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6894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学法指导

1.新文化运动:

事件内容方法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三提倡三反对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冲击了——受到洗礼——创造条件

2.整合教材。

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比较

(1)共同点:

①从性质上看,前后两个时期都带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性质;

②从领导者方面来看,前后两个时期有些领导者是相同的;

③从形式上看,两个时期都是通过着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同时都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

④从作用来看,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2)不同点:

①从性质上看,前期属于纯粹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则带有大部分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性质。

②从领导者上看,前期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来倡导,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后期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继续领导,但已经转化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加入了一批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毛泽东等。

③从内容上看,前期主要是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从阵营上看,前期表现的较为一致;后期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引起了一些争论,尤其是问题与主义之争,使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

⑤从范围上看,前期主要局限于局部地区、少数知识分子;后期则进一步扩大了区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运动当中来,且马克思主义还与工农运动结合起来。

⑥从作用上看:

前期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一定的社会启蒙作用;后期影响深远,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

2.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新课标第一网

(1)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2)内容:

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提倡三反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3)特点:

①与当时关系到中华民族之生死存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借以开拓前进的契机和力量。

②在文化选择上,敢于面向世界,在破旧和开放中锐意立新。

③以“科学”与“民主”作为旗帜,使当时那场异常复杂的文化运动有了相对统一的走向。

④抓住了要害,对当时作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之主要惰性精神力量的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空前彻底的批判。

(4)进步性: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④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⑤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局限性:

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而当时的文学革命,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②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③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比如钱玄同为了反孔而主张“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3.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

①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①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②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2)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②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这不仅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加速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

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C.经济组织D.教育制度

答案:

A。

辨析:

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可以知道有关的时间和刊物,刊物是《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所以可以判断作者“求变”主要针对思想观念。

故答案为A。

例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发表文章,认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是“保护政治之偶像”。

其本质目的在于说明()

A.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B.孔子是历代专制统治的标志

C.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是“吃人”的历史D.孔子提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答案:

A。

辨析:

新文化运动将反封建斗争指向孔子的“礼教”,其本质目的在于批判和动摇封建统治的思想理论基础,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故答案为A。

例三:

以下着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

   答案:

A

辨析:

新文化运动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故答案为A。

例四:

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B.彻底完成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

D。

辨析:

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是推翻清朝统治和中国2000多年的专制制度,主要是属于政治革命,而新文化运动则在主要是一场思想领域的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传播了民主、科学的新思想;另外,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传播新思想,对旧制度的批判不彻底,它的这个缺失由新文化运动来弥补了。

故答案为D。

例五:

毛泽东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

”这里毛泽东指的是()

A.一味崇拜西方文化,抹煞传统文化B.脱离了当时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C.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否定马克思主义D.没有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答案:

A。

辨析:

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偏颇。

故答案为A。

五、体验高考

例一:

(2008年广东文基24)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答案:

B.

辨析: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激进民主主义者希望通过在思想领域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唤醒民众,维护共和。

材料中“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就充分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健将希望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故答案为B。

例二:

(2009上海历史卷,20)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B、《少年中国》C、《青年杂志》D、《每周评论》

答案:

C

辨析:

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文章应该是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

故答案为C。

例三:

(2009广东历史卷,8)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答案:

A

辨析:

B、C、D三项的思想都未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学说。

1929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其立场已经右转,因此他们视觉下所说的“过火”的思想指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

故答案为A。

例四:

(2009宁夏辽宁文综,3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答案:

A

辨析:

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故答案为A。

例五:

(2009浙江文综卷,19)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作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答案:

C

辨析:

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

故答案为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