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200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

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2分)

留住“乡愁”需保护活化“记忆场所”

陆邵明

① 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已经成功落下帷幕,但她的主题“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依然在路上。

事实上,被列在保护名单中的文化资源始终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当下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精神的需求。

要让每一位市民在身边的社区就能享受到历史文化保护成果,必须转变思路,转型发展。

记忆场所就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让全民更多地享受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一种可能,同时将为万众留住乡愁。

②日常生活语境“营养”文化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演变。

首先,保护对象已经从社会精英层面的遗产转向大众群体的集体记忆,即,除了关注名人故居,也要关注具有普遍性价值的特色生活街区。

其次,保护价值已经从对历史与美学的评价逐渐转向社会文化价值的挖掘,即,除了关注有历史事件的“高、大、上”文物,也要关注有文化故事的“普通”建筑物。

此外,保护策略从单体的博物馆式保护转向场所语境的保护活化,即,对于“大众层面”的建筑在不破坏主要载体原真性的同时可以进行适应性改造利用。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趋多样化的时代,记忆场所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前沿与趋势,也挑战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国际文献数据库表明,自2009年开始,记忆场所的主题已经成为了文化遗产、历史研究、城市科学领域的热点。

③记忆场所主要是指具有保留并能繁衍集体记忆的特色场所。

其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

在个体层面,记忆场所可以让每一个主体在时空变迁中构建社会身份及其精神慰藉;在社区层面,记忆场所有助于建构邻里文化的认同性与社会纽带;在地方区域层面,记忆场所的图谱将是地方城镇的风貌特色、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与其环境品质构成的重要部分;在民族与国家层面,记忆场所网络将极大地丰富与传承民族传统基因。

 ④如果将保护名录中的传统文化遗产比喻为地域文化资源“细胞核仁”的话,那么记忆场所就是“细胞核”,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场所则是“细胞质”。

也就是说,保护名录中的文化遗产与名录外的记忆场所有机共生,方能形成文化资源的“基因”,同时两者又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语境的“营养”。

 ⑤记忆场所是乡愁的重要物质载体。

 虽然记忆场所不能列入完整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范畴,却是普通市民赖以生活、工作、休闲之处,是乡愁的重要物质载体。

然而,在过去的30年里,城镇化进程中为了达到高效率、商业化、现代化的标准与目的,孤立地保留了“细胞核仁”——文化遗产,铲除了大量的“细胞核”——记忆场所,进行着大规模的造城与造村运动,生产出越来越相似的人居空间,这样制造出来的“新”场所将市民的历史记忆、生活习惯与其根植的语境分离出来,越来越远离普通百姓的社会文化情感,形成一个个“乡痛”。

 ⑥通过对中国近百年来(1912-2014)关于乡愁的认知进行追踪分析,我们发现唤起乡愁的重要因素是家乡中的空间意象。

这种因故土而生的空间意象是构成乡愁的基础性要素,远远超越了诗歌、文学、音乐、电影等的影响。

而且,新千年以来,乡愁中的空间意象更倾向于“家园”中可感知的充满着爱与忧伤的记忆。

这些具体、碎化的记忆通常以“家”的场所为中心,其中,由宅、屋、门、庭等构成了第一个空间尺度;由船、桥、井、街、小区、学校等构成了第二个空间尺度;山、水、镇、乡、城等构成第三个空间尺度;祖国、民族等大故乡形成了第四个空间尺度。

由具象到抽象,由微观到宏观,逐渐形成了乡愁中的“家国情”。

这些记忆场所容纳的是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生产、游玩中的故事。

⑦留住乡愁离不开这些百姓身边的记忆场所。

正如美国历史场所保护协会成员爱德华·豪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认同、自我身份的建构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场所与其语境。

也就说,留住身边的记忆场所实际上也是对相关群体与个体的尊重。

⑧应探索开发记忆场所的创新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让市民“记得住乡愁”的目标,需要拓宽思路,充分利用好维系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典型的“记忆场所”。

(节选于2015年6月17日《文汇报》)

1.在第②段的空格处填入一个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甚至B.然而C.况且D.因而

2.第③段加点字“繁衍”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3.分析第⑦段引用爱德华·豪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的话的作用(2分)

4.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由“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成功落下帷幕”引出话题:

让全民更多地享受历史文化资源,留住万众乡愁。

B.活化记忆场所就是指大众层面的建筑能唤醒大众的乡愁与记忆,故可进行大规模的造村运动,唤醒大众的共同记忆。

C.被列在保护名单中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让全民更多地享受历史文化资源,可探索开放记忆场所。

D.第④段用“细胞核仁”来比喻传统文化遗产,用“细胞核”来比喻记忆场,用“细胞质”来比喻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场所,目的是为了说明“活化记忆场所”的重要。

5.试举一例开发记忆场所的举措比较成功的事实,并分析其成功原因。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12分)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

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

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

八月,我回到那里。

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

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

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

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

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

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

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

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

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

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

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

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

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

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

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

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

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

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

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

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

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

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

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

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

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

他们一定在想:

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

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

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

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

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

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

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

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

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

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

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6.赏析第①段中加点字“老”字的表达效果(2分)

7.分析第④段在文章中的作用(2分)

8.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②段生动地写出了新年的喧闹与寒冷,寄寓了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

B.第③段写到的“狗”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也是故乡寒冷的一个原因。

C.描写对香港“不凋的绿”的疲乏,是为了反衬对故乡四季分明的思念。

D.结尾对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大发行量和艾芜的高质量作品却没有大火形成对比,揭示文章“这样的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主旨。

9.赏析第⑧段划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2分)

10.联系全文,赏析结尾句“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4分)

 

(三)默写。

(5分)

【任选5句默写,超过5句,按前5句评分】

11.

(1)蒹葭采采,。

(《诗经•秦风》)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

(4)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5)滟滟随波千万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7),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2.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1分)

13.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闻”字把诗人夜不成寐,辗转反侧,百无聊赖的感觉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B.本诗用词颇具匠心,“月”上用一个“寒”字形容,又与“泠泠”相联,点染了幽清意境。

C.“远逾响”“时一喧”句,写出了泉水山鸟的闹腾,和自己的孤寂形成对比,更显得落寞。

D.本诗抓住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响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衬托他的郁郁情怀。

14.本诗借景抒情,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手法。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

(15分)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15.《病梅馆记》的作者龚自珍,字璱人,浙江杭州人,晚清杰出思想家,家,《己亥杂诗》中的名句是:

,不拘一格降人才。

(2分)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固也

(2)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3)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4)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17.下列加点词与“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中的“以”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B.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C.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D.而木之性日以离

18.把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19.有人评价《病梅馆记》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思想倾向上有相通之处,你同意吗?

试分析。

(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

(8分)

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

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

言之是,则出乎公道,行之非,则涉乎邪径。

是非相乱,好恶相攻。

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

此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也。

或以小恶弃大善,或以小过忘大功。

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可以有罪免者也。

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

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

然后取其实,不尚其华,处其厚,不居其薄,则不言而化,期月而可知矣。

若徒爱美锦,而不为民择官,有至公之言,无至公之实,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形,将求至理,不可得也。

(《贞观政要》卷七)

20.用“∕”给划线句断句。

(3分)

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

21.文末说“将求至理,不可得也”,这里的“至理”应指(2分)

22.文中“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

”一句中“赏”的正确做

法:

纵观全文,作者认为“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的

最终目的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3分)

 

二写作40分

23.请以“走向远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金山中学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卷

参考答案

(一)(12分)

1.D(2分)

2.唤醒、丰富、传承(2分)

3.简洁有力地证明记忆场所可以使百姓留住乡愁,表明保护活化记忆场所的重要性。

(2分)

4.C(2分)

5.举例2分,分析原因2分。

可以从“记忆场所”在不破坏主要载体原真性的同时进行适应性改造利用上去分析。

(4分)

(二)(12分)

6.语言形象,通俗却新颖;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奠定全文深沉忆旧的基调(写出两点得2分)(2分)

7.承上启下,由对家乡生活的叙写转到对居港生活的叙写;拓展立意空间,由自然界的寒暖转到文化、社会领域的寒暖。

(2分)

8.B(2分)

9.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艾芜先生及其作品成就的辉煌,寄寓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

(2分)

10.浮动浅薄的时代,大师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感动于亲切,因为大师的作品在寂寞中具有一种恒久深厚的品质。

结尾句使用感叹号,将反问句变为感叹句,增强了抒情力量。

“寒冷”与“温暖”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放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获得新颖警策的艺术效果。

(写到两点得4分)(4分)

(三)(5分)

11.白露未已怅寥廓世胄蹑高位欲辨已忘言何处春江无月明

盈盈一水间周公吐哺

(四)(8分)

12.古体诗(1分)

13.C(3分)

14.以动衬静(1分)。

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1分)。

从而衬托出他在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2分)(4分)

(五)(15分)

15.文学家我劝天公重抖擞(2分)

16.本来约束智慧能力卖(4分)

17.C(2分)

18.又不能使天下的百姓,砍掉笔直的枝条,删掉繁密的枝叶,锄掉端正的树枝,把摧残梅把它弄成病态作为职业来赚钱。

(3分)

 

19.我同意这种看法。

两文在思想倾向上的相通之处是:

都表现了对封建统治的干预与束缚的不满,都透露了个性自由发展的要求。

《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之道类比为官之理,说明要去除烦忧,顺应民心,顺乎自然的道理。

《病梅馆记》借梅喻人,说明在封建社会,人性受到压抑和摧残,提倡个性自由与解放。

(4分)

(六)(8分)

20.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3分)

21.进忠良,退不肖(2分)

22.赏不可以无功求,赏不遗疏远;为人择官(3分)

参考译文:

国家想要任用忠诚贤良的人,辞退不好的人,十多年了,只听到这样说,没有看见这样的人,是怎么回事啊?

大概是这样说了,却没有这样做啊!

这样说是因为有公道的需要,而不这样去做,就涉及外门邪路了。

对错互相淆乱,好坏互相攻击。

喜欢的人即使有罪过,不用刑,不喜欢的人即使没有过错的,也不能免于处罚。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喜欢的人想让他活,不喜欢的人想让他死。

有的人因为小的毛病而放弃了大的善行,有的人因为小的错误而忘却了大的功劳。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国君的赏赐不可以无功而得,国君的惩罚不可以有罪不处罚啊。

赏赐没有用来劝勉善行,处罚没有用来惩治罪恶,却还希望邪恶,正义不令人困惑迷惘,怎么可能呢?

如果赏赐不给关系疏远的人,处罚不针对亲近的人,用公平仁义作为衡量的标准,依据事实来证明他的名声,按照他的名声来寻找他事实的情况,那么邪恶和正义就不会被隐藏了,善恶也就自然分开了。

这样以后,根据他的事实情况,不追求奢华,利用他的长处,不计较他的短处,那么即使不用说也会发生变化的,几个月以后就会完全明白了。

如果只是喜欢空有其表的人,而不是替国家选择官员,有非常公正的评价,没有很公正的事实,喜欢却不了解他的不足之处,厌恶就会忘记了对方的好,顺从私人的情感而亲近邪恶,奸佞的人,背离公正而疏远忠诚贤良的人,那么即使整夜不懈怠,使自己心神、身体十分劳累,想要找到最好的道理(方法),不可以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