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6201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docx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电视新闻写作与报纸新闻写作有很大不同,主要原因是电视新闻写作涉及到对不同声音和画面的处理。

在电视新闻稿当中,不但要体现出新闻的语言信息流,还要体现出节目制作完成后的电视形式,以及电视新闻信息流的来源。

本节对电视新闻稿的专业术语、撰稿基本流程和语言信息流的形成做以介绍。

一、文稿专业术语

在学习写作电视新闻稿之前,需要对电视新闻稿的相关专业名词有所了解。

在电视新闻稿当中,经常会出现导视、导语、解说词、同期声、字幕、片花、记者出镜、主持人评论之类的标注。

在对以上专业术语进行具体解析之前,有必要先看一篇电视新闻稿,对电视新闻稿有一个直觉的感观印象。

标题:

《走进动画天地过特殊儿童节》

类型:

长消息

【主持人导语】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为了让小朋友们度过一个快乐的节日,很多单位团体根据自身特色为小朋友举办了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

下面我们要说的活动是为儿童们介绍动画片的制作和沙画比赛。

【记者出镜】让喜欢动画片的小朋友们知道动画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也让本地小朋友们知道在吉林有哪些原创的动画片,为此,在六一当天,吉林动画学院举办了第十届“六·一”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大型公益活动。

【解说】这是吉林动画学院连续第十次举办六一文化艺术节大型公益活动,有200多名小朋友来到了活动现场。

活动内容与学院特色有关,其中包括让小朋友观看4D动画电影,沙画比赛,头饰制作比赛,以及创作绘画比赛等。

【同期】(参加活动儿童):

我现在正在做沙画。

(记者:

感觉怎么样,这次六一儿童节过的,好不好?

)好,因为可以做游戏,可以看动画片。

【解说】活动当中,小朋友们观看了由吉林禹硕公司原创的动画片《长白精灵》和《生命之种》。

【同期】(参加活动儿童):

玄,感觉有点像真的。

【解说】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看动画片,但很少有人知道动画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在这里却能让小朋友看到动画片制作的全部过程。

【同期】(参加活动儿童):

(记者:

你现在知不知道动画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是用电脑做出来的。

(记者:

以前知道吗)不知道。

【解说】动画制作要经过二维绘画,三维特效,分层渲染等很多道工序,通过这样的参观可以让小朋友对动画的生产有所了解。

【同期】(吉林动画学院副院长张砚为):

让小朋友了解动画的制作过程,对动画从小产生兴趣和爱好,特别是为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上面这篇电视新闻稿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下面一一做以介绍。

导视。

导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收视向导,一般是在节目播出前,或在节目开播的起始,对即将播出节目的主要新闻亮点、核心点做以简要提示。

有的导视是为一期栏目的多个节目起到收视向导的作用,有的则是为一期节目起到收视向导的作用。

导视等同于炒片或新闻提要,在评论类或专题类的新闻节目播出前,常常会有导视先行出现。

新闻消息在播出之前一般不需要在前面加导视,因为新闻消息本身就已经很简短,一般1分多钟,没必要再花上几十秒再去导视一下,像前面刚刚列举的那条消息就没有导视部分。

消息类栏目会在节目开头针对接下来将要播出的多条重点或亮点新闻做出导视,但基本不会只针对一条消息做出导视,原因就是新闻消息本身已经时长很短,无需在消息之前再加一个导视去提炼新闻要点和亮点,只会在整期节目刚开播的时候,将新闻亮点加入到多条新闻的导视当中。

导视常常起到设置悬念、交代新闻要点和亮点的作用。

导视一般由解说词和同期声共同构成,同时还要添加背景音乐,时长都比较简短,一般在15秒至30秒左右,时长较长的大型综合类新闻栏目,导视可以更长一些。

导视的解说词应当精练、精警,最好是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导视里的同期声则需要简短精彩,能够提起受众的关注兴趣。

下面是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广角民生》栏目当中一期节目的片段文稿,其中除了在节目之前有导视之外,还在节目中间有多段导视。

标题:

《风雨过后见彩虹》

类型:

新闻专题

【导视1】

【解说】他曾是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却因江湖义气断送了大学梦,沦为阶下囚。

【同期】(沈长顺):

我们几个同学打仗伤害,1994年大学快毕业的时候。

【解说】监狱里积极改造,抗洪抢险主动请战。

【同期】(沈长顺):

当时我第一个申请去前线抗洪抢险。

【解说】走出高墙铁门,历经打工创业,他的人生谱写了新篇章。

【同期】(沈长顺):

炒过二手房、开过网吧、苗圃、育过树苗、开过驴场。

【解说】爱情甜蜜婚姻幸福,他娶了当年监狱狱警的女儿。

【同期】(沈长顺的妻子汤晓岩):

我父亲心理压力其实挺大,因为外界不理解。

【解说】一段不堪回首的狱中生涯,开启了一个别样人生。

《风雨过后见彩虹》广角民生,马上播出。

【主持人】欢迎收看本年度最后一期《广角民生》,我是雷鸣。

又到年终岁尾,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在我们的记忆当中留下痕迹。

一年来,我们栏目报道了很多的人和事,其中,有一个人我们栏目一直关注着,因为其人其事既富传奇色彩又令人唏嘘感动,这个人叫沈长顺。

一年来我们的记者对他做了重点关注和记录,下面就让记者用声音和画面为我们讲述一个叫沈长顺的人,走近其人,了解其事。

【解说】这个人叫沈长顺,1994年,只有22岁的他,是一名财会专业的大学生,可是在离毕业还有3个月的时候,沈长顺被押上了警车,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校园。

……………………

【导视2】

【解说】走出高墙铁窗,他的命运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

【同期】(沈长顺):

炒过二手房、开过网吧、苗圃、育过树苗、开过驴场。

【解说】打工创业,历经重重磨难,坚强的意志让他苦尽甘来。

【同期】(沈长顺):

我们家工人驮着我,我在后边扛着,工人在前边骑着,缺个三捆两捆就这么送。

【解说】曾经一段令人惋惜的人生境遇,开启了他的另一段传奇经历。

《风雨过后见彩虹》广角民生,继续播出。

………………

【导视3】

【解说】一个是刚出狱的犯人,一个是狱警的女儿,他们开始了一段美丽的爱情。

【同期】(沈长顺妻子汤晓岩):

第一眼见到他,感觉不错。

【解说】然而巨大的身份差距,让这段爱情背负了沉重的压力。

【同期】(沈长顺妻子汤晓岩):

我心理压力挺大的,我父亲心理压力也很大,因为外界不理解。

【解说】在妻子的陪伴下,他终于走过最艰辛的创业之路。

【同期】(沈长顺):

她说那时候我就看着你可靠,现在说啥呢,我押了一个潜力股。

【解说】一段不堪回首的狱中生涯,开启了一个别样人生。

《风雨过后见彩虹》广角民生,继续播出。

…………

在上面的新闻稿当中,一共有三段导视,第一段导视是为整期节目做收视向导,后四段导视则是给接下来即将播出的节目内容做收视向导。

导视是电视人为观众做出的收视向导,但与其说是向导不如说是亮点展示,因为更多的导视是展示节目亮点,以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导语。

导语不同于导视,导视是节目前的新闻向导,或者是新闻提要,再或者是新闻炒片,而导语则是由主播或主持人口播的新闻概要,或者说是新闻开头。

导语一般由主播或主持人引出,也可以直接由现场记者引出。

上面提到的《风雨过后见彩虹》节目导语如下。

【主持人】欢迎收看本年度最后一期《广角民生》,我是雷鸣。

又到年终岁尾,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在我们的记忆当中留下痕迹。

一年来,我们栏目报道了很多的人和事,其中,有一个人我们栏目一直关注着,因为其人其事既富传奇色彩又令人唏嘘感动,这个人叫沈长顺。

一年来我们的记者对他做了重点关注和记录,下面就让记者用声音和画面为我们讲述一个叫沈长顺的人,走近其人,了解其事。

电视新闻的导语起到的是对接下来的新闻进行定调和吸引观众收看的作用。

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就像报纸新闻的标题,起到的是让受众知晓下面的新闻的主要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

报纸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绝大多数看报的读者都不能将整张报纸的新闻全部读完,而是挑着看。

读者看报纸筛选新闻主要依赖报纸标题,如果标题不能吸引读者,那么读者就会放弃对整条新闻的阅读。

电视新闻的导语起到的作用类似于报纸新闻标题的作用,观众通过主播或主持人播出的新闻导语,来判断对接下来的新闻是否有兴趣收看。

由于电视媒体的线性传播,即使观众听了某条新闻导语之后,觉得对接下来要播出的新闻不感兴趣,但也可能继续看下去,因为希望这条新闻播完之后,后面能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如果在一期栏目里,有接连几条的新闻导语都失败,就会影响受众的接受兴趣。

新闻导语的失败,必定导致受众对新闻正文的关注度降低,最终影响受众的接受效果。

电视新闻导语一定要新颖而有悬念,能够激发起观众的收视兴趣,吸引观众看下去。

解说词。

解说词有不同的提法,有的写作“解说”,有的写作“配音”,还有的写作“画外音”。

有人认为“解说词”和“画外音”有所不同,解说词是记者对画面的解释,画外音则是新闻主播或主持人对画面的解说,但两者在实际的电视形式上没有太大差别,可以通用。

解说词是以记者的身份和口吻解说新闻,同时配以新闻画面。

解说词是一种语言信息流,由记者进行组织,和同期声一起穿插于新闻节目当中。

《风雨过后见彩虹》节目当中的一段解说词如下。

【解说】这个人叫沈长顺,1994年,只有22岁的他,是一名财会专业的大学生,可是在离毕业还有3个月的时候,沈长顺被押上了警车,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校园。

解说词是结合画面对新闻事件做出的解说,是以记者口吻向受众讲述或评论新闻事件。

通过解说词,受众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了解新闻事件。

通过解说词可以将主持人、同期声以声画结合的形式将新闻报道出来。

同期声。

同期声原指在采访过程中由摄像机直接录制在磁带上面的声画合一的新闻素材。

同期声一般指受访者的声音,是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或者其他合适场合采访新闻相关人所获得的声画素材。

同期声是由记者采访到的现场声画共同构成,不能是后期的声画合成。

《风雨过后见彩虹》节目当中的一段同期声如下。

【同期】(沈长顺):

我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在同学里有号召力的人,但是事后我总结了一下,就算那次不出事,早早晚晚我也得出事。

同期声是体现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方面,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需要新闻现场同期声来体现。

一般来说,导语、解说词、字幕,甚至包括记者的现场出镜,都不如新闻现场同期声来得真实。

同期声虽然最大限度地体现着新闻真实,但使用过程中要尽量简省,大段的同期声往往带来的不是真实,而是会给受众带来拖沓繁冗的印象。

很多同期声都是受访者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说出来的,口语表达终究不如书面语来得简练准确,并且同期声的声音环境和说话者的清晰度,都远不如配音间里配音员的配音效果。

枯燥乏味的大段同期声让观众接受起来不但会觉得费力,还会觉得新闻很乏味,甚至对整条新闻失去耐心。

所以,如果不是涉及到新闻的真实性,不是比较精彩的同期声,尽量简省甚至不必写入文稿,自然也就不必编辑到节目当中。

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在文稿写作和编辑节目的时候,一定要谨记一点:

同期声简洁。

唱词。

人物所说的话转化为文字,一般称作唱词。

解说词后边紧随的人物对话转化为文字就是唱词,或者说唱词是同期声的文字化。

为节目上唱词要尊重说话者的原义,但明显的语序颠倒和病句可以适当修正,多余的口头语可以忽略,比如不具有实际意义的“嗯、啊”就不必写入唱词,但这些词代表肯定意义或感情色彩的时候就必须保留。

说话者未将话说完整,存在语句缺失的时候,可以做出适当补充,但要将补充出来的唱词用括号括起来,以示这个词是由新闻编辑者所加。

一定要在十分明确的情况下才补足唱词的缺失部分,否则不能凭想当然添加。

上到屏幕上的唱词如果句子过长,应当分解成两段或更多段,每段要基本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句子,不能在后边的句子开头是“的”“地”等虚词,这样的词应当留在上一段的句子末尾。

尤其不能将一个词分成两段,比如不能将“已经”这个词分成两段来上,应当在同一行字幕当中出现。

在新闻写作当中,可以在唱词与唱词之间加入标点符号,但很多标点符号不在屏幕上呈现,除非像问号之类的标点符号,如果省略会扭曲话的原义,这时就需要将问号上到电视屏幕上面。

有些引号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涉及到错误语意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加引号做以提示。

写作阶段应该尽量将唱词写准确,写完整,这样一方面利于新闻审阅者审稿,让新闻审阅者知道受访者在同期声当中都说了什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审稿及时改正唱词中的文字错误,以免将错误遗留到编辑制作阶段而给新闻文本带来文字上的瑕疵。

一般来说,新闻消息的唱词不需要在电视新闻文本中呈现,也就是新闻消息节目不用上唱词,但应当写入新闻稿当中。

新闻评论需要上唱词,也同样需要全部准确地写入到新闻稿当中。

新闻专题需要上唱词,甚至主持人说的话,以及解说词都要以唱词形式呈现在屏幕上,也自然都要事先写入新闻文稿当中。

字幕。

字幕是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文字信息。

字幕也是新闻稿的一部分。

在新闻稿当中,有时候为了过渡和转场,需要用字幕来做提示和标注。

比如,做时间的提示:

一天前、一天后、1个小时后……有的字幕与画面相结合,起到补充画面信息、说明画面信息的作用。

比如人名字幕,用来标明画面中人物的身份信息。

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和时间,需要以字幕形式在画面上标注出来,也自然应该写入文稿。

如果画面上需要标出“资料”“稍早前画面”等起说明作用的字幕,那么在文稿当中也应当有所体现。

在画面上需要标注视频来源的字幕,也同样应当体现在文稿当中。

总之,需要对画面做出说明以及补充画面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字幕形式来表现,对于这样的字幕标注,需要在撰稿的时候准确而鲜明地标注出来,这对后期包装可以起到提醒和说明的作用。

字幕还可以不与具体的画面相结合,只以不包含具体画面信息的蓝色、白色之类的面板为背景,在这种时候,文字是整个画面信息的主要部分。

在播发通告、说明、公报等信息,并且没有具体画面或者画面不适合公开的时候,就以文字加背后衬景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在新闻写作的时候自然要写入新闻稿。

还有的字幕仅仅以黑屏幕为背景,起到突出和强化文字信息的作用。

撰写电视新闻稿的时候要考虑文本的呈现状态,在涉及到需要文字来补充画面信息,说明画面信息,或者需要用文字来表达主要新闻信息的时候,就要写入到新闻稿当中。

写入新闻稿当中的文字信息要做到准确标注,无论是呈现形式还是呈现内容都应当做到准确无误,以免给后期编辑制作带来麻烦,尤其要防止进入到传播渠道的新闻文本出现字幕方面的错误。

片花。

片花一般是栏目片头最后3到5秒的画面。

片花常用于新闻节目的分段、隔断、转场位置,尤其是专题类时长较长的电视新闻片,常常需要在大的段落间加入片花。

片花不但能起到分隔节目段落的作用,还能起到强调栏目名称、强化栏目标识的作用。

在写作新闻的时候,对于某些段落需要片花隔开的时候,可以在文稿当中标注出来。

记者出镜。

记者出镜是记者面对摄像机镜头描述新闻事件,表述观感,或者针对新闻事件做出评论。

记者出镜内容需要写入文稿当中,在具体的出镜内容前标注“记者出镜:

”。

在前面列举的电视新闻稿《走进动画天地过特殊儿童节》当中有如下记者出镜。

【记者出镜】让喜欢动画片的小朋友们知道动画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也让本地小朋友们知道在吉林有哪些原创的动画片,为此,在六一当天,吉林动画学院举办了第十届“六·一”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大型公益活动。

记者出镜的位置可以放在主持人导语之后,也可以放在新闻中间,还可以放在新闻结尾,这与具体的新闻出镜内容有关,没有一定之规。

放在新闻前边和后边的记者出镜,应当在出镜的时候就已经有这方面的设想和设计。

一般来说,放在新闻前面的记者出镜是为了引出新闻,放在新闻中间的记者出镜是提供新闻现场的某些关键内容,放在新闻末尾的记者出镜一般是对新闻做重要的信息补充,或者是对之前报道的新闻进行评论。

在新闻写作阶段可以对记者出镜的位置进行调整,但一定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

主持人评论。

在新闻报道中,主持人评论可有可无,短消息一般没有主持人评论,长消息有的会在新闻报道结束加主持人评论。

新闻评论和新闻专题则可以在新闻中间或新闻结尾加主持人评论。

《风雨过后见彩虹》节目当中的主持人评论如下。

【主持人】沈长顺因年少时的一时冲动而被迫远离象牙塔,不得不整日面对高墙,他的人生由此注定要历经坎坷。

沈长顺在狱中开始了自我救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出狱之后,当沈长顺扛起肩上的重任坚韧向前,当他将别人的生存当做自己事业的一部分,曾经坎坷传奇的人生因勇于担当而更加闪光。

风雨已过,彩虹已现,当沈长顺将个人的事业与他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他必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书写新的人生传奇。

感谢收看本期的《广角民生》,也感谢您一年来对《广角民生》的关注与陪伴。

为您报道好新闻,为您讲述好故事,明年《广角民生》将给您带来更多的收获与感动,欢迎您的继续关注与陪伴,我们明年再见!

主持人评论需要记者或者编辑写入新闻稿,除非新闻直播允许主持人针对新闻进行自由评论,否则很多新闻的主持人评论都由记者或编辑事先写出来。

最佳的新闻评论状态当然是由主持人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但并不是很多主持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只有那些记者型、专家型、评论员型的主持人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很多主持人不具备现场评论能力,或者不允许做现场评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事先为主持人撰写新闻评论。

主持人评论内容需要在文稿当中体现出来,并且要在评论内容前面加上“主持人评论”、“主持人”或者“主持人演播室”之类的标注。

二、撰写基本流程

撰写电视新闻稿,从准备到正式写作,一般要经历如下程序:

剪辑同期声,撰写导语,正文写作,结尾评述,拟定标题。

(一)剪辑同期声

在写稿编辑之前,首先要对采访拍摄到的素材当中的同期声进行剪辑处理,筛选出可用于新闻文本的同期声,并摘录成文字。

剪辑同期声的时候,需要将无效采访剔除掉,留下有效采访,但这并不意味着剪辑留下的有效采访都会编辑到节目当中。

在写作阶段,可能会发现剪辑出来的同期声不适合写入文稿,或者进入到编辑制作阶段,发现同期声不适合编辑到新闻文本当中。

为了在写稿阶段扩大同期声的可选择范围,更是为了保证写作阶段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和选择余地,在剪辑同期声阶段应当多剪出一些同期声以供选择。

(二)撰写导语

导语写作应当本着简洁、准确、富有悬念的原则。

简洁是指新闻导语应当干净简短,避免长篇大论,尤其要避免言不及义。

准确是指所写导语要符合新闻事实,与下面的正文自然衔接。

富有悬念是指所写导语能够引起受众兴趣,吸引受众关注接下来的正文。

导语写作有概括式、提问式、提醒式等几种形式。

1.概括式。

概括式导语的写作方式是,概括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以之作为新闻导语。

比如,关于某个季度房价的报道,可以概括式地说: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对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35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8.9%,上海、深圳、北京位列涨幅前三位。

”概括式是新闻导语当中最常见又比较常规的模式,尤其是在新闻消息写作当中,概括式导语最为常见。

一般来说,新闻当中最吸引人的有两个部分,一是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二是新闻事件的“花边”部分。

概括式导语正是选择了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在节目开头重点提示出来,力求在新闻刚开头就吸引受众的注意。

重头或头条新闻的导语常常选择将新闻的核心内容报道出来,以此提高新闻报道的“核心竞争力”。

2.提问式。

提问式导语的写作方式是,针对新闻事件涉及的问题做出提问,以之作为导语。

比如,关于某个季度房价的报道,可以提问式地说: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了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最新调查报告,那么今年第一季度,35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和去年同期相比是涨还是跌,变化幅度较大的城市又是哪几个呢?

”提问式导语是“卖关子”导语,提出问题而不回答问题,将问题的答案放在后续的正文里面。

提问式导语不只是出于“卖关子”,也是向受众提前交代接下来的新闻会关注哪些问题。

写作提问式导语至少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提问内容能引起受众关注的兴趣,二是提问内容在接下来的新闻当中有所涉及,甚至就是新闻事件的重点乃至焦点。

提问式导语不但向受众提前预告了新闻节目要关注的新闻内容,也给新闻报道指明了报道方向,具体报道程式就是交代背景,回答提问,分析提问,解答提问,并做出对未来的影响和预测,以至针对导语中中提出的问题做出评论。

3.提醒式。

提醒式导语的写作方式是,针对新闻事件当中对受众有警示意义的内容做出提醒,以之作为导语。

比如,关于某个季度房价的报道,可以提醒式地说: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了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最新调查报告,无论是出于房屋的刚性需求,还是出于投资需求,都有必要了解这份调查报告,并结合国家近期出台的房屋政策做出综合解读,看清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房屋价格走势。

”提醒式新闻导语适合服务资讯类新闻的导语写作,导语的提醒内容常常和受众的生活关系密切,能够引起受众的普遍注意。

4.花边式。

新闻当中最吸引人的部分除了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之外,还有新闻的“花边”部分。

新闻的花边部分不是新闻事件的核心和重点,只是新闻事件的一个花絮,但花絮却可能喧宾夺主地吸引受众的注意。

也正因此,“标题党”们非常关注新闻的花边部分,并且故意给新闻事件装饰一个花边,目的就是用新闻花边吸引受众。

在娱乐新闻里,以及在普通新闻的娱乐化过程中,一些记者经常会将新闻主体之外的新闻花絮作为新闻的标题或导语,甚至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部分。

利用新闻花边写作导语的模式与提要概括式的新闻导语写作方式正好相反。

比如,报道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开幕式,概括式导语是:

“今天9时,第十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盛装开幕,这标志着为期10天的长春汽博会大幕正式拉开。

”这属于提要概括式导语的写作方式,有的记者或媒体可能会放弃这种比较正式的报道方式,有意选择新闻花边作为报道导语或者报道内容,比如:

“车模‘兽兽’今天亮相长春汽博会,引来无数参会者围观和拍照。

(三)正文写作

主持人导语写作完成后,就进入到了新闻的正文写作阶段。

当然,也可以在正文写作完成之后,再写主持人导语。

顾名思义,正文写作是新闻写作的正式主体部分,其他部分都是“偏”的部分,正文部分才是新闻的正式展开。

由于正文是新闻写作的主体部分,所以无论是之前导语中做出的概括提要,还是给出的提问和提醒,都需要在正文部分予以展开和回答。

在正文写作阶段,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行文简洁。

作为新闻报道,整体行文应当力求简洁,这是新闻报道的一贯要求。

在新闻报道的主体部分,虽然可以将很多问题展开去说,但也应该行文简洁,不能面面俱到轻重不分。

行文简洁的基础是,报道新闻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能够准确地把握事件核心,知晓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什么说清楚,明白向受众传达的主要事实是什么。

行文简洁的保障是语言功底好,文字运用纯熟,能很好地驾驭文字,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2.行文连贯。

写作电视新闻稿既需要思路清晰,能够很好地讲述新闻事件,评说新闻事件,还需要调动来自各个人物的同期声,像写作剧本那样,在不同的写作部分安排不同的人出来说话。

对于同期声的安排,既涉及到谁说,也涉及到说什么,还涉及到说多说少,从哪里说起,到哪里停止。

电视新闻写作是记者将自己的解说语言和受访者的语言进行穿插讲述,利用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多方人物的声音来组合出电视新闻的文字文本。

为了使多方讲述能够显得完整流畅,需要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保持行文连贯,这种行文连贯是记者思想连贯的外化。

记者思维的连贯不等于行文的连贯,因为记者思维的连贯需要记者和受访者共同的讲述来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记者的语言起到的是穿针引线弥合受访者讲述裂缝的重要作用。

要想做到行文连贯,将新闻事件讲述得清晰完整,就需要在具体的新闻写作过程中,使解说词和同期声自然衔接,语意连贯,形成顺畅的信息流。

电视新闻稿的行文连贯是以写作者的思维连贯为基础,以多方声音的有序穿插做保证,以整个新闻信息流的完整流畅作为写作目标。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更为具体的新闻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对解说词当中的关键词和同期声当中的关键词的运用,使两者的关键词有重叠或顺承。

尤其是要做到上一段解说词的最后一句与下一段同期声的第一句有连接起承的关系,避免解说词和同期声出现语意断裂。

同样,上一段的同期声的最后一句,与下一段解说词的第一句,也要有连接起承关系,避免语意断裂和内容上的生硬转折。

解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