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84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古诗词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眼眶会当:

该当,终当凌:

登上绝顶:

顶峰

阅读训练:

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只能划分两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①决眦入归鸟眦:

②一览众山小小:

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4.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

5.“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6.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7.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8.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大约写于长庆三、四年的春天,当时诗人任杭州刺史。

内容概括:

抓住了西湖早春时节的特点,将其描绘得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诗句赏析:

1、首联写春游行踪,描写早春景致,诗人一路走来,行踪清晰而舒缓,云脚低垂,波平如镜,西湖美景分外迷人。

2、颔联对仗工整和谐,一“争”一“啄”,敏感而准确地表现了早春时节的讯息,把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描绘得机灵可爱。

3、颈联写景有了新的物象,目光由上而下,野花姹紫嫣红,野草才没马蹄,春之秀色吸引游人。

“乱”字贬义褒用,极言花多花艳,“没”写春草低矮柔嫩,用笔看似随意,其实字字珠玑,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

这首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杨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语言通俗晓畅,质朴无华;

景物描写动静相衬,色彩明丽,有很美的视觉效果。

1、这首歌咏西湖的诗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西湖蓬勃的春意,为此采取了两种写法,一是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二是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独具匠心。

2、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1.这首诗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暖树: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不足:

4.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5.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6.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7.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8.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开放题。

例: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天宝七八年间,王昌龄贬龙标尉,李白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在扬州听此消息,题诗抒怀,寄给友人。

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托慰藉的诗。

内容分析:

首句景中见情,于众多景物中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既切合当时情事,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到龙标告慰友人。

名句解读:

“我寄……”两句的三层意思:

一是自己的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托之于明月;

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

三是说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予,别无他法。

想象奇特,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本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既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1.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2.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零,子规啼叫。

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B.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

C.这首诗想像丰富而奇特。

D.因为李白和王昌龄一样,都是不得志,所以说是“愁心”。

王维《使至塞上》

写于唐开元25年,作者时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

当时,河西节度使霍希逸战胜土蕃,王维奉命出使察访军情,实际上被排挤出朝廷。

途中作此诗。

内容及主题:

作者描绘了沿途所见的景物,真实地再现了大漠雄浑、苍凉、荒寂的特点,抒发了慷慨悲壮之情。

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誉为“千古奇观”

注释问:

出使边:

边塞逢:

碰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征蓬一样出使边境,像归雁一样进入遥远的北方。

写法:

1、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尤其颈联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语言朴实,情景浑然一体。

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A.这是一首边塞诗。

B.首联和颔联都紧扣题目中的“使”字。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是“塞上”的风光。

D.这首诗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这是作者四十岁时在密州出猎后作的一首词。

内容:

上阕写两鬓微霜却还少年豪气意气昂扬率众出猎。

出猎场面人数众多,队伍浩浩荡荡,阵容盛大。

用孙权射虎,虎因孙权所投双戟而倒退的典故写出自己的意气过人。

下阕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使自己有机会驰骋沙场,抗击西北入侵之敌。

全词上下两阙共七十字,记述一次冬猎的盛况,表达了他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反击辽和西夏侵扰的强烈愿望。

1、上阕叙事,下阕抒情,叙事抒情辉映生色,结构严谨,层次井然。

2、全词一韵到底,气势奔腾,很好地服务于豪放感情的抒发。

3、善于用典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给读者以联想,使词作内涵丰富而深刻。

全词意蕴恣肆,境界开阔,为其早期豪放词。

苍:

苍鹰卷:

席卷孙郎:

孙权彫弓:

有彩绘的弓

会挽雕弓如满月

①老夫聊发少年狂聊: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会: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

试作简要赏析。

5.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江城子”为词牌名。

B.上阕首句中的“老夫”为作者自称。

C.词的结句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这首《江城子》和晏殊的《浣溪沙》都是豪放词。

6.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

鬓微霜"

,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写于宋代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

因其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不断遭受主和派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此首词是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亮的“壮词”,内容、情感、形象、语言方面都是豪放、壮美的,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失落。

1、一般词作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此词从开篇到收尾全写军营与沙场的战斗生活,上下贯通,一气呵成(最后两句抒发感情,前一句抒写词人一生的事业与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之情)。

2、诗人将抒情、描写、记叙、议论融为一体,语言生动而夸张,想象丰富而现实,意境雄奇而壮阔,气势豪放而飞扬。

八百里:

指牛麾下:

部下翻:

演奏沙场:

战场的卢:

骏马名

节奏:

八百里/分/麾下/炙(如此断句旨在理解句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①八百里分麾下炙炙:

②沙场秋点兵沙场: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

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解题:

马致远散曲中的一首小令,“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曲的题目,即秋天的思绪。

内容及情感:

通过对秋天黄昏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一个长期飘零异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是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

全曲28个字,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1、动静、明暗、背景与主体相映相生:

流水相映着小桥、人家,衬托出环境的幽静;

落日金黄的余晖冲淡着枯藤、老树、昏鸦的灰暗……独特的背景构设全在烘托人的情绪。

2、情景交融,工于丹青妙笔。

前18个字描绘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勾勒出深秋晚景的生动画面,言简意丰。

后两句道出天涯游子悲苦,点明主旨。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把这首诗的主旨句抄在下面。

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对这首小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悲哀。

B.这首诗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

C.“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以“冷”的感觉,而“小桥流水人家”则给人以“暖”的感觉。

D.这首小令全是写景,始终没有出现抒情主人公。

5.对这首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正巧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扬州相遇,白作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写此诗酬答。

诗中回顾了自己的遭遇,点名酬答题意,抒写了自己在这特定环境中的感情,虽充满悲凉却不悲观,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主题(另一归纳):

本诗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对自己长期遭贬,备受迫害的愤恨不平,同时表现了不悔不屈的态度,表达了要重新焕发热情,投身新生活的愿望。

“沉舟…”两句从自然现象中揭示了社会人事新陈代谢的哲理,生动形象,意蕴深刻。

1、用典贴切自然2、情、景、理三结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闻笛赋:

曹魏后期文学家向秀从京城洛阳回河内,路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被笛声的悲音感动,写了一篇《思旧赋》。

这里借此典故表示对死去友人的怀念。

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载,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棋局终了时斧头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去,才知道世上已经过了一百年。

相近的意境:

贺知章《回乡偶书》

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4.这首诗情感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

5.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杜牧《赤壁》

前两句从眼前事物写起,叙事点题,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后两句联系赤壁之战,设想若不是周瑜得东风之便,历史就会被改写。

全诗通过一支再现的沉沙折戟展开联想,从而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含义深刻,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注释将:

拿,取。

龚自珍《己亥杂诗》

概况:

诗人晚年写的组诗,共315首,本诗是其中第五首。

解词:

天涯——指自己的家乡。

诗人当时住在广东,相对于京城来说距离遥远,即有天涯之意。

龚自珍道光时期辞官,约鸦片战争前两年,诗人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仍执着地心忧国家和人民。

诗人愤然辞官,回乡途中触景生情发出感慨,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落红”喻指诗人自己,“花”喻指国家、人民,也可比作理想信念。

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仍心系国家人民,即使是辞官离京,也要像落红一样,化作春泥,报效国家和人民。

托物言志。

古诗今用:

常用这两句来赞扬老一辈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培养和爱护青年人耗尽心血的高尚情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4.“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4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①眦:

眼角。

②小:

认为……小。

3.“望”;

高大雄伟。

 4.此句化用了孔子的"

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5."

钟"

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6.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A。

8.C。

●1.会挽①∕雕弓∕如满月。

2.①聊:

姑且,暂且。

②会:

定将。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4.《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

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

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亲射虎,看孙郎),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

(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感情”两方面回答即可。

5.D。

6.C。

●1.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①暖树:

向阳的树。

②不足:

不够。

4.示例:

①“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②“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飞回。

③“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④“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⑤“浅草”“才能”表现草刚萌发的情形。

5.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果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回答也可)。

6.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7.C。

●1.悲凉的。

2.断肠人在天涯。

3.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D。

5.C。

●1.啼、溪、西。

2.点名时令;

渲染离别的氛围。

3.D。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辽阔的沙漠上一道烽烟直升云天,遥远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圆圆的落日。

(描绘一幅宽广绮丽雄浑的边塞画面)。

3.D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惆怅;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表现了对事态变迁的惆怅心情。

3.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①烽火:

战火,这里喻指战争。

②浑:

简直。

3.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4."

破"

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

"

深"

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5.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6.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念亲人的情感。

7.A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①炙:

切碎的熟肉。

②沙场:

战场。

3.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4.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5.C。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表达了为培养人以及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表达了作者誓死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

3.D。

4.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