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594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精选教育文档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

“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

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遂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

”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  )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A.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B.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C.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

D.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

2.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

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

此后(  )

A.英国借镇压太平军为名入京施压

B.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英国私自在京设使馆区驻兵保护

3.(2019·苏锡常镇模拟)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东王杨秀清诰谕英国使节:

“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天下之内皆兄弟也。

立埠之事,候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

A.同意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

B.允许除鸦片贸易外的通商

C.形成完整的对外贸易体系

D.主张自由贸易将不受限制

4.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

“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天王批道:

“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这一举措(  )

A.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

B.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

C.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D.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5.《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的1500哩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

该现象发生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天津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

6.《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中写道:

“纪念日本战胜清国的一次盛大庆典,由东京平民构成的游行队伍行进在大街小巷。

……这个景象象征着日本陆军占领平壤的赫赫战功。

”下列关于这场战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军国主义在日本具有一定的社会土壤

B.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夺取朝鲜

C.战后日本获得在我国开矿设厂的特权

D.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7.(2019·启东中学模拟)右图为刊登在《巴黎人》杂志上的一张名为“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近代法国侵略中国的历史。

法国的此次侵略(  )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山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

8.陈旭麓先生指出: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清末新政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9.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10.(2019·苏州调研)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

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

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制度

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11.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

“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

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

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

”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

A.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B.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倡导“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12.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

“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

“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3.下面是1926—1929年中国共产党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

C.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D.反“围剿”斗争失利

14.孙文于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将国民党改组,十三年一月,于广州开全国代表大会,改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六月,设黄埔军官学校,军队中皆设党代表,以宣传主义,于是南之壁垒一新也。

“新壁垒”取得的巨大成果是(  )

A.实现了国共两党合作

B.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

C.建立了工农割据政权

D.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

15.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

假设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

”材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

A.受斯大林模式影响颇大

B.在革命道路上党内存在分歧

C.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右倾错误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

16.(2019·扬州模拟)这是一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对敌作战的木刻漫画,下列对其寓意的解读错误的是(  )

A.毒蛇象征着邪恶的侵华日军

B.剪刀喻指出击平汉路的八路军

C.反映了正面战场抗战的战术特点

D.鼓舞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决心

17.(2019·盐城模拟)“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

”此次战役(  )

A.爆发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B.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

D.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

18.蒋介石认为中国共产党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19.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

“毛泽东先生来了!

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该报道反映出当时国人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C.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D.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二、非选择题(30分)

20.(2019·连云港模拟)(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9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9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昭和史研究专家高桥正卫在《昭和时期的军阀》(讲谈社学术文库)中这样写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潮时期的1915年,日本为了扩大在中国的权益,强硬地提出了对华“二十一条”的要求。

中国视此为“国辱”,一时间民族主义高涨,恢复主权和排日运动蓬勃发展。

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的接班人蒋介石以统一全国为目标,开始“北伐”,其态势对满蒙地区构成了威胁。

陆军痛感为了国家的总体战略,需要获得满洲的铁、煤炭等资源,为了与“假想敌”苏联的战争,也急需确保满洲。

当时,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对日本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成立了“国际联盟”,东亚地区也加快了建立国际秩序(华盛顿体系)的步伐。

特别是在《九国条约》中,承诺了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综上所述,当时的“日本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三种压力”。

为了维护日本在满蒙的利益,最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材料三 1934年6月,伪满洲国协和会次长阪谷希一就明确说明:

关东军和中国驻屯军认为“满洲已经到手了,可是满洲的资源究竟不如华北。

山西的铁和煤都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一不注意,就会落入英美手中。

因此,目前把华北弄到手是最要紧的,也是大好时机。

——《日本侵华战争的真正目的》

材料四 岁逢丁丑,噩耗惊逢;东瀛倭鬼,炮火倾城。

……秦淮玄武,血水同流,慕府紫金,遍野尸横。

十朝都会,已成地狱,千古文明,惨作屠城。

……中华不死,万众一心。

上下同奋,日月同明,兄弟携手,急以见诚。

……抗日有成。

中华大地,始见和平。

辟地开天,祖国新生,改革开放,华夏复兴。

四海翘首,五洲羡惊,大同在梦,小康初成。

——2019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死难者公祭祭文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历史依据。

(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在满蒙地区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外部压力”。

(3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有成”的原因。

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辟地开天,祖国新生”?

(7分)

2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着珠江北上的时候,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

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

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

然后问其买办何以至此,买办曰:

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

——牟世安《鸦片战争》

材料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

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态度的原因。

(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国人的影响。

(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民族觉醒”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0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

该记述认为英国国家大事须要“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不符合英国责任内阁制下的决策方式,A错误;“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与英国议会投票决定出兵不符合,B错误;“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与英国商人蓄意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不符合,对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C正确;材料对英国议会的决策方式、以及商人蓄意发动战争都缺乏清醒的认识,D错误。

2.【解析】选B。

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被拒绝,后借亚罗号事件发动侵华战争,A错误;英国的修约要求未获得满足后,和法国一起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B正确;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C错误;英国私自在京设使馆区驻兵保护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错误。

3.【解析】选B。

据材料“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天下之内皆兄弟也。

立埠之事,候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得出太平天国允许除鸦片贸易外的通商,B正确。

4.【解析】选A。

材料中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诸王向洪秀全建议,军队人数增加,为了筹集军粮,安徽、江西应该“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得到洪秀全的赞同,说明他们主张维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与《天朝田亩制度》中要求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设想是背道而驰的,A正确。

5.【解析】选C。

根据材料“从上海到重庆……的长江巡逻”,结合所学,《马关条约》规定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C正确,A、B、D错误。

6.【解析】选B。

据材料“纪念日本战胜清国的一次盛大庆典,由东京平民构成的游行队伍行进在大街小巷。

……这个景象象征着日本陆军占领平壤的赫赫战功”可以得出军国主义在日本具有一定的社会土壤,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这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甲午战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根据条约日本获得在中国开矿设厂的特权,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7.【解析】选D。

近代法国侵略中国,并且“向北京进军”,只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鸦片战争的后果,A错误;“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B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是从天津向北京进犯,C错误;《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使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D正确。

8.【解析】选C。

据材料“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反映了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反,太平天国运动是更侧重于农民阶级反封建压迫的斗争,与“爱国主义”关系不大,A错误;清末新政是清政府面对压力而进行的自我改革运动,与“爱国主义”无关,B错误;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但其盲目排斥西方事物,与近代化潮流相反,C正确;辛亥革命与“中世纪”无关,D错误。

9.【解析】选B。

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

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正好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故B正确。

10.【解析】选C。

辛亥革命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未使中国真正成为公民国家,A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而非封建制度,B错误;材料中“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表明社会习俗进步,C正确;辛亥革命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未建立真正民主共和的新社会,D错误。

11.【解析】选A。

A做法反映出违背材料中“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的问题,不符合法治精神,A正确;B通过法律确立民主,符合法制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B错误;C倡导主权在民,符合民主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C错误;实行民主宪政,符合民主法治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D错误。

12.【解析】选A。

材料“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和材料“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正确。

13.【解析】选C。

从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土地革命,大量农民党员的出现,成为1927—1929年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

14.【解析】选B。

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民大革命的巨大成果是在国共合作下实现的,A错误;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正确;工农割据政权是毛泽东1927年在井冈山建立的,C错误;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是在抗日战争期间,D错误。

15.【解析】选B。

从材料中“1930年”“以为不要城市工人……都是行不通的、没有城市做领导……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可以看出在革命道路上党内存在分歧。

故选B,排除C、D。

A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题干不符。

16.【解析】选C。

这幅木刻漫画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战场八路军出击平汉路,切断敌人的交通运输线,毒蛇象征着邪恶的侵华日军,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剪刀喻指出击平汉路的八路军,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这幅木刻漫画反映的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的抗战,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敌后战场八路军出击平汉路,切断敌人的交通运输线,粉粹了日军的围剿,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决心,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17.【解析】选B。

“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指的是平型关大捷,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A错误;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B正确;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错误;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的是淞沪会战,D错误。

18.【解析】选A。

“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A正确;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辽沈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B错误;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指的是淮海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C错误;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是渡江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D错误。

19.【解析】选A。

1945年8月,正是国共重庆谈判前夕,全国人民都希望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共建新中国,故A正确。

20.【解析】第

(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是,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共是十四年。

(2)题,据材料二“中国视此为‘国辱’,一时间民族主义高涨,恢复主权和排日运动蓬勃发展”得出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等。

第(3)题,据材料三“关东军和中国驻屯军认为‘满洲已经到手了,可是满洲的资源究竟不如华北。

山西的铁和煤都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一不注意,就会落入英美手中’”得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

第(4)题第一问,据材料四“中华不死,万众一心。

上下同奋,日月同明,兄弟携手,急以见诚”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等;第二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辟地开天,祖国新生”指的是抗战胜利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等。

答案:

(1)依据: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局部抗战;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共是十四年。

(3分)

(2)“外部压力”:

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影响;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主宰的“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3分)

(3)目的:

最大限度地攫取经济利益。

(2分)

(4)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3分)

理解: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4分)

21.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得出国人态度比较冷漠;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说明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结合所学,与清王朝家天下、专制腐败有一定的关联。

(2)题,根据材料二“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得出甲午战争唤起了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纷纷展开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运动。

第(3)题,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拟定论题。

根据材料一、二、三,得出共同论述了民族意识问题,例如拟定:

中国近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