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1711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 教案 2.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教案2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与新闻)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实用类阅读中科普与新闻阅读的文本特点与高考基本题型。

2.掌握实用类阅读中科普与新闻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知识梳理:

【科普文考点解读】

科普文是解说、介绍科学技术的说明性文章。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严密的科学性、生动的文艺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就其内容看,一般是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对新兴学科的介绍、对某种规律的阐述、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说明,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

就其写作看,主要是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结构,兼以或形象生动、或通俗易懂、或亦庄亦谐的语言来展示科普知识。

【科普文规律揭示】

科普文阅读文章的选材贴近生活关注现实。

考查面广,涉及到了分析鉴赏语言、把握结构、筛选信息、分析写作手法与体裁特征、概括中心意思等考点。

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

有各考点独立命题形式,也有几个考点综合命题的形式。

对结构的考查一般包括:

①划分文章的层次。

②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

③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④鉴赏谋篇布局的特点。

对语言的考查重在语言的思想性层面的,是对诸如重点字词、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等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的分析概括;二是鉴赏语言,这个考点重在考查对语言的艺术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对科普文的语言表达技巧、修辞、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

对手法的考查常与对语言的考查结合起来体现。

这类题目的考查与文学类文本不同的就是体裁特征,考生要注意在复习中掌握科普文的体裁特点。

探究概括科普作品中心意思,则既可以是对作品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概括,也可以是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对作品反映出来某种思想倾向或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

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2016年命题特点。

【科普文技巧指导】

1.掌握科普文的特点:

(1)短小性。

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

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

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

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

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

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

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

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概括出一篇科普文章的中心意思,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科普文的语言特点,分析科普文的体裁特征等。

2.掌握科普文阅读步骤:

(1)解读标题。

文章的标题与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可以透过标题去了解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科普小品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

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是分析文章的关键。

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

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3)重读精段。

一篇文章有若干段落我们要善于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强化阅读。

(4)提取科技信息。

提取文本中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5)体会情感思想。

由于科普文章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

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

由此,阅读科普文,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3.掌握科普文常用手法:

(1)常用的说明方法:

①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

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②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

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③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

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④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

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

⑤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

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2)常用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3)常用表现手法:

①衬托:

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

②象征(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③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

突出本体的××特征。

④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

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⑤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⑥伏笔和铺垫:

作用:

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⑦照应:

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4.掌握科普文结构特点:

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

引论:

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

本论:

详细说明对象(主体部分)

结论:

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结构三模式:

横式结构、纵式结构、纵横式结构。

主体部分的具体结构形式:

并列式、承接式、对比式、层进式、总分式。

5.掌握科普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1)揣摩写作技巧类。

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思考角度:

①说明手法,②表现手法,③修辞手法。

答题模式:

手法+内容(语境和语句本身)+作用效果

(2)鉴赏语言类

①常见提问方式: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

科普文的语言也可以生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答题思路

A.如果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B.如果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第一、从记叙和描写方面考虑。

记叙的曲折生动、描写的精彩等。

第二、从穿插趣闻方面考虑。

第三、从运用的修辞方面考虑。

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品味。

第四、从语言的语体方面和句式方面考虑。

如口语的活泼、短句的干净利索。

C.如果要赏析科普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简明,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第一、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方面考虑。

高考选入的文章在介绍科技成果时,或展望推广应用后的情景,或预示向纵深发展的前景,因而较多地运用“如果”“假如”“可能”“将会”等预测性词语,有时也会运用“基本”“根本”“重要”“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这些都是分析语言的准确性需要关注的。

第二、从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毫无歧义方面考虑。

第三、从所引用事实确凿、数字的具体方面考虑。

③答题模板

明确(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还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还是“分析语言的准确平实”)+结合文中例子分析。

(3)段落作用类:

①知识储备(段落的作用)

篇首:

统领全文,揭示题目,引出说明对象等

篇中: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等

篇尾:

照应开头,深化主题,卒章显志等

②思考角度

内容上、结构上、

③答题模式

内容上(段落内容,抓关键句)

形式上(有针对性地明确不同段落作用)

(4)思想主题类:

①思考角度:

找到对应的区域——对相应的区域划分层次——画出关键句——提取要点,分点作答。

用三个词语概括即:

定位+提取+整合

③答题模式:

提取要点,分点作答

【新闻类考点解读】

新闻阅读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富有时代特征和时代表现力,着重新闻人物、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

但作为考场文本,其时效性已基本不能体现,所选文本可能是近段发表的新闻报道,也可能是“旧闻”。

从命题的角度考虑,现场新闻和实录新闻似乎比较适合选作考试文本。

设题角度主要集中在结构、语句理解、信息筛选、中心概括和技巧分析等五方面,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①对新闻常识的考查,如考新闻要素等。

②对文章中重要句子及词语的含义考查。

③对文章整体或段落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④对新闻主题、人物形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理解。

⑤对新闻材料运用作用的分析。

⑥对新闻社会意义的理解和评价,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实用效果的探究等等。

【新闻类规律揭示】

概括高考情况来看,新闻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主客观题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都是主观题,一般四个题,分值15—20分。

命题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地域特色,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理解反映时代风貌的事件,感悟社会发展变化和进步。

从选材来看,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

新闻的考查侧重于考查:

①新闻从什么角度切入事实;②主体部分选择了怎样的典型事件进行报道;③在事件叙述中抓拍到哪些典型细节;④叙述描写之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⑤为了凸现新闻价值,切入了哪些新闻背景材料,它们与主体事实之间是什么关系。

从命题思路来看,呈现出侧重整体阅读和重视阅读基本技能考查的态势与趋向。

【新闻类技巧指导】

1.新闻类文本阅读方法:

(1)查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通过揣摩题意,把握文体特征,辨别记叙对象,即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消息还是通迅。

(2)抓准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理清新闻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六个要素,以及主要内容,形成思维背景。

(3)寻找行文线索,理清段落层次。

领悟新闻的脉络顺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为概括中心意思做准备。

(4)辨别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辨析文本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采用“倒金字塔”式,而通迅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

(5)把握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针对考纲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考点,理解文本的意义。

(6)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一般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尤其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2.答题技巧:

(1)把握题干要求,把握答题要点。

研究文本的深层意蕴,注意题干的重点指向和相关提示语,准确理解阅读答题的已知条件和设题要求,内容与语言要求,字数限制。

这是答好阅读题的基础。

(2)答案忠于原文。

注意词在句中,句在段中,段在篇中,答案寓于原文之中,这是解答新闻阅读题的基本原则,绝大部分题目答案在文章中都有迹可寻,因此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

即使找不出原词句组织答案,也要追寻文章思路,应当牢记原文中的一切信息都是答题的已知条件,保证答案准确。

(3)注意答题事项:

①要从正面直接解答,做到观点鲜明,答案确切,不用描写或比喻等表达含蓄的语句。

②综合分析要有理有据,先提出观点,然后引用文本语句解释,禁止只有抽象观点,没有分解释。

③答案必须完整,逻辑性强,不要遗漏项目,要点要尽量分条概括陈述,看分值答问题,提高题目的得分率。

④合理安排答题时间,看分值定时间,一般用20分钟左右即可,累计阅读文本的时间与作答时间基本相同,即各10分钟左右。

3.掌握各种题型及答题思路: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信息是指最具价值的动态事件,进一步把握文本中的基本人物或事件。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它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内容。

①审清题意,确定范围。

②借助标志,抓住关键。

③认真比较,去伪存真。

④归纳综合,重组输出。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①从形式上分析,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常常以时间、空间、清静、逻辑等顺序来安排层次,要注意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注意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②从内容上分析,可以根据段意、句意归类;要特别注意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文章的中心句、提携句、过渡句和收束句的作用,根据它们很容易地弄清某些层次的开头与结尾的起止。

总之,阅读新闻要弄清报道了什么人(事),该人(事)有什么特点,社会该如何评价该人(事),也可以通过研究标题与首尾段,概括段落大意,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进行归纳与综合等等。

(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设题基本模式为:

提出该文体某特征的分析要求,有何特点;分析这种特征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注重平时对文体知识的积累、归纳与掌握,还结合文本认真思考,灵活作答。

(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答这类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①准确判断,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即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主次颠倒,更不能主观臆断。

②独立思考。

参照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及生活积累,形成有个性色彩的评价,但不能离开个人的情感与感知。

③尊重公德,尊重事实。

评价允许有个性色彩,但绝不是单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随意褒贬,必须充分认知文本内容,并以尊重公德和事实为前提。

④拓展思路,追求深刻。

可以联系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结合文本的观点倾向、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现实主义的动态评价,才能更有深度。

(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这类题型常常采用小论文的方式拟题,解答要注意以下环节:

①正确解读文本,辨清立场态度。

一篇新闻包含作者的立场态度有相近的,也有相反的,文本价值也受这两方面的影响。

②联系社会现实,进行立体考察。

既要看到新闻的正面作用,也要看到它的负面效应,甚至是将来的潜在价值,必须把文本当时的环境中考察、判断和衡量。

③提出独到观点,做出规范阐述。

获得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还必须进行提炼整合,提出自己的观点,整理分析,做到主在前,次在后,条理清晰。

(6)对文本的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把握某种特色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对这种表现的合理原因作出推断。

与同类文本比较,判断这样表现的价值所在,进而抓住文本的本质特色。

解答时要从以下三个环节考虑:

①选定目标,在统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这个对象或是材料的选择,主题的提炼、或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等。

②确认特色。

围绕选定的目标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使人信服。

③深度思考,一方面要把握文本的某些特色与文本的其它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其次是看到它的不足,解此类题应结合文本的特征及作者做要达到的目的做出思考判断。

(7)探究: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高考多采用阐述题或论述题的形式,解答时要善于捕捉主要材料,科学分析提炼概括,准确个性化解读。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探究的角度和层次一般包括:

a.时代与社会背景;b.作者的写作动机;c.文本的思想意义;e.文本的表达方式;f.文本的提示资料与隐含意义等。

这类题多以阐述题与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解答时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立足文本,把握文本的整体内涵。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主要有三种题型:

评析类、辨析类、质疑类。

解答方式比较灵活,但要论述严密,语句通顺,合情合理。

【真题导航】

★考点一:

科普文阅读

(2015·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

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

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

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

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

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

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

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

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

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

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

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

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

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

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

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

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

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

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

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

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

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

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

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

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

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

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

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

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

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

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

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

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

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

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

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

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

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句子的语言特色。

考查形式为主观简答题,要求简析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本题首先把种子的发芽行为比作了人类的分娩,形象贴切;然后把种子合适的发芽条件说成是种子的主动选择,生动形象。

【答案】①运用拟人修辞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种子能自主地寻找发芽的时机的特点表达得准确而又生动形象,体现了科普类文章的科学严谨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

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

★考点二:

新闻阅读

(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5分)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

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

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

“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