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97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文档格式.docx

“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

杜甫在《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诗中,用“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来描绘与李白同游齐梁时的欢畅惬意。

可见,这一文雅之词的音和义在商洛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三)

俐怜,商洛方言夸奖人聪明能干、干脆利落惹人喜爱称作“俐怜”(读作lì

lian),“你媳妇真俐怜,啥都能干”,“她不行,哪有你俐怜”。

有时也用于善意的奚落,“看把你俐怜地!

”也有人认为这一方言词应写作“历练”,愚以为不妥。

历练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经历世事,阅历多而有经验”,显然难以表达这一方言的丰富含义和情感。

怜有爱惜之意,如:

《宋书·

傅亮传·

感物赋》“怜鸣蜩之应节,惜落景之怀东”。

古汉语中还有怜俐一词,也写作伶俐,意思是聪明机灵、干脆利落。

宋代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

惟礼禅师》有一句话,“伶俐人难得”。

《元曲选·

赚蒯通》:

“可擦的一刀两断,便除了后来祸患,岂不伶俐?

”宋代诗人朱淑真《自责》中写到,“添得情怀转萧条,始知怜俐不如疑”。

关汉卿《窦娥冤》中也用了此词,“说的来藏头盖脚多怜俐,道著难晓”。

笔者疑为商洛方言把俐怜即古汉语书面语“怜俐”一词的倒序,这更符合方言表情达意和发音的规律及特征。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四)

嫽,这是商洛和关中一带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一个方言词汇,是美好的意思。

《方言》“嫽,好也”。

在商洛,这个字可用于评价物品的品质、外型、色彩和使用效果,“你这身衣服穿上嫽的太太”,“这辆车真嫽!

”;

也可以用于对人的性格、人品、生活、情绪的评价,“老张那人很嫽哩”,“你最近日子过得嫽的很吧?

还可以用于对事情或工作的评价,“这个嫽的很”,“这个事办得嫽!

”在这种语境中,嫽就是好、很满意。

这一方言口语其实在诗经时代就已出现,《诗经·

陈风·

月出》唱道:

“月出姣人,姣人嫽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儿出来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

体态苗条姗姗来,惹人相思我心焦)。

“僚通假“嫽”。

唐·

陆德明《释文》:

“僚,本亦作嫽,同音了。

”古汉语中有僚妙一词,是俊美之意,汉代傅毅《舞赋》中写到:

“貌僚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

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涕而横波”(俊美的容颜妖冶迷人,青春的霞光溢满脸庞。

弯弯的秀眉又细又长呵,美目流盼聚一汪秋水)。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五)

太太,本是名词,明朝时中丞以上官员的妻子才能称太太,后凡士大夫官僚的妻子通称太太,对已婚妇女也通称太太。

但商洛方言称某人某事特别好时则爱用“太太”一词来形容,如,“这东西真好得太太!

”“那景色确实好得太太!

”在这种语境中,“太太”的词性也由名词变为形容词,也更符合“太”字的本义。

其实,太和大本是一个字,最初只有“大”,而无“太”《广雅·

释诂一》:

“太,大也”。

语言学家段玉裁解释说:

“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太”字除了表示“尊于大”、“大之极”以外,还有“过于”、“过分”的意思,《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杜甫《新婚别》: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商洛方言中将“太”字连用,表达一种极至状态。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六)

板啦,这是商洛人使用较高的方言之一,指事情坏了、没有成功。

“这事儿板啦”。

这一方言的实际内涵在“板”一字。

《诗经·

大雅·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

出话不然,为犹不远”(上帝发疯不正常,下界人民都遭殃。

话儿说的不和理,政策定来没眼光)。

大雅·

荡》:

“荡荡上帝,人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上帝娇纵又放荡,他是下民的君王。

上帝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

由于《板》、《荡》两篇诗皆讽刺周历王无道,败坏国家,后因之以“板荡”一词表示政局变乱、社会变坏,如《文选·

拟魏太子邺中得诗(王粲)》有“幽历昔崩乱,桓灵今板荡”,瘐信《瘐子山集·

伤心赋》“在昔金陵,天下哀乱,王室板荡,生民涂炭”,《旧唐书·

萧禹传》“痴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说“书有三病,皆系用笔,版(通假板字)者,腕弱笔凝,全与取兴,物状平遍,不能圆混也”。

这里,板就指败笔。

与“板啦”意义相近的方言词还有“瞎啦”、“毕啦”、“完啦”、“球啦”等,不同地域选择使用这些词的习惯有所区别。

与此相关的方言还有“板货”一词,指没有眼光、没有能力、不守规矩的人,“你这板货,连这事都办不成”;

有时也指用处不大或不好使用的东西,“这辆自行车是个板货,一直出问题,还不如步行的快。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七)

惆怅,这个古代常用的书面语,如今也是商洛方言语汇。

惆是失意、痛心的意思,《荀子·

礼论》“案屈然已,则期于志意之情者惆然而不谦”,陆机《叹逝赋》“虽不寤其可悲,心惆焉而自伤”。

怅是失意的意思,《礼记·

问丧》“心惆焉怆焉”,屈原的《山鬼》也用到“怅”字: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作为古代常用的书面语,《词源》对“惆怅”含义的解释是“因失意而伤感、懊恼”,如:

宋玉《九辨》“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后汉书·

冯衍传》“风波飘其并兴兮,情惆怅而自伤”,陆游《观长安城图》诗也用了惆怅一词,“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

在商洛方言中,“惆怅”一词表示人忧愁、失意、担心等难以释怀的复杂情绪。

“这又不是什么大事,看把你惆怅得”。

“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的婚事你就不用惆怅,到时候都能解决”。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八)

稀奇,也写作希奇,稀、希和奇都有少、罕见、特异的意思,古代典籍中多有例句:

贾谊《新语·

本行》“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老子》“知我者希,责我者贵”,《论语·

公冶长》“不念旧恶,怨是用奇”,《庄子·

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这两个字合成“稀奇”一词,有时也写作希奇,如:

《法苑珠林·

千佛厌苦》引《佛本行径》,“时彼大臣见太子有是希奇难思议事,即大欢喜”。

商洛方言常用“稀奇”来表达久别重逢或偶遇难见之人、物和事时的亲昵、喜悦和惊奇,“儿子回来了,看把他妈稀奇得”,“他对这个玩具稀奇的很,舍不得放下”,“想不到你今天能来,真是稀奇”。

与此相关的方言还有“稀成”、“稀罕”,稀成指人自以为贵、自以为美、自我欣赏,“看把你稀成的!

”“稀罕”指一稀少难得而认为可贵,古籍中有例句:

郑光祖《王粲登楼》“稀罕还你这几贯钱!

”《儒林外史》“卜信道:

‘不要恶心,我家也不希罕这老爷’”。

商洛方言中“稀罕”指把人和物看的很贵重,有珍爱之意,“你把儿子希罕得的呦!

”商洛方言有时将这个词并做一个字使用,发二字合音xian。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九)

还可以用于对事情或工作的评价,“这个主意嫽的很”,“这个事办得嫽!

“僚”通假“嫽”。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

背时,普通话发音是bè

ishí

商洛方言读作bè

isí

,常用于表示一个人倒霉,运气不好,做事不顺利、不成功。

有时也写做“悖时”,悖即违反、逆乱的意思,《中庸》“道并行而不相悖”。

不论“悖时”还是“背时”,都是违背、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或发展趋势,所以凡事不利,其实是有内在的因果关系的。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用做“背时”,“这两天背时地很,做啥啥不成”。

商洛还有句俗语叫做“人背时,放屁都打脚后跟”。

在古汉语中,凡物之后面或反面叫“背”,如《诗经·

荡》“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知人之明你没有,不知叛臣结朋党)。

“时”有“时机、机会”等意思,《论语·

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一个人喜欢做官去常常失去机会,可以叫做聪明吗?

)。

作为一个词语,“背时”指不和时宜,唐代诗人卢照邻《对蜀父老问》“盖闻智者不背时而侥幸,明者不违道而干非”,刘禹锡《酬乐天见寄》“背时犹自居三品,得老终须卜一丘”。

可见,“背时”曾是古代书面语。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一)

瞀乱,本意有混乱、紊乱、纷乱等含义,是古代较为常见的书面语。

宋玉《九辨》中有“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私自怜兮何极?

心怦怦兮谅直”(胸怀激愤想绝决而不能,心中烦乱有不解的思绪)的诗句,《后汉书·

廉范传》也使用过此词,“范呵之曰:

‘君困厄瞀乱邪?

’”。

商洛人在情绪烦乱、心情难受又没有办法时爱用“瞀乱”一词,常把“瞀”(maoluan)读作“mú

luan”。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遇上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却又无法快速了结的事而乱人心绪,“你说这个事吧办是办不成,放又放不下,真把人瞀乱死了”。

另一种情况是遇上做事不干脆、粘粘乎乎的合作者而让人心情烦乱,“想干什么你就直接说,看你把人瞀乱的”。

在商洛方言中,与“瞀乱”含义相近的另一方言词是“胳挠”,“胳”和“挠”都是抓挠别人发痒、另人极不舒服,“胳挠”表达的就是这种不舒服、不痛快的感受,它既指事也指人:

“你说这事胳挠不胳挠?

”“老刘这个人真胳挠”。

避,躲避、避开的意思,古作“辟”。

《中华大字典》“辟,避省字(集韵)。

辟,回也,或省作避”。

古籍中较为常见,如: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孔子《论语·

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钱穆先生注释“贤者避去此世。

其次,避开一地另居一地。

又其次,见人脸色不好始避。

更其次,听人言语不好乃避)。

《孟子·

藤文公下》“(陈仲子)辟兄离母,处于於陵”。

董仲舒传》“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位”。

“避”在古代书面表述中也较为普遍,《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金代诗人元好问《武善夫桃溪图》诗中写到,“物外烟霞卜四邻,武陵不是避秦人”。

在古代汉语中,与“避”有关的词语有“避世”(逃避尘世而隐居)、“避宅”(不居家中,潜匿他处)、“避席”(离开座位)、“避地”(为躲避灾祸而移居他处)、“避就”(避开与趋就)等等,足以说明“辟”和“避”都是古代较为常用的书面语。

在当今商洛方言表述中,心情烦闷叫人离开或者不想让某人参与某事时,常用“避”一个字,发音pì

,表达“滚开”、“躲远”、“别插手”、“不想理你”等叱责、不满的情绪,有时两人关很好时也笑着用“避”字拒绝,如:

“要不要我帮你?

”“避!

”“小刘,你再借给我些钱吧?

”“避,我也不是开银行的!

”在语法方面,商洛方言“避”与古代某些口头语(如“咄”)的用法相类似,《汉书·

东方朔传》“朔笑之曰:

‘咄!

’”汉乐府民歌《东门行》描写一个男子因生活所迫,拔剑出门铤而走险,妻儿竭力阻拦,男子说:

“咄!

行!

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二)

没象。

这一方言俗语的关键在“象”字。

象的原始意是动物名,象形字,突出大象的长鼻子特征,《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

又指代象牙,《礼记·

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

还有“肖像”义,《晋书·

顾恺之传》“尝图裴楷(人名)象”,这个意义上又写作“像”。

引申为“相似”、“好象”《易·

系辞》“象也者,像此者也”。

在古汉语中,一种较为抽象的用法是,凡形于外者曰象,如气象、星象、景象等,《易·

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再引申为“法式”、“榜样”等,屈原《九章·

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种植你作为学习的榜样)”,王粲《七哀诗》中写到“西京乱无象,豹虎方遘患”,无象即没象,指乱了法式、不成样子。

“没”即无,《论语·

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唐代诗人陆龟蒙《和重题蔷薇》诗:

“更被夜来风雨恶,满阶狼籍没多红”。

“没象”中的“没”本应读做meí

,商洛方言中的读作mò

,“没象”既用于评价不按规矩、事理和礼俗做事的人,也常用来指没有效果和前途的事,如:

“老孙这个人咋样吗?

”“那人没象”。

“你评职的事情咋样?

”“形势严峻,可能没象”。

在商洛方言中,“没”还有“丢失”、“死亡”的意思,如:

“对不起,我把你的钢笔给没(丢失)啦”,“真不幸,老孙昨完没(死亡)啦”,古籍中也有例句,《论语·

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三)

失它 

在这个方言中,“它”是指示代词,可指代人、事、物。

“失”具有多重含义,《说文》“失,纵也。

从手,乙声”。

段玉裁注:

“纵者,缓也。

一曰舍也。

在手逸去为失”。

可见,“失”的本义是失掉、消失。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引申为“耽误”、“错过”,“错误”,“过失”。

《史记·

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法皆斩”。

《尚书·

秦誓》“时哉不可失”。

《荀子·

大略》“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

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

《礼记·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古汉语中有“失言”、“失人”等术语,《论语·

卫灵公》“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在商洛方言中,“失它”一词有多重含义,常用于表述某件事情没有成功,“上岗证办好没有?

”“失它啦”;

也用于表达某件物品功能的丧失,“把你自行车借我用一会儿”,“早都失它啦,用不成”;

还用于表示生命或前途的终结,“这几天咋没见你的宠物狗?

”“上周生病,失它啦”。

“某某触犯法律,被捕入狱,这一下真的失它啦”;

“失它”有时还用作动词,表示“毁掉”的意思,“你再这样陷害人,小心别人把你给失它了!

”“失它”还有荒唐马虎、靠不住的意思,“他是个失它三,等他办就等忘啦”。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四)

碎娃,商洛方言把“小”叫做“碎”,与“大”相对。

小孩儿称做“碎娃”或“碎仔儿”,“你这碎娃真不懂事!

”。

还把最小的孩子叫做“老碎”(老小),“我家老碎都工作几年啦”。

体形小也叫“碎”,“我这娃干吃不长,都十岁啦还是这样一个碎墩儿”。

有时也把琐碎小事叫“碎事”,“咱又干不了大事,只能做这些碎事”。

古代不少诗人在诗作中用“碎”字表现细小、零碎的物象或事物,一个较为常见的词语叫“碎金”。

文学》载桓温评价谢安给简文帝做的谥法议文时说;

“此安石碎金”,“碎金”指谢安的零碎佳作。

苏轼《次韵子由所居》(之一)“堂后中秋菊,碎金收辟寒”,句中的“碎金”指细小的菊瓣。

王安石《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之二)“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这里的“碎金”则指的是透过竹叶的碎小的月影。

黄庭坚《宋懋宗寄夔州五十诗》“五十清诗是碎金,试教掷地有余音”。

在上述例句中,“碎”字取其小,“金”字言其贵。

还有“碎务”一说,《晋书·

刘毅传》“后司徒举毅卫青州大中正,尚书以毅悬车致仕,不宜劳以碎务”,“碎务”指的是琐碎的事务。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五)

倩,美丽好看的意思,是古代典型的书面语。

《中华大字典》“倩,人美字也。

”既可用于表现女性美,《诗经·

卫风·

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也可用于对男子的美称,《汉书·

朱邑传》“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注:

“倩,士之美称”。

引申为“妩媚”,如倩影、倩盼、倩妆、倩俏等,《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张耒《次韵秦观》诗“婵娟守重闺,倚市争倩盼”,《全唐诗》收录的吴融《还俗尼》诗“柳眉梅额倩妆新,笑脱袈裟得旧身”,宋庐炳《烘堂词·

少年游》“倩俏精神,风流情态,惟有粉郎知”。

商洛方言常用“倩”来形容人长得漂亮好看,而且不分男女,“这娃长得真倩!

跟电影明星一样”,这种用法完整保留了“倩”的本义。

有时也用于讽刺,如:

“凭啥把这给你,你比别人长得倩?

还有一种用法,用“倩”来形容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看把你倩地!

”“看把他自己还倩地,都不知道别人怎样看待这个事”。

不难发现,商洛方言不仅保留了“倩”的本义,还发展了“倩”的内涵,扩大了“倩”的运用范围。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六)

寻,找寻的意思,是古代较为常见的书面语,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能与许多词结合组成新的词组,如,“寻觅”(寻找),李商隐《题二首后重有戏赠任秀才》“峡中寻觅长逢雨,月里依稀更有人”,李清照《声声慢》则把寻觅叠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春”(探赏春景),陈子昂《晦日宴高氏林亭》“寻春游上路,追宴入山家”,孟浩然《重酬李少府见赠》“五行将禁火,十步想寻春”;

“寻幽”(寻觅幽雅的地方或境界),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鹅溪》“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

“寻趁”(寻觅、寻找),宋代词人杜安世《寿城词·

玉阑干》“几回独睡不思量,还悠悠梦里寻趁”;

还有成语寻死觅活、寻花问柳、寻枝摘叶、寻章摘句、寻根究底等等。

在商洛方言中,把“寻”读作xí

n,“你寻(xí

n)啥哩?

寻到没有?

”“那么大的东西怎么能丢了,你再寻一寻”,有一句骂人的话说“你寻死呀?

商洛方言保留了“寻”字最重要的本义,只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音变。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七)

张,这里不是指姓氏,而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方言词。

商洛人爱用“张”表达一个人自大、自以为是,属贬义,如:

“看把你张地都没领啦!

”“张啥里张?

比你能行的人多地很”。

“张”的本义是拉开弓弦,与“弛”相对,《说文》“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

小雅·

吉日》“既张我弓,既挟我失”。

“张”还有“大”、“使强大”等含义,《诗经·

韩奕》“四牧奕奕,孔修且张”,《左传·

昭公十四年》“臣欲张公室也”。

当“张”发去声时,表示“自大”,《词源》解释为“zhà

nɡ集韵知亮切,去,漾韵......自大。

左传·

桓公十年:

‘随张,必弃小国’”,《释文》“张,猪亮反。

自侈大也”。

雅量》载,王僧弥给谢玄敬酒,见谢玄不客气,就愤怒地骂道:

你本是吴兴溪边钓鱼的,“何敢侜张(自大嚣张)?

”“张狂”一词曾是古代书面语,汉代学者焦延寿《易林》“智不别杨,张狂妄行”。

“张狂”的近义词是“张皇”,柳宗元《三良》诗“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还有贬义词“张致”,又做“张志”、“张智”,《水浒》“那妇人做出了很多奸伪张致”,《永乐大典·

小孙屠》戏文“这般闲争甚巴臂,旁人听是何张志?

”元曲作品《竹叶舟》“你看中间一个老秃厮,左边一个牛鼻子,右边一个穷秀才,攀今揽古的,比三教圣人还张智哩!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发现,商洛方言保留了“张”这个雅词的原音愿意。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八)

谄,本义是奉承、献媚讨人喜欢的意思,贬义,如:

《论语·

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强笑以讨好人称为“谄笑”,《孟子·

滕文公》“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伪哭以求怜称为“谄泪”,唐代张仲方《驳李吉甫谥议》诗:

“谄泪在脸,遇便则流”。

谄媚之人称为“谄骨”,唐代王建《寄上韩愈侍郎》:

“碑文合遣真魂谢,史笔应令谄骨羞”。

在古代“谄”“谀”是近义词,《说文》“谄,谀也”,《荀子·

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

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谄”也是商洛很有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但是用做方言时,“谄”的读音以及其所表达的含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商洛方言中的“谄”字发去声读作chà

n,是个中性的形容词,常用来形容感觉良好,心理舒服惬意。

“谄”的适用性很广,可用于形容事情办得好:

“这件事你办得谄!

真能行”;

也用于形容某种状态舒服惬意:

“你们单位多谄!

工作不累,拿的钱还多”,“你现在的日子谄地很吗!

还用于对人的性格品质的评价:

“老张这个人谄地很,没啥说的”;

有时还用于对物品性能的评价:

“你这支新钢笔咋样?

”“美,用起来谄地很!

甚至用于表达衣服和体、饭菜和口等舒服惬意的生活感受:

“我这件衣服还不贵,穿起来很谄哩!

”“这顿饭吃得谄,舒服死啦!

”“谄”常常于“谄”组成“谄活”一词,用法也大致相似,只是在表达心理满足的程度上更充分一些。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十九)

哲,《说文》“哲,知也”,古代“知”、“智”通用。

“哲”的本义是聪明、智慧、明达。

臬陶漠》“知人则哲”,《诗经·

瞻仰》也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句子。

明达而有才智之人称为“哲人”,《诗经·

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亦维欺戾”(古人有句老俗话:

智者看来象愚笨。

常人显得不聪明,那是本身有毛病。

智者看似不聪明,那是装傻避罪刑);

智慧而富有才艺的人称为“哲匠”,杜甫《陈拾遗故宅》“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指陈子昂)。

商洛方言中“哲”发去声读作zhē,表示一个人自以为是,言行草率,不稳重不谦和,由“哲”字本义中的肯定褒扬变为方言语境中的否定厌嫌。

“哲”字见于三种情况:

最常用的是形容人的性格,如果某人话多、炫耀、爱出风头,不稳重不谦和,人们就会评价说“那个人哲地很”,“小李这小伙才能可以,就是太哲”;

其次,“哲”用于对某人言谈风格的厌烦,如果有了一点成绩就按耐不住,急于向人显示、炫耀,人们听了之后会顺口说“这人太哲”;

其次,一个人爱出风头、作风飘浮不稳重,也被冠以“哲”字,比如:

“看她哲地,刚买的新衣服就穿上啦”,“那个小伙子头摇尾巴动,哲地放不下他”。

孩子考了满分,一来客人就拿出卷子让人看,家长也会说“看这孩子哲地”。

有时,孩子和家长顶嘴或冒险做事,家长就训斥说“不要哲”。

另一方言词汇“烧苞儿”与“哲”字意义几乎相同,我们经常会到“某某人是个大烧苞儿”之类的话。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二十)

悬乎,商洛方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