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488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4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docx

新课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教学案

专题七化学实验基础

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能识别化学品标志。

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掌握常见物质检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

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实验常用的基本仪器及基本操作

1.识别四类仪器

(1)用作容器或反应器的仪器

①试管 ②蒸发皿 ③坩埚 ④圆底烧瓶 ⑤平底烧瓶 ⑥烧杯 ⑦蒸馏烧瓶 ⑧锥形瓶 ⑨集气瓶 ⑩广口瓶 ⑪燃烧匙

坩埚和蒸发皿均可以直接加热,前者主要用于固体物质的灼烧,后者主要用于溶液的蒸发、浓缩和结晶。

(2)用于提纯、分离和干燥的仪器

①普通漏斗 ②分液漏斗 ③球形干燥管

(3)常用计量仪器

①量筒 ②容量瓶 ③滴定管 ④温度计 ⑤托盘天平

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面。

酸式滴定管(具有玻璃活塞)盛装酸液和强氧化性溶液,而不能盛装碱液;碱式滴定管盛装碱液,而不能盛装酸液和强氧化性溶液。

(4)其他仪器

①冷凝管(球形冷凝管或直形冷凝管) ②表面皿 ③滴瓶 ④胶头滴管

2.常见仪器正确使用的九个注意

(1)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更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可加热,瓶塞不可互用。

(2)烧瓶、烧杯、锥形瓶不可直接加热。

(3)pH试纸不能直接蘸取待测液。

(4)药品不能入口和用手直接接触,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处(K、Na等除外),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中。

(5)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6)温度计不能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测液体温度时不能与容器内壁接触。

(7)用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8)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定容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时不能再加蒸馏水。

(9)过滤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不可用玻璃棒搅拌。

3.熟记常考的十一个基本操作

(1)测定溶液pH的操作

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干燥洁净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清洁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到pH试纸中央,待变色稳定后再和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对应的pH。

(2)沉淀剂是否过量的判断方法

①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少量沉淀剂,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②静置,取上层清液适量于另一洁净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与沉淀剂作用产生沉淀的试剂,若产生沉淀,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3)洗涤沉淀操作

将蒸馏水沿着玻璃棒注入过滤器中至浸没沉淀,静置,使蒸馏水自然滤出,重复操作2~3次。

(4)判断沉淀是否洗净的操作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试剂),若出现(或不出现)……现象,证明沉淀已经洗净。

(5)容量瓶检漏操作

向容量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有无水漏出。

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把容量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

如果仍不漏水,即可使用。

(6)装置气密性检查

①简易装置:

将导气管一端放入水中(液封气体),用手捂热试管,观察现象。

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至室温后,导管口有一段水柱,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有长颈漏斗的装置(如图):

用止水夹夹住烧瓶右侧的橡胶管,向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水,长颈漏斗中会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过一段时间后,若漏斗中的液柱不变化,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7)萃取分液操作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塞上塞子,用右手心顶住塞子,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将分液漏斗倒置,充分振荡,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分层,在漏斗下面放一个小烧杯,先打开上口塞子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下层液体从下口沿烧杯内壁流下,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8)浓H2SO4稀释操作

将浓H2SO4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9)粗盐的提纯

①实验室提纯粗盐的实验操作依次为取样、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

②若过滤时发现滤液中有少量浑浊,从实验操作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有过滤时漏斗中液面高出滤纸边缘、玻璃棒靠在单层滤纸一侧弄破滤纸。

(10)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11)从某物质稀溶液中结晶的实验操作

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

蒸发→结晶→过滤。

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或带结晶水的: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1.(2019·高考全国卷Ⅱ,T10,6分)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

解析:

选A。

酸性KMnO4溶液能将乙烯氧化成CO2,故可以看到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但静置后液体不会分层,A项符合题意;点燃的镁条能在CO2中燃烧,集气瓶中产生浓烟(MgO颗粒)和黑色颗粒(单质碳),B项不符合题意;向盛有饱和Na2S2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发生反应S2O

+2H+===SO2↑+S↓+H2O,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C项不符合题意;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发生反应2Fe3++Fe===3Fe2+,可以看到溶液黄色逐渐消失,加入KSCN后,溶液颜色不发生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2.(2019·高考天津卷)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B

C

D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收集NO2气体

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

解析:

选B。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时,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缓缓注入乙醇中,并不断搅拌,A项错误;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定容时视线与容量瓶的刻度线相平,B项正确;N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项错误;电石与水反应制得的乙炔中含有H2S等杂质,用溴水检验乙炔前,要先通过硫酸铜溶液除去H2S等杂质,D项错误。

3.(2018·高考全国卷Ⅲ,T10,6分)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解析:

选B。

加几滴CuSO4溶液后,Zn与CuSO4反应生成Cu,从而形成无数细小的原电池,加快了生成H2的速率,A项不符合题意;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2

4.(2017·高考全国卷Ⅲ,T9,6分)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目的

操作

A

取20.00mL盐酸

在50mL酸式滴定管中装入盐酸,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mL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

B

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

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C

测定醋酸钠溶液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

D

配制浓度为0.010mol·L-1的KMnO4溶液

称取KMnO4固体0.158g,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解析:

选B。

50mL酸式滴定管的50.00mL刻度下方没有刻度,但仍有盐酸,所以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mL后,放入锥形瓶中盐酸的体积大于20.00mL,A项错误;碘易溶于酒精,清洗试管中附着的碘可以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B项正确;醋酸钠溶液呈碱性,测定醋酸钠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预先润湿(润湿相当于将溶液稀释),否则测定的pH会偏小,C项错误;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配制溶液,D项错误。

题组一 仪器的识别与使用

1.(2019·化州联考)用下列实验方案及所选玻璃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就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所选玻璃仪器

A

除去KNO3中少量NaCl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酒精灯、烧杯、玻璃棒

B

证明HClO和CH3COOH的酸性强弱

同温下用pH试纸测定0.1mol·L-1NaClO溶液和0.1mol·L-1CH3COONa溶液的pH

玻璃棒、玻璃片

C

检验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几分钟,再向其中加入新制的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

试管、烧杯、酒精灯、滴管

D

配制1L1.6%的CuSO4溶液(溶液密度近似为1g/mL)

将25gCuSO4·5H2O溶解在975mL水中

烧杯、量筒、玻璃棒

解析:

选D。

A项,二者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冷却结晶后过滤可分离,则玻璃仪器还需要漏斗,故A错误;B项,NaClO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0.1mol·L-1NaClO溶液的pH,则不能确定pH大小,不能比较酸性强弱,故B错误;C项,银镜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在加入银氨溶液之前需要加入NaOH溶液中和未反应的酸,故C错误;D项,1L1.6%的CuSO4溶液(溶液密度近似为1g/mL)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是0.1mol,溶液的质量是25g+975g=1000g,25gCuSO4·5H2O中硫酸铜的物质的量是0.1mol,故D正确。

2.茶叶中铁元素的检验可经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各步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不能都用到的是(  )

A.将茶叶灼烧灰化,选用①、②和⑨

B.用浓硝酸溶解茶叶灰并加蒸馏水稀释,选用④、⑥和⑦

C.过滤得到滤液,选用④、⑤和⑦

D.检验滤液中的Fe3+,选用③、⑧和⑩

解析:

选B。

灼烧固体物质一般使用坩埚,而坩埚加热需用泥三角支撑然后放在三脚架上,三脚架的下面应放酒精灯,选用的实验用品都能用到,选项A不符合题意。

溶解固体并加蒸馏水稀释,所需仪器为烧杯和玻璃棒,用不到容量瓶,选项B符合题意。

过滤所需的实验用品为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和带铁圈的铁架台,选项C不符合题意。

检验Fe3+的试剂为KSCN溶液,所需仪器为试管和胶头滴管,选项D不符合题意。

常见仪器的选择方法

题组二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量瓶和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要查漏并干燥

B.蒸馏操作时,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入混合液中

C.焰色反应时,铂丝需用稀硫酸洗净,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D.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则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

解析:

选D。

具有塞子或活塞的仪器使用前需要查漏,容量瓶和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要查漏,均不需要干燥,故A错误;蒸馏操作时,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B错误;焰色反应时,铂丝需用稀盐酸洗净,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故C错误;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配得溶液的体积偏小,则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故D正确。

4.(2019·衡水质量测评)某化学实验小组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备氧气并回收二氧化锰。

下列有关操作示意图正确的是(  )

解析:

选C。

A项,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在试管口处应放置一团棉花,故A错误;B项,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应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故B错误;C项,溶解过程通常在烧杯中进行,并用玻璃棒搅拌,故C正确;D项,过滤时,为防止滤液飞溅,漏斗下端尖嘴部分应紧靠烧杯内壁,故D错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量瓶也可以用作物质反应和溶解的容器

B.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

C.利用蒸发结晶可以提纯混有少量KCl的KNO3

D.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静置后下层溶液呈紫红色

解析:

选D。

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仪器,不能用作物质反应和溶解的容器,A错误;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则相当于将溶液稀释了,测酸性溶液pH会偏大,测碱性溶液pH会偏小,B错误;KCl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都较大,所以不能利用蒸发结晶提纯混有少量KCl的KNO3,C错误;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与水分层后在下层,故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静置后下层溶液即碘的CCl4溶液呈紫红色,D正确。

 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一、物质的检验

1.物质检验的三原则

一看(颜色、状态);二嗅(气味);三实验(加试剂)。

2.物质检验的一般步骤

观察外观→取少量样品→加入试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3.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离子

试剂

现象

注意

Cl-、

Br-、I-

AgNO3溶液和稀硝酸

白色沉淀(AgCl)、淡黄色沉淀(AgBr)、黄色沉淀(AgI)

SO

稀盐酸和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先加稀盐酸

Fe2+

NaOH溶液

白色沉淀→灰绿色沉淀→红褐色沉淀

Fe3+

NaOH溶液

红褐色沉淀

Al3+

NaOH溶液

白色沉淀→溶解

中学一般认为是Al3+

NH

浓NaOH溶液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需加热

CO

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HCO

有干扰

SO

稀硫酸和品红溶液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I-

氯水(少量)和CCl4

下层为紫红色

Fe2+

KSCN溶液和氯水

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滴加氯水后溶液变红色

先加KSCN溶液,无变化,再加氯水

Fe3+

KSCN溶液

溶液变红色

苯酚溶液

溶液显紫色

Na+、K+

Pt(Fe)丝和稀盐酸

火焰分别呈黄色、紫色

K+的焰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4.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1)观察颜色

(2)试纸检验,如NH3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溶液检验,如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用品红溶液检验SO2;

(4)点燃法,如H2、CH4等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5.物质检验中干扰因素的排除

(1)离子检验中的常见干扰因素以及排除措施

待检离子

干扰离子

排除干扰措施

Cl-

SO

加过量的Ba(NO3)2溶液

CO

加稀硝酸酸化

OH-

SO

CO

加盐酸酸化

SO

Ag+

SO

CO

加盐酸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CO

SO

加稀硝酸

(2)气体检验中干扰因素的排除

如在SO2存在的条件下检验CO2,可设计如下检验方案: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SO2→品红溶液检验SO2是否除尽→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检验CO2。

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基本原理

(1)“四原则”

①不增——不得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尽量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③易分——使被提纯或分离的物质跟其他物质易分离;④易复原——被提纯的物质要易恢复原来的组成状态。

(2)“三必须”

①除杂试剂必须过量;②过量试剂必须除尽(除去过量试剂带入的新杂质,同时注意加入试剂的顺序);③选择最佳的除杂途径。

2.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

(1)升华法;

(2)过滤法;(3)蒸馏法;(4)萃取分液法;(5)洗气法;(6)燃烧法。

3.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常见类型

(1)“固+固”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2)“固+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3)“液+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4)“气+气”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4.常见混合物的除杂举例

(1)常见固体混合物的除杂

固体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Na2CO3(NaHCO3)

加热

NaHCO3(Na2CO3)

CO2和H2O

过滤

NaCl(NH4Cl)

加热分解

FeCl2(FeCl3)

过量铁粉

过滤、结晶

FeCl3(FeCl2)

Cl2

结晶

I2(SiO2)

加热升华

Fe2O3(Al2O3)

过量NaOH溶液

过滤

NH4Cl(FeCl3)

适量氨水

过滤

KNO3(NaCl)

冷却结晶、过滤

炭粉(CuO)

稀盐酸

过滤

镁粉(铝粉)

过量NaOH溶液

过滤

铁粉(铝粉)

过量NaOH溶液

过滤

(2)常见混合气体的除杂

混合气体(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H2(NH3)

浓硫酸

洗气

Cl2(HCl)

饱和NaCl溶液

洗气

CO2(HCl)

饱和NaHCO3溶液

洗气

CO2(SO2)

饱和NaHCO3溶液

洗气

CO2(CO)

灼热CuO

CO(CO2)

碱石灰或NaOH溶液

洗气

NO(NO2)

洗气

N2(O2)

灼热铜网

CH4(C2H4)

溴水

洗气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9,6分)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解析:

选D。

苯和溴均易挥发,苯与液溴在溴化铁作用下发生剧烈的放热反应,释放出溴化氢气体(含少量苯和溴蒸气),先打开K,后加入苯和液溴,避免因装置内气体压强过大而发生危险,A项正确;四氯化碳用于吸收溴化氢气体中混有的溴单质,四氯化碳呈无色,吸收红棕色溴蒸气后,液体呈浅红色,B项正确;溴化氢极易溶于水,倒置漏斗防倒吸,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易吸收溴化氢,发生反应为Na2CO3+HBr===NaHCO3+NaBr,NaHCO3+HBr===NaBr+CO2↑+H2O,C项正确;反应后的混合液中混有苯、液溴、溴化铁和少量溴化氢等,提纯溴苯的正确操作是①用大量水洗涤,除去可溶性的溴化铁、溴化氢和少量溴;②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剩余的溴等物质;③用水洗涤,除去残留的氢氧化钠;④加入干燥剂除去水,过滤;⑤对有机物进行蒸馏,除去杂质苯,从而提纯溴苯,分离溴苯不用“结晶”的方法,D项错误。

2.(2017·高考天津卷)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

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B

制备无水AlCl3

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C

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

D

鉴别NaBr和KI溶液

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

解析:

选D。

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可加水溶解制成饱和溶液,通入足量CO2气体,析出晶体,过滤,A项错误;制备无水AlCl3时,应将AlCl3溶液在HCl氛围中蒸发,B项错误;重结晶提纯苯甲酸时,应将粗品制成其热饱和溶液,趁热过滤,再冷却结晶、过滤,C项错误;鉴别NaBr和KI溶液,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Br2的CCl4溶液呈橙色,I2的CCl4溶液呈紫红色,D项正确。

3.(2018·高考天津卷)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Fe2+,无Fe3+

B.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

溶液变浑浊

酸性:

H2CO3>C6H5OH

C.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

生成黑色沉淀

Ksp(CuS)<Ksp(ZnS)

D.①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

②再加足量盐酸

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仍有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

解析:

选B。

Fe2+遇K3[Fe(CN)6]溶液能够产生蓝色沉淀,因此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但是否含有Fe3+无法确定,若要确定Fe3+的存在,则需要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为红色,A项错误;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发生反应:

C6H5ONa+H2O+CO2―→C6H5OH↓+NaHCO3,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知,酸性:

H2CO3>C6H5OH,B项正确;欲验证Ksp(CuS)<Ksp(ZnS),应该向ZnS的饱和溶液(或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观察是否有黑色沉淀生成,而不是向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C项错误;检验SO

时应先加入稀盐酸,后加入BaCl2溶液,若溶液中含有SO

,先加入Ba(NO3)2溶液,生成BaSO3沉淀,再加足量盐酸,溶液中有H+、NO

,相当于溶液中含有HNO3,HNO3能将BaSO3沉淀氧化为BaSO4沉淀,D项错误。

题组一 物质的检验

1.下表中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某溶液W进行焰色反应实验

焰色为黄色

W一定是钠盐溶液

B

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溶液X

有白烟产生

X可能是浓盐酸

C

溶液Y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

有白色沉淀

Y中一定含有SO

D

将S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紫色石蕊先变红,后褪色

SO2有漂白性

解析:

选B。

溶液W进行焰色反应实验,焰色为黄色,W中一定含有钠元素,W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不一定是钠盐溶液,故A项错误;浓氨水可挥发出氨,氨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反应生成白烟氯化铵,故B项正确;加入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生成的沉淀可能是氯化银或硫酸钡,Y中可能含有Ag+、SO

或SO

,故C项错误;将S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紫色石蕊变红,不褪色,故D项错误。

2.(新题预测)为了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常见的四种无机离子,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其中检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由该实验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

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D.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解析:

选B。

原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如果其中含有SO

,则会被氧化为SO

,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

,A项错误;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氨,所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

,B项正确;原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引入了Cl-,能和Ag+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则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l-,C项错误;原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如果其中含有Fe2+,则Fe2+会被NO

(H+)氧化为Fe3+,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Fe3+,D项错误。

题组二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3.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分离方法

原理

A

使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

萃取分液

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