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434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后作业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方案1:

部分习题来自《点拨》

积累与运用

1.下列选项中每组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模样/摹本   抽噎/呜咽

B.儒家/孺子牛 埋藏/埋怨

C.汲取/及时 彷徨/磅礴

D.粗糙/藻饰 渎职/舐犊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不知所措 读书废时 纵观统筹

B.一帆风顺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C.独到见解 咬文嚼字 豁然惯通

D.仔细揣摩 明辩是非 高谈阔论

3.〈毕节〉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C.人生在世,最高价值的欣赏是什么?

是事物外表的迷人美丽?

还是处于自己直觉的驱使?

D.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4.〈哈工大附中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访问我校。

访问期间,为我校师生作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受聘我校“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科技咨询委员会主席。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环节,丁肇中幽默而又中肯地说:

“我不大会说话,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实验室里,所以请你们问我吧。

知道的,我都会说出来;不知道的,我就会说不知道。

当回答学生提出的“如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这一问题时,他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建议学子: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只能集中精神去做一件事情。

如果你选择了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就要把它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1)丁肇中的话体现了他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提到的什么观点?

你从丁教授身上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也在交流现场,你最想问丁教授一个怎样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五、1.C 点拨:

A项分别读mú/mó,yē/yè;B项分别读rú/rú,mái/mán;D项分别读cāo/zǎo,dú/dú。

2.B 点拨:

A项的“废”应写作“费”,C项的“惯”应写作“贯”,D项的“辩”应写作“辨”。

3.B 点拨:

A项中的“史记”应用书名号;C项中“是……还是……”是选择问,选择项之间一般用逗号不用问号,全句末尾才用问号,因此“美丽”后的问号应为逗号;D项中“八、九”“一、二十”表示约数,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应用顿号,删掉即可。

4.

(1)注重实验。

学到了实事求是、专心致志的精神。

 点拨:

从“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可知其注重实验。

从“知道的,我都会说出来;不知道的,我就会说不知道”可知其实事求是精神,他对学子的建议,体现出其专心致志的精神。

(2)示例: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点拨:

围绕课文中所学及材料内容提问,思想积极,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提问即可。

 

方案2:

部分习题来自《典中点》

1.下列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华裔(yì)  彷徨(pánɡ)

根深蒂固袖手旁观

B.探测(cè)儒家(rǔ)

格物致知不言而喻

C.领悟(wù)接触(chǔ)

实验精神一番风顺

D.朱熹(xī)埋没(mò)

孜孜不倦不知所错

2.下列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________。

②新的知识________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________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________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A.袖手旁观 只能 不是 支配

B.冷眼旁观 不仅 而且 支配

C.袖手旁观 如果 那么 控制

D.冷眼旁观 只能 不是 控制

3.联系全文思考,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王阳明的行为并不持批判的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错误的。

C.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D.王阳明的做法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4.作者在文中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下列观点与作者的这一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

A.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高尔基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齐白石

C.为了能够做真实和正确的判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

——罗蒙诺索夫

D.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

——歌德

5.填空。

(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这“四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____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_奖获得者。

(3)“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________中的______篇。

★6.综合性学习。

(1)阅读下列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至少两点)

【材料一】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材料二】创新大多起始于人大脑中产生的灵感,创新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

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霍金说:

“推动科学前进的是个人的创见。

【材料三】古今中外,只有少数人抓住部分灵感,百折不挠地完成了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成了发明家、科学家。

大多数普通人都把自己的灵感白白丢弃了,不知有多少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机会与我们失之交臂,太多本来可能通过创新发展成为伟人的普通人最后归于平庸。

【材料四】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理想彼岸的。

你将如何行动呢?

是做明天的创新型人才,还是做死抠书本的书呆子?

请写出你的打算,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提升练☞(答案见130页)

类文阅读(12分)

缺少阅读的民族,“穿越”不远

姜泓冰

①“五一”小长假,你是怎么过的?

是宅在家里看“宫斗”连续剧,还是赶在门票继续上涨之前到某个热门景点去扎堆儿?

②每次长假、短假,总有许多人会选择出游。

在“黄金周”缩水之后,每每也总有人精心计算,早早在网上发布攻略,怎样利用双休日和一点带薪休假,让假期延长,以便可以将游程安排得更远,欧美、东南亚、非洲,如今在每个中国的节假日里几乎满眼皆是令当地人笑逐颜开的中国观光客们。

③“行万里路”,对中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以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而言,渐渐成了现实,甚至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这固然意味着进步,值得赞赏。

但这一句话的另一半,“读万卷书”的现实反映,却着实令人忧虑。

④几天前的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有一项权威性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显示高达九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一般”,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九成国民不读书或很少读书,这样的调查结果,相信不会是“自谦”,而是现实读书状况的真实反映。

环顾我们周遭,甚至就是我们自己,除了在某些特殊时期,为了应对考试或工作之需而紧急“恶补”读书之外,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究竟有多少时间花在了阅读上?

还有,有多久没有进书店买过一本书了?

⑤答案恐怕多少有些令人沮丧。

原本遍布各大街区的“新华书店”已逐渐收缩远去,即使留下,也大多蜕变成了中小学生教辅书的专卖店;虽然中国国民手机消费世界领先,公共场所专注盯着手机方寸天地的人越来越多,但据调查,人们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是网络小说、穿越小说等,读者集中在年轻人和学历较低者——电视荧屏上,胡乱穿着历史衣服、满眼钩心斗角和争风吃醋的“穿越剧”走红,恰与这种阅读取向相应和。

除了教导“办公室政治”和人际权谋之外,既逃避现实,又缺乏基本历史常识,更有许多低俗、不健康的内容,这样的网络阅读即便呈上升之势,也不能使人感到欣慰。

⑥“读书日”一时的热闹已成过去,国民的不读书、浅阅读仍在继续。

当我们慨叹一些国民精神世界贫瘠苍白,缺少理性思考能力,身在价值多元、信息混杂的环境中很容易陷入偏激、盲从、冲动的情绪中时,我们是否想到,这可能正是缺少了静心阅读的结果。

⑦在全社会重新倡扬读书风尚,尤其是重视低端大众性读物的内容质量,将全年都当成读书日,认真策划一些贴近大众的阅读活动,应该被放到关乎民族未来、关乎社会建设根本的高度上去认识和重视。

一个民族的精神要由贫瘠转入富足,一个社会要重建起理性秩序、理想信念和稳定价值观,培养阅读习惯,无疑是一条便捷而有效的路径。

对于中华民族、中国社会,这正是当务之急。

⑧没了书香与理性的时代,纵然可以凭着孤勇或幻想暂时“穿越”,最终也只能在现实功利念头里盘桓,行之不远。

朋友,在忙着“行万里路”之余,还请稍读几本书。

(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列举“五一”小长假的事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

“据调查,人们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是网络小说、穿越小说等,读者集中在年轻人和学历较低者——电视荧屏上,胡乱穿着历史衣服、满眼钩心斗角和争风吃醋的‘穿越剧’走红,恰与这种阅读取向相应和。

”这句话中的“这种阅读取向”指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列链接材料,联系文意,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4分)

相关链接:

【材料一】以色列有句老话:

“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

”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

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

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材料二】“在学校里,阅读要跟没完没了的习题作斗争,走出校门还要跟各种遥控器作斗争。

”杭州天长小学副校长、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说。

(《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指出:

“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作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

”“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

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

这一重复,是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人民日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字词句段·逐点练

1.A 点拨:

B项,“儒”应读rú;C项,“触”应读chù,“番”应写为“帆”;D项“错”应写为“措”。

2.A 点拨:

(1)题的“袖手旁观”与“冷眼旁观”都含有“置身事外,在一旁观看”的意思,但在强调“应该过问而不过问,应该援助而不援助”时,宜用“袖手旁观”,在强调“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时,宜用“冷眼旁观”。

联系句中的“消极”来辨析,“袖手旁观”的行为是消极的,而“冷眼旁观”的行为却是冷漠的。

第(3)题的“支配”与“控制”可以从词义的范围和侧重点的角度进行辨析。

(2)题根据句意可判断出应选“只能……不是……”。

3.A 点拨:

作者以王阳明为例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并无批判之意。

B、C的答案是两个极端,“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可以证明这两种说法是错误的。

D项与作者观点不一致。

4.C 点拨:

A、B强调的是模仿,D项强调的是见解,即理论。

而C项强调的是真实和正确的判断源自实践,而不是经验。

5.

(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丁肇中 物理学 诺贝尔物理学

(3)《礼记》 《大学》

6.

(1)示例:

①灵感对于创新而言是很重要的;②灵感要用心捕捉;③灵感来源于平时的艰苦积累。

点拨:

【本题运用材料分析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细读四则材料,分别归纳概括其围绕“灵感”强调了什么。

(2)示例: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张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动手做一做。

我要主动参与,主动观察,主动动手操作,主动思考探索,主动表达交流,并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培养敢于表现自我的人生态度。

阅读能力·提升练

1.缺少阅读的民族,“穿越”不远。

(合乎文章主旨即可,2分)

2.作者用这个事例,具体说明“行万里路”已经渐渐成了现实,继而引出了作者的忧虑——“读万卷书”的现实反映,着实令人忧虑,(2分)切入本文论题,自然真实,引发读者的思考。

(2分) 点拨:

举例论证的目的在于证明某个观点,该观点一般处于该事例所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找到这一表明观点的句子后要进行概括、分析。

3.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浅阅读)。

(2分) 点拨:

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在该代词前文的三句内能找到答案,有时其指代内容也在该代词的后文中。

4.示例:

阅读有利于个人的精神成长,更有利于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培养和一个社会重建理性秩序、理想信念和稳定价值观,然而中国的国民阅读现实令人忧虑,培养中国的国民阅读,对于中华民族、中国社会,正是当务之急。

(4分) 点拨:

【本题运用材料分析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要细读材料,结合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归纳三则材料围绕“阅读”强调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