。

[13]既:

已经。

[14]乃:

是。

[15]匈奴:

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亦称胡

[16]捉刀人:

指执刀的卫士,即站在坐榻边的卫士。

后来成为固定用语,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17见:

接见

18使:

使者

古今异义

捉刀(zhuōdāo)

古:

指执刀护卫,今:

以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

见:

接见。

翻译

曹操将要接见来自匈奴的使者,但自认为自己身材相貌矮小丑陋,不足以慑服远方的国度,于是命令崔琰(字季珪)代替自己,自己则拿着刀站在坐椅边。

等到接见完毕,曹操派密探去问那个使者:

"你觉得魏王如何?

"匈奴使者答道:

"魏王儒雅的风采不同寻常,然而坐在榻旁持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曹操听后,就派人在途中追杀了这个匈奴的使者

简介

《魏武将见匈奴使》是有关曹操的故事,写了曹操因匈奴使者才智过人而心生杀念。

这个故事表现了曹操过人的气质和才能,也把他极度的自私、自卑、猜疑、狠毒、气量狭小、奸诈凶残等个性特征深刻地表达出来。

(二十四)《王冕者,诸暨人》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注释

1窃:

偷偷地,暗中,私下。

2辄:

总是(常常)、就。

3亡:

丢失。

4挞:

鞭打。

5曷:

何,怎么。

6去:

离开。

7潜:

偷偷地。

8执策:

策通"册",指书册;执:

拿;这里指拿书。

9长明灯:

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10恬(tián):

心神安逸。

11韩性:

绍兴人,大学者。

12异:

对……感到奇怪。

13通儒:

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4被:

通"披"。

15或:

有的人。

16痴:

入迷。

17旦:

天亮。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

文章告诉我们:

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后天教育重要,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为我们创造的学习条件,刻苦用功,踏踏实实学习。

(二十五)华歆避难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华歆:

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

  王朗:

与华歆同时代人。

两人都是当时著名人物。

  俱:

一起。

  欲:

想要。

  依附:

依傍附从。

  辄:

立即。

  难:

以为难,使人感到为难。

意动用法

  幸:

幸好。

  尚:

还。

  何为:

有什么。

  迫至:

追赶上来。

  舍:

丢下,抛弃。

  所:

用在动词前,代表所接受的事物。

  携:

携带。

  本:

刚才。

  疑:

犹豫。

  此:

代这个原因。

  耳:

语气词,相当于“嘛”“啊”。

  既:

既然。

  纳:

接受。

  其:

他的。

  自托:

把自己托付给别人。

  宁:

岂,难道。

  可以:

因为。

  相弃:

抛弃。

  耶:

语气词,相当于“呢”。

  遂:

于是,就。

  携拯:

携带救助。

  如初:

像当初一样。

  以:

通过。

  此:

代这件事。

  定:

裁定,判定。

  之:

道德的。

  疑:

犹豫

  【翻译】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后面的贼寇马上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赏析】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

他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出尔反尔。

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

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二十六)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

“此何字也?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

“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 

【注释】①流辈:

人们。

②自若:

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

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òu):

责骂。

⑥胡:

为什么。

译文

张丞相喜好练书法却写得不工整。

当时人们都讥笑他。

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

一天得到好句,就找笔迅速地写下来,(好像)满纸龙蛇在飞舞。

(然后)就让侄子来抄录。

当抄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子十分疑惑就停了下来,拿着张丞相所写的字问他:

“这是什么字呢?

”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于是责骂他的侄子说:

“你为什么不早一点问,使得我也忘记了。

寓意:

1.不要随便把错误归结在别人头上;做事贵在勤于用功,到关键时才派得上用场;无论任何事情,都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做。

2.在这则故事中,责任在于张丞相,因为他的字写得太潦草了,连自己都看不清楚,更不该怪罪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