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484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x

通用中学语文语法基础知识

语法基础知识

韩敏

  1.语素

  语素是语音语义的最小结合体,例如:

人、吃、大、十等。

语素构成词。

语素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例如:

“人”;“人参”。

“吃”;“吃亏”。

  2.词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

学生,友谊,早晨,前面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例如:

走,爱,使,能够,起来,是等。

  (3)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例如:

美丽,迅速等。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

百,一些,第一等。

  (5)量词表示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例如:

尺,趟等。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例如:

我,什么,这等。

  (7)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语气、情貌等。

  例如:

很,立刻,都,时常,忽然,不,竟等。

  (8)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头,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

  例如:

从,向,在,把,按照,为了,对于,比,除了等。

  (9)连词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

  例如:

和,或者,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只有,如果等。

  (10)助词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例如:

的,地,得,着,了,过,吗,啊等。

  (11)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

喂,哎呀,嗯等。

  (12)拟声词摹拟声物声音的词。

  例如:

砰,轰隆,哗啦啦等。

  ※结构助词“地”“的”可以合用为“的”,即定语、状语都用“的”:

(伟大)的人民:

(勇敢)的前进。

但不作硬性规定,如分开用,要用得正确,定语用“的”,状语用“地”。

  3.短语

  短语是由词和词构成的,短语可以作为句子成分;大多数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成为句子。

  词和词构成短语,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短语成分:

  

(1)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例如:

  报纸杂志老师和同学

  雄伟壮丽唱歌又跳舞

  调查研究光荣而艰巨

  

(2)偏正短语:

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头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成。

其中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句词的词语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语是状语。

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

定语用“()”表示,状语用“[]”表示,中心语不标符号,例如:

  (汉语)语法(祖国)大地

  [完全]相信[小心]翻阅

  [更加]坚强[多么]伟大

  (3)动宾短语:

由动词和它的宾语组成。

宾语在动词之后,是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

宾语用“”表示,例如:

  吃晚饭盖房子住石洞

  有的动词(如“给、送、教、告诉”等)可以带两个宾语。

这样的宾语叫双宾语。

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

例如:

  给我笔教你一首歌

  (4)补充短语:

由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组成。

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建议将动词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称补充短语。

这样,补充短语分为两类,一是动补短语,一是形补短语。

)补语用“〈〉”表示。

例如:

  洗得〈干净〉翻了〈一阵〉

  抱〈起来〉活跃〈在基层〉

  热得〈出汗〉大得〈多〉

  (5)主谓短语:

由主语和谓语组成。

主语在前,表示陈述对象;谓语在后,表示陈述的内容。

主语、谓语之间用“‖”标示,“‖”之前是主语,之后是谓语,例如:

  红旗‖飘扬天气‖好

  一个短语一个成分或每一个成分,还可以扩展成短语。

这样短语中包含短语,成为复杂的短语。

扩展后的短语,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例如:

  迷人的秋色——一派迷人的秋色——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走进来——急急忙忙走进来——神色慌张、急急忙忙走进来

  另外,介宾短语、的字短语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讲解。

介宾短语如:

从今天(开始),向我(走来),对学校的情况(很熟悉)等。

的字短语如:

男的(排左边),大红的(是牡丹)。

  4.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带着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

  

(1)单句

  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构成的,称为主谓句;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

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①单句的成分和主干

  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

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谓语:

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宾语:

我们热爱祖国。

/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定语:

(伟大)的祖国是(我们)的母亲。

  状语:

他[勇敢]地站出来。

  补语:

他急得哭起来。

  句子的主干,就是把句中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

  ②用符号法分析主谓句。

  第一步,用“‖”界分出主语和谓语。

  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第二步,用“()”标出充当主语的短语中的定语,剩下的是中心语;有“”标出充当谓语的短语中的宾语:

  (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第三步,用“〔〕”标出状语;用“()”标出充当宾语的短语中的定语,剩下的是中心语:

  (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第四步,用“〈〉”标出补语,剩下的是中心语:

  (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这样,除去定语、状语、补语,句子主干就显示出来了:

……人民……创造……时代。

  摘取句子的主干,是为了掌握原句的结构,对理解原句的意思有帮助。

但是,必须注意,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有的甚至跟原句相去很远。

还要注意,在摘取否定句主干时,一般要把否定词一起摘出来。

单句若是由复杂的短语构成时,单句也就成了复杂的单句。

  

(2)复句

  ①复句的构成和分析

  复句的构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结构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直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句;一种方式是借助虚词构成。

这些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大都是连词和副词,统称关联词语,在复句中,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用。

组成复句的单句结构叫分句。

  一般复句扩展成二重复句,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复句中前一个分句是单句结构,后一个分句扩展成复句结构;二、前一个分句扩展成复句结构,后一个分句是单句结构;三、复句中的每个分句都扩展成复句结构。

用符号法分析二重复句,第一层次在分句之间用“|”表示,第二层次在分句间用“‖”表示。

分句间的关系在竖线下标明。

例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因果假设

  ②复句的主要类型

  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一定的事理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加点的是关联词语):

  并列复句云薄了,雾又上来了。

  我们青年人不是要空谈,而是要实行。

  递进复句他不但学习好,而且思想品质也好。

  他不但不听劝告,反而闹得更厉害了。

  选择复句或者跪着生,或者站着死。

  不是跪着生,就是站着死。

  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转折复句他虽然年纪小,但是胆子可不小。

  我一再邀请,然而他执意不去。

  因果复句因为它们的内容重要,所以选录了。

  他们既然深入调查,就有发言权。

  假设复句如果相信我,就说实话。

  即使不相信我,也得说实话。

  条件复句只有破坏旧的腐朽的东西,才能建设新的健全的东西。

  只要有肥料,一年就可能稻麦两熟。

  国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

  ③常用的关联词例如:

  单用:

也,又,还,而且,并且,况且,何况,或者,还是,宁可,要么,但,而,却,然而,不过,其实,可是,只是,因此,既然,以致,否则,不然,便,只要,就,才。

合用(有的不一定必须配对):

既,也;不是,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尚且,何况;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决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由于,就;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如果,那么;要是,就;即使,也;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除非,才。

  (3)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例如:

  他们去中山公园。

  他们去中山公园吗?

  请你们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多么热爱伟大的祖国啊!

  5.句群*〔注文〕

  句群是由前后衔接、表达中心语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组成的语言使用单位。

例如: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②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③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竺可桢《向沙漠进军》的第一段)

  

  

(二)语法知识应用

  1理解和使用实词、虚词

  教学词类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类词的特点,以便准确使用。

  

(1)正确组合、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

  在汉语中,只要合乎事理、合乎习惯,极大多数名词、动词、形容词都能够自由地组合。

对一小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要防止词性误用。

  不要把一些抽象名词误用作动词,例如:

  ①教师们愿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愿望”是名词,误用作动词。

可改“愿望”为“盼望”或“要求”。

  不要把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硬带上宾语,例如:

  ②今天出发了一排三班的战士。

(“出发”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应把“出发了”挪至“战士”的后面。

  不要把一些表示状态的形容词误用作动词或名词,例如:

  ③老师批评她迟交作业,她一听,眼睛里就饱满了眼泪。

(“饱满”是形容词,误用作动词。

可改“饱满”为“饱含”。

  ④他的两句话顿时增加了我们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

(“沉重”是形容词,误用作名词。

可改“沉重”为“沉重感”。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对表达语义至关重要。

这几类词,使用频率高,要注意理解运用。

下面例①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描写下雨的情景,如果抓住了画横线的名词或短语、加点的动词(的有带状语),就把握了雨状。

又如,例②中的动词、例③中的形容词都用得确切,分别同宾语、主语搭配得当,阅读时要细细品味,领会语义。

  ①风带着雨星……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

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

[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

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的,一个水世界。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②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

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袁鹰《井冈翠竹》)

  ③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2)准确理解、使用表示时间、空间的名词

  在汉语里,表示时间、空间,一般使用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及其短语。

例如:

  ①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停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回忆我的母亲》)

  ②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

周围是半人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有个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3)准确理解、使用数词和量词,特别要准确使用倍数和分数。

  从一增加到十,可以说“增加了九倍”。

或“增加到十倍”。

从十减少到一,可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减少到十分之一”;减少尽量不用“倍”,不说“减少了九倍”。

例如: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到距离防风林等于林高度二十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

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列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二十倍。

(《向沙漠进军》)

  

  (4)准确理解、使用代词

  准确地使用代词,就能简明地描述对象,避免重复罗嗦,张冠李戴。

  在起替代作用时,代词应当有替代对象,否则代词无着落。

  ①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它”代替“死海”)

  *②在太阳的七色光带中,它们的个性并不一样。

  (“它们”无替代对象,应指“各色光”)

  一个代词只应有一类替代对象如果有两类替代对象,就会产生歧义。

  ③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

(“那里”指书堂站)

  *④王玉明在会上介绍他一家:

父亲是篮球爱好者,母亲是冬泳爱好者,哥哥是百米健将,打破过区百米纪录。

他拿过象棋冠军,在区里称雄棋坛。

(“他”可能指“王玉明”,也可能指“哥哥”)

  代词与替代对象不应脱节。

  ⑤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这”替代“夺取全国胜利”)

  *⑥煤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能源,它的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它”表面上指“煤”,实际上与“煤”脱节,暗中换上了“煤炭工业”作替代对象。

  在一定语境中,注意代词的运用。

  *⑦我的弟弟来信说:

“他在学校里很好,老师都很关心他。

  (“他”应为“我”)

  

  (5)准确理解、使用虚词

  甲、正确辨析虚词在句中表示的结构关系和事理关系。

辨析虚词,实质上也是辨析语义。

辨析有虚词的比较复杂的语言片断,非辨析虚词不可。

  ①三中和六中组成的联队或者三中和十中组成的联队,可以参加本届篮球锦标赛。

  ②有些同志还怕谈缺点会被反动派利用。

我看这一点不用怕。

因为我们不谈缺点,他们也会造谣中伤。

他们就是唯恐我们不“天下大乱”。

所以,从骨子里来看,反动派是怕我们谈缺点的,因为这将对我们的事业更加有利,而对他们却更加不妙。

(陶铸《太阳的光辉》)

  例①的“或者”,例②的两个“因为”,不辨清,就不能正确的地理解语义。

  乙、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一个关联词语表示一种事理关系,配对使用的关联词语表示相应的事理关系。

也表示一定的语义。

因此,写作时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比较:

  ③*a.尽管你有什么困难,同学们都可以帮助你克服。

  b.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同学们都可以帮助你克服。

  丙、虚词的个性很强,对常用的重要的虚词要逐一了解它的具体用法。

如介词“对于”的用法:

  “对于”的作用在于突出指明行为动作的对象,同时预示着动作者对这种对象采取了或将要采取什么态度或行动。

比较:

  ④我们要坚决反对这种大吃大喝的不良作风。

  ⑤这种大吃大喝的不良作风我们要坚决反对。

  ⑥对于这种大吃大喝的不良作风我们要坚决反对。

  这三句话的基本意思相同,但有细微的差别:

例④是一般叙述;例⑤突出指明了行为、动作的对象;例⑥则不仅突出指明了行为动作的对象,而且提前给了听话人一个信息,下文将表明说话人要采取什么态度。

因此,当要表示对某人、某事采取什么态度、行动时,便往往用“对于”。

  丁、使用虚词要注意一些运用不当的毛病:

不该用的而用了;该用而没有用;该用,但放得不是地方;该用这个虚词而用了那个虚词;成对使用虚词不相搭配等。

如下例:

  *⑦从上述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它是廉洁奉公的好干部。

(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欠缺)

  *⑧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不要重复错误,明知故犯。

(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以致语义不清)

  *⑨一厂生产的灯泡,价格不是比二厂高,就是寿命比二厂短。

(连词位置不对,“不是”应放在“价格”前)

  *⑩学习上的退步,往往是由于自满开始的。

(应用介词“由”而误用连词“由于”)

  *⑾只有大家团结来,我们的工作就能做好。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2.恰当安排语序

  恰当的语序反映有条理的思维和准确的语义。

“学生回答”和“回答学生”不同,“空气新鲜”和“新鲜空气”也不同。

词语、成分的次序不能随意颠倒,对应关系也不能错乱。

使用语言,要重视组合的语序,正确反映逻辑事理的语言习惯,否则会使意思表达不清楚,或者产生歧义。

比较:

  *①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②屋里陈列着鲁迅过去所使用的各式各样的东西。

  语序问题,还可联系数理化教科书上有关的定义、定理、术语进行数学,既加深对语序的理解,练习运用,又使语法和学习各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

  解方程——方程的解

  两数平方和——两数和的平方

  a、b全不为零——a、b不全为零

  语序有规定性,也有灵活性。

在句子里,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突出谓语,可以把谓语移到主语的前头,把一般语序变为特殊语序。

例如:

  (水生笑了一下。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荷花淀》

  先说“怎么了”(谓语),再说“你”(主语),表现了说话人想知道缘由的急切心情。

  复句里分句的语序也有一般和特殊两种情况。

例如:

  

(1)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定要坚决完成这项任务。

(一般语序)

  

(2)我们一定要坚决完成这项任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特殊语序)

  采用特殊语序,是为了表达的需要,突出了前一句,让后一分句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3.合理搭配成分

  教学短语的五种主要结构,学生懂得了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等组合关系,了解到各种成分,也就为使用句子打下基础。

短语教学,要着重训练运用短语,熟悉几种成分的使用,注意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的搭配。

成分搭配得当,是运用语言的重要能力。

如下面一段话中的定语和中心语配合得非常恰当。

周总理崇高的革命精神,卓越的外交才能,丰富的斗争经验,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精力,蠃得了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佩。

用“崇高”来修饰“革命精神”,用“卓越”来修饰“外交才能”,用“丰富”来修饰“斗争经验”用“渊博”来修饰“学识”,用“非凡”来修饰“精力”,五个修饰语和五个中心语都各得其所,配搭得十分精当,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周总理伟大的精神和杰出的才华。

使用句子,如不注意成分的配合,会使文句语义不通。

学生造句,往往出现一些成分不搭配的语病。

如:

  *①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主谓不搭配)

  *②校长请著名艺术家来指教同学们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动宾不搭配)

  *③我们以辽阔轻远的天空为背景画了这幅画儿。

(定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④我的家乡像跨上了骏马,日新月异地奔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状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⑤他蹲得那么外面,仿佛只要谁大声喊他一下,就会把他吓得掉下去似的。

(补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要指导学生注意语义搭配,这是汉语组合的实质问题,组合除了要符合语言习惯之外,必须合乎事理,合乎逻辑。

  4.正确组织句子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

要训练学生具有熟练的造句能力,能组织好句子。

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成分,会使结构残缺;句子成分重复、多余,会使人感到累赘;句式杂糅也不能恰当地表达语义。

组织句子要结构完整,避免重复,句式不杂糅。

学生造句,成分残缺的语病常有主语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等情况。

残缺主语,有的是由于滥用介词造成的,如:

  *①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增强了她学好外语的信心,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她较好地掌握了外语。

  应将介词“在”和后面的“下”删去;或将“增强了”后面的“她”挪到“增强了”前头,让“她”作主语,再将后面的一个“她”删去。

  不注意使动句式的运用,也会造成残缺主语的毛病。

如:

  *②听了王长键的话,使他心里感到很不舒服,就坐在一边不言语了。

  “使他心里感到很不舒服”的是“王长键的话”,而不是“听了王长键的话”这一行为,宜将“听了”删去。

或保留“听了王长键的话”,将“使”删去。

  *③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终于使他认识到了吸咽的害处,下决心把烟戒了。

  或删去“在”“下”:

或删去“使”,把“他”放到“终于”的前面。

残缺宾语中心语。

如:

  *④他的发言,表达了我们为把北京西客站建成现代化车站的努力奋斗。

  “表达”后面要求带“……的心愿”“……的意思”“……的决心”这样的名词性宾语,按这句的意思,应在“努力奋斗”之后加上“的决心”。

  成分多余。

如:

  *⑤代表我们走进了开会的会场。

  杂糅,常是把两种说法、两种格式搀杂糅合在一起,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如:

  *⑥学习任务再重,越在坚持体育锻炼。

  或者将“再”改为“越”,采用“越……越……”的说法;或者把“越”改为“也”,采用“再……也”的说法法。

  5.变换、选择句式

  句子从结构上看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同的句式可以互相变换。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把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肯定句和否定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它们可以表达基本相同的内容,但语意的轻重和语气的强弱有差别。

如下例用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语意更重,语气更加肯定。

  ①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人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②他没有赶上末班车,不得不步行回家。

  又如,下面两个句式语义基本相同而又有细微区别,适用于不同的语境。

  “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

  这两个句式宜分别用在下列句子中:

  a.“广场东边是历史博物馆,广场西边是人民大会堂,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b.“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在广场的两边遥遥相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

  对调一下,a句b句都不协调。

  句式的变换,包括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长句和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