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9360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

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图景。

既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这篇文章的特点:

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朗朗上口,值得品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加深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的认识。

2.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3.掌握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事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大意,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2.引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加以品析,帮助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2.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品味优美、精练的语言。

2.难点:

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

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走近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

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

又因他的洁身自好,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著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组诗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豁(huò)然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

垂髫(tiáo)邑(yì)人

四、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

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点拨]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

五、梳理结构

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全班深入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

第二部分(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5段):

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一)朗读第1段

1.在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缘 异 复 穷

2.由文中“渔人甚异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展现在渔人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插图)

[点拨]奇丽。

3.渔人在沿途所见的事物有很多,为什么唯独写到桃花林呢?

文中哪一个字突出了这一点?

这一个字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点拨]“异”,引出下文的桃花源仙境。

4.这一段文字介绍了哪些内容?

[点拨]介绍了故事的主人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渔人驾船驶向桃花源的经过。

5.概括本段段意。

[点拨]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二)朗读第2段

1.结合课文注释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才 复 开朗 俨然 交通

2.请在朗读的基础上说一说,哪几句写了桃花源的境况。

呈现在渔人面前的是一片怎样的景象?

那里生活怎么样?

突出了哪个字?

[点拨]“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

”这里一片和平富庶的景象。

人们安居乐业,家畜兴旺。

突出一个“乐”字。

3.为什么作者将这个世外桃源描述得这样美好?

[点拨]反衬出现实社会的动乱和黑暗。

4.这一段的内容如何概括?

[点拨]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三)朗读第3段

1.结合课文注释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乃 所 具 要(yāo) 成 妻子

绝境 间隔 无论 延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受到怎样的款待?

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尚?

[点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为什么“不复出”?

[点拨]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4.概括本段意思。

[点拨]应邀设酒食,了解桃源人。

(四)朗读第4、5段

1.结合课文注释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两个“志”和两个“寻”。

2.这两段主要写什么?

[点拨]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3.渔人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刘子骥“欣然规往。

未果”,文章以此作结,有何作用?

[点拨]与文章开端扑朔迷离的“入境”之路相照应,同时又渲染了这个“世外桃源”的神秘。

六、课堂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时人们希望摆脱苦难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的愿望,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二课时

一、写作意图

[学生活动]分组朗读或自读课文,互相探讨思考。

1.联系第一节课的内容,说一说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查看上节课的内容)

2.诵读课文,说一说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境况。

(查看上节课的内容)

3.现实社会那么动乱和黑暗,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却这么美满,想一想,作者写《桃花源记》的意图何在?

[点拨]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

[点拨]课文通过记叙和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境况,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研讨,交流发言,教师予以点拨引导。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请简要说明。

[点拨]以时间为顺序。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淡淡几笔便突出了形象,请具体说明。

3.本文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故事回环跌宕,一波数折,引人入胜。

请具体说说跌宕波折处。

[点拨]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

迷路了,会怎么样?

“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

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

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

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

“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

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

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

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

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

找到了吗?

“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

三、巩固提高

1.这篇课文中,有不少至今常用的词语,请找出来仔细体会。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2.联系作者的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谈一谈你对“桃花源”式社会的认识。

[点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否定作用;具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

3.作者在课文中用“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一句模糊语,意在暗示“世外桃源”是找不到的。

四、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高效课堂》本课作业。

 

附: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理想社会

课后反思

可取之处:

在第一课时中,主要就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落实,同时引导学生学会逐步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

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赏析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明确并深化主题,步步深入,自然流畅,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

由于本课的内容较多、学生文言积累较差等原因,造成了教学任务落实得不够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