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6157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5课时DNA贮存遗传信息Ⅰ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第5课时 DNA贮存遗传信息(Ⅰ)

[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图文,概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

2.分析教材图2-23,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3.结合教材图文,了解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认识到RNA也是遗传物质。

[重难点击] 三组经典实验的原理及实验分析。

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为了证明DNA和蛋白质在遗传中的作用,格里菲斯和艾弗里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对象,分别做了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请分析实验过程,归纳实验结论:

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

名称

有无荚膜

菌体

菌落特点

有无毒性

S型

细菌

大而光滑

R型

细菌

小而粗糙

2.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

(1)a组实验结果说明S型细菌有(有、无)毒性;b组实验说明R型细菌无毒性;c组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无毒性。

(2)d组实验中小鼠死亡,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了S型细菌,它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 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把R型活细菌转化为了S型活细菌。

(3)格里菲斯的推论: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4)格里菲斯实验能否证明具体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

答案 格里菲斯实验表明:

S型细菌含有能让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转化因子”,但该种转化因子是何种物质还不明确。

3.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1)设计思路:

将提纯的S型活细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含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2)实验过程及结果

①甲、乙、丁三组实验对照说明:

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转化因子。

②丙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从反面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小贴士 现代研究表明,转化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的重新组合,使R型细菌表达出荚膜的性状,变成了S型细菌。

归纳提炼

比较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实验

项目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者

格里菲斯

艾弗里及同事

培养细菌

用小鼠(体内)

用培养基(体外)

实验原则

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

S型细菌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

实验结果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实验结论

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两个实验

的联系

(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

R型和S型;

(2)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3)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4)转化的实质是由于S型细菌的DNA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实现了基因的重新组合

活学活用

1.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1)以上四个实验小鼠的存活情况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下图中的哪个选项(  )

问题导析 

(1)①中加入了DNA酶,S型细菌的DNA被水解,加入R型活细菌后不能转化出S型活细菌,小鼠存活;②中直接加入了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③中没有(有、没有)活细菌,不会(会、不会)转化出S型活细菌;④与③相同,没有活细菌。

(2)一开始,小鼠的免疫系统会杀死大多数的R型细菌,有一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随着S型细菌的出现,小鼠的免疫系统逐渐被破坏,R型细菌、S型细菌数量都增加。

答案 

(1)存活 死亡 存活 存活 

(2)B

解析 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随着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S型细菌的数量增加。

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随着S型细菌增多,小鼠免疫系统被破坏,R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

二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为了进一步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思以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做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阅读教材P21~P22内容,完成下面的思考:

1.实验材料:

T2噬菌体,如图1

(1)结构:

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DNA。

(2)特点:

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外没有(有、没有)独立代谢能力,只能营寄生生活。

2.实验原理:

如图2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的噬菌体。

3.实验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小贴士 标记元素分析,因噬菌体蛋白质含有硫元素而DNA没有此元素,所以用35S标记蛋白质;DNA含有磷元素而蛋白质没有此元素,所以用32P标记DNA;因DNA和蛋白质都含有C、H、O、N元素,所以此实验不能标记C、H、O、N元素。

4.实验过程

第一步:

标记细菌

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

第二步:

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

第三步:

噬菌体侵

染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中放射性很低;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清液放射性低,沉淀中放射性很高

5.实验分析

(1)实验中能否直接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来培养噬菌体呢?

答案 不能。

噬菌体是营寄生生活的,不能直接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因此必须先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让噬菌体去侵染细菌。

(2)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蛋白质外壳,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3)结合实验结果分析

6.实验结论: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归纳提炼

实验误差分析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①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活学活用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思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下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__________的。

(2)如果让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________。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3)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存在,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导析 

(1)噬菌体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要标记噬菌体需要首先培养作标记的大肠杆菌。

(2)离心后上清液中主要含有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下层沉淀物中主要含有被噬菌体DNA侵染的大肠杆菌。

要让放射性主要分布在图中上清液中,则需要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被标记。

(3)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但如果实验中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大肠杆菌,或者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部分噬菌体被释放出来,则上清液中也可检测到部分放射性。

答案 

(1)大肠杆菌 

(2)C

(3)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或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

解析 

(1)若要标记噬菌体,必须先标记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因为噬菌体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液直接培养噬菌体。

(2)若在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说明用35S标记了蛋白质外壳,若在沉淀物中放射性较高,则说明用32P标记了DNA。

(3)用32P标记噬菌体后,沉淀物中放射性较高。

若上清液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物质,可能的原因是:

存在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或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

三 RNA也是遗传物质

1.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957年科学家富兰克林·科瑞特做了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过程如图:

(1)烟草花叶病毒含有的核酸只有RNA,没有DNA。

(2)如果只用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去感染烟草,烟草不会(会、不会)出现病斑,如果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去感染烟草,烟草会(会、不会)出现病斑。

(3)利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和核酸进行重建的杂种病毒去感染烟草,烟草出现的病斑类型总是和提供RNA的病毒一致。

(4)此实验说明:

生物体中的核酸只有RNA时,RNA是遗传物质。

2.综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含有RNA和蛋白质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遗传物质的特点

(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能够自我复制,保持亲子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决定生物体的性状,控制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

(4)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归纳提炼

 

生物体内核酸的种类及遗传物质的判别

生物类型

所含核酸

遗传物质

举例

细胞

生物

真核生物

DNA和RNA

DNA

酵母菌、玉米、人

原核生物

细菌、蓝细菌

非细胞生物

大多数病毒

仅有DNA

DNA

T2噬菌体

极少数病毒

仅有RNA

RNA

艾滋病病毒、

SARS病毒

活学活用

3.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问题:

(1)人、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及根瘤菌的遗传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B.真核生物的DNA都以染色体为载体

C.遗传物质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性状

D.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3)下列哪项不是蚕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

A.染色体B.叶绿体

C.线粒体D.核糖体

问题导析 

(1)生物体内DNA和RNA都有或只有DNA时,遗传物质为DNA;只有RNA时,遗传物质为RNA。

(2)真核生物细胞核中的DNA都以染色体为载体,细胞质中DNA的载体为线粒体和叶绿体;遗传物质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蚕豆细胞为真核细胞,遗传物质的载体可以为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中的RNA不能(能、不能)作为遗传物质。

答案 

(1)DNA DNA RNA DNA 

(2)D (3)D

解析 遗传物质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真核生物中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另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DNA的载体。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斯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斯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思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思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 D

解析 格里菲斯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格里菲斯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T2噬菌体属于病毒,营寄生生活,需先标记细菌,再标记噬菌体,C错误;赫尔希和蔡思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2.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思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35S标记同一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该实验的步骤是标记、培养、搅拌、离心、检测

C.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 B

解析 32P、35S分别标记不同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A错误;该实验先标记噬菌体,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之后进行搅拌和离心,最后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B正确;T2噬菌体只能用活的细胞培养,不能用培养基培养,C错误;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出现S型活细菌的是(  )

A.3和4B.1、3和4

C.2、3和4D.1

答案 D

解析 3、4两支试管内的R型细菌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都不会发生转化;2号试管虽然有DNA,但被DNA酶分解,所以也不会发生转化;1号试管内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

4.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答案 B

解析 A项错误:

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B项正确:

中酵母菌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细胞质中也有;C项错误: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S元素;D项错误:

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

5.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分别用同位素31P、32P和32S、35S作如下标记:

噬菌体

大肠杆菌

DNA或脱氧核糖核苷酸

32P

31P

蛋白质或氨基酸

32S

35S

此实验得到的结果是子代噬菌体和亲代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大肠杆菌的特性均相同,请分析:

(1)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同位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含有的上述同位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结果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2P和31P 噬菌体的DNA(含32P)进入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含31P)合成自身的DNA 

(2)35S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32S)没有进入大肠杆菌内 (3)DNA是遗传物质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发现无毒R型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找到了下列哪些类型的细菌(  )

①有毒R型 ②无毒R型 ③有毒S型 ④无毒S型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C

2.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如图是他们所做的一组实验,则三个实验的培养皿中只存在一种菌落的是(  )

A.实验一B.实验二

C.实验三D.实验一和三

答案 B

解析 实验二中加入的DNA酶能分解S型细菌的DNA活性片段,使基因无法转移进入R型细菌中,所以菌落只有一种,即R型菌落。

3.在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细菌生长。

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A.证明R型细菌的生长并不需要S型活细菌的DNA

B.用以补充R型细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C.直接证明S型细菌的DNA不是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因素

D.与以S型活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答案 D

知识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某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思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如下图。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B.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C.若b中含有放射性,说明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

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 C

解析 用35S只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只能留在细菌的细胞外,而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细胞外的噬菌体及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是让上清液中析出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因此,搅拌越充分,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得越彻底,b中放射性越低;如果使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彻底分离,则b中不含放射性。

上述实验并没有“示踪”DNA在遗传中的作用,因此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中理论上不含放射性,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

5.赫尔希和蔡思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六个步骤: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设法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③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⑤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检测;

⑥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

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  )

A.⑥①②④③⑤B.②⑥①③④⑤

C.②⑥①④③⑤D.②⑥①④⑤③

答案 C

解析 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分别用含35S、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然后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从而培养出分别含35S、32P的噬菌体,接着用含35S、32P的噬菌体分别去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保温培养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检测离心管中放射性的分布。

 

6.如图表示用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DNA和大肠杆菌的蛋白质(氨基酸),然后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染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10~1000个)与母代噬菌体形态完全相同,而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肯定不含有的标记元素是(  )

A.31PB.32PC.32SD.35S

答案 C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DNA,蛋白质外壳保留在外面,因此在子代噬菌体中不可能含有32S。

知识点三 RNA也是遗传物质

7.如图,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答案 D

解析 杂种病毒丙是由病毒甲的蛋白质外壳和病毒乙的核酸组装而成的,其在侵染植物细胞时注入的是病毒乙的核酸,并由病毒乙的核酸指导合成病毒乙的蛋白质外壳,因而病毒丙在植物细胞内增殖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就是病毒乙。

能力提升

8.如图表示T2噬菌体、乳酸菌、酵母菌和家兔体内遗传物质组成中五碳糖、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其中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T2噬菌体B.乳酸菌

C.酵母菌D.家兔

答案 A

解析 T2噬菌体只含有DNA,乳酸菌、酵母菌、家兔既含有DNA又含有RNA,但遗传物质都是DNA。

9.格里菲斯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  )

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RNA是遗传物质 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⑤荚膜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⑥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A.①④⑤⑥B.②④⑤⑥

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和RNA是遗传物质;转化后的S型细菌的后代仍然是S型细菌,说明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10.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可知(  )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型细菌物质

培养皿长菌情况

R

蛋白质

R型

R

多糖

R型

R

DNA

R型、S型

R

DNA(经DNA酶处理)

R型

A.①不能证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细菌的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 C

解析 第①②组实验说明蛋白质和多糖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无关,A、B项错误;第③组实验说明DNA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有关;第④组实验说明DNA被水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项正确;①~④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项错误。

11.下图甲中的噬菌斑(白色区域),是在长满大肠杆菌(黑色)的培养基上,由一个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图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基中加入含35S或32P的营养物质,则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答案 C

解析 包括噬菌体在内的所有病毒均是严格的寄生生物,无独立的代谢能力,需要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料增殖,而大肠杆菌可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进行代谢,A正确;曲线ab段,正处于噬菌体物质合成的阶段,细菌未裂解释放噬菌体,B正确;曲线bc段,噬菌斑从100个增殖到1000个,是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数量,并不代表噬菌体增殖10代,增殖10代得到的噬菌体数为100×210个,C错误;de段噬菌斑数量达到最大,说明d点之前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裂解,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