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177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docx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提纲

 

XX市城市交通

“十一五”发展规划

 

XX市城市交通管理局

二○○七年七月

 

前言

城市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功能和形象标志之一,是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五”是XX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2010年要举办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博览会,一个高效、和谐的一体化城市交通体系是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基础保障,是XX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规划以《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主要依据,在整合“十一五”城市交通规划纲要和各分项规划并衔接《XX市“十一五”综合交通规划》以及相关行业规划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一五”XX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任务。

本规划的主要内容涵盖了XX城市公共客运(含长途客运)、道路货运、静态交通以及汽车维修、汽车租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交通衍生服务业。

本规划由XX市城市交通管理局组织编制。

1、“十五”回顾与评估

1.1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颁布了《XX城市交通白皮书》,确立了建设“一体化交通体系”的战略,逐步实施了公共交通优先、机动车总量控制和区域差别化管理等重大交通政策,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要突破,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为城市交通系统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一体化交通体系框架雏形已现。

1.1.1供应能力增强,服务水平提高

公共客运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05年比2000年增长23.6%,占居民出行总量的比重从19.6%上升到24.4%。

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从62.9km增加到147.8km(含磁浮线),日均客运量从37万乘次增长到163万乘次,日最高客运量已达213.6万乘次。

地面公交重点增设了新建住宅区、郊区新城以及与轨道交通接驳的线路,日均客运量从724万乘次增长到762万乘次,公交专用道里程达40km。

出租汽车日均客运量从213万乘次增长到283万乘次。

(参见图1-1)

省际公路客运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年客运发送量从1282万人次增长到2468万人次(参见图1-2)。

图1-1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单位:

万乘次)

 

图1-2省际公路客运发送量

道路货运2005年道路货运量达3.3亿吨,占XX城市货运总量的45.8%,比2000年增长15.2%(参见图1-3);其中道路集装箱运量达884万TEU,比2000年增长了137.5%。

至2005年底全市拥有载货汽车19.16万辆,其中营运货车16.3万辆,比2000年增长30.5%。

西北、外高桥、浦东空港、深水港物流中心相继投入运营,并逐步形成规模能力。

图1-3道路货运量

静态交通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至2005年底全市经营性公共停车泊位有16.9万个,比2000年净增7.76万个,其中社会公共停车场(库)泊位达到1万个。

路内停车逐步规X,咪表收费开始推行。

交通衍生服务交通信息化、汽车维修、汽车租赁、驾驶员培训等交通衍生服务业趋向社会化和专业化。

汽车维修辆次2005年比2000年增长151.8%。

汽车租赁业初步形成稳定的市场。

驾驶员培训人数2005年比2000年增长113.1%,目前已拥有经营性教练场12家,培训能力30万人次/年。

1.1.2系统结构不断优化,技术装备显著改善

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方式的承运比例从2000年的4%、74%、22%发展到2005年的14%、63%、23%(参见图1-4)。

公交车辆更新加快,2292辆高等级车辆已成为引导车型,空调车比例达46%。

省际公路客运发送量占对外客运发送总量的26%(参见图1-5),长途客车的中、高等级车辆比例达86%。

图1-4XX城市公共交通结构

 

图1-5XX对外客运发送量结构

道路货运初步形成了集装箱、危险品、省际快运、城市便捷货运等专业运输细分市场,集装箱车、冷藏车、罐体车等专用车辆增长近60%,达到1.7万辆。

建筑物配建的对外开放停车泊位成为经营性公共停车泊位供应主体,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地区结合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了一批社会公共停车场(库);汽车维修基本形成了专业维修、快修连锁、综合维修为骨干的业态架构。

(参见表1-1)

表1-12000年与2005年交通指标比较表

指标

2000年

2005年

年均增长率(%)

地面公交(万乘次)

264900

278090

0.98

日均(万乘次)

724

762

轨道交通(万乘次)

13556

59406

34.38

日均(万乘次)

37

163

出租汽车(万乘次)

77830

102889

5.74

日均(万乘次)

213

282

城市公共交通总量(万乘次)

356286

440385

4.33

日均(万乘次)

974

1207

长途客运发送量(万人次)

1282

2468

14.00

日均(万人次)

3.5

6.8

道路货运

道路货运量(万吨)

28369

32684

2.87

其中集装箱(万TEU)

372

884

18.88

交通服务

经营性公共停车泊位(万个)

9.1

16.9

13.18

汽车维修(万辆次)

195

491

20.28

驾驶员培训(万人)

11.6

23.78

16.2

1.1.3信息化加快推进,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交通信息化从服务行业管理逐步转向辅助决策、市场监管和公众服务,“三网一库一平台”等城市交通信息化基础构架开始形成,交通政务公开、信息查询、网上办事等功能相继开通。

出租汽车、长途客运、停车诱导等信息服务平台以及集装箱运输智能卡、危险品运输车辆电子档案等系统相继投入运行。

1.1.4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到位,政企分开、城市公共客运、道路货运以及静态交通的综合管理体制开始运行。

公共交通步入了“行业公益性、运作市场化”的发展新路。

地面公交初步形成集约化经营的市场格局,企业总数从63家减少到44家,巴士、大众两大集团占据市场份额的75%;出租汽车已形成行业主导、企业主管、公司化经营的有效管理机制;轨道交通运营初步形成横向适度竞争格局。

1.1.5岗位培训体系初步建立,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

“十五”以来,城市交通专业岗位从业人员培训总量达64.8万人次,约占全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6.8%。

出租汽车、地面公交行业高星级驾驶员已达2万名,占驾驶员队伍的13.6%。

轨道交通和汽车维修行业高、中级工占全行业技术工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基本适应了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2存在问题

1.2.1设施能力仍不能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

城市中心区土地高强度开发和功能集聚引发的交通需求增长与交通设施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

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较短,运送客流量占公共交通客运总量比重尚低。

公交专用道、换乘枢纽建设滞后,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未形成良好衔接;货运场站缺乏统筹,停车泊位缺口较大。

城市外围和郊区新城镇快速发展与交通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日益显现。

1.2.2城市交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中心区地面公交线路过度重复,而外围区和郊区线网密度不足。

长途客运站点分布与新的城市功能布局不相适应,班线配置统筹不够。

专业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较低。

停车泊位总量不足和局部区域停车场(库)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并存。

1.2.3“公交优先”长效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公共交通在设施用地、道路资源分配、公共财政投入与补贴、票价机制等方面的优先政策和机制有待完善。

地面公交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强,线路经营权管理的操作机制有待建立,区域化经营的市场新格局需要统筹协调。

出租汽车行业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确保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还缺乏完善的机制保证。

1.2.4行业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

长途客运、道路货运、汽车维修等行业缺乏引领市场的龙头和品牌企业,规模效应难以体现。

大多数企业仍以低价竞争作为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产业标准化进程缓慢,市场体系亟待完善。

1.2.5信息化建设统筹不够

交通信息化进程总体滞后,相关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信息化在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1.2.6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偏大,技能水平较低

交通行业特别是地面公交、出租汽车行业普遍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不高的问题,尚未形成稳定、梯队化的职业驾驶员队伍。

1.3总体评估

“十五”期是XX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和重要转型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供应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了客运、货运、停车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

但是,XX城市交通仍然处在偿还历史欠债和努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要求的阶段,公共交通设施能力不足、吸引力不强,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轨道交通尚未成网,在公共交通中的分担率与国际大都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地面公交服务方式单一,速度和可靠度较高的快速公交系统和公交专用道网络尚未形成,局部区域公交线网布局不合理;道路货运、汽车维修等行业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品牌企业未成为市场的主体,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停车泊位总量供应不足,社会公共停车场(库)拥有的泊位比重偏低。

城市交通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与XX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定位相适应,与XX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与市民出行需求的持续增长相适应。

2、城市交通发展趋势

2.1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交通需求持续增长

2.1.1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将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随着城乡、区域差距的逐步缩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商务、公务、旅游等活动越来越频繁,区域内交通出行需求旺盛。

XX产业结构的调整、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和世博引擎效应的发挥,将促使XX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保持持续较快健康发展的势头,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城市机动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XX的交通需求总量将呈现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

2.1.2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预期人口也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人口总量的增加必然带来交通出行总量的增长,预计2010年全市日出行总量将达5000万人次,对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2.1.3城市布局调整功能重塑

XX城市发展空间正从中心城660km2拓展到市域6340

km2,城乡规划体系推进实施。

郊区新城和中心城边缘地区将成为出行量增幅最大的区域。

制造业、化工业等产业外迁,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使郊区物流呈现大运量集中运输趋势;中心城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城市物流向小批量、高附加值、高时效性方向发展。

2.1.4世博挑战城市交通

2010年世博会客流预测将达到7000~800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40~60万人次、峰值80万人次。

世博客流空间上“多线聚焦”、时间上“单向集中”,是对XX城市交通体系的挑战和考验,必须建立协调高效一体化的交通服务体系,以确保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2.2交通结构调整对系统整合提出更高要求

2.2.1对外交通设施高强度建设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XX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

洋山深水港二期、三期工程,浦东、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沪崇苏越江通道以及高速公路网正抓紧建设,京沪高速铁、长三角城际铁前期工作正全力推进,对与之衔接配套的城市交通客货运输系统的设施能力、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2.2.2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基本形成

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的基本建成,将改变公共交通系统结构。

中心区轨道交通逐步成为公共交通的主体,外围区和郊区将以轨道交通车站为枢纽向周边地区辐射。

地面公交的线网布局必须进行配套调整,以进一步提高公共客运系统的整体效率。

2.2.3机动出行需求快速增长

至2005年底,XX机动车总量已达220.5万辆,其中汽车95.15万辆(私人小客车32.21万辆)。

预测201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160~180万辆,私人小客车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

中心城道路增量的有限性和机动出行需求快速增长的必然性,使路、车矛盾日益加剧,交通排堵保畅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也将带来更大压力。

2.3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发生变革

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后,形成了政企分开、区域差别化管理的新体制,市政府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主要运用法律法规、专业规划、标准规X以及公共资源配置调控等手段,强化对全行业的综合管理。

区县政府交通行政部门成为区域内交通规划建设和行业管理的主体。

3、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3.1指导思想

围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优化调整结构、完善市场机制、改进管理方式三大环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眼于交通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着眼于“以人为本、客畅货通、环境友好”的和谐交通理念落到实处、着眼于市域交通、XX与长三角区域交通体系的统筹协调,注重前瞻性与操作性、指导性与针对性、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结合,确立“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市区交通和郊区交通的协调发展,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2010年XX世博会成功举行提供基础支撑。

3.2发展战略

紧紧抓住“点、线、面、块”四大发展要素,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突破设施、体制、机制瓶颈,建成与XX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体化和谐交通体系。

——点:

推进交通枢纽建设,以枢纽点锚固线网,全面改善换乘条件。

——线:

加快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公交专用道建设,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清晰、有机衔接、协调发展的公共交通线网,切实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增强公交吸引力。

——面:

调整优化中心城交通结构,大力发展郊区公交系统,建成全面覆盖市域的市郊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提升城市交通服务保障能力。

——块:

促进公共客运、道路货运、静态交通和交通衍生服务四大板块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公共客运系统的高效运行和道路货运系统的有序运行,提高交通服务系统的衍生能力和覆盖领域。

——公交优先: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和土地配置模式,优先发展符合城市和交通发展实际的公共交通,有效降低能源消耗,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确保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和谐交通:

不断提高城市交通运营、服务、管理质量和水平,以人为本,创新服务理念,满足市民需求。

全面推行交通影响评估制度,充分发挥规划调控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实施区域差别化交通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提高城市交通总体效率和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交通和谐、社会和谐。

4、“十一五”发展目标

以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正常有序运行、确保世博会成功举办为目标,以公共客运为重点,全力推进城市交通“人性化、便捷化、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城市交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交通的规划和建设管理,综合运用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改善交通方式结构,基本建成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内外交通有效衔接、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一体化城市交通体系,提供安全、畅达、经济、舒适的城市交通服务,使城市交通供应和管理水平基本达到亚洲先进城市水平。

公共客运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城市交通便捷化水平,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重,确立公共交通在交通出行中的主体地位。

结合城乡规划体系建设,中心城以提高速度和可靠度为导向,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和枢纽建设,优化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实施换乘优惠,切实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和竞争力;郊区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为导向,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郊区城、镇、村的公交覆盖率。

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基础、出租汽车为补充、信息系统为手段、交通枢纽为衔接、市区郊区协调发展、内外交通有机连接的一体化公共客运体系。

实现“3个一”:

中心城两点间公共交通出行在一小时内完成,郊区新城一次乘车进入轨道交通网络或中心城,新市镇与所属的中心村之间一次乘车到达。

实现公共交通站点500m服务半径在中心城和郊区城镇全覆盖,其中,中心区实现300m服务半径基本覆盖。

到2010年,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1690万乘次,占居民出行总量的比重达到33%以上,占机动出行比重达到65%以上,占机动通勤出行比重达到75%(中心城达到80%以上)。

其中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500万乘次,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中心城40%以上,中心区60%以上),轨道交通骨干作用得到体现;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达860万乘次,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达到50%;发挥出租汽车的补充作用和便捷、灵活、个性化服务优势,出租汽车日均客运量达330万乘次,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为20%。

长途客运充分发挥便捷、直达的优势,形成覆盖长三角、辐射中原地区的省际公路客运网络,实现短线公交化、中线直达化、长线驿站化。

2010年旅客发送量达到3200~3400万人次。

优化调整长途客运站点布局,形成中心城“四主六辅”、郊区新城“一城一站”的新格局。

提升设施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公路客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道路货运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主导,构建与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相配套的道路货运系统,重点发展道路集装箱运输、省际快运和城市物流配送,形成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道路货运体系,促进道路货运企业整合资源、延伸服务。

培育和扶持3~5个国际上有影响、国内领先的自主知名物流品牌,体现XX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水平。

不断优化市场环境,规X行政行为,为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的入驻创造条件。

到2010年完成道路货运量3.8亿吨,占全市货运总量的40%。

营运货车总数达20万辆,其中货运专用车达2.9万辆,厢式货车的比重由20%提高到40%。

静态交通采取“行车—停车”均衡发展和区域差别化供给战略,按“中心区从紧、外围区适度、郊区满足”的规划原则,通过配建标准和建设力度调控不同区域停车泊位供应水平。

坚持“建管并举”,一方面结合建筑改扩建工程和市政、绿化等工程增建及其他措施增加泊位供给总量,基本满足城市发展、汽车进入家庭所带来的大量刚性需求,缓解中心城主要商务办公区停车供需紧X和老城区配建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全面的交通需求管理,综合利用价格、信息技术等各种手段,控制个体机动出行的快速增长和弹性出行需求,并引导需求的合理分布,以适应车辆的管理政策从“限制拥有”向“限制使用”的转变。

初步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协调、与土地利用功能相匹配的停车系统。

2010年经营性公共停车泊位总量达到同期汽车保有量的12%~15%。

交通信息化建设以服务和管理为导向、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全面整合的统一平台。

建成覆盖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车行业的公共交通应急指挥、行业监管、运营调度和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建成服务世博会的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建成覆盖市域的道路货运信息系统和停车信息系统,向社会提供多元化、专业化、全过程的交通信息服务。

5、“十一五”主要任务

5.1公共客运

5.1.1轨道交通

——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加快形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有效疏解中心城地面交通压力;加快中心城与松江、嘉定-安亭、临港等新城之间的市域线建设,促进新城的迅速崛起;重点加强服务世博会的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确保轨道交通分担世博会50%的高峰客流和全日客流。

2010年运营线路长度达到400km,运营网络实现“一卡通”和“一票通”。

——合理配备运能,优化组织调度根据网络运营特性,加强运营管理,综合调度运能,缩短高峰时段运行间隔。

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可靠的优势。

——建立轨道交通网络资源共享机制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化、标准化建设,合理安排车辆段、停车场、供电等资源配置和建设进程。

在实现轨道交通一票换乘和累积优惠的基础上,有序推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换乘优惠。

——建立健全轨道交通行业安全体系建立健全运营安全监测和应急施救保障体系,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的整体安全性能。

5.1.2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十一五”期间,依据XX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结合世博会综合交通、轨道交通建设、地面公交线网布局优化、对外交通枢纽等重大市政配套项目建设和新城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铁路XX站、铁路西站、虹口足球场、龙阳路、东方路-世纪大道、徐家汇、江湾五角场、嘉定新城、松江新城等60个综合交通枢纽(世博会配套枢纽26个)。

至2010年,综合交通枢纽达到84个,实现内、对外交通的紧密衔接和公共、个体交通的便捷换乘,提高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

——创新枢纽建设机制按照城市交通区域差别化管理政策,落实市、区两级投资主体和实施主体,加快推进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建设。

轨道交通站点与配套换乘设施实行统筹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竣工交付使用。

5.1.3地面公交

——加快公交场站规划建设在推进客运枢纽建设的同时,改造、调整中心城60%占路设置的公交始末站,规X和完善其他沿路设置的始末站,为公交线网的调整优化创造基础条件。

加快中心城公交停车保养场改造扩能和郊区新场建设,“十一五”新增公交车停车泊位5000个,到2010年设计停车保养能力与营运公交汽电车保有量基本持平。

——大力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以城市干道网络为依托、以客运枢纽为节点、以客流为导向,规划建设300km公交专用道,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车辆运行时速达到15~18km。

在有条件的路段建设中央车道公交专用道。

郊区新城规划建设城区道路时,统筹考虑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和预留。

深化研究、加快推进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使之成为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补充和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的有效载体,“十一五”期间建成铁路上XX站至西站的15km快速公交试验线。

——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根据轨道交通基本网络、枢纽、公交专用道建设和郊区城市化进程,有序推进公交线网布局优化调整,提高线网效率,形成由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组成的功能清晰、布局合理、与轨道交通合理分工、紧密衔接的新型公交网络。

中心区(内环线以内)梳理归并骨干线路,调整区域线,削减不合理重复线路;市通郊线路站点迁移至外围区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参见图5-1)。

外围区(内外环线之间)合理布设区域线和驳运线,形成以换乘枢纽为中心、通达郊区新城、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公交网。

郊区(外环线以外)结合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布设连接客源点与客运枢纽的驳运线,有序发展“区域公交”,形成连通郊区城、镇、村的多级公共交通网,全面改善郊区居民出行条件。

图5-1市通郊线路起点退出中心区调整示意

——提高车辆装备的服务和节能环保水平积极发展低能耗、环保、舒适的新型公交汽电车。

2007年起,新投运的公交车辆达到国Ⅲ标准,2010年国Ⅱ普及率达到100%,符合国Ⅲ排放标准的公交车辆比例达到35%。

郊区公交根据客流需求和城市化进程适度发展经济适用车型。

高等级车使用率达到50%以上。

积极研究、鼓励使用混合动力等清洁能源的新型节能公交车,并在世博园区及世博专线上投运。

加强对在用车的检测和管理,采取鼓励和强制相结合的措施,加快老旧车辆的更新,对尾气排放达不达标、车况差的车辆限期整改和淘汰,不达标车辆不得上线运营。

2010年公交汽电车总量规模为19000辆,结合公交线网优化,中心城内公交汽电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