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八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6039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八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八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八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八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八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八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八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八版.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八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八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八版.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八版

初二语文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课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备课人: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体会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理的表达效果;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重点)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难点)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2、【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2、议论文常识回顾

(1)、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

就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是议论文的中心。

论据:

就是提出论点的依据或者理由。

论证:

就是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方式。

(2)、论点包括:

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3)、论据主要有: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4)、论证方法主要:

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证法

三、【字词积累】

1、注音

瞭望(liào)缅怀(miǎn)探察(chá)探讨(tǎo)检讨(jiǎn)彷徨(pánɡhuánɡ)激变(jī)格物致知(zhì)袖手旁观(xiù)不知所措(cuò)丁肇中(zhào)朱熹(xī)诺贝尔(nuò)儒家(rú)测量(liáng)埋没(mò)

2、解释词语

诚意:

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

即心要端正。

齐家:

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

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

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些不切实际的谈论。

四、【整体感知】

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理清本文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梳理文章思路

提出论题

(1):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2--12):

(2—5)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6—12)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得出结论(13):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5、【合作探究】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格物致”,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有何现实意义?

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六、【论证方法的探究】

1、为论证观点,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2、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

有何作用?

王阳明的事例——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一种竹子的实验——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作者本人的经历——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不去动手实践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属于举例论证。

3、作者说“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从古今中外的科学史中找到相关事例,来印证作者的观点吗?

弗莱明通过反复实验发现青霉素;

居里夫人通过反复实验发现镭元素;

爱迪生通过反复实验发明电灯;

袁隆平通过反复实验育成杂交水稻等。

4、你还能用名人名言来论述吗?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七、【拓展延伸】

作者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这就是我们常常谈论的“高分低能”现象,请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

欧美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知识链接

欧美开放,中国严谨。

欧美教学重于研究。

上午让学生们学知识。

下午就下课!

可是不是去玩。

真正想学习的孩子会去图书馆,研究当天所学到的知识。

还有的可以去实验室试验等。

有的根本不学习的。

就会搞社团什么的。

什么搞乐队啊,搞网站啊。

那也是一个求学的经历。

也算不错。

就是开放。

学的学,不学的就往别的方向发展吧!

就这样。

而我们中国重于分数。

重于知识。

黑板上面有模有样的挂着“实验是科学的Futher”,但我看不会有那么多的实验。

中国一天到晚都在学习。

所谓的学习就是在桌子上动动笔杆子。

让中国学生答英语卷,120分满分!

让那个打满分的学生跟他过的人交流英语,就成了白痴!

这是我们中国的最大的诟病。

八、【主旨归纳】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九、【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