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7189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56 大小:18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6页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6页
亲,该文档总共1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docx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中国人不可不知的66条为人处世之道txt

·序言

智慧做人机巧做事憨氏

【内容简介】:

  本书不讨论道德问题,也不研究哲学问题,我们探讨的是很普遍的社会问题——人在社会生活中得以生存、发展、成功的智慧和技巧,更具体地说,是一个人做人、办事、说话、处世的城府和计谋。

  自古至今,计谋用之于小人,称为诡计、奸诈;计谋用之于君子,称为良谋、韬略。

人人都有计谋,人人会用计谋,但有人把计谋用得不露痕迹、天衣无缝、变幻莫测,玩弄敌人于股掌之间,化解矛盾、困境、危难于帷幄之中,被人们赞叹为一代高人、千古谋士;也有人把计谋耍得阴阳怪气、漏洞百出,落得个马失前蹄,人仰马翻,被人们痛斥为卑鄙小人。

  其实,用不用计谋,计谋用得成不成功,都与道德无关。

道德检验的只是个人运用计谋的动机和目的。

计谋无罪,计谋有理。

  因此,有计谋尽管去用。

21世纪是一个智者通赢的世纪,在这样一个矛盾、虚伪、充满诡诈和陷阱的社会里,你是怨忿、失意、忧虑,继续做个不讲计谋的人,还是反思、内省、检讨自己,乐观地接受现实,发心悟“道”,做一个讲计谋的人呢?

选择权在你手中。

我们只再重复一句:

计谋,本来就与道德无关。

序言

做人要有心机

本书不讨论道德问题,也不研究哲学问题,我们探讨的是很普遍的社会问题———人在社会生活中得以生存、发展、成功的手段和技巧,更具体地说,是一个人做人、办事、说话、处世的心机、城府和计谋。

但是,我们不得不从古老的哲学故事说起。

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赤脚敞衫,来到市场上。

突然,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问道:

“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道:

“忠诚老实,不欺骗人。

这就是公认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问:

“您说道德是不能欺骗人的,但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士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能说不道德吗?

那人答: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问:

“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险恶。

为了鼓舞士气,将领们欺骗士兵说:

‘我们的援军就要到了,大家奋力突围’。

结果成功了。

这种欺骗能说不道德吗?

那人答:

“那是出于无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能这样。

苏格拉底又问: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

‘这不是药,是一种十分好吃的东西。

’请问这也是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

“这种善意的欺骗行为是道德的。

苏格拉底再问:

“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是道德的,也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

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呢?

你告诉我吧。

那人只好说:

“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

苏格拉底高兴地说:

“您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道德就是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明白了一个长期以来的困惑问题,我衷心地谢谢您。

这里我们也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

心机,本来就与道德无关。

然而,自古至今,心机用之于小人,称为诡计、奸诈;心机用之于君子,称为良谋、韬略。

人人都有心机,都会用心机,但有人把心机用得不露痕迹、天衣无缝、变化莫测,玩弄敌手于掌股之间,化解矛盾、困境、危难于帷幄之中,被人们赞叹为一代高人、千古谋士;又有人把心机耍得阴阳怪气、漏洞百出,落得个马失前踢,人仰马翻,被人们痛斥为卑鄙小人。

其实,用不用心机,心机用得成不成功,都与道德无关。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

道德检验的只是各人用心机的动机和目的,心机无罪,心计有理。

因此,有心机尽管去用。

21世纪是一个智者通赢的世纪,在这样一个矛盾、虚伪、充满诡诈和陷阱的社会里,你是怨忿、失意、忧虑,继续做个没有心眼的人呢,还是反思、内省、检讨自己,乐观地接受现实,发心悟“道”,做一个有心机的人呢?

选择权在你手中。

我们只再重复一句:

心机、计谋略真的与道德无关。

·第1章人本有心,心变为计

第一章人本有心,心变为计

爱默生曾写道:

“人生是个双面舞台,扮演英雄的人,总是费尽心机地将自己小人的那一面遮掩起来。

”的确,在这个“充满诡诈和陷阱”的人性丛林里,一个人越有心机,他就越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从而走向成功。

因此,我们要坦然地面对现实,做一个有心机的人。

1.人性的弱点

所谓心机,就是人心的随机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生存、防御、攻击的本能反应,是人的本性。

然而,社会生活中,人们偏偏要将心机与道德伦理、政策法律、人情事故等扯上关系,使得本难琢磨的“心”更加复杂玄虚、善恶难辨。

但我们要牢记一点:

人性有崇高的一面,也难免有卑劣的一面。

世上只要有人,就会有故事,有故事就必然能反映出人心的轨迹。

西晋时有个周处,今江苏人,孔武有力,是块材料。

只因父亲死得早,没人管教,变成“州里患之”的大流氓。

有一老者叹息地方上有三害,周处慨然答应为父老除害。

老者告诉他第一害是西山有只猛虎,经常下山吃人。

周处上山把那只虎杀了。

老者又告诉他第二害是附近水中有蛟,常把往来的船只弄翻。

他又入水把蛟斩了。

他问第三害是什么,老者本来不敢讲出来,但见他杀虎斩蛟,不像无可救药的恶人,这才壮了胆子说:

“第三害就是你啊!

”周处经此当头棒喝,幡然悔悟。

有人说这老者是个神仙,特来点化周处。

如果这话不可信,如果老者是当地居民,岂不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简直可以说是他除了三害。

史学家竟然忘了打听一下他的名字。

也许说故事的人为求动听,故意把他说成倏然一现的神龙。

周处的父亲本是有名的读书人,虽然死得早,也给周处留下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周处知道怎么做。

他去拜名学者陆云为师,用功读书,后来入了仕途,做过武官也做过文官。

周处的故事写进教科书,编成广播剧,拍了电影,可说家喻户晓,可是大家所喻所晓到此为止,说故事的人只说了个上半截。

他们把下半截故事故意藏起来。

原来周处在晋朝做到御史中丞。

他为官忠直,把除三害的精神拿到朝廷上来,不懂除山中虎易,而除朝中害难。

于是得罪了权贵。

有一年,边境叛乱,朝廷派梁王司马彤平乱,司马彤点名要周处参战。

有人知道司马彤居心不良,劝周处别去,可是周处认为国家需要用人,他不能逃避责任。

唉,到了战场上,司马彤下手报复。

他把周处派到一个绝地,不予援助,结果周处力战而死,全军覆没。

周处不避权贵,帮助司马氏保卫天下,可是司马家的人不这样想。

为了害死一个忠良,情愿打一次败仗,动摇士气民心,不惜血本。

至于覆没的五千步卒,谁无父母,谁无兄弟,谁无尘世的贪恋,谁无生存的权利?

他们纳粮当兵,敬畏官吏,何负于晋?

司马家的人就更不会这样想了。

这后半截故事,大家同心协力把它掩埋起来。

有一年,某制片人想拍“除三害”,许多人表示有点意见,说周处的一生可以拍成一部深刻的悲剧,建议本片一直拍到周处战死。

但制片人断然说:

“这样的电影我们不拍。

”那时他懂,我们不懂。

现在我们懂,你懂不懂?

我们还有一个故事,是人性的证明———一个司空见惯的公式。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打进中国,攻城略地,奸淫烧杀。

日军走后,那“被污辱被损害的”少妇,跪在公公婆婆丈夫面前听候处置。

婆婆手里拿着擀面杖,声嘶力竭地责骂:

“为什么会是你呢?

为什么不是别人呢?

”挥动擀面杖就打。

丈夫手里拿着鞭子,血管粗了一倍:

“全村的女人都平安,你为什么偏偏出事呢?

你为什么偏偏出事呢!

”扬起鞭子就抽。

最后,公公吐一口痰,站起来,指着媳妇:

“你该死!

你去死吧!

半夜,那媳妇投了河。

公公、婆婆和丈夫,都觉得他们维持了本族本村的道德水准,可以顶天立地做人了。

现在,那摆书摊的老汉也就得到这样的批评:

“你老兄做人太失败了,好不容易有个值得交往的朋友,竟不能把关系维持下去!

人间事往往如此,人心、本性古今如此!

2.防人之心不可无

爱默生说:

“成功者并非比失败者有脑筋,只不过他们比失败者多了一点心计。

兵法云:

“兵者,诡道也。

”所以,自古就有“兵不厌诈”之说。

世上有些竞争是不择手段的竞争。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句话: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早在战国时期,便有这样的血的教训。

楚王的妃子郑袖长得美貌,又聪慧机敏,楚王十分宠爱。

后来魏王又赠送楚王一位美女,既年轻漂亮,又活泼热情,把楚王给迷住了。

郑袖自己眼见一天天失宠,心里非常忌妒,但表面上却装得若无其事,不但没有一点怨言,还百般讨好这位新妃。

新妃喜欢穿什么衣服,希望用什么东西,郑袖都叫人给她送去;她住处的陈设要怎么布置,郑袖也叫人侍候得顺心如意。

可以说处处做到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郑袖在楚王面前还经常对新妃表示赞美。

这位新妃没想到遇上这样好心的一个老大姐,从心眼里对郑袖表示感激,相互来往十分密切,彼此不分,无话不谈。

楚怀王见郑袖和这位新妃相处得这么和美,心里非常高兴,对郑袖说:

“你们女人多半凭着自己的美貌和聪明赢得男人的喜欢,而且差不多都有强烈的忌妒心。

我看你就不是这样,你能理解我,你知道我喜欢这位新人,就比孝子侍奉父母,忠臣侍奉君王还尽心尽力。

郑袖听了楚王这番话,相信他绝不会怀疑自己对新妃有什么坏心眼了,不由得为自己的作为感到高兴。

一次,郑袖和新妃闲谈的时候,流露说:

“大王经常在我面前夸奖你,说你能歌善舞,活泼热情,又温柔体贴,只有一点,大王嫌你的鼻子稍矮了点儿。

新妃听了,有些不安,摸了摸鼻子,问郑袖说:

“您看这有什么办法吗?

郑袖就等她问这句话,可还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说: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你以后见到大王时,用手帕把鼻尖轻轻遮一下不就好了吗!

新妃以为郑袖给她出了个好主意,以后只要见到楚王来就把鼻子遮起来。

楚王开始没注意,后来看她每次都这样就感到很奇怪,又不好直接问,就问郑袖:

“新妃近来每次见到我时,为什么总把鼻子遮起来?

”郑袖勉强回答:

“我听她说过,好像……”她故意看了看楚王,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楚王觉察到这里有什么隐情,就追问说:

“你说吧。

你和我做了这么多年夫妻,还有什么不好说的,即使有什么事,我也不怪罪你。

郑袖故意装出胆怯的样子,低声说:

“她说过不愿闻到你身上有一种恶心味!

楚王一听火冒三丈,怒冲冲地说:

“什么?

我是国王,敢说我身上有恶心味!

岂有此理。

传我的话,立即把那个小贱人的鼻子给我割下来!

就这样,郑袖把新妃的面容给毁掉了。

情敌没有了,郑袖又取得了楚王的独宠。

新妃错了,错在什么地方?

错就错在没有把对手当成“敌人”。

也就是心里不设防。

为什么不设防,因为她觉得她没有得罪郑袖,郑袖不可能陷害她。

其实这更错误,因为对于女人来说,新妃的美貌首先就得罪了郑袖。

更何况郑袖因她而失宠,已经把她当成了真正的敌人,而不是对手。

所以,一旦得势,郑袖是非杀新妃不可的。

实际上,这种事情现在也有。

1968年春天,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改革派领导人杜布切克接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改组了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通过了一个充满改革新思想的《行动纲领》。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一改革不仅激怒了前苏联领导集团,也使东欧各国惶恐不安。

可是,当8月3日在捷克斯洛伐克达成的华约六国协议公布之后,人们普遍松了一口气。

因为,前苏联在协议中承诺了不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

一时间布拉格市民产生了种种乐观情绪。

8月20日夜晚,一架前苏联民航客机出现在捷克上空,在盘旋了几圈之后,向布拉格机场发出紧急信号,声称飞机发生机械故障,要求紧急降落。

机场负责人按国际惯例,同意了它的要求。

当飞机在机场跑道停稳后,上百名全副武装的前苏军突击队员冲出舱门,迅速占领了机场塔楼,并指挥随后而来的苏军大型运输机降落。

当一辆辆坦克、装甲车从飞机上开下来,驶向市区时,人们这才明白前苏联的真正用义。

原来前苏联用了一招缓兵之计,诱使捷克斯洛伐克放松了戒备心理。

待到时机成熟了之后,又来了个暗夜偷袭,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其实这也是心里不设防造成的恶果。

假如我们时时都把对手当成一个假定的敌人来对待,那么类似于楚王新妃及捷克的结局可能就不是这样。

所以,作为人,尤其是有志于成功的人,在对待竞争对手的问题上一定要掌握好尺度,把握好分寸。

3.要追求理想,但也要兼顾现实

只有完美的愿望,没有完美的现实。

你应该学会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许多不完美现象,坦然地、快乐地接受这种不完美的现实,然后去适应社会,改变自己。

“变”,是生存的智慧。

理想和现实绝对是有差距的,理想不管有多完美,一旦碰到了现实生活,再完美的理想也必须适度地妥协,否则,到最后便会一事无成。

有一个老人,身上背着一个破旧不堪的包袱,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脚下的鞋子因为长途跋涉而破了好几个洞。

这个老人的外表虽然很狼狈,但眼睛却是炯炯有神,总是仔细而且专注地观察着来往的行人。

这个老人立刻引起当地人的好奇,有个年轻人终于忍不住地问老人说:

“请问,您在寻找什么呢?

老人叹了口气,缓缓地回答道:

“我从你这个年纪开始,就发誓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然后娶她为妻。

于是,我从自己的家乡开始寻找,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可是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

“你找了那么多年,难道还找不到一个完美的女人吗?

会不会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女人存在呢?

”年轻人听完老人的叙述后,认真地问道。

老人斩钉截铁地回答说: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女人存在!

我在30年前就曾经找到过。

“那么,您为什么不娶她为妻呢?

”年轻人继续问。

老人叹了口气,悲伤地回答:

“当时,我立刻就向她求婚了,但是她却不肯嫁给我。

“为什么呢?

“因为,她也在寻找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

十全十美的人只会出现在小说或电视里,而不会存在于真实的生活中。

因此,与其找一个完美的伴侣,还不如寻找一个能够包容自己缺点的伴侣,只要能够互相包容、理解,那么他(她)是不是完美就不重要了。

春秋末年,各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

孔子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极力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恢复过去周朝的礼制。

他认为统治者只要用“仁义”来感化百姓,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恢复礼制,天下才会安宁。

为此,他曾周游列国,向各诸侯国国君“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希望他们采纳。

遗憾的是,他的政治主张并不像他的教学见解那样受人敬佩和欢迎,因而到处碰壁。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准备到卫国去游说,学生颜回便去问鲁国一个名叫太师金的官吏:

“我的老师孔子到处游说,劝谏别人接受他的主张,可是却到处碰壁。

这次去卫国,你看情况会怎样?

太师金摇头说:

“我看结果还是不行。

现在战乱四起,各国国君为了争夺地盘都忙着打仗,对你老师的‘仁义道德’非常反感,谁会去听不合时宜的说教呢?

先前蔡、陈两国之行就是如此。

这次他到卫国去游说,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太师金又举例作进一步解释:

“船是水里最好的运输工具,车是陆地上最好的运输工具,但是硬要把船弄到陆地上来运货,就是白费力气,一点用也没有。

你的老师要去卫国游说,好比是把船弄到陆地上去运货一样,结果不但劳而无功,还可能会招灾惹祸。

你们不要忘了去陈国的教训,那时你们到陈国时不是就没人理睬,而且7天都张罗不到饭吃吗?

颜回回忆起那次去陈国的情景,不禁有些担心。

他回去把此事告诉老师孔子,孔子也深有感触,但是他还是决定去卫国。

结果,依然是碰壁而归。

虽然孔子所推行的仁义正道,是为人民着想的政治主张,但是事与愿违的是,当时的诸侯个个利益薰心,只见眼前的私利。

每一个诸侯都希望成就自己的霸业,当然不可能听得进去孔子所说的方法,将权力交还给周天子,恢复旧礼制。

在这种情况下,陈、蔡两国会视孔子所言为剥夺自己利益的蛊惑之言,对待他相当不礼貌,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太师金看透了诸侯们的野心,才会劝颜回不必再白费力气。

尽管孔子不轻易放弃,认为只要有机会,就算成效不彰也要碰碰运气,但是结局早在太师金的预料之中。

很多人之所以会在残酷的社会中一再失败,原因就像太师金所说的“硬要把河里的船弄到陆地上来运货”,老是做着这种食古不化的蠢事,会成功才怪!

人当然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但是在实现愿望的时候,既要讲究方法,也要懂得灵活变通,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否则,就会沦为食古不化的失败者,成为众人讥笑的对象。

4.才多识浅,必有后患

现实社会是一本复杂深奥的书,读不懂这本书,即使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无用武之地。

如果你周围小人多或者你树敌太多,才华反而会使你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人是一种具有多面性且不断变异的动物,复杂到即使经过几千年的进化,或是几万年、几十万年的演绎,人对于自身本性的了解,仍然相当片面,更谈不上准确掌握。

举例来说,一个人即使拥有多方面的才能,也仍有多方面的缺陷;就算拥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也会对其他某些专业知识知识一无所知。

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却仍轻易地被某种可笑的风潮所鼓动,甚至被知识不多的市井无赖所诈财骗色。

这样的现象,呈现的是人的片面性与有限性,这也正是人必须谨慎与谦虚的原因。

以下是著名隐士孙登论断嵇康“才多识浅,必有后患”的故事。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继阮籍之后被司马昭以明为学生、暗为间谍的身份,派往监视隐士孙登的一举一动。

嵇康跟了孙登3年,孙登的态度一直都很冷淡。

直到自己要离开的时候,嵇康才苦苦哀求孙登谈谈对他的看法。

孙登勉为其难地对他说:

“你懂得吗?

火燃烧之后会产生亮光,如果不懂得去利用亮光,火就没有什么价值;人也一样,如果有才华,却不会运用才华,那也没什么用。

火要持续发光,必须要不断添加木柴;而人的才华,则有赖对世事的了解才能保全。

可惜的是,你空有才华,却对世事无知、见识浅显,在这乱世之中,恐怕很难全身而退。

后来,孙登所预言的事终于发生了,嵇康在吕安之难中被司马氏政权集团处死。

据说,嵇康在临死之前,对于当初没把孙登的话放在心上,感到相当惭愧与后悔。

才华与见识是不同的东西。

才华或许可以解释为具有某种专业知识,而见识则是指对世事人情的深入了解。

才华与见识两者兼具,当然是一件好事,同时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在孙登眼里,嵇康自认一身才华,不过是会写一些风花雪月、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东西,对世事的洞察、人情世故的体会,都相当肤浅、幼稚,因此即使享有盛名,也是徒有虚名。

嵇康身处诡诈的政治环境之中,因为有才华而得到盛名,然而见识不足,反而让他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三国时代,曹操手下有位聪明过人的谋士叫杨修。

有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之时却久攻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

某天晚上,杨修忽然听曹操在营帐外踱步,嘴里说道:

“鸡肋,鸡肋!

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这座城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心里想要退兵,便对士兵们说:

“快准备拔营吧,丞相打算退兵了。

就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景,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聪颖,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才智,于是,藉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他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

曹操见状便问他说:

“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

杨彪叹气说:

“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舐犊一样的爱子之心!

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禁内疚不已。

人往往只有小聪明,而欠缺大智慧,杨修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炫耀自己的小聪明,却忽略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杨彪痛失爱子,内心的伤痛不可言喻,让曹操也不禁内疚,后悔自己的冲动行事,但是,杨修为什么会惹上杀身之祸呢?

原因是不是在于“才多识浅”呢?

曹操爱才,世人所知,但曹操也妒才,容不下“聪明过头”的人。

杨修聪明过人,善用计谋,然而他太过锋芒毕露,屡屡看破曹操的心思,难免会引来曹操的猜忌与怀疑,惨遭杀身之祸。

出名靠才华,避祸靠见识。

否则,难免陷入因火而红,却反被火灭的结局。

5.藐视权贵,自己吃亏

常言道:

“好活计不如好脾气”,这话确有道理。

可是生活中却总有一些人改不了自己的“坏”脾气,过于耿直,轻视他人,藐视权贵,图一时之痛快,隐无形之祸患。

所以自古以来有很多人因为自己豪放耿直的个性而身败名裂。

人是分等级的,尽管等级不等于才干。

所以,智者一般都既佩服才干,也承认等级的存在,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所作为。

但是世上偏偏有一种人,他们生性耿直、高傲,对平民百姓一个也不得罪,相反,越是有钱有势的越是充耳不闻,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便是如此。

李白,西凉武昭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西川绵州人。

他母亲因梦见长庚入怀而生他,所以,取了这么一个名字。

李白自称青莲居士。

一生好酒,不求仕进,志欲遨游四海,看尽天下名山,尝遍天下美酒。

先登峨嵋山,再居云梦译,最后又隐居在徂徕山竹溪一带,与孔巢父等6人朝夕饮酒,一时被称为“竹溪六隐”。

有人说湖州乌程酒特别好喝,他便不远千里来到湖州。

在酒铺中,开怀畅饮,旁若无人。

适逢迦叶司马经过这里,听见店中狂歌之声,便派人去问他是谁,李白以诗作答说:

青莲居士嫡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永是后身。

迦叶司马听了大惊,忙上前问他说:

“你莫非就是蜀中李谪仙吗?

久仰!

久仰!

”于是留他在这里饮酒10天,并送了他一份厚礼。

分别之际,迦叶司马对他说:

“以青莲高才,取青紫如拾芥,何不去长安应举?

”李白说:

“如今朝政混乱,公道全无,朝中有人者登高第,送礼行贿者获科名。

除此之外,即便有孔、孟之贤,晁、董之才,也无法求取功名,我之所以留恋诗酒,是为了避免受考官的气!

”迦叶司马说:

“虽是这样,但足下谁人不知,一到长安,必有人举荐和提拔。

”李白信了他的话,便出游长安。

一天,李白到紫极宫游玩,遇到了翰林学士贺知章,于是通名道姓,原来彼此都相慕已久。

贺知章当下邀请李白到酒店中,解下金貂,当了一些酒,一起欢饮,直到深夜;后又留李白居住家中,结为兄弟。

第二天,李白便把行李搬到贺家,每日谈诗饮酒,宾主甚是融洽。

这样过了数月,眼看试期临近,贺知章说:

“今年南省试官,是杨贵妃的兄弟太师杨国忠;监视官是太尉高力士。

这二人都非常贪财,一般人没有金钱买通他们,即使你有冲天学问,也没有面见天子的机会。

但这二人与我都有些交情,我写一封信去预先嘱托,或许他们会给我一点情面。

”李白虽然才高气傲,到了这个时候,自然只有同意,何况又是贺知章的一片好意,不好相违。

当下贺知章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呈杨国忠和高力士。

杨、高二人看后不信,冷笑说:

“贺内翰受了李白的金银,却写封空信到我这里讨人情,没那么便宜。

到时候如有李白名字,不管好坏,一概落第。

”一片好心,没想到起了反作用。

因此,开考这一天李白虽才思有余,一挥而就,第一个交了答卷。

但杨国忠说到做到,他见卷子上写着“李白”二字,看也不看内容,秃笔一挥,抹了几下说:

“这样的书生,只配给我磨墨。

”高力士也说:

“磨墨都不配,只配给我穿袜脱靴。

”并喝令手下把李白推了出去。

士可杀不可辱,李白无辜被羞辱,一时怨气冲天,回到贺知章家中,冲天发誓说:

“有朝一日,我若得志,定叫杨国忠磨墨,高力士给我脱靴。

真是上天有眼,第二年这机会便来了。

那一年某藩国派一使节来唐朝递交国书,那上面全是些鸟兽图形似的文字,杨国忠等满朝文武官员,无一人能辨认,气得唐玄宗大发雷霆:

“你们这些无用之辈,竟无一饱学之士。

限3日之内,若无人认得,文武官员一律‘停薪’。

6日无人认得,一概‘下岗’。

9日无人认得,统统问罪。

”文武百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有人推荐了李白。

李白从容不迫地走上金殿,接过藩书一看,哈哈大笑起来:

“这有什么难认的呢?

这上面是说,藩国要大唐割让高丽176城,否则就要起兵伐唐。

”唐玄宗听了一跳,急问文武百官有何良策?

群臣个个呆若木鸡。

唐玄宗坐立不安,便问李白,李白说:

“这有何难,明日我面答藩书,令藩国拱手来降。

”唐玄宗大喜,当即拜李白为翰林学士,并赐宴于宫。

次日,唐玄宗宣李白上殿。

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在左右两班文武官员之首,便对唐玄宗说:

“去年微臣应试,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走,今见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