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541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

《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docx

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

2020高考作文备考资料:

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

拓宽传播渠道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

日期:

2020-05-07来源:

福州文明网作者:

闻平

戏曲与电视剧、综艺搭档,能否真正点燃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面对网生代,传统戏曲还有多少路要走?

本周,正在爱奇艺上热播的民国传奇情感大剧《鬓边不是海棠红》迎来大结局。

这部以京剧为背景的网剧引发了年轻观众对于戏曲的关注和热爱。

另一档网络综艺《瑜你台上见》也同步开播,京剧名角王珮瑜以脱口秀的形式宣传京剧文化。

(4月26日《工人日报》)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的传播形式和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戏曲演出方式不太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取向,愿意走进电影院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愿意进剧院、戏园听戏曲的年轻人并不多见,但也并不代表着年轻人就不喜欢戏曲等传统艺术。

事实证明,只要在传播方式上加以转变,戏曲等传统艺术依然具有轻易叩动人心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往往能够碰撞出精彩的艺术火花。

戏曲与电视剧的结合在近年来越来越常见,在《都挺好》中,几乎每集都能听到苏州弹评的动人旋律;在前不久播出的《新世界》里,戏曲的锣鼓声增添了老北京的意境;网上热播的《鬓边不是海棠红》更是直接以京剧为背景,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除了电视剧,戏曲也更加频繁的在综艺节目、网络直播、短视频中露脸。

从艺术效果和观众反映来看,戏曲元素的融入能够显著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层次,彰显出传统文化非凡的感染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拓宽了路径。

很多年轻观众虽然从没有走进过剧院和戏园,但通过影视剧或网络视频接触到了戏曲,并因此喜欢上了这些传统文化,有的还成为戏迷或者戏曲的学习者、从业者。

这充分说明现代媒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同时也启示了相关艺术家们,不能把艺术表演桎梏于剧场、舞台等传统的表演场景,而应当打破壁垒,拓宽渠道,为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站上更广阔的数字化舞台,让更多观众能够欣赏,这样才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更充沛的活力。

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要跟上现代思维,不能总是老曲目、老故事,也要根据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创新创作出贴合当代社会、反映时代心声的当代新作,既保持传统文化本身的艺术风格、艺术水准不降,也能用更有时代风貌的作品引人入胜。

这样的传统文化才能与时代共鸣,焕发新的生机,这本就是传统文化能够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生存之道,是我们做好传承与保护应当遵循的路径。

拓宽传统文化线上传承新路径

日期:

2020-04-21来源:

福州文明网 作者:

闻平

疫情期间,各地戏剧院暂停营业,戏曲院团纷纷涉足直播领域。

在日前举行的艺起前行·演艺大世界云剧场——“东方之韵”戏曲展演周里,京、昆、沪、越、淮、评弹5天举行了6场直播。

上海越剧院“越赏清音”首场公益演唱也在10余个平台同步直播。

梨园雅音走到线上,在数字时代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4月12日《工人日报》)

  戏曲等传统文化一度面临传承困境,主要是在自身内容和表达形式上还始终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与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当代社会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渠道,网络直播、短视频深受网民喜爱,是文化展示与传播的重要平台。

  戏曲具有优秀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其实并不缺少优质的文化内容,缺的是传播渠道。

如果一直守着戏园子,一方面容纳的观众有限,另一方面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大。

年轻人宁可去电影院,或者宅在家看直播、刷视频,也很少会主动走进戏剧院。

年轻人是传统文化的未来希望,只有年轻人愿意看、愿意演,戏曲才可以一直被传承下去,那么不妨投年轻人所好,把戏曲表演也做成短视频,搬上直播平台,从根本上改变戏曲的传播方式,拓宽戏曲的传播渠道。

  一场现场演出,最多也就2000多名观众观看。

同样的演出进入网络直播间,观众会立刻变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网络直播技术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文化艺术的传播边界,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力量。

一些更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已经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向年轻人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些线上艺术直播活动的观看人次可以达到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之巨,有的艺术家的粉丝数也可以积累到数十万、上百万,传统文化在线上迸发出了强大的活力。

  戏曲直播表演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吸引力,只要能够在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贴合年轻人的需求和方式,就能够更好地与年轻人沟通,让年轻人愿意花时间来观看传统艺术,从而重新点燃年轻人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线上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把流量作为唯一的追求,更不能为了流量而恶意篡改、亵渎传统文化,给年轻观众造成错误的引导,反而会起到反面效果。

线上传播打开了让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心里的一扇新窗户,但从让年轻人接受到让年轻人喜爱,还有不短的路要走。

这就需要艺术家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为和表演水平,创作和演绎更多适合线上传播的优质文艺作品,用精湛的艺术持续打动人、吸引人,让传统文化真正在“互联网+”时代深入人心。

 

博物馆需要个性化发展

日期:

2020-05-09来源:

铜陵文明网作者:

胡景天

当出国、出省游潜存风险,博物馆再度成为公众“五·一”大假放松的选择。

5月1日,包括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等早已全面开放的博物馆,再度吸引部分观众前往。

(四川在线)

  近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博物馆热也在各地迅速兴起,逛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也因此成为不少游客节假日出游的主打项目。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18》就显示,2018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重点博物馆消费人次同比增长28.1%。

然而,博物馆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其自身所面临的同质化发展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喜欢逛博物馆的参观者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很多综合性的博物馆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除了展品不同以外,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布展方式都大同小异,缺少自身应该具有的鲜明个性特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出现这种情况,不排除因为资金紧张、人手缺乏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深入开展的可能性,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些博物馆在发展上喜欢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思维所致。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交叉科学领域,任何成功的学术理论研究都离不开这个领域的实践支撑。

除此以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也是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公众能有机会约会历史、邂逅文化的重要场所。

因此,博物馆要想真正发挥出自身价值,不让参观者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感,博物馆还是需要在个性化发展上下一番功夫。

  所谓博物馆的个性化,显然是指博物馆在主题、内容、展览、外在形象以及与此相关的理念、服务和氛围等一系列博物馆活动中的呈现特性,从而体现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而从参观者的角度来看,追求个性化发展可以使博物馆差异化存在,这种不同博物馆之间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仅能够避免“千馆一面”的尴尬,增强自身吸引力,而且还能够产生不同的观展体验,从而大大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能力。

当然,博物馆的个性化归根到底还是人性化,因此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博物馆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宗旨,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多下功夫,而不能因为片面追求个性化而忽略了参观者的实际需求,让博物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线上见”的戏曲别样美

日期:

2020-04-16来源:

四川文明网作者:

何勇海

疫情期间,各地戏剧院暂停营业,戏曲院团纷纷涉足直播领域。

一部以京剧为背景的热播“网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本已让戏曲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关注,而戏曲直播更吸引了大批年轻网民,一时成为“流量担当”。

(4月12日《工人日报》)

  在网红层出的当下,戏曲涉足网络直播,走上网红之路,并成为“流量担当”,让年轻人大饱耳福,自然让人欣喜。

事实上,戏曲直播不是新事物,只不过在今年疫情期间,搞直播成为戏曲界的普遍动作。

比如在前段时间举行的一场“线上见”戏曲展演周里,京、昆、沪、越、淮、评弹6种戏曲各显神通,让直播的春风吹遍梨园,大家都致力于戏曲的年轻化推广与传播。

这无疑是极好的现象。

  戏曲界玩直播,更吸引年轻观众。

这些年,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是一道难题。

尤其是传统戏曲,长期以来基本都是老年人的“菜”,要想让较多年轻人喜欢,必须让戏曲“变脸”。

故而,一些年轻戏曲人不得不将戏曲与相声、流行音乐、演唱会、话剧等相结合,或者和其他当代艺术玩跨界。

只要能推广戏曲,玩什么新花样都可以。

老实说,这恐怕是一种戏曲“乱炖”,精神虽可嘉,但年轻观众未必买账。

  而“戏曲+直播”则不同。

无论是直播一场有头有尾的戏曲演出,还是直播教网友如何发声练气、舞刀弄枪等,都重视的是艺术本身,而非让戏曲沦为陪衬。

戏曲吸引年轻人的心态再急切,也不能过度流俗化,降格以求,否则,带给年轻观众的只是皮毛,让他们忽略了艺术本身。

同时,戏曲直播不同于剧场的单向传播,对年轻人而言,看戏曲直播能满足他们的网络互动需求,以弹幕形式进行“云叫好”;平台还可把年轻人的反馈传递给表演者,供其继续修改作品。

  戏曲需要名角,但更需要偶像。

戏曲虽不如影视剧受追捧,但戏曲演员的功底并不比影视演员差,故戏曲界也需要打造偶像。

年轻人普遍有偶像情结,戏曲直播则可为年轻人打造戏曲偶像。

比如,京剧余派老生第四代传人、70后王珮瑜在近几年搞直播、玩弹幕、上综艺,用年轻人听得懂的方式传播京剧,既传播了戏曲,又收获大批粉丝,可谓一箭双雕。

“线上见”的戏曲别样美。

疫情期间戏曲直播所取得的“战绩”,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戏曲也有流量潜力。

戏曲“线上见”,绝不是疫情下的权宜之计,而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希望有更多戏曲人与时俱进,将戏曲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更好地留存与发展下去。

 

文艺“入云端”也能“接地气”

日期:

2020-04-01来源:

张家港文明网

疫情之下,特殊时期,文艺生活更密切地与“云端”联系起来。

“云观影”“云录制”“云演奏”等方式被广泛运用,文艺工作者走进网络平台与观众“见屏如面”,大量“云”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文化市场。

(3月26日《人民日报》)

  突如其来的疫情警报,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转,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在出行受到限制的现实背景下,“云”则成为人们口中十分热门的词汇。

  从火神山、雷神山现场加油“打call”的“云监工”,到足不出户便可宣扬和延伸绿色理念的“云植树”,再到体验新奇、效果却令广大师生和家长颇为满意的“云课堂”,科技进步带来的改变正一步步照进我们的生活现实,改变着许多传统行业的形态与习惯。

特别是大量“云”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崭新的风尚和潮流,让所有用户及从业者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创新与变革的契机。

  先有巨量票房预期的“春节档”电影由院线改为网络首映,引发强烈的冲击与争议;后有各类晚会的“云现场”,热门综艺节目的“云录制”,跨屏器乐的“云演奏”等等。

“云文艺”模式并非疫情期间首创,但确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和传播,甚至成为文艺组织开展主题创作的一种重要模式。

  这表面上是疫情之下的权宜之计,实际上却是网络时代技术进步、从业者与观众代际更迭带来的水到渠成。

随着创作者对“互联网+文艺”规律的掌握不断深入,以及欣赏者网络赏艺的经验持续累积,“云创作”模式及其带来的“云文艺”理念必将更加普及,直至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文化常态。

  “云”文艺走上最广阔的舞台,意义十分深远。

不仅是在疫情期间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放松因疫情而紧绷的心情,更在于催生新业态,扩展文化市场的消费半径,促进文艺创作的迭代升级,满足观众多样化、多层次、不断升级的文化需求。

“云”文艺借助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其内涵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网生代特有的文化心态和思维逻辑,包括弹幕文化所代表的即时评论、临场交流,以及从立意、选材到传播、变现过程中对社会现实与群体情感的互动、体验和关照。

如何精准把握文艺与群众的关系,真实且真诚地折射现实生活,反映青年一代的精神追求,引领高品位的审美取向,仍然需要创作者们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打造更多震撼人心、引发共鸣的优秀作品。

“云”文艺让我们充满期待,不仅因为它入了得云端,与崭新的时代相伴共生,具备无限的可塑性与可能性;更因为它接得了地气,继续扎根现实的土壤,能够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还要继续提升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并探索更多创作手法和推广模式,提升表现力和传播力,让“云上生活”成为现实常态,为我们创造更亲切、更美好的文化体验。

高雅艺术“圈粉”要做好“云”功课

日期:

2020-03-31来源:

青岛文明网作者:

梅花傲雪

疫情为艺术活动关上了一扇门,科技却为其打开了一扇窗。

受疫情影响,各地的线下艺术活动已经暂停两月有余。

与此同时,艺术机构纷纷在“云端”开启艺术课堂,用新的形式把高雅艺术送到人们面前。

疫情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增加了他们与艺术亲密接触的机会。

(3月25日《光明日报》)

  一般认为,高雅艺术往往与“小众”紧密相连,似乎与普通大众无缘,事实并非如此。

疫情防控期间暂停了的线下艺术活动,被引上了另一种传播途径——在“云端”开启艺术课堂,艺术家变身网络主播,面向包括普通网民在内的所有观众演出作品、传播艺术,使高雅艺术的普及之路出人意料地被大大拓宽了,让艺术家们从中受到许多启示。

  民众生活离不开文化滋养,疫情之下,居民“宅生活”更需要文化来消除寂寞,丰富精神生活,于是“云空间”里看视频、阅读学习、直播娱乐等比平时更聚人气。

许多正规文艺机构团体也纷纷在“云端”开启艺术课堂,艺术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轮流为网民讲授戏剧、曲艺、舞蹈、民乐等艺术知识,以主播角色向“老铁”们传播高雅艺术。

艺术家们隔着屏幕跟观众交流,虽然没有了现场观众的叫好声,但直播间里飘起的“小红心”以及时不时出现的“棒棒糖”“穿云箭”,这种新奇的喝彩更能感受到粉丝的热情,也提醒艺术家们:

高雅艺术“圈粉”要做好“云”功课。

  在“云空间”里传播艺术,不仅要把艺术搬到网上,还要创造出适应网络受众的表达方式。

具体讲,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读懂粉丝的心理喜好,改变线下“我演你看、我讲你听”的做法,突出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以互动来取得共识,用共识来引发共鸣。

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高雅艺术严谨规范与网络吸引迎合粉丝间的矛盾,使之既为普通观众所接受,又不失审美,对艺术家们是一个考验。

只有做好“云”功课,得网络传播之精髓,才能以足够的吸引力抓住观众而“不掉粉”。

只有恰当地进行角色转换,不断创新沟通交流方式,抓住“云端”里年轻粉丝的心,才会随心所欲不逾矩。

实践表明,群众在哪里,艺术传播就应该深入到哪里。

如今,“云空间”日益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人们越来越需要网络数字文化产品来丰富精神生活。

这就要求文化艺术机构以“云思维”适应这个变化,抓住时机做好“云端”上的艺术传播,创作现代人喜爱的产品,进一步丰富艺术服务供给,用云时代的话语方式把高雅艺术的精髓传播出去,拓宽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的渠道,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高雅艺术的经典之美。

 

期待博物馆直播成为一种新常态

日期:

2020-03-30来源:

上海文明网作者:

苑广阔

“欢迎大家给我留言,告诉我你们想听什么。

”3月14日晚,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白雪松在淘宝直播平台完成第五场直播,观看量30多万,点赞数超过340万。

自2月23日首开直播以来,白雪松因幽默生动的讲解方式在网上走红,被网友称为“文博界李佳琦”“西安窦文涛”。

(3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纷纷关门歇业,但是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并不会因为博物馆闭门歇业就没有了。

在这种情况下,从今年2月开始,几个大型互联网平台相继举办“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全国几十家博物馆参与,网友反响热烈,单日观看量超过千万。

  本来“云游博物馆”只是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下的一种非常举措,多少都带有一些被动成分,但是自从开展这一活动以来,却让人有了意外的发现。

比如2月23日,甘肃省博物馆在淘宝直播平台举办了两场直播。

直播间实时在线人数最高达90多万,是该博物馆去年全年观众总数的半数以上,点赞数超过了50万。

  数字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些即便没有疫情影响,也不会到博物馆进行参观的网友,却因为有了“云游博物馆”的直播活动而在线完成了对博物馆的参观。

那么一个设想也随之而来,等到新冠肺炎疫情结束,这样的“云游博物馆”活动,能否成为一种新常态而继续存在下去?

在网友们的心里,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线直播博物馆的活动,之所以能够受到网友的热烈欢迎,除了博物馆本身藏品丰富之外,还得益于其他一些原因。

比如,网友足不出户,动动鼠标或手机就能看到千里之外丰富的馆藏文物;博物馆的解说员在镜头面前比现场解说更容易发挥,表现也更为出色,其幽默轻松的解说风格,满足了年轻网友的需求。

鉴于此,疫情结束以后,“云游博物馆”也就有了继续保留的必要。

各地博物馆和文化部门,理应好好总结现在参与“云游博物馆”的经验,既要升级直播设备,也要提升解说员的综合素养,全面迎接“云上博物馆”时代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