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6733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docx

优化方案新课标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

第二节 新闻阅读

            逐点突破——掌握新闻类的七个常考点

 

[学生用书P194]

一、分析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夺冠后搂过脑瘫的哥哥

——索契冬奥会上演最感人的一幕

在昨天的冬奥会自由式滑雪赛场上,上演了开赛迄今最令人感动的一幕。

来自加拿大的阿莱克斯·比洛多在成功卫冕了自由式滑雪金牌后,第一时间将站在场边的哥哥弗里德里克一把抱过,将自己的金牌戴在他的脖子上,和他一起分享。

弗里德里克在很小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脑瘫,医生说他12岁后就无法行走了,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助,如今已经27岁的弗里德里克依旧站在了索契冬奥会的赛场边,一门心思为自己的弟弟加油。

“过去的四年中,他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想要偷懒的时候鼓励我,过去的四年中他从未离开过。

在他的眼中我能看到骄傲和自豪,这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

我要他明白,我的梦想其实也是他的梦想。

”在采访时,比洛多坦言哥哥才是每天激励他不断进步的终极动力。

比洛多成了冬奥会历史上首位在该项目实现卫冕的运动员,四年前的温哥华冬奥会上,比洛多和哥哥兄弟情深的场面就曾上演过一次。

接下来,不过26岁的加拿大小伙已经做好了退役后的准备,他希望能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自己的会计工作中,并且用更多时间来陪陪自己的哥哥和女朋友。

1.在这段文字中,记者用较多的文字再现了冬奥会赛场外的场景,为什么这样写?

【我的理解】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新闻背景的分析。

新闻背景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从新闻发生的原因、新闻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答案:

这样写增加了新闻的纵深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事情的真相,深刻理解他们获奖后的激动心情,突出他们的兄弟之谊。

 

 新闻背景一般有哪些作用?

提示: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具体作用有:

①说明新闻事件起因;②补充情况,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③突出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④表明记者观点;⑤增强消息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分析新闻的真实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

此时,一阵紧过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

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白浪依然清晰可辨。

在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晚上8点一过,风力明显加大。

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停下来,车身就被大风刮得剧烈抖动。

海水被接近10级的大风卷集着,疯狂地“扑”上防波堤,形成一阵充斥着咸味的暴风雨。

南澳镇门朝大海的店面几乎全部大量进水,积水没过脚面。

晚上8点04分,南澳全镇停电。

(节选自《南澳:

“风眼”里经受冲击》)

2.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新闻的真实性的?

【我的理解】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新闻的真实性。

记者为了显示新闻的真实性,往往采用现场描写、对重要人物的采访和对时间、地点等具体细节的介绍、描写等方式。

在节选的这段文字里,既有现场的描写,又有具体的风力介绍,还写出了具体的地点等。

答案:

从三个方面凸显了新闻的真实性:

一是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二是根据对新闻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性,三是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

 作者一般从哪些角度入手来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的?

提示:

①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往往写出自己的行程、到达的地点;②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描写现场的情景、气氛;③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④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有对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的细节描写;⑤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运用准确、具体的数字。

 

三、赏析新闻开头的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2013年4月1日,下午三时许,台北红馆。

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捡拾雨后泛黄的落叶,扎成一束花开心地笑着。

她背后的红砖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上面是六七十年前的云南腾冲街头,一位中国老者向一个美国大兵借火点烟。

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影像播放厅里,大屏幕上播放着纪录片《寻找少校》和《发现少校》,不少台湾人静静坐着观看,有长者,有年轻人。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首度跨越海峡,在此展出。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参加了展览开幕式。

他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

“作为对中华民族抗战历史进行缅怀与致敬的此次展览,无疑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其能够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

这次展览的280余幅图片,来自中国大陆一群民间人士“把历史搬回家”的行动。

1999年,云南人文学者孙敏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图书馆退休馆员张孝仲老人那里,看到了腾冲光复之战中一位阵亡美国上校的20多张照片。

这一小批尘封60余年的照片,激起了一群人追寻中国远征军历史的热情。

这群人中有章东磐、晏欢、邓延康和牛子等,为拍摄《寻找少校》,牛子于2006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带回了190多幅云南战场的照片。

2010年他们一行又历时两个月,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了中、缅、印战区照片2300幅,复制了200多万字的原始图片说明。

这些影像资料,记录了1941到1945中、缅、印战场的状况。

2013年3月29日,“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在台北拉开序幕。

开幕酒会座无虚席。

章东磐告诉记者:

“这个影展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当年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的郝柏村强调,八年对日抗战是中华民族最悲壮最光辉的一段历史,是全中国人的光荣,有些人淡忘甚至故意淡化这段历史是不应该的。

两岸年轻的中国人要共同重视抗战历史。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也出席了开幕式。

他说,希望由这个展览,能让更多的台湾人了解抗日历史,唤起民族魂爱国心。

何亚非说,自己很渴望多与台湾同胞说说话,完成期待已久的文化之旅。

何亚非认为,这样的一个展览会启示人们,勿忘惨痛战争历史,维护世界和平。

他还强调了文化直指人心、洞穿灵魂的强大力量。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同根同源、同宗同文的海峡两岸,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近些年来,两岸之间向全方位迈进的文化交流和对话,成为一大亮点。

这次展览,无疑将有助于重构两岸共同的国家记忆。

(节选自《追寻共同的国家记忆》)

3.这篇新闻开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有何用意?

【我的理解】                                    

                                    

解析:

此题考查新闻开头的艺术,题干指明开头采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可以结合这个镜头的具体内容和新闻要表现的主题分析。

答案:

①通过现场感很强的特写描述,突显具体细节,引发读者对细节意义指向的疑问;②通过小女孩与照片的细节描述,形成现实与历史的对比,引发读者联想与探究的兴趣;③暗示六十多年前中美共同抗战的历史,以中美混血小女孩的微笑表达了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心声。

 赏析新闻开头的艺术有哪些角度?

提示:

新闻的开头,除从直接点题、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起下文、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增强艺术吸引力、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等角度思考外,还要注意:

①从表现新闻主题的角度思考,看开头的材料和新闻主题之间的关系;②从结构安排的艺术角度思考,看开头是如何引出下文的;③从受众阅读的角度思考,看是否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从语段所写的内容角度思考,看是不是概括新闻主体内容的导语。

 

四、分析新闻结尾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

“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节选自《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4.文章结尾描写了集中营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嬉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的理解】                                    

                                    

解析:

此题考查新闻结尾的特点与作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名篇,新闻的结尾处却写现在集中营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嬉戏,显示了现在人们生活的美好,从手法看是对比,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

作者描绘了一幅和平优美的景象,目的是和当年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现纳粹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沉思考。

 新闻的结尾有哪些常见方式?

作用各是什么?

提示:

结尾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常见的结尾方式有卒章见义式、展望式、补充式、含蓄蕴藉式等。

作用分别是:

①卒章见义,点明主题;②展望前景,阐明意义;③拾遗补缺,增加信息;④托物寄情,令人回味。

 

五、体会标题的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天牵舟

——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目击“神七”返回

千里之外、云天之上,一艘小小的飞船牵动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

这里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

9月28日下午,记者和航天科技人员一起,屏息凝神、严阵以待,静静守候巡天英雄从九天归来。

中央大屏幕上,一条条平滑的红色曲线标示着飞船在太空运行的轨迹;操作台前,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密切注视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测控数据……

“‘长江’三号发现目标!

”16时48分,绕地飞行45圈的“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大西洋上“远望”三号的测控弧段。

这是“神七”绕地飞行的最后一圈。

“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内的图像,清晰地出现在大屏幕的左侧:

3名航天员正从容地做着最后准备。

“‘神舟’七号,准备返回。

”第一次调姿指令穿越太空飞向“神舟”七号飞船。

那一刻,飞控大厅屏住了呼吸,辽阔天宇屏住了呼吸……

回家的时候到了!

右侧大屏幕的三维动画显示:

飞船尾部朝向飞行方向,制动点火姿态准确建立!

这是飞船返回地球最关键的一步!

此时,大厅里已有人在轻轻鼓掌。

“飞船姿态正常!

”数百台终端显示屏上,各种图形、表格、曲线的三维视景告诉人们:

航天员和飞船各项指数正常,飞行轨迹与预定轨道严丝合缝!

中央大屏幕上,一个黄色的小亮点正在划过非洲大陆、划过印度洋,直奔祖国上空而来。

……

(节选自《解放军报》)

5.文章标题有什么特色?

请作简要分析。

【我的理解】                                    

                                    

解析:

新闻的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标题要简要概括新闻的内容。

这则新闻有两个标题,正副标题搭配使用,并用富有情韵的动词,这是要分析的重点。

答案:

采用了正副标题。

正题简洁,揭示了中心事件,选用生动、富于个性的动词“牵”,让整个题目都活起来,同时具有情感性。

副标题既补充主标题,也对全文的主旨作了补充说明,同时副标题又是正文中部分内容的统领。

 1.新闻的标题有哪些常见方式?

作用各是什么?

提示:

新闻标题常见的有正题、引题、副题等。

正标题一般是对新闻重要内容的概括;引题一般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副题一般交代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题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等。

2.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从哪些角度入手?

提示:

①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②从表达新闻主题角度分析;③从对吸引读者的作用角度分析;④从对标题表达的情感角度分析;⑤从对读者获取信息的作用角度分析。

 

六、赏析新闻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抗冰抢险一线,抢险指挥部里的年味早已被战斗的硝烟驱散。

自抗冰救灾保供电的仗打响以来,指挥部的同志已经连续半个月鏖战在此。

这里,每天有几十个故障点的抢修任务要部署要落实,各条“战线”的故障抢修进展要统筹要协调。

在抗冰抢险一线,随处都能看见一队队抢险队员迎冰而上的感人身影。

抢险队员们在深山中趟着深雪,在没膝的泥浆中艰难地前进。

即使身上已经穿上了厚厚的冰衣,即使手脚已经完全麻木,他们仍夜以继日地前进,白天巡线、除冰,尽快查出故障点,防止没有受损的线路再因冰冻遭受损害。

夜晚他们在点点灯火下统计抢险所需物资,与时间争分夺秒。

在抗冰抢险一线,轻伤不下火线成为大家的共识,输电所王斌因病流血不止,但是怎么也劝不下一线。

他说:

“我是队长,如果这时我下了会寒了弟兄们的心。

”东山供电所杨永坤在抢险路上不慎摔伤,严重挫伤软组织,但才把他送回家,他又自己跑回所里请战。

他说:

“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我年轻,没事。

”还有挂伤、碰伤、拉肚子、感冒、发烧的,这一群默默奉献的勇士,他们的伤,我们甚至都不了解。

他们不向组织请假,一直坚守在抗冰的第一线。

在抗冰抢险一线。

变电站里充满了严肃的气氛,修试所变电检修人员和变电站值班人员一起维护着变电站各设备的运行。

冰凌灾害的近半个月,变电站人员共完成976次操作,无一差错。

修试所共处理缺陷9个,行程近千公里。

(节选自《鏖战最前线》)

6.点面结合是通讯常用的表现手法,试举例简析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我的理解】                                    

                                    

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新闻的表现手法。

题干已经指明“点面结合”,因此,先在文本中找到哪些地方使用了这种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从新闻的“深度和广度”角度,分析“点”的深度和生动性、“面”的广度和全面性。

答案:

如节选部分第三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前面写输电所王斌、供电所杨永坤受伤不下火线是“点”,后面写挂伤、碰伤、拉肚子、感冒、发烧的勇士坚守在抗冰抢险第一线是“面”,这样点面结合,从深度和广度上,生动而全面地刻画了抗冰抢险英雄的群像。

 从哪些角度赏析新闻的表现手法?

提示:

新闻表现手法和小说、散文大致相同,赏析新闻的表现手法,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

①对表现新闻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②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③对表现新闻深度广度方面的作用;④访谈中提问的艺术和答问的技巧等。

 

七、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辛阳何勇白天亮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

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

罗阳回家了。

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

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

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 晴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

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

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

”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褚晓文回忆说:

“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 晴 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

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

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 晴 海试日

轰鸣。

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

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

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

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

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

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 “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

”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 阴霾 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

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

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

“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

【我的理解】                                    

                                    

解析:

文章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应围绕日记这种形式对表现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的工作情形的好处展开。

答案:

①以日记的形式,便于展开顺叙,使文章条理清晰。

②突出时间的紧迫性,渲染强调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大;③回忆这一段时间中人物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于更全面地表现罗阳的精神品格,表达人们对他的追忆与缅怀。

 从哪些角度赏析新闻的构思艺术?

提示:

新闻的构思和其他文体相似,主要体现在选材组材、选用呈现方式、安排结构思路上。

赏析时,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

①选用的材料是否典型、是正面展现还是侧面烘托、是点面结合还是重点特写,有无环境、背景的映衬;②有无叙事的线索,是顺叙、倒叙还是插叙,是空间的转移还是地点的转变;③有无小标题,各段落之间是并列、层进还是对比、解证关系;④新闻采用了怎样的视角,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等等。

 

          寻找规律——新闻阅读的六个步骤

 

[学生用书P198]

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

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阅读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第一步:

看标题信息。

即通过对标题的揣摩,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第二步:

抓记叙要素。

因为无论哪种类型的新闻,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要素。

第三步:

理行文线索。

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准确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以便能“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第四步:

辨叙述方式。

消息一般都是采用“金字塔”式,通讯的叙述方式则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

  第五步:

挖中心主旨。

目的是针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

析表现手法。

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针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

【考场典题】 (2014·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

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

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