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6508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习作 例文与习作 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与习作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交流平台人教部编版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选取不同事例写文章”的好处和具体做法。

2.学会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

3.通过阅读例文,根据批注加深理解“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写法。

【教学重点】

懂得怎样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学难点】

感悟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方法,理解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

读一读这几段话,我发现本次交流的是这一单元课文写作训练的方法,学会运用它们,可以轻松地进行写作。

写文章时,必须先确立中心

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

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

2.练一练,学运用。

读下面一段话,用“”画出中心句,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

小区的早晨是忙碌而又温馨的。

在小区的公园里,有许多人正在那儿晨练。

瞧,那儿有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爷爷正在专心致志地打太极拳呢!

一招一式,都练得那么认真,全然不顾身边有那么多人在对他指指点点,低声赞叹。

我的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一股敬畏之情。

再看这儿吧,一位青年在小河边跑步呢!

一圈,又一圈……他身姿矫健,步履轻盈,似乎永远也不知道疲倦。

参考答案:

小区的早晨是忙碌而又温馨的。

老爷爷专心打太极,青年不知疲倦的跑步。

3.我分享,我积累。

平时阅读中,我也学到一些写作文的好方法,比如:

写作文之前,想好写什么,弄明白为什么写,试着列一个提纲,理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作文时要注意运用到平时积累的新鲜词语,优美词句;还有就是写的时候要注意恰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写完与同学分享,请同学帮忙修改修改。

例如:

黎明时分,当天空,露出鱼肚白,我总喜欢一个人,站在高高的阳台上,独揽夏天的日出,颇有一番味道。

当接地线泛起红晕,我便知道主角将要登场了!

这不,一个红红的脸蛋,徐徐升起。

娇羞得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当他穿过,层层的白云,也慢慢的褪去少女的羞涩,穿上了金色的外衣。

金光闪闪!

,露出他的万丈光芒,格外耀眼。

它照亮了稻田里的麦穗,麦浪滚滚,一片片金灿灿的麦浪惹得诗人吟道,‘稻花香里说丰年’!

而那碧色的池子里,荷花也竞相开放,那婀娜多姿的舞态,引得诗人赞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啊,多美的日出,让我忍不住驻足,更不愿离去。

这段话描写日出时,不仅运用到拟人的修辞手法,还引用诗句,表达更生动。

二、初试身手

1.读一读,想一想

点拨;仔细读题目,想一想中心词是什么?

是“戏迷”还是“爷爷”?

比较一下,可以确定要表达的中心是“戏迷”,对戏曲有浓厚兴趣,十分着迷。

2.选一选

点拨:

首先要明确:

材料必须为中心意思服务,与中心意思有关,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反复思考,认真判断,在这里,与戏迷有关,可以用来表达中心意思的有:

跑了几十里地去看戏;在爷爷的倡导下,街道组织了业余戏班子;边炒菜边做戏曲里的动作,把菜炒煳了;到文化馆拜师学戏;一看到戏曲表演就占着电视。

3.从下面的题目中选一两个,想想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

点拨:

选择一个或两个,确定中心意思之后,从不同方面或不同事例中,仔细筛选,选取合适材料,反复比较,设计提纲。

例如:

家里的早晨是忙碌而幸福的

公鸡威风凛凛小区的早晨是忙碌而又温馨的

好斗的公鸡爱和鸭子斗忙碌的早晨市场的早晨是忙碌而又热闹的

爱和鹅斗学校的早晨是忙碌而又快乐的

爱和小狗斗忙碌的早晨是美妙的

三、习作例文。

(一)出示例文1

爸爸的计划

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shàn)长订计划。

在家里,他也给我们订了计划。

妈妈有学习电子技术的计划,外婆有学习烹(pēng)调的计划,我有作息计划、复习功课计划,他自己有读书计划、读报计划、做家务计划,每个人还有如何订计划的计划、如何督促各人执行计划的计划……

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比如他的家务计划规定,每天早晚开关气窗,他就照章办事,哪怕外面打雷下雨,雨水打湿了床,打湿了写字台上他正在拟订的计划,他也是先关气窗后关门窗;又如计划中规定各人用各人的牙膏(ɡāo),他偶尔用了妈妈的牙膏,第二天他就挤出同样一截,还给妈妈。

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

晚上,爸爸的钥匙响过一连串的“交响乐”后,他便对我说:

“烽(fēng)烽,你要放暑假了,我们订一个暑假计划吧!

到订计划的时候,爸爸便眉飞色舞。

“六时起床,七时做语文作业,八时读外语,九时……”他每写上一条,我就像多缠上一道线的陀螺,被搞得晕头转向。

望着那长长的计划,我试探地问:

“爸爸,这计划中是不是加一条游泳啊什么的…

“什么?

”爸爸仿佛不认识我似的瞪了我好一会儿,“我订的计划是最最全面的。

你看,午睡、吃饭、体息,什么都有了。

”于是爸爸又订了一个如何执行计划的计划:

作业由他亲自检查,午睡、吃饭由外婆监督。

1.自由读例文,思考: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具体事例写出了一个擅长制订计划执行计划的爸爸形象。

2.文章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有了自己的暑假计划。

3.说说作者是怎么写这个爱订计划的爸爸的?

(作者围绕爸爸擅长订计划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为家里的每个人订计划、一丝不苟执行计划、为“我”订暑假计划,这些不同事例都围绕中心意思表达,其中将爸爸为我订暑假计划写得十分具体。

4.师总结:

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将“爸爸擅长订计划”这个中心意思表达的全面,充分。

尤其突出“爸爸给我订暑假计划”这一事例的描述,突出重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出示例文2

小站

这是一个铁路线上的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

快车转瞬间疾驰而过,旅客们甚至连站名还来不及看清楚。

就在这转瞬间,你也许看到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月台上几根漆成淡蓝色的木栅栏,或者还有三五个人影。

而这一切又立即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

这是一个在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

月台左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

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当天的天气预报和早晨的报纸摘要。

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

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正准备上车进城。

几步以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

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

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月台的两头种了几株杏树,花开得正艳,引来一群蜜蜂。

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

小站上没有钟,也没有电铃。

站长吹一长声哨子,到站的火车跟着长啸一声,缓缓地离开小站,继续自己的征途

这个小站坐落在山坳里。

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

可是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小站上,却出现了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

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1.课文处处突出小站的“小”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小站的小从第一、二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

a、快车转瞬疾驰而过,慢车只停靠两三分钟。

b、车站很小:

一间小屋,一排木栅栏,月台上只有两三个乘客,两个工作人员……)

2.最后两段没有再写小站的“小”,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突出小站的环境优美。

先写静态的美,再写动态的美,表现出小站的生机勃勃,富有活力,格局小,作用不小,经过精心设计的小站,给乘客一个美的环境。

3.课文最后的“温暖的春意”怎样理解?

(“温暖的春意”原指大地回春的景象,课文中指春天般的温暖。

旅客在地处山坳的小站看到精心设计的喷泉、盛开的杏花,感受到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一片深情,心里热乎乎的。

所以说喷泉、杏花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4.师总结:

作者细心观察后,从小站“小”和小站“美”两个方面来写,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小事例具体地体现出这个北方常见的小站的与众不同。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变形记(人教部编版)

习作变形记

活动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发挥想象,写一篇“变形记”。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尤其是《花之歌》,我们感受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

通过丰富和奇妙的想象,花朵成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

这次习作便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写一写这种变形的经历。

孩子们的想象世界本就是丰富多彩的,这次习作的话题对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困难,难的是把自己的想象组织成文,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出所变形对象的个性特点来。

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既能天马行空地想象,也能有序、有趣地成文。

教学目标

1.发挥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2.结合课本上的示例文字及题目引导,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

3.写作时,要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点,学生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变形的经历写得详略得当,要写得形象生动、写出特点。

2.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把变形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或纸质阅读材料。

学生:

读一读关于变形的文章,收获一些写作灵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1.教师朗读卡夫卡的《变形记》片段,引出习作的主题。

过渡:

同学们应该看到我们这次习作的主题了——变形记。

其实,《变形记》是一篇非常有名的小说的名字,作者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

接下来,老师就给你们读读小说开篇的一段文字,它讲述的就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变形经历。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

”他想。

这可不是梦。

他的房间,虽是嫌小了些,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

在摊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挂着那幅画,这是他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装在漂亮的金色镜框里的。

画的是一位戴皮帽子围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小说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的世界彻底改变了,他经历了哪些事?

同学们如果感兴趣,可以课下找来这篇小说看一看。

今天,我们也来当当小说家,写一写我们自己的变形记吧!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谈谈对“变形”二字的理解。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引导、提示文字,分组讨论。

思考:

(1)什么是变形?

该怎样选择变形对象呢?

(2)写变形,要突出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

(1)变形就是自己变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既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

这里对变形的对象没有限制,但是在进行写作时,还是要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否则就无法将变形后的内容、细节写得生动。

另外,还要突出“趣”,要选择自己觉得能写得轻松有趣的对象来写。

(2)课本上提到“变形后,你生活的世界将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写变形,就要突出这一点。

变成什么,就要站在某物的角度去写,要写得“像”,突出特点,而不要还站在人的角度去写,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3.创设情境,引导“变形”。

过渡:

大家想好了吗?

如果你也有一次可以变身的机会,你最想变成什么?

预设: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想变身的东西,如雨滴、大树、虫子、云朵等。

可将大家的想法做一个统计表,一是让学生了解同学们都想变些什么,可能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二是引导学生不要都写一些常见的内容,避免千篇一律,要有独特的想象。

(出示课件)示例:

变形对象

人数

变形对象

人数

变形对象

人数

变形对象

人数

小鸟

荷花

路灯

汽车

猴子

蚂蚁

白云

大山

微风

小溪

石头

彗星

柳树

蒲公英

大象

电脑

4.再读课本上所给的题目,借鉴学习。

过渡:

同学们,大家看看课本上给出的四个题目,发现了什么?

这四个题目都特别生动,单看题目,我们就能想象出一幅幅画面,比如这个题目: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棵大树,一轮月亮,树上有鸟儿在栖息,树下有小花小草,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这个题目极易引发我们的联想。

所以在拟题时,一要明确变形对象,二要生动有趣、能激发人的想象。

相信大家现在大致确定了写作的对象,那么就试着给你要写的内容拟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吧!

1.学生发挥想象,可先写出一至两个小片段,确定重点内容。

过渡:

同学们应该都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吧?

但现在老师要求你们只写最有意思、最有趣的一个情节,写的时候要留意自己的书写和速度。

时间10分钟,开始吧!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其他学生听一听、评一评。

过渡:

同学们写完了吗?

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我们再来评一评,看他们是否写得形象,是否写出了变形对象的特点。

预设:

先让学生写出一个小片段,在课堂上比较可行。

而且通过读、评学生所写的小片段,能发现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可能根本没有写出变形对象的特点,或者太过平淡,读来没有意思。

此时可以及时指出,在接下来的写作中改正。

3.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投影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

(1)是否发挥了丰富的想象;

(2)是否突出了重点;(3)是否写出了变形对象的特点;(4)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

(1)改正错别字、错用标点;

(2)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去。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助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优秀习作】

我是一株小草

我是一株小草。

虽然没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但是我默默无闻;虽然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样亭亭玉立,但是我坚忍顽强;虽然没有“花开万点黄”的桂花那样馥郁芬芳,但是我无私奉献……①

春天来了,春雨姑娘轻轻地敲击着柔软的泥土,召唤着我破土而出。

②我在深深的地下使劲地钻,终于把尖尖的小脑袋露了出来。

③这个世界可真美啊!

晶莹的露珠向我眨眼,悠悠的白云和我问好,我也热心地跟他们打招呼。

不久,大地母亲便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绿纱。

一天,雷公公来了,他吓走了柔弱的春妹妹,迎来了勇敢的夏哥哥。

风婆婆也赶来凑热闹,唤来了倾盆大雨,把那些娇嫩的花儿都吓坏了!

瞧,它们胆战心惊的,两只绿色的大手紧紧地抱着头。

这时,我和伙伴们——这些不起眼的小草,就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昂起头,挺起胸,安慰这些比我们还高大的花朵。

④当太阳小姐姐高高地挂在天空时,那些娇嫩的花儿抵挡不住夏日的炎热,都耷拉着脑袋。

我们却抬头挺胸,支撑着她们。

⑤就在这个时候,大地母亲掀走了绿纱,披上了一件花花绿绿的新衣裳。

天气变冷了,夏哥哥出去游玩了,接来了温柔的秋姐姐。

秋姐姐怕大家着凉,给大家发了新衣服。

青青的苹果换上了红艳艳的外套,绿油油的麦穗披上了金灿灿的大衣;而我们呢,套上了枯黄色的外衣。

⑥我穿着新衣服,听着大自然的交响曲,闻着芬芳的桂花香,静待冬伯伯的到来。

冬伯伯悄悄地来了,调皮的雪花弟弟在洁白的云朵上待不住了,飘飘悠悠地落了下来。

不一会儿,大地母亲换上了银装。

该去好好地睡一觉了,我悄悄地躲进暖暖的被窝,进入了梦乡……⑦

句段赏析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默默无闻、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的特点。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③“终于”表现了小草坚忍顽强的精神。

④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小草坚忍顽强的特点。

⑤表现了小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⑥生动地写出了秋天里景物的变化。

⑦结尾自然,引人遐想。

总评:

在这篇习作里,“我”变身为小草,经历了小草在一年四季里的变化,表现出了小草默默无闻、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者大量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有趣;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记叙,显得条理清晰;结尾自然流畅,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总结本次想象作文的关键词:

“像”“个性”“趣”。

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交流和写作,我发现大家的想象力都特别丰富,写出的文章也特别有趣。

现在我们再来把今天学习的写法技巧做个小结吧!

写想象作文,一是写得要“像”,要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变成了什么,自己对变成后的东西熟不熟悉,然后再细致地描写,突出细节,以显出特点。

二是要有“个性”,我们虽然变形了,但这个“形”依然“故”我,即把自己的个性特点、个性品质赋予到我们所描绘的形上,也就是说描写的对象也要有个性特点,而这些个性特点往往是我们自己个性的折射。

三是要有“趣”。

变形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大家一定要把习作写得生动、有趣味。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与习作(人教部编版)

习作例文与习作

活动分析:

本次习作与其他单元稍有不同,在写作之前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

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与《小站》为学生提供了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模仿,并以课后习题和旁批的形式提示了写作要围绕着中心意思进行。

对习作例文的教学,教师不能从篇章入手,去整篇完整地教学,而应分部分、有选择地教学,把重点放在写法上,不做字词识记、内容理解、情感体会等方面的要求,避免教成略读课文。

单元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则给了学生相当大的自由,围绕一个汉字来写,既可以写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也可以写想象故事。

写作对象虽然只是一个汉字,但中心非常明确。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中掌握的安排材料的方法,先写出写作提纲,再围绕着确定的材料开始写作。

所以,在本次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的整合,重视“习作例文与习作”和精读课文、“交流平台”的关联性,有重点地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消除畏难情绪。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习作例文是怎么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3.写作时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重点难点:

1.结合习作例文,学习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方法。

2.将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与“习作例文与习作”结合起来学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以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次习作内容。

导语:

在上课之前,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

古代有个读书人走了三百里路去向一位大师请教作文的诀窍。

这位大师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带到树林边,指着一个蜘蛛网说:

“你不要拜我为师,你拜它为师吧。

”那个读书人对着蜘蛛网呆看了整整三天,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作文大有长进,并且考场得意,中举成名。

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大师在告诉我:

天下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心的蜘蛛网;蜘蛛织网是先有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编织。

”这个故事啊,就是告诉我们写文章一定要围绕一定的中心意思来写。

今天,我们就把理论付诸实践,本次习作训练的主题就是“围绕中心意思写”。

(板书:

围绕中心意思写。

)二、反馈练习,交流互评

1.复习交流《夏天里的成长》和《盼》。

预设:

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学生已经结合课文交流了主要的写法,此时可提问那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对反复交流过的内容,学生应该都能简单地概括出来。

明确:

围绕中心意思,可以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把重要的部分写具体。

2.反馈“初试身手”的选材练习,展示学生的选材,学生互评。

预设:

在“初试身手”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展示过相关选材,但因时间有限,展示的材料也有限。

而且通过学习,学生或许会对自己的选材做出调整。

此时可再请几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选材,注意每个题目都要涉及,在黑板上做好板书、标注。

在后面的学习中可再运用这些题目和材料。

三、例文引路,学习写法

1.学习写法:

重要的部分写具体。

(1)阅读、交流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说说作者围绕爸爸爱订计划这个中心意思写了哪些事例,其中哪一个事例写得最具体。

明确:

作者把爸爸给“我”订暑期计划的事例写得最具体。

(2)学生自由读“订暑假计划”段落,思考:

作者为什么把这部分写具体?

(3)学生汇报,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明确:

爸爸在各个方面都喜欢做计划,却格外重视“我”的暑假计划,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这与“我”息息相关,爸爸特别关心“我”;二是暑假生活很长,爸爸认为这值得做计划;三是这样的计划容易产生戏剧效果——哪个孩子不愿意暑假轻松度过啊,可遇到个这么爱订计划的爸爸就“倒霉”了。

所以作者把这件事写得格外详细。

(4)学生拿出自己在“初试身手”中完成的选材练习,选择需要详写的部分做上标示,并交流汇报。

2.学习写法:

其他部分简单写。

(1)学生思考:

有了一个具体描写的事例,其他的事例怎么写呢?

(2)学生默读《爸爸的计划》前两个自然段,特别要留意例文旁边的批注。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机引导。

教师小结:

一篇文章中,若事事具体,则会显得没有重点,所以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

简单写也是有技巧的,可以罗列式,也可以用一两句简单交代。

比如第1自然段就用了罗列式,罗列了家人的各种计划;第2自然段则用几句话写了两个比较典型的小事例,让人印象深刻。

3.学习写法:

从不同方面去写。

(1)学生阅读习作例文《小站》,留意旁批,思考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确:

这篇文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但联系课题,再结合具体的描写,我们能发现全文是围绕“小”字展开的。

作者观察仔细,抓住了小站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一个“小”字,表明了车站虽小,却小中见大,从细微处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2)同桌交流: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小站的“小”的?

(3)学生汇报,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明确:

文章写了小站的规模小:

“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几根木栅栏”“三五个人影”。

还写了小站上的布置精而小:

“小小的喷水池”“小小的假山”“小树”“小宝塔”。

(4)学生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

最后两个自然段没有写小站的“小”,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最后两个自然段中两次提到喷泉和杏花,与前文相呼应。

活泼的喷泉是工作人员精心设计的,这么一个小小的站台,没有几辆车进站,为何还要花费心思修筑喷泉呢?

几树灿烂的杏花是工作人员精心栽培的——在到处是山崖和巨石的北方山区培育几株杏树要付出多少心血啊!

这些都是为了衬托小站工作人员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他们想给旅客们带来温馨、美好的感觉。

喷泉和杏花是小站工作人员精神面貌的写照。

教师小结:

与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的写法相比,从不同方面去写难度稍大点,这需要大家有更强的全局把控能力,而且选择的几个方面都要适宜。

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许多文章都采用了这样的写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述,写西沙群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