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6010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4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一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

这说明(  )

A.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B.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

C.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D.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

【答案】C

【解析】A.春秋争霸和三家分晋等说明此时的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故A项错误;

B.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对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控制可言,故B项错误;

C.春秋五霸须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也须得到天子认可,这实质上说明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已经成为共识,故C项正确;

D.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还要搞清楚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

2.《仪礼》(先秦)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如“昏礼”(即婚礼)必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共六道程序,才能取得社会的认同。

这一记载最能反映当时(  )

A.社会生活的迷信色彩B.血缘政治的等级关系

C.包办婚姻的封建特色D.儒学的包容开放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仪礼》(先秦)内容主要是”结合所学,先秦的礼仪制度是统治者加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制度,故B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迷信色彩,排除A。

材料只是反映婚礼必须通过六道程序,才能取得社会的认同,无法体现包办婚姻,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包容开放”,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仪礼》(先秦)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3.秦汉以后“官”掌握行政权力,“爵”用来确定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历代帝王往往采取“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

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提高官府行政效率

C.维护君主统治权威D.削弱贵族政治势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官以任能,爵以酬功”可知,爵位只有名位而没有实权,这是为了巩固君主权力的绝对权威,故C项正确。

AB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削弱贵族权力,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解题的关键是对“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4.《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安》:

“故事: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种做法(  )

A.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B.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

C.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D.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说明唐代通过程序性分权削弱了相权,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即防范宰相的擅权,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三省地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三省的职能,故C项错误。

三省六部不是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5.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宜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

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地方权力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元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

B.结合所学知可知,由中央官吏管理地方,并没有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

C.中央设立流官管理地方,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限制了地方土著势力的发展,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央派流官管理地方实行经常调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地方与中央的冲突,并且有利于转嫁地方劳动斗争的矛盾,不会导致地方政治频繁更变。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明清时期改土归流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改土归流后,部分上层土司不甘心失败,时刻图谋复辟。

而有些清军在新地区肆行抢掠,有的流官不善于经理,骤然增加赋税,兴派徭役,自身又贪赃勒索。

加之新设营汛部伍大多从邻近地区抽调而来,致使原来地区力量空虚。

这不仅使原土司有了叛乱的口实,也给了他们以可乘之机。

雍正十三年(1735年)春,贵州古州﹑台拱地区苗民上层鼓动百姓发动叛乱。

叛乱者深入丹江﹑黄平﹑凯里等厅州县,雍正帝派兵镇压未果。

乾隆帝继位后,任命张广泗为七省经略,于乾隆元年(1736年)平定叛乱,清廷下令取消新区赋税,按当地习惯审理民事纠纷,以巩固对改土归流地区的统治。

6.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许多古籍、著作被排除在外,甚至被销毁,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统治者敌视、排斥汉族文化

B.清朝乾隆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尖锐

C.《四库全书》的编纂完全是毁灭古籍

D.清朝为巩固统治加强文化思想控制

【答案】D

【解析】A.有关满人的早期历史不一定都是汉人写的,也不一定是汉族文化的表现。

B.乾隆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之一,当时社会矛盾比较缓和,选项表述不符合事实。

C.四部全书也保留了大量的古籍,只是对清政府不利的就会被销毁。

D.之所以要销毁一些书籍,是因为这些书籍不利于清政府的统治,所以体现了这一文化政策本质上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加强君主,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政策和政治政策是密切相关的,思想文化的措施往往是为政治制度服务,比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始皇焚书坑儒,也都是用文化措施来巩固政治统治。

7.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

“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

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随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

”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  )

A.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B.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

C.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D.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

【答案】C

【解析】A.材料将西方的议会决策的过程看成是求神占卜的过程,说明对英国的政治体制并不了解。

B.英国议会决策并没有祈求神灵,场景描述与事实并不一致。

C.材料中的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西方人议会决策,没有搞清楚,鸦片战争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要求。

D.从材料中的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可以看出,作者对英国社会了解并不深刻,对英国社会民情认识也并不清醒。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时期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当时英国政治的特征,其次要从材料中看出当时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缺陷。

8.陈旭麓先生指出: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盲目排外。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9.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

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辩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

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晋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答案】C

【解析】A.材料体现不出,公平和臣民的区别。

B.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辫子的态度,没有直接体现出清政府被推翻。

C.从材料可以看出人们对留辫子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把留辫子作为守旧和封建的思想表现,要剥夺他们的选举权,体现了辛亥革命,推动社会思想和风俗的进步。

D.选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称呼改变:

从老爷、大人改为先生、君。

服装改变:

由马褂长袍改为西服、中山装。

礼仪改变:

由跪拜礼改为握手礼。

10.建国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有 3 位副主席、2 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 达 29:

27.这说明(  )

A.中共践行了建国前的民主构想

B.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C.中共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

D.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答案】A

【解析】A项体现了人民民主,建立了一个民主联合政府中共践行了建国前的民主构想,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B项当时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

C项建国前中共已经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排除;

D项材料无法体现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具体考查建国初的民主建设。

本题考查建国初的民主建设,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注意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主要民主政治制度、意义。

11.1980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

“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

”这番讲话的意义是(  )

A.从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B.为新时期法治建设提供指导思想

C.为全面开启依法治国创造了条件D.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A.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完成的,排除。

B.材料中的讲话,为1982年宪法的修改奠定了基础,是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正确。

C.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以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排除。

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演变历程等。

本题以邓小平讲话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2.据中国网刊载:

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

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

这些做法(  )

A.表明两岸之间矛盾基本消除B.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C.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D.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答案】B

【解析】“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

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表明这些做法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故B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CD材料未涉及,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

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呼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13.雅典的民主让柏拉图无限悲愤了,因为它把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以“败坏青年,鼓吹异邦信仰”罪判了死刑。

法庭上的苏格拉底,一以贯之着“自认无知”的反讽智慧,足以令那些由皮革匠等组成的陪审团恼怒了。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陶片放逐法存在弊端B.雅典公民充满了自律精神

C.雅典处于民主最高峰D.雅典民主制度潜藏着危机

【答案】D

【解析】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死看到了躲在民主背后的集体暴力,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度潜藏着危机,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陶片放逐法,故A项错误;

苏格拉底“令那些由皮革匠等组成的陪审团恼怒了”没有体现出雅典公民的自律精神,故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出雅典民主处于最高峰,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柏拉图的悲愤:

苏格拉底惹怒了皮革匠等组成的陪审团从而被判处死刑。

由此可知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死看到了躲在民主背后的集体暴力。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14.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

这说明罗马法(  )

A.注重实际不崇尚理论B.主要是私法而非公法

C.奠定近代欧洲法律基础D.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答案】A

【解析】根据“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可知罗马法注重实际;根据“没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

”可知罗马法不专尚理论的特点,故A正确;

B材料未体现,排除;

C是罗马法的影响,排除;

D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没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罗马法,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罗马统治者的利益,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是奴隶制的法制体系。

15.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与此相符的推论是(  )

A.“光荣革命”是历史倒退

B.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实现了分权制衡

C.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D.政治斗争中的谈判与妥协更具有建设性

【答案】D

【解析】“光荣革命”的“反革命”是指采用和平的方式实现了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大权,而没有像处死查理一世那样的暴力方式,故A理解错误,排除;

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故B不符,排除;

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材料中的“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体现了D,故D为正确答案;

故选:

D。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查学生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和确立的方式。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英国政治体现确立的过程是一个渐进平和的改革过程,有利于社会稳定。

认识采取谈判和妥协并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消极方法。

16.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

“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如果是由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提出的话,就会被认为不满意而加以拒绝。

”此观点旨在说明(  )

A.建立联邦政府能适应国际形势B.邦联政府阻碍了国家政治独立

C.美国面临严重的国外势力威胁D.美国正处于国际社会的孤立中

【答案】A

【解析】“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说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联邦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故A正确;

美国独立后建立邦联政府,故B错误;

材料旨在强调建立“一个团结的强国”即联邦政府的重要性,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解题的关键是“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17.钱乘旦说:

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  )

A.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巩固

B.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C.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D.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是指1875年宪法,以一票共和的方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以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选项A,B,D三项与事实不符排除,只有C符合题意要求。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法国的共和政体,要求学生结合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和背景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18.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

“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

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

”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  )

A.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B.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

C.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D.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

【答案】D

【解析】A.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B.不符合史实,排除;

C.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D.“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体现了《共产党宣言》顺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故选:

D。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共产党宣言》顺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本题以《共产党宣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19.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

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

这重在说明美国(  )

A.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B.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

C.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D.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

【答案】B

【解析】两极格局结束后,谋求单边霸权主义一直是美国的对外政策,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说明美国不得不认可多极化趋势,并做一些妥协,故B项正确;

C项应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非现象本身,故C项错误;

D项仅体现材料最后一句话,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

20.冷战结束后,“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都在加速发展。

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美国霸权地位已完全丧失B.世界局势出现了动荡局面

C.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

【答案】D

【解析】“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表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故D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21.“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都是正确的。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这在材料中看不出来,因为《墨子》一书产生于战国时期,不能证明旧石器时代情况。

综上所述,故C正确,排除ABD。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代最终超过了麻。

A项的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信息支持;

从宋朝到明朝,我国的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例如元朝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导致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因此造成“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故B正确;

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到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因此C、D两项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非条件,因此C、D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重在掌握我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变化和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