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913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

”“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纭薄袄浞纭倍?

怠岸撤纭保?

庠谒得骱?

涞某潭龋?

脖砻髯髡叨浴把嗟睾?

钡拿舾小U庋?

窳拥奶炱?

?

缓谩熬执僖皇抑?

冢?

?

霾坏谩薄4印懊棵胺绯坌校?

窗俨介?

怠崩纯矗?

髡卟恢?

龉?

嗌俅纬⑹裕?

嘉弈味?

椤?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

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中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

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

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

”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

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

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

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

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

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

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建议1、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2、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

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3、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四、有关资料1、参考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

(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2、公安派(胡小伟)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

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

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

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

文何必先秦?

”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

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

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

因此,“古何必高?

今何必卑?

”他们进而主张:

“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

”(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

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

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

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

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

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

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

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3、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读袁宏道《满井游记》(马瑞芳)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

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

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

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

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

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

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

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

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

交代了时间:

廿二日,地点:

满井。

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

“该地有一古井,……并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这是满井鸟瞰。

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

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

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

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

作者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特点的景物:

河面浮冰刚刚溶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

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词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这些景物的个性,加重早春色彩。

“冰皮始解”,一个“始”字,使时间性更加鲜明,柳条将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点,不会是暮春的景物。

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

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些景物一些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

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境、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晨妆少女。

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

唐朝张彦远《论画体》说:

“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便符合这种艺术辩证法。

他不是把满井春景纤毫毕露地一一罗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语)。

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脱笼之鹄”。

随后,作者写出了移情入景的神来之笔: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真是珠排字字圆!

袁宏道的山水游记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则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这就是黑格尔讲的:

“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

”“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物里。

”(《美学》)清代江《彦冲画柳燕》诗说的:

“柳叶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本无质不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

”(《服堂诗录》)以有形状无形,曲径通幽。

《满井游记》中“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

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

王充《论衡·感虚》说:

“瓠艺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

”以生物的反映极写音乐的魅力;“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喜气,更显出春光的和煦。

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无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镜,映出作者,映出时代。

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记恰如他任性而发、狂放不羁的为人。

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狲入笼中”,“世人莫道乌纱好,君独垂头思丰草。

”(《述内》)《满井游记》是他晚年之作,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其时,他在礼部作官,虽然官务清闲,不像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但污浊的官场仍使他尝尽百暖百寒、乍阴乍阳的人间恶趣。

春在溪头芥菜花,当他偶见嫩柳迎风、鱼翔浅底的青山绿水时,他仿佛恍然大悟:

人间不是没有春光,人生不是没有乐趣!

在游记的最后,他便直抒感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说中郎的文章“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颖,萧萧泠泠皆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

”甚至说袁中郎晚年之作“无一篇不警策”。

这或许爱屋及乌,有过誉之嫌。

但《满井游记》的确当得起“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赞语,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山水小品。

(选自《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