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445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docx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docx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

特大福利:

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

导读经方治病,素有“一剂知,两剂已”之美誉,涂华新先生临床用经方,当用则用,当止则止,绝不空投一剂药物,展示了中医经方临床操作之高效、简洁与规范。

本文集合了平台上以往所发布的涂华新先生的部分医案,愿素不漏读平台医案者,重读之,温故知新;初接触仲景平台者,细研味,可获启发。

三叉神经痛之大黄附子细辛汤验案患者:

石某性别:

女年龄:

52岁初诊时间:

2012年12月17日症状:

右侧三叉神经痛数日,经治疗服某药后,变作疼痛麻木,自述服某药尚且无效,不知中医能治此重症否。

体胖壮实,舌苔黄厚而腻,脉沉弦滑。

处方: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歌:

胁下偏疼脉紧弦,若非温下恐迁延。

大黄三两三枚附,二两细辛可补天。

组方:

制附片30克生大黄45克细辛30克剂量:

二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用方法:

每付药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

复诊:

12月19日时述:

二剂药后已经不再疼痛,再进原方二剂。

后数日特来告知,服完药后因门诊人多不愿久等,遂凭记忆到院外药店又抓二剂药,且三味药全部记成45克,从初次来诊前后共六剂,自觉数十年间,这几天最为舒服轻松。

后记:

2014年12月5日从患者邻居口中得知,近两年间此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从未复发。

笔者按:

临床上见内有寒实积滞,外现一侧偏身某处疼痛,脉象弦滑者可考虑应用。

如偏头痛、一侧三叉神经痛、一侧胁同、带状疱疹、胆囊炎、一侧腹痛、坐骨神经痛、等现上述脉证者可根据病情酌情使用,但大黄和细辛要按3:

2的比例应用较宜。

肌衄之四逆汤验案患者:

郑某唐河县人性别:

女年龄:

30岁初诊日期:

2013年11月26日症状:

检查显示血小板数仅为9,体瘦,面色苍白,皮肤多处散发淤斑,舌紫暗,有淤斑,边齿痕,脉沉迟细。

久治无效,经人介绍来诊,时某省十数中西同道在此交流学习,对接诊此患深表忧惧。

处方:

四逆汤加味组方:

制附片30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山萸肉90克红参15克剂量: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

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

嘱:

停服他药,多多静养,禁食苦寒类食物和药品,并如实告知病情确为严重。

11月29日:

瘀斑变淡,上方三剂。

12月2日:

双臂皮下出血已平,双下肢淤斑减少,原方三剂。

12月6日:

原方三剂。

12月9日:

腿上瘀斑已经很少,但大便二日一行,原方加白芍45克、龙骨45克、牡蛎45克,三剂。

12月13日:

全身仅有少量淤斑点,原方五剂。

12月20日:

血小板上升至16,原方三剂。

12月26日:

各项指标继续转好,期间未再输血或进行其他抢救治疗,自觉身体状况满意,因准备回四川,故开药带回服用。

处方:

制附片30克干姜45克炙甘草60克山萸肉90克红参15克,带药回去服用。

四逆汤方歌: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需二两少阴方。

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籍草匡。

四逆加人参汤方歌:

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

利虽已止知亡血,需取中焦变化乡。

药物过敏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验案患者:

陈某唐河人性别:

女年龄:

40岁初诊日期:

2013年12月25日病症叙述:

口服氯霉素片后咽痛恶寒,手足肿胀,察其手足掌面满布大水泡,部分已溃烂流出黄色液体(现代医学诊断为“药物过敏性大泡剥脱皮炎”),颜面发红青紫亦肿,且身体强,行走活动困难,今已数日更添张口说话困难,不数言即在门诊内痛哭,舌淡红,苔白滑,脉迟缓;嘱其不必担忧。

处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组方:

柴胡6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肉桂20克磁石20克黄芩20克制半夏60克生大黄20克乌梅30克生姜25克(切片)大枣6枚(撕开)剂量:

两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

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0分钟,分三次温服二诊:

12月27日,手足肿消,行走活动顺利,觉鼻中干,眠、纳差。

修改处方:

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即前方去乌梅)两剂三诊:

12月30日手足溃烂均减少,以原方两剂。

效果:

2014年1月9日来述,上次服药后已愈,故未再来复诊。

再以原方两剂以资巩固。

久咳之四逆散验案

患者:

余某性别:

女年龄:

68岁初诊日期:

2014年7月8日症状:

面暗体瘦,苦于久病干咳。

检查显示左室舒张,他法杂治不效,刻下,干咳阵作而喉中无痰,纳差便干兼乏力失眠,舌淡红,苔黄腻兼滑,脉迟缓。

以健脾胃调理心脏共六剂乏效,考虑有柴胡证。

处方:

四逆散加味组方:

柴胡15克枳实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制附片1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15克茯苓15克寇仁15克砂仁15克龙骨45克牡蛎45克剂量: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

一剂药水开后再煮20分钟,分三次温服效果:

服后干咳大减,而大便亦通畅;再进三剂,诸证愈。

急性眩晕吐泄之五苓散验案患者:

张某唐河县人性别:

女年龄:

33岁就诊时间:

2014年7月24日症状:

数日前或因饮食不调出现头晕、呕吐、水米难进、心悸、每日泄泻多次,口略干,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数。

处方:

五苓散组方:

猪苓15克生白主术15克茯苓15克泽泻25克桂枝10克剂量: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用方法:

水开后再煮二十分钟,分三次热服。

因考虑其尚在哺乳幼儿,上吐下泻,中气大伤,遂额外加一付桂枝人参汤加味。

组方:

制附片15克桂枝60克炙甘草60克党参45克生白术45克干姜45克结果:

果如所料,周末病人来电述:

服一剂即觉所有症状大为减轻,今已三剂服完诸证均除,始觉奶水不足。

对曰上吐下泄,中气大伤,宜乎奶水不足,初诊已早有准备,遂教其煎服最后一付药,加一两生姜,水开后再煮20多分钟,分三次温服,结果:

胃气恢复,奶水自足,病人乃称谢唯唯。

低烧之柴胡类方验案患者:

刘某 唐河上屯镇人性别:

女年龄:

55岁初诊日期:

2014年10月7日症状:

每晚低烧,恶寒,乏力,半夜乃止,胃中及两胁下胀痛,打嗝,微恶心,心悸,头晕,舌淡红,苔薄白,脉迟缓。

处方:

柴胡桂枝各半汤加味组方:

制附片15g柴胡60g制半夏20g党参20g黄芩20g炙甘草20g桂枝20g白芍20g小茴香15g生姜25g(切片)干枣6个(撕开)剂量: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用方法:

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分三次温服。

复诊:

10月10日,诸证均已,唯余胃及两胁下胀痛未完全消除。

处方:

大柴胡汤加味组方:

制附片15g柴胡60g枳实30g赤芍30g黄芩20g生大黄15g制半夏60g生姜45g(切片)大枣6个(撕开)剂量: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用方法:

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分三次温服。

后特来告知胃及胁下不胀痛了,求再开药以滋巩固。

嘱:

其用附子理中丸巩固。

忌:

绿豆及绿豆制品。

小儿咳嗽之小青龙汤治验

患者:

常某性别:

女年龄:

2岁就诊日期:

2014年10月23日症状:

其母怀抱来诊,咳嗽,流涕,有痰,无汗,已两周,打针输液不见效果,听旁人介绍,故来寻求中医。

处方: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方歌: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组方:

制附片15克桂枝15克麻黄15克干姜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细辛15克制半夏15克五味子15克剂量:

二剂(每日一剂)煎服方法:

水开后再煮25分钟分三饭后热服效果:

已痊愈。

甲状腺炎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验案

患者:

刘某唐河县古城镇人性别:

女初诊日期:

2014年11月3日年龄:

44岁症状:

影像显示,甲状腺峡部体积增大,甲状腺炎,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

患者自述颈部疼痛一月余,在当地治疗无效,疼痛逐渐加重,现颈部疼痛不能忍受,烦躁,希望中医治疗,舌淡红,苔白腻,脉迟缓。

眠、纳、二便无大异常。

处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组方:

制附片15克柴胡6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肉桂20克磁石20克黄芩20克制半夏60克生大黄20克生姜25克(切片)大枣6枚(撕开)剂量:

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

每付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只煎一次分三次服,停服其他药物。

结果:

12月3日其女儿代述,所有自觉症状消失,为防复发,希望再开五付备用。

产后恶露不尽之附苓理中汤验案患者:

刘女士就诊日期:

2014年11月5日年龄:

35岁症状:

新产多日,亲人代述“产后恶露不绝久久不能干净,欲求中医治疗,问之纳差,体瘦,素来脾胃偏弱,且奶水不足。

处方:

附苓理中汤加减组方:

制附片15g茯苓60g党参45g生白术45g干姜45g炙甘草45g生白芍45g生姜45g剂量:

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效果:

恶露尽而奶水亦足注:

此处方兼有理中、真武之妙,临床加减后可用于多种产后病。

咳喘之小青龙汤验案

患者:

石某性别:

男年龄:

2岁初诊日期:

2014年11月6日症状:

咳嗽,气喘,半月余,一直治疗未见进退,经其母同事介绍来诊,其舌淡红,苔略白腻,指纹淡红。

但见患儿端坐,闻及侯中呼吸漉漉有声,其母述遇冷加重,辩为外寒内饮之小青龙汤证。

处方:

小青龙汤组方:

制附片30克、桂枝15克、麻黄15克、干姜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细辛15克、制半夏15克、五味子15克、茯苓45克、杏仁15克(捣)剂量:

三剂(每日一剂)煎服方法:

每剂药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多次少量喂服。

禁忌:

禁食绿豆类制品和所有水果饮料。

结果:

后知一剂而咳喘大减,三剂痊愈。

《伤寒论》第40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

脉证互参,辨证为外寒内饮,或内有寒饮引起的咳、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用之均有良效。

牙龈肿大之柔肝合剂治验患者:

葛某性别:

男年龄:

72岁初诊日期:

2014年11月13日症状:

心下痛,胸部不适,与他人生气后喘,左侧下牙龈肿大,二便可,眠纳一般,舌淡红,苔薄白,有裂纹,脉迟缓。

处方:

柔肝合剂组方:

制附片15克 柴胡15克 枳实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15克 茯苓15克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干姜15克 生大黄15克 细辛15克 龙骨45克 牡蛎45克 生姜45克(切片)剂量:

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

水开后再煮20多分钟,分三次温服。

二诊:

2014年12月1日效果:

诸证均已原方三剂以资巩固。

注:

柔肝合剂为涂华新先生以四逆散、理中汤、大黄附子细辛汤为基础的合方。

腰痛下肢冷凉之桂枝汤合真武汤验案患者:

涂某唐河县城关镇人性别:

男年龄:

50岁初诊日期:

2014年11月17日症状:

自述腰痛,晨起加重,腰及下肢冷凉,手脚关节活动微觉不利,饮食睡眠二便无异常,舌淡红,苔略白腻,脉沉缓。

处方:

桂枝汤合真武汤组方:

制附片30克桂枝45克生白芍45克炙甘草30克茯苓45克生白术30克生姜45克(切片)大枣12枚(撕开)剂量:

五剂(每日一剂)煎服方法:

一剂药添三碗水,水开后再煮30分钟,分三次温服,或加1500毫升水煮剩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结果:

病人自述第一剂服完冷凉感大减,尽剂后一切症状均消除,唯有长时间劳累时觉腰困沉。

值得一提的是病人述若一付药分两天服则疗效较差。

嘱:

病人服金匮肾气丸善后,禁服绿豆类制品。

带状疱疹之五苓散验案患者:

刘某唐河县人性别:

女年龄:

27岁初诊日期:

2014年11月24日症状:

本意调理脾胃和月经,不料左胸胁多处刺痛,于县人民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带状疱疹,因平日脾胃不舒,惧服西药,乃来求诊中医。

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缓。

大便三日一行,小便可,余无不适。

方剂:

五苓散五苓散方歌:

术猪茯苓十八铢,泽宜一两六铢符。

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

组方:

猪苓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泽泻25克肉桂10克剂量: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用方法:

水开后再煮二十分钟,分三次热服。

再诊:

11月27日基本未再疼痛,偶遇天气变凉时似觉不适,原方再进三剂。

三诊:

12月2日近数日未再疼痛。

脉证相参,嘱可停服此药,开始调理脾胃。

五苓散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起效的关键在于猪苓:

白术:

茯苓:

泽泻:

桂枝——3:

3:

3:

5:

2腹胀吐利之四逆汤、桂枝人参汤验案患者:

吕某唐河县城关镇人性别:

女年龄:

65岁初诊时间:

2014年11月28日上午症状:

素来脾胃虚弱,体瘦面黄,由老伴搀扶来门诊,自述今晨四点钟左右已觉头部不舒,至早上起床后头痛头晕几乎不能站立,腹胀,上吐下泄多次,全身怕冷;测体温39度,口渴,面色苍白,手足觉冷。

舌淡红,苔薄白,有齿痕,脉寸尺不显,关部沉数。

对照《伤寒论372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处方:

四逆汤组方:

制附片30克干姜45克炙甘草60克剂量:

一剂服用方法:

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热服。

●嘱至下午四点前服完再诊。

下午其夫代述:

面色转好,已不吐泄头晕,体温38度,仍腹胀不能食,头疼,仍恶寒怕冷。

改方:

桂枝人参汤加味组方:

制附片30克桂枝60克炙甘草60克党参45克白术45克干姜45克剂量:

两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用方法:

每付药水开后再煮半小时,分三次热服效果:

第二日上午约十点,其夫来电:

能吃饭了,体温正常,所有症状均除,已外出散步,特来电表示感谢。

不敢居为己功,实仲景先师早已预设此法,乃医圣经方之功也,特与同道共享。

结肠炎之柔肝合剂治验患者:

李某性别:

男年龄:

44岁初诊日期:

2014年12月1日病因及症状:

青年于炎夏中午之时,吃一西瓜,又饮冷水许多,不数分钟即腹痛泄下,后每日大便数行,夹杂不消化食物残渣,甚则泄下赤白之物,时时腹痛,至今已二十余年矣,期间一直治疗,无甚疗效。

以桂枝人参汤为主调理月余结果:

大便日一行,腹痛基本未再发作。

近来因饮食无度,心下疼痛闷胀,大便日一行,夹杂赤白之物,腹痛,刻下:

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迟缓。

处方:

柔肝合剂组方:

制附片15克 柴胡15克 枳实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15克 茯苓15克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干姜15克 生大黄15克 细辛15克 龙骨45克 牡蛎45克 生姜45克(切片)剂量:

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

水开后再煮20分钟,分三次温服。

期间病人来电,泄下赤白之物反多,腹痛更甚,嘱服完药来诊。

12月5日复诊,心下痛大减,腹痛止,大便已无赤白粘滞之物。

原方六剂。

12月11日复诊,诸证均已。

原方四剂。

嘱:

忌食绿豆类制品,生冷制品。

怕冷双足汗出之桂枝汤合真武汤验案

患者:

李某唐河县人性别:

女年龄:

32岁初诊日期:

2015年1月28日自述:

近来身体怕冷,晚上覆被入睡一会儿,稍觉身体温暖后,则双足汗出如水洗,每天晨起时少腹疼痛,大便三日一行。

查:

舌淡红,边齿痕,苔滑腻,脉沉迟细。

处方:

桂枝汤合真武汤方组:

制附片30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炙甘草30克茯苓45克白术30克生姜45克(切片)大枣12枚(撕开)剂量:

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

每剂药水开后再煮30分钟,分三次温服。

忌:

生冷之物2015年2月12日:

病人特来告知诸证均除。

长期低热之麻黄细辛附子汤加炙甘草治验

患者:

王某唐河县人性别:

男年龄:

58岁初诊日期:

2015年2月2日自述:

低热两年余,每日晨起开始发热,至晚上热始渐退,伴头晕,乏力,眠差,二便可,纳一般。

查: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处方:

麻黄细辛附子汤加炙甘草方组:

制附片30克麻黄30克细辛30克炙甘草30克剂量:

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

每剂药水开后再煮30分钟,分三次饭后温服。

效果:

后陪同家属来诊病,知低热已止,睡眠好转,精神可,一如常人。

胸胁支满之苓桂术甘汤验案

患者:

葛某性别:

女年龄:

40岁症状:

近来苦于两侧乳腺疼痛,两胁部及胸中胀窜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数日一行,治疗半月余,今日又增纳差,胃中不适,时时头晕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开方思路:

《金贵要略》条文: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处方:

苓桂术甘汤组方:

茯苓60克桂枝45克白术30克炙甘草30克剂量: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

每付药水开后再煮20分钟,分三次温服。

效果:

复诊诸证均已。

注: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病情,并非所有的胸胁支满类病症均宜此方,请临床详加辨证。

小便不利之四逆散验案

患者:

朱某性别:

女年龄:

53岁症状:

解小便时淋漓刺痛,小腹拘急不舒,服西药后改善不明显,病已数日,故来求中医治疗;舌淡红,苔略腻,脉偏弦细。

处方:

四逆散四逆散方组论述:

方以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散结,芍药柔肝活血,甘草益脾缓急。

组方:

柴胡20克白芍20克炙甘草20枳实20克四逆散方歌:

枳甘柴芍数相均,热厥能回察所因。

白饮和匀方寸匕,阴阳顺接用斯神。

剂量:

三剂(每日一剂)煎服方法:

水开后再煮20分钟,分三次温服效果:

数月后又见此人,问知三剂而愈。

注:

《伤寒论》318: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按:

四逆散临床应用涉及病种很广,另外四逆散要与四逆汤区别。

面部瘙痒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验

患者:

唐河县胡右,年四十七,体态中等,面色微黄。

苦于面部瘙痒数年,杂进中西药物乏效。

刻下:

面部痒甚,痘疹多发,身困乏力,动则喘悸,心胸憋闷疼痛,腹胀烦躁纳差,二便尚无异常,舌淡红,苔偏黄腻,脉弦滑。

处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组方:

制附片15g柴胡60g党参20g茯苓20g龙骨20g牡蛎20g肉桂20g磁石20g黄芩20g制半夏60g生大黄20g生姜25g(切片)大枣6枚(撕开)数量:

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用方法:

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分三次温服。

效果:

面痒止,痘疹已无,喘悸腹胀烦躁均痊愈,纳亦可。

患者自述:

心下不疼了,走路也不喘了,身体有力了。

注:

胡右--胡氏女患者(右即女)本文所用医案均来自涂华新先生临床医案,由李欣整理,仲景中醫文化傳播编辑。

通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