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015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词格律十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

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就是了。

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是仄声。

唯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同音字典》)。

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

这三首诗中的入声字是“白”、“日”、“入”、“欲”、“目”、“一”、“国”、“发”、“撷”、“物”、“得”、“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发”、“撷”、“得”,它们在普通话里都变了平声,而它们所在的位置是规定要用仄声字的。

这三首诗是严格依照平仄格式写成的。

一般地说,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仄。

试看第一句第一个字,“白”、“嫁”是仄,而“红”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第一个字,这里三首诗都是用了仄音,但是在其他唐诗中也有用平声的。

唯独像“平平仄仄平”这样一个五言平仄句式(在这三首诗中是第三句),第一个字只能用平声,不能用仄声,否则叫做“犯孤平”。

这一讲所讲的是最基本的东西。

讲的虽然是五言,但是可以类推到七言。

讲的虽然是绝句,但是可以类推到律诗。

讲的虽然是诗,但是可以类推到词。

诗词格律十讲第二讲五言绝句

绝句都是四句。

五言绝句可以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现在先谈律绝。

律绝一般之用平声韵,而平仄格式则有四种。

第一讲里所讲的平仄格式是第一种:

这里有四种句式:

第一种句式是平仄脚,第二种句式是仄平脚,第三种句式是仄仄脚,第四种句式是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所有变化的基础,四种五言绝句都是由这四种句式错综变化而成的。

第二种五言绝句只是把第一中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了一下:

听筝李端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第三种五言绝句基本上和第一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平平脚: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溪居裴度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飞不到,时有水禽啼。

第四种五言绝句基本上和第二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仄平脚: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闺人赠远王崖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在四种平韵五言律绝当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其次是第三种。

其余两种都是少见的。

去了平韵律绝之外,还有一些仄韵律绝。

现在只举一个例子: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忆旧游顾况

悠悠南国思,夜向江南泊。

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

律绝只有四种句式,即使是仄韵的五言律绝,也不超出这个范围。

依照这四种句式写成的诗句叫做律句,凡不用或基本上不用律句的五言绝句可以称为“古绝”。

古绝不拘平仄,在押韵方面即可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

例如:

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拜新月李端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夜思》是平声韵,《拜新月》是仄声韵。

“疑是”句“平仄仄仄平”,“细语”句“仄仄平仄平”,“北风”句“仄平平平仄”,都不是律句。

诗词格律十讲第三讲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也是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

七言律绝是以五言律绝为基础的。

跟五言律绝一样,七言律绝共有四种平仄句式,这只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

如果是仄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平起的七字句,如果是平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仄起的七字句。

试看下面的比较表:

平仄脚:

五字句——□□(仄)仄平平仄

七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脚:

五字句——□□平平仄仄平

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脚:

五字句——□□(平)平平仄仄

七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脚:

五字句——□□(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跟五言绝句是相一致的。

不过,七言绝句以首句押韵为比较常见,所以次序应该改变一下。

第一种七言绝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题金陵渡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二种七言绝句是把第一种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并且使首句仍然收平脚,第三句仍然收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第三种七言绝句是第一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这一种比较少见):

忆江柳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第四种七言绝句是第二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仄韵七绝颇为罕见,这里不举例了。

七言绝句每句的第一字都是不拘平仄的,第三个字在许多情况下也不拘平仄,因此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但是,这个口诀是不全面的,在正常的情况下,第五个字不能不论;

更重要的是仄平脚的句子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了孤平。

凡是不合于这里所讲的都是变格,在第六讲里还要谈到。

诗词格律十讲第四讲五言律诗和长律

我们在第二讲中讲了五言绝句,这里再讲五言律诗就非常好懂了。

五言律诗共有八句,四十个字,比五言绝句(指律绝)的字数多一倍,可以说两首五言绝句合起来就是一首五言律诗。

按发展情况说,应该说五言绝句是五言律诗的一半;

但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说五言律诗是五言绝句的双倍也未尝不可。

跟五言绝句一样,五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一种五言绝句的两首: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二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二种五言绝句的两首: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春江次白居易

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

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

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

莫怪珂声碎,春来五马骄。

第三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三种五言绝句加第一种五言绝句: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北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第四种五言律诗等于第四种五言绝句加第二种五言绝句(这一种比较少见):

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律诗中间四句要用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

关于对仗,后面还要专题讨论。

长律是超过八句的律诗,有长到一百六十韵的。

两句一押韵,一百六十韵就是一千六百个字。

有一种试贴诗规定五言六韵(清代规定五言八韵),那是应科举时写的。

湘灵鼓瑟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

长律的平仄很容易知道,因为它只是把五言绝句加起来。

例如五言六韵的长律就等于三首五言绝句。

除头两句和末两句以外,中间各句都是要用对仗的。

长律一般只是五言诗,七言长律非常罕见的。

诗词格律十讲第五讲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就其平仄格式说,是七言绝句的扩展。

七言律诗共有八句,五十六个字,比七言绝句的字数多一倍,正好把两首七绝合成一首七律。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七律等于第一种七绝加第三种七绝:

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二种七律等于第二种七绝加第四种七绝: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三种七律等于第三种七绝的两首: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遣悲怀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第四种七律等于第四种七绝的两首: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律跟五律一样,中间四句要用对仗;

至于头两句和末两句,一般不用对仗。

特别是末两句,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把律诗、绝句的平仄规则总结一下。

平仄有“对”的规则和“粘”的规则。

单句称为出句,双句称为对句,出句和对句加起来叫一联。

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三联称为颈联,第四联称为尾联。

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做对。

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做粘。

当然,在“粘”的时候,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的平仄不可能相同;

在“对”的时候,如果首句入韵,首联出句和对句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也不可能相对。

总之,我们可以拿每句的第二个字作为衡量对粘的标准。

知道了粘对的道理,要背诵口诀(平仄格式)就不难了。

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首诗的平仄都可以按照粘对的规则背诵如流。

即使是百韵长律,也不会背错一个字。

违反粘的规则叫做“失粘”(广义的“失粘”指的是不合平仄,这里用的是狭义);

违反对的规则叫“失对”。

唐人偶尔有不粘的律诗、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但是不足为训,因为一般的律诗、绝句总是粘的。

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唐人虽也有个别失对的情况,那或者是模仿“齐梁体”(律诗未定型以前的诗体),或者是诗人一时的疏忽,后人是不能引为口实的。

诗词格律十讲第六讲平仄的变格

上面说过,前人做律诗、绝句有个口诀时:

“一三五不论。

”这是就七言说的;

如果是五言,那就应该时“一三不论”。

其实仄平脚的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孤平。

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按常规来说,也是要论的,但是在这些地方可以有变格,就是在本该用平声的地方也可以用仄声,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也可以用平声。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时平平脚,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仍以用仄声唯一,否则末三字变成平平平,而三字尾连用三个平声是古风的特点(见第八讲),最好律诗、绝句不要用它。

现在讲到三种特别的句式。

这三种句式是不合于前面五讲中所列的平仄格式的,然而它们时律诗、绝句所容许的。

(1)五言出句二、四字同平,七言出句四、六字同平。

——依前面五讲的说法,仄仄脚的律诗,在五言是“(平)平平仄仄”,在七言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但是,这个格式有一个最常用的变格,就是:

五言:

平平仄平仄

七言:

(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是把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对调,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对调。

对调以后,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再时不拘平仄的,而是必须用平声,例如:

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种句式多数被用在尾联的出句,即律诗的第七句,绝句的第三句。

(2)五言出句二、四字同仄,七言出句四、六字同仄。

——依前面五讲的说法,平仄脚的律句,在五言是“(仄)仄平平仄”,在七言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是,这个格式也有一个变格,就是:

(仄)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

这里五言第二、四两字都用仄声(全句可以有四仄,甚至五仄),七言第四、六两字都用仄声。

但是,有一个附带的条件,就是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必须用平声。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讲到这里,我们知道“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不完全适用了。

(3)孤平拗救。

——所谓孤平,指的是五字句的“仄平仄仄平”,七字句的“仄仄仄平仄仄平”。

由于除了韵脚以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所以叫做孤平。

凡不合平仄的句子叫做拗句。

拗句和律句是反义词。

孤平的句子也是拗句的一种。

但是,拗句可以补救。

补救的办法是:

前面本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后面适当的位置用上一个平声意味抵偿。

所谓孤平拗救,是指仄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一字用仄,第三字用平;

七言第三字用仄,第五字用平,即:

仄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

试看下面的例子:

夜泊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尽,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孤平拗救常常和二、四字同仄的出句(在七言则是四、六字同仄)同时并用,向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往来成古今”、陆游的“双鬓向人无再青”都是。

这样,倒数第三字(如孟诗的“成”字,陆诗的“无”字)所用的平声非常吃重,它一方面用于孤平拗救,另一方面还被用来补偿出句所缺乏的平声。

上文所讲第一种特殊句式,五言第三字用了仄声,第四字就必须补一个平声,而且第一字不能再用仄声,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应该白变格和例外区别开来。

变格是律诗所容许的格式,甚至能用于试帖诗;

例外则是偶然出现的,如杜甫的“昔闻洞庭水”,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

有时候,诗人可以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完全不拘平仄,叫做“拗体”。

但拗体是罕见的,这里不详细讨论了。

平仄的变格相当复杂,我们了解这个,主要为了欣赏古人的律诗、绝句。

至于自己写诗,自然不一定要用变格。

诗词格律十讲第七讲对仗

绝句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

如果用对仗,一般用在首联。

律诗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在唐人的律诗中偶然也有少到一联对仗的,那只是例外。

至于对仗多到三联,则是相当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是如此。

三联对仗,常常是首联、颔联和颈联。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谷口书斋寄榻补阙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罗径,昨与故人期。

野望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仗首先要求句型的一致。

例如杜诗首联“细草微风岸”,这是一个没有谓语的句子,必须找另一个没有谓语的句子(这里是“危樯独夜舟”)来对它。

又如颈联“名岂文章著”,“著名”这个动宾结构被拆开放在一句的两头;

对句是“官应老病休”,“休官”这个动宾结构也拆开放在一句的两头,才算对上了。

又如钱诗颔联“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竹怜”不是真正的主谓结构,“山爱”也不是真正的主谓结构,实际上是“怜新雨后的竹,爱夕阳时的山”,这样它们的句型就一致了。

对仗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上文已经讲过了。

此外还有三种特殊的对仗:

第一是数目对,如“万里悲秋常坐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第二是颜色对,如“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第三是方位对,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等。

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

又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和“年”是时令对。

凡同一小类相对,词性一致,句型又一致,叫做工对(就是对得工整)。

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是工对。

邻类相对也算工对,例如“一去柴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北方)对“黄”是方位对颜色;

又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对“春”是天文对时令。

两种事物常常并提的,也算工对,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对“鸟”是工对;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人”对“马”是工对。

有所谓借对,这里借用同音字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