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818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docx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汇总人大版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论

1.建立公理化系统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

近代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建立公理化系统的一般原则:

(1)无矛盾性,即公理化体系中不能演绎出矛盾的命题,要求逻辑系统应该是首尾一贯。

这是科学性的要求。

(2)完备性,即所选择的公理应当足够多,从它们能推出有关本学科的全部定理、定律;若减少其中任何一条公理,有些定理、定律就会推导不出来。

这是保证体系的完整性的要求。

(3)独立性,即所有公理彼此独立,其中任何一个绝不能从其他公理中推出来。

这公理化系统简单性的要求(详见第4页)

2.如何理解教育科研的信度和效度?

答案:

信度是指研究的可靠性、真实性、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的程度,是一个研究的必要条件。

没有信度的研究,等于没有任何价值,也不可能有高的效度。

信度可分为两种:

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

内在信度是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外在信度指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内在信度是前提,外在信度是在内在信度高的条件下对信度的更高的要求。

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即研究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效度问题在教育科研中比信度问题更为重要,也更难把握。

效度实际上是指通过研究得到的结论到底在多大程度是准确和有效的,是研究的真正目的和本质追求。

效度也可分为两种:

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是指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外在效度是指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能被推广到相似的人、情境和条件。

(详见第6页)

3.如何理解教育科研的常见变量的分类?

答案:

(1)按照因果关系对变量进行分类,可以把变量分为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指用来预测的变量,因变量是指被预测的变量。

(2)按是否能被观察对变量进行分类可将变量分为观察变量与中介变量。

观察变量是指经过人的感官而能知其质或量的变量。

中介变量是指不能经过人的感官直接觉知其质或量的变量。

(3)按变量能否被研究者操作或控制可将变量分为主动变量与属性变量。

主动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主动操纵的变量。

属性变量是指研究者不能主动操纵而只可加以测量的变量。

(4)按变量取值的精确性程度可以将变量分为类别变量、等级变量、等距变量以及比率变量。

类别变量是根据某些标准将人或事物分成两类或多类,类别变量中的各个类别代表质的不同。

等级变量具有等级性,因此可以比较大小。

等距变量除了具有等级性的特点之外,还有相等的度量单位,但其零点是“相对零点”。

比率变量除了具有等距变量的特点以外,还有绝对零点(零等于“无”)。

(详见第7-8页)

4.以一个你曾做过的教育科学研究为例,谈谈有哪些研究变量,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

答案:

略。

5.如何理解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区别?

答案:

内在效度是指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外在效度是指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能被推广到相似的人、情境和条件。

内在效度是基本的,否则无外在效度可言。

但内在效度高的研究,外在效度不一定高。

(详见第6页)

6.什么是概念性定义?

举例说明。

答案:

概念性定义是参照概念上或假设上的标准来界定研究变量或重要名词的意义,也就是通常说的“用概念来定义概念”。

比如,如果要采用概念性定义来给“智力”下定义,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第一种,即“智力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第二种,即“智力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第三种,即“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第四种,即“智力是学习的能力”;第五种,即“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等等。

当然,这些定义都认为智力是一种与认识活动有关的能力,但对其具体的理解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以上关于智力定义的举例是对智力概念的经典理解,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智力的概念又有了很大的扩充,出现了像情绪智力、三重智力、多元智力、成功智力等差异非常大的智力概念,甚至同一个心理学家对智力概念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也是非常不同的,像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就经历了30多年的变迁。

(详见第8页)

7.什么是操作性定义?

举例说明。

答案:

操作性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定义。

也就是说,根据这种定义方式能够对所定义的变量进行相应的观察、测量或操作而了解其数量特征。

比如,对“智力”的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可以定义为“智力就是采用比西量表或韦氏量表进行测量而得到的结果”。

虽然这里有循环定义的嫌疑,但的确可以根据这种对智力的理解而测量出被试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智力的概念性定义是不可能准确知道被试智力水平的高低的。

(详见第9页)

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类型与程序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科学研究特点的理解。

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1)无矛盾性,即公理化体系中不能演绎出矛盾的命题,要求逻辑系统应该是首尾一贯。

这是科学性的要求。

(2)研究问题的复杂性;

(3)研究对象的变化性;

(4)研究方法的经验性;

(5)研究过程的不确定性;

(6)研究控制的困难性;

(7)研究结论的个别性(详见第11-14页)

2.请举例说明研究过程的不确定性和研究控制的困难性。

答案:

(1)研究过程的不确定性。

比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既可以采用问卷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还可以采用访谈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而这些研究过程是有差异的。

(2)研究控制的困难性。

比如,我们在进行实验时,无论你怎么控制,都很难保证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之前具有完全相同的条件,这还不包括实验过程中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如有的实验教师本身就是优秀教师、实验班学生的动机要强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学习时间可能会多于对照班等)。

(详见第13页)

3.你曾经做过的教育科学研究属于哪种类型?

你对哪一类型的研究比较感兴趣?

为什么?

答案:

略。

4.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区别是什么?

你怎么理解?

答案:

第一,追求的目的不同。

思辨研究追求的是对真理的认识,实证研究追求的是事实和数据。

第二,研究的手段不同。

思辨研究的手段是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实证研究的手段是实验和调查。

(详见第15页)

5.试述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案:

(1)选择研究问题

(2)提出研究假设(3)设计研究方法(4)搜集研究资料(5)分析研究资料(6)得出研究结论(详见第17-18页)

6.举例说明,在你曾经做过的科研活动中,哪一步程序是最困难的。

为什么?

答案:

略。

第三章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1.假设你是研究者,请按“有意义、可研究、有创新、问题明确”的要求评价下列课题。

哪些课题适合你来研究?

为什么?

(1)低年级小学生产生错别字的心理分析

(2)优生与后进生学习方法比较研究

(3)小学生环保教育教材与课程设置研究

(4)废品工艺品制作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

(5)音乐氛围的创设对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

答案:

略。

2.简述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意义。

答案:

(1)选题是教育科研的起点;

(2)选题是研究水平、方向的体现。

(详见第24-25页)

3.简述常见教育科学研究问题的来源。

答案:

(1)来源于教育实践领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来源于教育理论;

(3)来源于各级科研主管部门的选题指南;

(4)来源于有关的学术会议以及培训。

(详见第28-30页)

4.阐述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一般程序。

答案:

(1)来源于教育实践领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来源于教育理论;

(3)来源于各级科研主管部门的选题指南;

(4)来源于有关的学术会议以及培训。

(详见第26-28页)

5.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假设?

答案:

假设可以由问题延伸而来,科学假设的逻辑起点是问题。

我们要搜集、整理有关该科学问题的事实材料,运用创造性思维,对该问题做出初步的解释和假设性的推测。

其次要从初步的假定和推测性说明出发,利用各种相关材料,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对假说的基本观点进行论证,进而形成一个有结构的知识体系。

(详见第33页)

6.选取自己所研究过的课题,谈谈选题的来源和过程。

答案:

略。

7.假设的特征有哪些?

答案:

(1)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假定性和或然性;

(2)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3)具有可验证性;

(4)具有多样性。

(详见第32-33页)

8.提出研究假设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研究假设的提出能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保证课题研究直指成果,促使研究者合理地设计研究方法、选择研究方法,为接下来的研究打好基础。

第四章文献的查找与分析

1.谈谈你对文献法作用的理解。

答案:

文献的查找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研究者界定研究问题;

(2)帮助研究者寻求研究的新思路;

(3)帮助研究者避免无效的研究方法;

(4)帮助研究者识别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5)帮助研究者寻求建立新理论的支持。

(详见第41-42页)

2.文献查找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答案:

(1)明确检索的目的和要求;

(2)确定检索工具和信息源;

(3)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

(4)获得原始文献。

(详见第47-48页)

3.你使用过下列哪种文献检索工具?

是如何具体操作的?

(1)目录

(2)题录

(3)文摘

(4)索引

答案:

略。

4.试述整理和分析文献的常用方法。

答案:

常见的文献整理和分析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综合归纳法;

(2)演绎法;

(3)比较分析法;

(4)辩证分析法;

(5)相关分析法。

(详见第52-53页)

5.比较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异同点。

答案:

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都是对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

二者的区别是分析的重点与手段不同,内容分析法最终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做出定量分析;文献法一般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反映出研究者所准备和积累的内容。

6.进行内容分析时一般要遵循哪些步骤?

答案:

(1)建立研究目标;

(2)设计分析维度(类别系统);

(3)抽取样本;

(4)评判记录;

(5)信度分析;

(6)统计处理。

(详见第55-56页)

7.请运用互联网,通过“关键词查找”途径,检索“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相关研究”的有关文献,并说明确定“关键词”时所遵循的主要步骤。

答案:

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在文献检索一栏选择“关键词”,在搜索栏输入“家庭养育方式”“中小学生性格形成”进行查找,检索出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挑选和整理;在所获文献中查找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小学生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与归纳。

第五章抽样的方法

1.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你认为影响抽样误差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为什么?

答案:

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总体单位的内部一致性程度。

总体单位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越高,抽样误差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2)样本单位数的多少。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样本单位数愈多,抽样误差愈小。

但是样本也并非越大越好,大样本的选取不但会增加研究成本,而且可能增大调查误差。

(3)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不同,抽样误差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重复抽样比不重复抽样误差要大些,在总体现象分类比较明显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比其他方法的抽样误差小。

(详见第60-61页)

2.你使用过以下哪种抽样方法?

效果如何?

答案: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是对研究总体不经过任何分组、排队,完全按照随机原则从中抽取单位加以调查的一种抽样形式。

这种抽样的特点是在每次抽选中都能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有相等的中选机会。

简单随机抽样的具体方法有直接抽选项法、抽签法、随机数字表法、使用计算机模拟抽取法等。

简单随机抽样适用于总体较小而且同质性比较高的情况。

比如说,了解一年级新生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情况,在1000名新生里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进行调查,就有可能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2)分层随机抽样:

先将总体分成不同的“层”,然后再从每层中抽样,而不是从母总体中随机选择。

这种抽样方法就是分层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因为可以提供各层次群体详尽的分析资料,可以增加样本的统计效率。

分层随机抽样还可以避免意外样本的出现,避免某一个子总体出现“超载”现象。

常用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有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两种。

平均分配是指从每层的子总体中选择相等数量的样本个体,按比例分配就是每层分配给样本的个体数目与它的大小成固定比例。

(3)最大差异抽样:

最大差异抽样也叫作配额抽样,样本被抽取是因为它们的某种特征提供了最大差异。

最大差异抽样样本的控制原则是:

对不同个案进行详细描述,突出个案之间的差别,找出不同个案的共同之处。

(4)典型个案抽样:

典型个案抽样着重的不是样本的“特殊性”,而是其“代表性”。

典型调查是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对某一地区学校的办学特点进行研究,经过初步分析,选取若干所普通的学校,这里“典型”的具体内容是指其办学理念、风气、特色等。

效果略(详见第62-65页)

3.试比较不同抽样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答案:

(1)随机取样法

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简便易行,误差计算方便,在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

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

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当知道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时,要想对其加以控制,就不能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

(2)等距随机取样法

等距随机取样法比简单随机取样法更简便,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因此,一般情况,其样本更为准确、抽样误差比简单随机取样误差小。

但是,如果总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系统取样所得的样本就可能出现系统偏差,这是运用等距随机取样法时应当注意的。

(3)分层随机取样法

分层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

它适用于总体单位数量较多,并且内部差异较大的研究对象,在样本数量相同时,它比简单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的抽样误差小,而在抽样误差的要求相同时,它则比简单随机取样、等距随机取样所需样本容量少。

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抽取方式和比例,使取样更加灵活分层随机取样法的局限性是要求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难以做出科学的分类。

有时候,这一点在实际研究前难以做到。

如果是采用最优分配分层随机取样,则需根据前人资料(或以往研究经验)或试测估计标准差,因而比较烦琐。

(4)整群随机取样法

整群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样本比较集中,适宜于某些特定的研究。

如教学实验一般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

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常用此法。

此外,在规模较大的调查研究中,整群随机抽样易于组织,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其缺点是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较差,抽样误差(因各群间差异较大)也比较大。

(详见第62-64页)

4.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有什么不同?

举例说明。

答案:

简单随机抽样,就是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

这种方法简便易学,常用的办法就是抽签。

分层抽样是要先把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比如年龄、性别、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几个类型或层次,然后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每层中抽取一个子样本,所有子样本构成了总的样本。

不同点:

简单随机抽样,操作简便易行,适合总体单位较少时使用。

但是总体个数多时,分层抽样分层抽样能减少抽样误差,提高样本代表性。

如:

研究者按1%的比例从20000个青年中抽取一个200人的样本.相关资料显示在这20000名青少年中有2%即400人来自离异家庭。

研究者希望样本中能包含足够比例的来自离异家庭的青少年。

但如果用简单随机抽样,很有可能漏掉他们,而分层抽样就能保证样本中至少有4位该群体的元素。

(详见第62-64页)

5.随机抽样中按比例分配的抽样方法是如何进行的?

举例说明。

答案:

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一定的比例,将各层取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

如:

对某学校做一个360人的学生课外读物调查,已知高一年级有600名在校生,高二年级有800名在校生,高三年级有400名在校生。

调查将按1/5的抽样比,从高一年级中抽取120人,高二年级抽取160人,高三年级抽取80人组成样本。

6.当使用非随机抽样时,典型个案抽样和极端个案抽样有什么不同?

请各举一例详细说明。

答案:

极端个案抽样是研究者选择身边有显著特征的对象进行研究。

例如,心理教师对一名企图自杀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研究,班主任对班上行为有严重偏差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等。

而典型个案抽样着重的不是样本的“特殊性”,而是其“代表性”。

典型调查是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对某一地区学校的办学特点进行研究,经过初步分析,选取若干所普通的学校,这里“典型”的具体内容是指其办学理念、风气、特色等。

(详见第65页)

7.如何评估抽样误差?

答案:

抽样误差是指抽样研究中,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

统计上用标准误(Standarderror,SE)来衡量抽样误差的大小。

标准误可以说明不同样本之间的变异情况,也即不同样本的参差情况。

标准误用来衡量抽样误差。

标准误越小,表明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值越接近,用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的可靠度越大。

抽样误差应与另外两种误差相区别。

一种是登记性误差,即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观察测量、登记、计算上的差错所引起的误差;另一种是系统偏误,即由于违反随机原则,有意地选择较好或较差单位进行调查,造成样本代表性不足所引起的误差。

这两种误差是可以防止和避免的。

(详见第65-66页)

第六章数据的初步整理与分析

1.统计学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将教育学与数理统计学相结合,把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工作和教育科学研究中。

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以便更准确地掌握教育情况,探索教育规律、制订教育方案、检查教育效率等等,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等途径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从而揭示蕴含在教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

统计学的功用非常强大的,它几乎是教育量化研究的唯一方法和工具。

(详见第67-68页)

2.当前我国高考应采用原始分还是标准分呢?

为什么?

答案:

当前我国高考应采用标准分。

通常考试的原始分数是等级变量,等级变量的数据虽然具有大小关系,但不具有相同的单位,理论上不能进行代数运算,而标准分数是一种等距变量,能够进行加减运算。

因此,需要对原始分数进行转换,形成标准分数。

(详见第70页)

3.数据有何特点?

答案:

(1)变异性。

数据的变异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一组数据中多数取值是不相同的。

因为数据是用来描述事物的量化特征的,世界上不同的事物多数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其数量表现也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测量同一事物的数量特征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在对人的精神属性的测量方面,比如,不同的时间测试同样的课程,学生的得分可能不一样。

(2)规律性。

虽然数据具有变异性,初看起来一组数据往往是杂乱无章的,但统计学的研究表明,一组大样本的数据其实是有一定规律的。

寻找这种规律就是我们的研究目的之一。

正因为数据具有变异性,对数据的研究才有必要,如果都是相同的数据也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也正因为数据具有规律性,对其进行研究才有可能。

(详见第69页)

4.教育统计的数据有哪些种类?

答案:

按照数据的精确性程度或者等级的不同将数据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类别变量。

类别变量的取值仅仅表示不同的类别,不具有大小关系,更不能进行代数运算。

比如,用“0”表示男生,“1”表示女生,这里的0、1没有大小关系,仅仅表示不同的性别。

(2)等级变量。

等级变量的数据具有大小关系,但不具有相同的单位,理论上说也是不能进行代数运算的。

比如,不能把等级“优”(用“1”表示)和等级“良”(用“2”表示)加起来求平均值。

因为单位不同的数据是不能直接进行加减运算的。

(3)等距变量。

等距变量除了具有大小,还具有相同的单位,但零点是相对的,因此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但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比如,标准分数、摄氏温度等就是等距变量。

(4)比率变量。

比率变量具有大小关系、相同单位以及绝对零点,可以进行代数四则运算。

(详见第70页)

5.如何计算积差相关系数?

答案:

首先,要计算积差相关,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两个变量都是由测量获得的连续性数据;

(2)两个变量的总体都呈正态分布;

(3)必须是成对的数据,而且每对数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4)两个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可由相关散布图的形状来决定;

(5)要排除共变因素的影响;

(6)样本容量n≥30,计算出的积差相关系数才具有有效意义。

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

等式左边是相关系数,右边分子是“积的平均数与平均数之积的差”,分母是标准差之积,即rXY=(

)/σxσy

(详见第73页)

6.阐述描述性统计的常用量数。

答案:

(1)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或典型水平的量数,常用的有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等。

(2)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表示数据差异程度或分散程度、离散程度的量数,常用的有方差、标准差、平均差等。

(3)标准分数。

标准分数等于离差除以标准差之商,用Z表示。

标准分数是不带单位的相对位置量数,它表示某原始分数在其所属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包括T分数、CEEB分数等。

(4)相关量数。

用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变化方向及密切程度的数字特征量称为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有很多种,相应的计算公式也不同,如积差相关等。

(详见第70-73页)

7.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对标准分和原始分的理解。

答案:

(结合实际工作略)原始分是一种等级变量,等级变量的数据具有大小关系,但不具有相同的单位,因此理论上是不能进行代数运算;而标准分是不带单位的相对位置量数,它表示某原始分数在其所属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详见第70页)

第七章测量研究法

1.教育测量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由于教育测量主要是测学生的内在心理特性,因此,它具有与物理测量不同的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测量目的的针对性。

教育测量必须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

教育测量的目的是掌握学生在学业、智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教育和教学的效果,以便更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2)测量对象的复杂性。

教育测量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的精神属性。

首先,它是内在的,不能直接测量。

其次,它是多变的。

因为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品德等各方面情况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年龄、年级的升高,这些特性将会发生变化。

另外,有些主、客观因素,也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3)测量方法的间接性。

教育测量一般是间接测量。

我们无法直接测量学生内在的心理特性,只能通过其外显的行为来间接测量其心理活动的特点与水平。

(4)度量单位的相对性。

教育测量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度量单位一般是相对的。

因此,必须对教育测量的数据进行转换,否则,不能进行代数运算。

(5)测量内容代表的有限性。

往往我们要测量的内容是一个无限的总体,但教育测量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就决定了测量的内容只能是有限的样本。

(详见第77-78页)

2.如何有效确定并细化测量的目标?

答案:

测量目标的确定是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

首先,要深入分析课程教学目标。

确定测量目标时,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