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506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docx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5单元教案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繁殖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繁殖的意义在于使子代继承亲代的特征,使生物得以繁衍生息。

作为传宗接代行为的繁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更是生物种群存在、延续的必要手段,它与生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周期。

同时,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也是生物多样性和我们给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中年段,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繁殖的重要现象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繁殖建立完整的认识。

在本单元之前,本套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多种多样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的一生,学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但缺少繁殖这关键而重要的一环。

学生对动植物的繁殖有兴趣,但存在一些认知偏差,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纠偏并满足其求知欲。

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出一种原因、想出一种方法、了解一种形式,这属于线性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仅有线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因此,本单元试图通过植物用种子繁殖和用营养器官繁殖、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等,引导学生在了解事物的多样性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增长知识和智慧。

本单元将知识建构与满足求知欲相结合,关注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借助图表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水平做铺垫。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用种子繁殖》《用根、茎、叶繁殖》《动物的繁殖》三课组成,采用并列式的逻辑结构编排。

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本单元前两课,介绍植物的繁殖。

第一课介绍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指导学生认识种子的结构、功能、传播方式,了解种子的发芽情况;第二课介绍种子植物的无性繁殖,即用营养器官来繁殖,指导学生在了解一些植物能用根、茎、叶繁殖的基础上,通过亲历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二部分即本单元第三课,介绍动物的繁殖。

从动物的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为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添上繁殖的一环。

单元教学目标

能通过探究活动,描述种子萌发的情况。

在实作过程中,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

能提取现象和资料中的主要信息,说出动植物的一些繁殖方式和行为。

12用种子繁殖

1.教学内容

本课以植物的种子繁殖为中心,采用主从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主”,即种子的萌发,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并结合教材介绍,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与种子萌发成的植株之间的关系;活动二,提出有关种子萌发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解决一些播种技术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第二部分为“从”,即种子的传播,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并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活动二,指导学生观察一些种子,并猜测它们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什么关系。

2.教学目标

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难点:

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

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葵花子、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植物,它们是靠种子繁殖后代的。

那么,种子的内部有什么?

为什么能生长岀新的植物体?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种子繁殖,板书课题。

二、新授

活动一:

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出示用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提出要求:

用镊子轻轻剥开经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学生解剖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教师提醒学生动作要轻,要慢。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观察到的种子的内部构造。

出示:

种子是有生命的。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出示种子内部构造图,教师讲解:

一粒完整的种子,它的内部分为子叶、胚芽和胚根三个部分。

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种子内部子叶、胚芽和胚根的位置及样子。

种子的内部构造左边一幅图是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右边一幅图是双子叶植物的种子。

右边的图是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芽的过程。

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种皮:

保护种子。

胚根:

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芽:

发育成植物的茎、叶。

子叶:

提供或转运营养物质。

活动二:

探究种子的萌发

实验一:

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

提出假设:

根都会向下长。

实验材料:

透明的瓶子、蚕豆种子、水、纱布等等。

实验方法:

①选几颗蚕豆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几小时。

②向瓶内倒水,使水位达到1厘米。

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

③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

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

④几天以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学生观察瓶子中蚕豆种子的发芽情况,并且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题目。

全班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瓶子中的蚕豆不管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他们的根都是向下生长,芽都是向上生长。

实验二:

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学生针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葵花子埋在10厘米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实验材料:

葵花子、水、盆子、泥土等等。

实验方法:

①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②2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③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标记。

④10天后,观察哪些深度的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发芽。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种植记录,并且说一说得出的实验结论。

小结:

一般来讲,葵花子出苗土深是由葵花子的长度、土壤硬度等因素决定的,通常情况下,土深超过4厘米,葵花子就很难出苗。

活动三:

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出示课本38页的5幅图,了解凤仙花、蒲公英、椰子、野樱桃、鬼针草等5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

.

结论:

凤仙花是借助果皮的弹力传播种子的;

蒲公英是借助风传播种子的;

椰子是借助水传播种子的;

野樱桃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野樱桃的种子果皮肥厚多汁,小鸟比较喜爱吃,小鸟吃进野樱桃的果实,会排出种子。

鬼针草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鬼针草种子的外面长着尖刺,可以挂在动物的身上,利用这一点,鬼针草才得以传播种子。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小结: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借助果皮弹力、利用风、利用水、利用动物。

活动四:

观察种子,猜测他们的特点与种子传播方式的关系

1.出示悬铃木、苍耳两种植物的种子,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两种植物种子的特点。

悬铃木种子外面长有冠毛,容易被风吹走。

苍耳种子外面长有带钩的尖刺,容易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到达远处。

引导:

我们刚刚了解了悬铃木和苍耳两种植物种子的特点,悬铃木和苍耳这两种植物的种子有这样的特点,那么,这两种植物会怎样传播自己的种子呢?

学生预测:

悬铃木依靠风力传播种子。

苍耳依靠动物传播种子。

小结:

种子传播种子的方式与种子的特点都有一定的关系。

举例:

苹果、葡萄的果实味道甜美,一些动物非常喜爱吃。

这一类植物借助动物传播种子。

油菜、大豆的种子成熟后,就会炸开。

这一类植物就依靠自身弹力实现种子的传播。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种子的内部构造,探究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且还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认识到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种子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13用根、茎、叶繁殖

1.教学内容

本课以植物的营养繁殖为中心,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存在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现象。

它的主体为本课的第一个活动,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列举用营养器官来繁殖的植物的实例,并组织学生交流其他可利用根、茎、叶繁殖的一些植物的名称,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

第二部分,组织学生用根、茎、叶来繁殖植物。

此部分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繁殖植物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活动二,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它是活动一的自然延伸和拓展。

2.教学目标

能提取文字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来繁殖。

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

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

难点:

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

红薯、菊花、宝石花、花盆、浅碟、瓷罐、土壤、小土铲。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的个体,无论它的寿命有多长,活力有多强最终总是要死亡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繁殖自的后代,这样一个物种,才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因此,繁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使物种得到延续和发展。

世界上的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各有不同,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植物靠什么方式繁殖?

(种子)

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能)

那么植物不用种子,用什么来繁殖呢?

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

你知道哪些植物可以不用种子繁殖?

下面请将我们课前完成的调查记录单拿出来,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后师生交流。

不用种子繁殖的植物还有很多,我们再来认识一些。

(出示课本39页的六幅图,适时分析它们的繁殖器官并板书:

根、茎、叶)

红薯的块根可以长出新的红薯苗;

蓟的根钻出地面,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生姜块茎上的小芽能继续萌发;

把水仙的球茎浸入水中,水仙就能生根、发芽、开花;

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长出新苗;

长寿花的叶子插在土里就能成活。

红薯和蓟是用根繁殖后代,生姜和水仙是用茎繁殖后代,植物幼芽、长寿花是用叶繁殖后代。

2、观察、猜想,进一步认识营养繁殖的方式

师:

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植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仔细观察后师生讨论)

生A:

我发现吊兰细长的茎上长出了小苗。

师:

如果把带小苗的茎插进泥土里,以后会怎么样?

师:

那不带小苗的茎插入泥土里会怎么样呢?

(学生猜想)

生B:

马铃薯身上有很多的“眼”。

师:

(“眼”也可以称为“芽”)马铃薯身上的“芽”会长出什么?

师:

没“芽”的地方会长出马铃薯吗?

小结:

这个“芽”可能和马铃薯的繁殖有密切的关系,这个问题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生C:

宝石花的叶子有大有小。

师:

仔细观察宝石花你还有什么发现?

宝石花的叶子插入土中会怎么样呢?

大小不同的叶子是否都会长大呢?

小结:

叶子落地就会生根。

吊兰细长的茎上会长出小苗。

一块带“芽眼”的马铃薯可以发芽生长。

生姜块茎上的小芽能继续萌发,下面能长出不定根。

水仙球茎浸入水中,会生根发芽开花。

3.领悟营养繁殖的概念

你知道这些不用种子繁殖的植物属于什么繁殖吗?

师:

营养繁殖(无性繁殖)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繁殖。

教师适当补充:

师:

根、茎、叶是植物的什么器官?

(营养器官)

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这种方式,就叫(营养繁殖)(板书:

营养繁殖)

三、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我们能就用今天学到的营养繁殖的方法亲手培育出一株新的生命。

师:

种植宝石花和马铃薯。

制定探究方案

探究1:

(宝石花)用叶子进行繁殖的时候,大叶子和小叶子都能同时长大。

探究2:

探究马铃薯的繁殖和身上有没有“芽”是否有关系?

那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1:

一块有芽,一块没有芽。

生2:

马铃署可以切成块,而且要切一样大。

生3:

浇水要一样多。

师:

下面我们自己动手,每个小组任选其中一种植物或其他,试着用这些方法繁殖它们。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给需要帮助的小组一些栽种的技能。

4、小组交流、参观。

四、课堂总结

刚才同学们既动手、又动脑,为这些植物的繁殖做好了准备,可我们培育的植物这样能成活吗?

今后还要怎么做?

生1:

我们会定时给植物浇水、松土;

生2:

我们会定期进行观察比较;

生3:

我们会爱惜这些植物的生命,好好照顾它们的;

种植物并不难,难就难在管理,希望各小组认真管理好今天繁殖的植物,并且在日记里记录好这些植物的生长变化。

一个月后,我们把自己繁殖的植物带来,看看都有什么发现。

 

14动物的繁殖

1.教学内容

本课按照动物繁殖行为的先后顺序,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动物繁殖行为的基本过程后,组织学生开展第一个活动,即:

利用配图,引导学生交流动物求偶的方式,并说明动物在求偶后交配,会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后代,为下面内容的展开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排序活动,结合教材的介绍,认识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

卵生和胎生。

这部分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认识卵生。

教材首先结合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打开的鸡蛋,找蛋黄上的小白点,并借助卡通人物之口说明受精鸡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受精的鸡蛋才能孵出小鸡,然后用图片呈现受精鸡蛋发育成小鸡的过程,这样就以鸡为例展现了卵生的繁殖方式。

活动二,认识胎生。

教材展现人的胚胎发育的阶段性图片,让学生把这些图片按照发育的先后顺序排列,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胎生的繁殖方式。

最后,教材集中介绍了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形成对动物卵生与胎生的总体认识。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阅读一些动物哺育后代行为的资料。

以帝企鹅站立着用体温孵化卵为例,介绍动物的护卵、孵化行为;以亲鸟喂食和北极熊、沙丘鹤传授孩子生存技能为例,介绍动物的哺育行为。

2.教学目标

能提取图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

知道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

针对观察和排序的结果,说出一些动物繁殖的方式和特点。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动物繁殖的一系列复杂行为。

难点:

看图片猜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孩子。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介绍动物求偶的视频资料、动物繁殖图卡、鸡繁殖图卡、胎儿发育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

受精的鸡蛋、未受精的鸡蛋、玻璃碗。

5.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部分植物的繁殖是先开花,然后再受精发育成果实,果实里的种子散播到远处去,遇到适宜的环境新的生命就开始了。

那动物呢?

动物是怎样繁殖自己的后代的呢?

板书课题:

14动物的繁殖

二、新课学习

活动一:

交流动物的求偶方式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关繁殖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动物正在做什么,和繁殖后代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课本41页的四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四幅图片上分别画了哪4种动物?

他们是在干什么?

(求偶)

出示:

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

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

观察图片,了解图片内容。

图片1:

青蛙。

青蛙通过鸣叫来求偶的。

鸣叫能够表现出动物个体的强健程度。

图片2:

弹涂鱼。

弹涂鱼是通过“跳舞”来求偶的。

因为跳舞能表现出动物个体的运动避险本领。

图片3:

孔雀。

孔雀是通过开屏来求偶的。

孔雀通过展示身体的尾部,能表现出自身的健康状态。

图片4:

角马。

角马是通过搏斗来求偶的。

因为搏斗能够表现出动物个体保护自己的能力。

还有哪些有趣的动物求偶的方式?

预设:

燕鸥喜欢在求偶时送“彩礼”;

啄木鸟通过有节奏地敲打树干,发出“爱情电报”;

蝴蝶、毒蛾分泌有气味的物质以吸引远处的雄性;

雄性锦龟用触碰的动作求偶;

信天翁求爱时非常有礼貌,不断弯腰向对方示爱……

动物求偶成功之后,就会进行交配,然后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后代。

出示蚕蛾交配的图片和猫交配的图片,了解动物的交配。

活动二:

观察鸡蛋,了解鸡繁殖后代的方式

出示鸡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鸡蛋的外部结构。

哪些鸡蛋能够孵出小鸡?

哪些鸡蛋不能够孵出小鸡呢?

出示两枚鸡蛋,打开,让学生观察比较一下这两枚鸡蛋不一样的地方。

一个鸡蛋黄上有明显的小白点,另一个鸡蛋黄上没有小白点。

小结:

鸡蛋黄上有小白点,说明这枚鸡蛋已经受精,是受精鸡蛋,因此,它可以孵出小鸡,而没有小白点表示这枚鸡蛋不是受精鸡蛋,是孵不出小鸡的。

补充:

在小鸡孵化工厂,人们不需要打开鸡蛋,而采用光照的方法,也能够辨别出哪些鸡蛋是受精鸡蛋?

哪些鸡蛋不是受精鸡蛋?

具体的方法是用强光照射鸡蛋,看其中是否有一个小黑点,如果有小黑点,说明是受精鸡蛋,反之,就不是受精鸡蛋。

出示课本42页右上方的图片,了解通过光照判断鸡蛋是不是受精鸡蛋的方法。

出示小鸡孵化的过程图片,了解一枚鸡蛋孵化成小鸡的过程。

活动三:

了解人类胎儿的生长发育

出示课本42页下面的5幅图片,了解我们在妈妈肚里的生长发育情况。

要求:

这五幅图片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请按照发育的先后给这些图片排序。

学生观察这五幅图片,并排序。

排序结果:

播放人类胎儿在母亲子宫里发育的视频,了解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生长发育的情况。

认识胎生和卵生

比较小鸡繁殖后代和人类繁殖后代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出示卵生和胎生的概念:

像鱼和鸟那样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

像人、马、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出示课本43页上面4幅图片,辨别这四幅图片中的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卵生还是胎生?

图片1是鳄鱼卵和小鳄鱼,鳄鱼是卵生的。

图片2是青蛙卵,青蛙是卵生的。

图片3是鸟巢中的鸟蛋和刚孵出来的小鸟,小鸟是卵生的。

图片4鲑鱼正在产卵,鲑鱼是卵生的。

出示课本43页小猫出生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到小猫是胎生的。

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胎生动物,预设:

人类、狗、兔子、老虎、狮子等等。

出示课本43页下面的两幅图片,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的孩子吗?

说一说你的猜测及猜测的依据。

左边这幅图是刚产下的大熊猫的幼体;右边这幅图是刚产下的刺猬的幼体。

练习题:

下面动物中,是胎生的在“○”里涂红色,是卵生的涂绿色。

活动四:

阅读介绍动物保护卵、孵化卵、哺育后代行为的资料

引导:

有些动物产卵以后,卵会在适合的环境里自然孵化,而有些动物产卵以后,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护卵、孵化卵。

出示帝企鹅孵化卵的图片,了解企鹅孵化卵的辛苦。

补充帝企鹅孵化卵的资料,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恶劣气候以及企鹅孵化后代的辛苦。

雌企鹅生下唯一的一枚蛋后,就把它交给雄企鹅,暂时告别,重返海洋觅食去了。

南极狂风呼啸,长夜漫漫,气温降到-50℃以下。

然而,仁慈的雄企鹅却把蛋放在生有厚蹼的双脚上,蹲下身躯,用自己身躯的温暖和绒羽进行艰苦的孵化。

为了后代的生存,雄企鹅一蹲就是3个月。

在此期间,不吃不喝,寸步不移,完全依靠体内脂肪的消耗来维持生命。

当小企鹅快要出生时,雌企鹅才从远处回来,从声音中辨认出自己的配偶,来接班育儿。

雄企鹅交了班,已是筋疲力尽,骨瘦如柴,体重减轻了一半了。

引导:

很多动物的父母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哺育任务,还要教会小动物生存的本领。

出示课本44页下面的三幅图,了解这三幅图中的动物是如何哺育后代的。

除了课本中介绍的这些动物保护卵、孵化卵、哺育后代的资料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动物保护卵、孵化卵、哺育后代的知识。

鲶鱼:

鲶鱼爸爸用嘴孵化卵子

蟑螂:

雄蟑螂为了哺育嗷嗷待哺的后代,会吃下鸟粪,仅为了给小蟑螂提取氮这一营养物质。

绒猴:

雌绒猴生下子女后,只在喂奶时抱上它们一小会儿,照料孩子的工作全落在雄绒猴身上。

雄绒猴会为小绒猴清洗身体,等到小绒猴不再吃奶时,它还会亲自喂小家伙们进食。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知道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是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胎生和卵生两种。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与非生物构成。

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物,生物会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改变,同时,生物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

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生物特征的已有认识,形成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态度,理解非生物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对稳定地处于平衡状态,这正是目前人类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科学生活观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较、概括、推理、观察、记录、调查等。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发展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并学习使用图示表达复杂的关系;在调查动物的家的活动中,学生将进行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和原因探究;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学生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展推理、解释、评估等高阶思维能力。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围绕“生物”“非生物”“环境变化”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按照“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的逻辑线索层层深入,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三课组成。

三课内容设计的逻辑关系是:

由表及里,先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再认识动物的家,最后认识非生物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引导学生从具体例子出发,归纳概括出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再以对具体场景的分析,得出自然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建立联系的基础上,认识事物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主要采用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提出问题,设计调查记录表,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相关信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规律;比较现有设计,进行评估交流”等方法,探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一课《生物与非生物》,引导学生从种番茄、养蚕的经验入手,概括生物的共同特点,将自然事物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从是否有生命的视角观察自然界;

第二课《动物的庇护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寻访动物的家,发现动物的家正是利用了自然界的非生物因素;

第三课《环境变化以后》,从熟悉的动植物入手,发现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

环境变化有自然发生的变化和人为引起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动植物带来不同的影响,其中某些影响是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认知,并为保护自然和生命积极行动起来。

单元教学目标

认识生物的共同特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运用调查、比较、推理的方法,发现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

思考人类生活生产给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感受现代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15生物与非生物

1.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起始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是否有生命的视角来认识自然事物,发现自然事物可以分为生物和非生物,初步感受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维恩图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