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8732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 人生知识教育.docx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人生知识教育

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人生知识教育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岁月,开始摆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思索人生。

中学生又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正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开拓,家庭不仅应对孩子进行伦理道德、法制、社会常识等知识的教育,还应对孩子进行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等人生知识的教育,即对孩子进行人生观教育,这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人生目的教育

人生目的,通俗地说,就是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

这是每个活着的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这又似乎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问题,但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好这个问题的。

有的人糊里糊涂活了一辈子,竟回答不出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

有的人对这个问题回答的答案是错误的,并且最终为了这个错误的答案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如:

北京市有两个出生于干部家庭的兄弟,哥哥对弟弟说:

“有两个人,一个活到一百岁,但他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而另一个只活了三十岁,但他却饱尝了人间乐趣,尝遍了所有的山珍海味。

这两种人,你要做哪一种?

我宁愿做后一种人,而不做前一种人的。

”哥哥这样说,也是这样做,弟弟也跟着这样做了。

结果,弟兄俩都成了罪犯,被推上了法律的审判台。

再如,某市一所大学的一个学生,他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5岁考上大学。

到了大学以后,生活之路如何走,他迷惘了。

他认为:

共产主义的实现还早得很,现在还是实际一点好,为祖国、为人民目标太大了,还是为自己实惠。

于是,他拼命追求自己需要的种种满足,向敌特机关要饯,生活腐化,盗窃行骗……,最终堕落为罪犯。

那么,当今社会里,对“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主要有哪几种观点呢,即主要有哪几种人生目的呢?

(1)享乐主义。

这种人把追求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目的,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吃喝玩乐。

所谓“人生在世,吃喝玩乐”、“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就是这种人生目的的反映。

(2)名利主义。

这种人把追求个人名利、权力为人生目的,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誉、地位、为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所谓“人生在世,无非名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权就有一切”、“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就是这种人生目的的反映。

(3)实用主义。

这种人把追求“有利”、“有用”、“方便”作为最基本的人生准则,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意志,并依靠个人投机冒险的手段去求得成功。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奶便是娘”就是这种人生目的的反映。

以上三种人生目的,尽管看法有所不同,但核心是相同的,即“为我”、“利己”。

(4)科学的人生目的。

具有科学人生目的的人认为,人活着就应该为人民谋利、为社会造福。

列宁曾说过:

工人阶级抱有最崇高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目的,把人类从各式各样的压迫和剥削人的制度下解放出来。

为人民谋利益,解放全人类,求得普天下的寿康、富有、自由、快乐,这就是工人阶级人生目的之所在。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日记中写道: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显然这是与上面几种截然不相同的人生目的,是一种科学的人生目的。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思想、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如果在中学阶段就能确立起科学的人生目的,那么对他今后的人生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发奋读书,鞭策树立崇高情操,培养良好思想。

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时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表达了他立志终生为人类服务的远大志向,显示了他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人生目的,结果马克思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而斗争,为人类的解放贡献了他的全部力量。

周恩来在中学时期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把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息。

那么,人生目的是怎样形成的?

列宁说:

“事实上,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认定它是现存的、实有的。

但是人都能以为他的目的是从世界以外拿来的,是不以世界为转移的‘自由”’。

这就是说人的人生目的的形成与他生长的外部环境是相联系的。

为此,家长以及家庭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形成科学的人生目的的外部环境。

1.家长为孩子做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作为孩子的人生第一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家长如能勤勤恳恳为国家建设而工作,努力为社会作贡献,不求名利淡泊金钱,无疑是在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

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有利于孩十逐步确立起科学的人生目的。

一位给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化工研究院寄去8万元的“热爱大西北的北京人”在谈到他捐款不留名的思想基础时,就谈到了他父母对他的影响。

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50年代的大学生,在科研单位工作,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他们这种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使他从小受到深刻的教育。

2.培养孩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与追求吃穿享乐的思想观念是背道而弛的。

培养孩子具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是预防形成享乐主义人生目的的一剂最好良药。

不管家庭如何富足,家长都要注重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首先,家长自己在生活上不能奢侈,更不能腐化,而应处处注意勤俭节约;其次,家长要经常教育孩子,富裕的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坐吃就会山空”,坐享其成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再次,在生活上,家长不能一味迁就,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提出的不切合实际或过高的生活要求和消费需求时,家长要学会说“不!

”。

3.教育孩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宝贵的”,现在有些,其中包括一些中学生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有的趁着年轻,及时行乐,整天鬼混,腐化堕落;有的贪图一时痛快,追求刺激,抽烟吸毒,难以自拔;有的因高考落选或考试成绩不理想,一蹶不振,离家出走或轻生自尽;有的因身体残疾或生活遇挫,痛苦烦恼,沉沦自卑,告别人生,结束生命等等,生活中不乏其例。

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

某大学有一名研究生在硕士学位考试中失败了,他认为,胜者为优,败者为劣,不取得功名就不是胜者,学位没考上不如一死。

结果他告别人生而去,白白辜负了二十多年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父母对他的养育。

这种拿生命作赌注,开玩笑,轻视生命的人之所以这样,没有确立起科学人生目的,不懂得生命的意义是重要原因。

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告诉孩子以下一些道理:

(1)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和不易。

父母应适时告诉孩子,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分娩时,母亲忍受的巨大痛苦,父亲的焦虑和担忧,孩子呱呱坠地时,父母、亲人的喜悦,抚养他成长时父母、亲人付出的精力和心血。

让孩子从小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珍惜生命。

(2)生活是美好的。

父母应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美好的一切:

父母、家人真切的关爱,朋友、同学纯洁的友情,老师、长辈的殷切希望,甜蜜温馨的天伦之乐,愉快欢乐的集体生活,学习、事业、前途……美好的生活向着我们招手,等待着我们去拥抱和创造。

(3)生活道路并不平坦。

父母应让孩子懂得美好的生活,并不是道路处处平坦,时时布满鲜花,生活会有困难、曲折,甚至会有逆风和恶浪。

遇到困难挫折就退怯消沉,遇到逆风恶浪就抛弃生活,了结生命的选择都是错误的、愚蠢的,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软弱的表现。

正确的态度是用勇气去面对现实,用力量去战胜困难,用信心去迎接未来,做生活的强者。

张海迪在高截位瘫痪,全身三分之二的肌体失去知觉的情况下,没有消极,没有沉沦,她觉得“生活,生活,多么可爱”,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自强不息,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自学成才,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张海迪堪称当代青年的楷模。

(4)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是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父母应让孩子懂得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它是可贵的。

但可贵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个人,它还属于社会。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仅有生活的权利,而且有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意味着一个人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积极的态度,这与没落阶级“苟活”的人生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工作到临终前几小时;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一生多次面临死亡,多次死里逃生,为革命他早已将生命置之度外,而在他生命垂危时刻,让夫人为他朗读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所写的热爱生命)一书,充分表明了列宁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人生理想教育21

记得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这样的话: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算得上生活。

你要了解生存和生活的区别吗?

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理想,通俗地说,就是奋斗目标。

人生理想,就是人生道路上的奋斗目标。

科学、崇高的人生理想,揭示出人生奋斗的正确目标和方向,是人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人生前进的旗帜和力量的源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什么时候建立了理想,什么时候就开始了真正的人生。

迈人中学时代的孩子,开始展开理想的翅膀,对美好的未来憧憬向往,但不少中学生往往对理想的认识是肤浅的,模糊的。

在中学阶段,对孩子进行人生理想教育,既十分必要:

又是最佳时期。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人生理想教育?

1.立足现实,引导孩子树立起人生的一个个奋斗目标

首先,家长要掌握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理想的特点,从这一实际出发来对孩子进行博物教育。

初中生理想的特点是:

(1)形象具体。

他们往往以某个英雄、模范人物或生活中接触到的他所崇敬的人,或文艺作品中的某一人物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

大多与未来的学业、职业相联系。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把将来能考入某所名牌高中,考上大学,成为大学生、研究生作为自己的理想。

据有人对某地区七所学校的调查表明,初中生约有66.4%的人,他们的理想属于职业理想,其中女学生占的比例更大。

(3)大多与兴趣、爱好、特长相联系。

如:

爱好数理化的学生,往往把将来当一名工程师、科学家作为自已的理想;爱好唱歌跳舞的学生,不少就希望自已将来能成为歌星:

歌唱家、舞蹈家;喜欢画画的希望自己成为画家;爱好踢足球的,希望自2将来能成为马拉多纳或者罗纳而多。

(4)不稳定性。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兴趣爱好广泛Ⅱ多变。

今天喜欢画画,明天爱好集邮;今天喜欢唱歌,明天爱好踢球,加上年少思想不够成熟,所以追求的目标往往不够稳定。

所谓“少年多志,理想多变’’反映的就是这个特点。

其次,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来引导帮助他们确立起学生时代酌奋斗目标。

如:

引导孩子争当一名三好学生,争取加入共青团组织。

如:

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只要是正当的,家长都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并要善于因势利导,利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理想的火花。

当兴趣、爱好、特长与志向趋于一致时,就会形成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理想。

世界闻名酌大发明家爱迪生,在他十二‘岁时,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又对物理学发生了兴趣,并逐渐形成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先后发明了电灯、电话、留声机、发电机-等一千三百多项发明,平均十五天就有一项发明,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发明家。

2.鼓励孩子脚踏实地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中学生对理想充满美好的憧憬,但对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困难和曲折,对实现理想需要作出的努力,付出的代价,认识是不足的,思想准备是不充分的。

因此家长在这方面应给予引导。

首先,家长应告诉孩子,理想是高于现实的东西,美好的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经过努力,经过奋斗。

奋斗是达到理想天国的阶梯和桥梁。

不想努力,不愿奋斗,理想永远只是空想,毫无意义。

其次,家长要告诉孩子,为实现理想的努力应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不肯做小事的人,难以成就大事业。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孩子实现明天的理想要与今天的学习、锻炼结合起来。

再次,要告诉孩子,理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有时甚至会牺牲生命,只有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以顽强的毅力去冲破艰难和险阻,才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成功,往往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一是靠胸中远大理想的指引,二是靠顽强、锲而不舍的精神。

3.教育孩子,胸怀大志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理想,按人们奋斗目标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分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学业理想、职业理想、成才理想和社会理想等等。

这些理想按照它们对社会和个人所起的作用来划分,可以分为低层次理想和高层次理想。

一般说来,生活理想、学业理想、职业理想、成才理想都属个人理想,属低层次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属于社会理想,属高层次理想。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对人生价值意义不尽相同,但密切联系。

一般说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统一的,但有时也会有矛盾。

如:

个人希望做一名医生,结果去学了理发;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学者、教授,结果去当兵。

……这时,我们·应调整个人理想,使之与社会理想趋于统一。

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的经历和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李素丽曾想成为一名大学生,她为此而勤奋、努力过,但高考揭晓,她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

大学的门坎没能跨进,却当上了一名公交车售票员。

她没有沉沦,没有消极,及时调整了个人理想,以当一名“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的售票员”作为自己事业的目标。

她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售票工作上,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她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娴熟;她微笑服务,礼貌待客;她视乘客为上帝,一心一意为乘客着想。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三、人生价值教育

人生价值,通俗地说,就是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这个问题与前面讲到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问题是密切联系着的。

享乐主义者认为,人生价值在于获得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满足;名利主义者认为,出人头第,扬名掌权是活得有意义;实用主义者则认为,个人私欲和利益的获得和满足才是活得有价值。

而我们认为,只有具有科学人生目的,追求崇高理想的人,才真正把握了人生价值的真谛。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名言: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

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雷锋说: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美好”。

爱因斯坦说: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

”一句话,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创造,而不是获得、索取;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大小不在于他活多少年,而在于他在生命的历程中为人民为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

雷锋,一生虽然短暂,但却为人民做了无数件好事,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人生命的价值: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有谁认为他短暂的一生活得没有价值呢?

同样,邱少云严守隐蔽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以自己的生命保证了战友们的安全和战斗的胜利,时年才二十一岁。

董存瑞为了解放隆化,解放全中国,舍身炸碉堡时,才十九岁。

毛泽东同志亲自为之题词“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女英雄胡兰,大义凛然地走向敌人的铡刀时才十六岁,少年英雄刘文学为保护集体的财产,同坏人英勇斗争而牺牲,才十四岁;向秀丽为抢救国家财产奋不顾身冲向火海,献出她宝贵的生命,时年也仅二十五岁……。

他们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生命的价值却是无限的,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反,那些只会索取,不愿奉献;只图个人享乐和私欲满足而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生命是卑微的,这样的生命既使再长也毫无意义。

正象有人说的那样:

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却死了。

为此,当孩子步人人生征途之始,家长同样有责任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培养孩子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品质是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从小具有这种品质。

如:

当孩子在学校、班级是一名学生干部,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为大家服务时,家长决不能认为是吃了亏,不合算,而应积极支持孩子,并教育他为集体服务应始终如一,勤勤恳恳,当孩子利用业余时间为学习掉队或生病脱课的同学补习功课时,家长决不能责怪孩子是多管闲事,而应赞许肯定孩子的行为,并告诉他同学之间理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

当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捐助贫困地区、灾区时,家长决不能埋怨孩子是“傻瓜”,而应热情鼓励孩子的行为,并告诉孩子充满爱心,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感……。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种细节和事情,只要我们做一个教育培养孩子的有心人,抓住这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是一定能够使孩子具有优良高尚的品质的。

2、育孩子努力学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本领。

学好本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

这个本领,对中学生来说,就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

这一代中学生正处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建设现代化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既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技能的人才。

只有掌握了建设祖国的本领,才能为现代化的实现而作出贡献。

这一代中学生又处于竞争的时代,各种竞争归结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到处都有用武之地;而肚内空空,无能之辈必将被时代所淘汰;这一代中学生又处于一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想适应这个时代,最根本的是在中学阶段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

“知识是最大的财富,获取知识的能力是财富的财富。

3、帮助孩子探索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

有的学生认为,只有考上了大学,才谈得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把孩子送进一所“好学校”,才是把孩子送上了通向锦绣前程的“人生列车”。

这些观点,实际是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关键在于必须正确对待择校、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寻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

(1)坚信主观努力是成才的关键,不赶“择校”潮流

近几年,“择校”现象成为城市的一大热点,许多家长千方百计,不惜重金为孩子选择一所心目中的“好学校”,家长的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似乎也是无可非议的。

孰不知,如果盲目择校,带来弊端种种:

如果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家长为了择校倾其所有,极可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往往适得其反,搞不好学习;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好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学习成绩一直被拉在最后,当他发现无论怎样也赶不上同学的时候,学习的信心就会动摇,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遭到挫伤,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又怎能搞好学习呢?

如果孩子对自身努力缺乏认识与自觉性,择校就可能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认为进了一所“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过分强调环境等客观因素而忽视主观努力的坏毛病,这对孩子的成才又有什么好处?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家长置之不顾,为孩子择校逼其象其他孩子那样拼命读书,极可能造成孩子的反感心理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可见,盲目择校,既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首先自己应该明确,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明确学校是一个人学习知识、成才的客观条件,学习、成才的主观条件,也是最关键的条件是自身的努力。

自身不努力,再好的客观条件也是没有用的。

我们劝告家长,与其盲目择校,倒不如多花气力去培养孩子自强、自策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才是给了孩子一笔终生受益的财富。

(2)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赶“普高”潮流。

对初中学生来说,读完三年书,面临着升学和就业两种选择,在升学的问题上又面临着升普高升还是升中专、技校职校的选择。

近几年,普高升温,许多家长和学生盲目赶潮流,似乎考进高中,就能考人大学,考上大学,才有出息。

孰不知,高中——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那么,家长及其孩子应该怎样面对选择呢?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切忌盲目。

如果升学,家长首先要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究竟适合升人何类何种学校;其次应考虑孩子本人的爱好与志愿。

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切实际,家长应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分析情况,调整志愿;另外,也应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能力。

如果孩子有可能考入高中,进而考上大学,这是好事,家长应尽力支持,如果没有可能考入高中,那么大可不必硬去赶这个潮流。

应教育孩子“条条道路通罗马”,不管在什么学校,只要自己勤奋、刻苦、好学,都可以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都可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不是一纸文凭。

古今中外,没进过高等府而在学术上有建树,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不乏其例:

第一个揭示雷电本质的富兰克林、近代电磁奠基人法提弟、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发明大王爱迪生、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都是学历甚浅,自学成才的典范。

如果就业,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即确立“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行行出状元”,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大潮中,只有没出息的人,没有没出息的职业。

长春市有个姑娘,接母亲的班到浴池当服务员和搓澡工,一开始她觉得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到浴池工作更觉低人一等,没出息。

后来在母亲、单位领导和师傅的帮助下,转变了思想,主动拜师学习修脚技术,成了当时全省唯一的一名女修脚技术工人,在工作中干出了出色的成绩。

她说:

“每当顾客感谢我的时候,我就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可见,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是行动,是实践。

一个有正确人生目的、崇高理想、正确价值观的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人,是一定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愿所有的家长都来帮助孩子探索人生的真谛,帮助孩子选择和开拓一条闪光的人生道路,谱写一曲人生凯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