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572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绪论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法B科学社会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

A工业革命B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

A德国古典哲学B唯物史观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领域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4.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矛盾是()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

D.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8.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9.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A.是否受到多数人的拥护

B.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

D.出现时间的先后

1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有否发展数量的增减

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11.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

1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

C.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13.“天不变,道亦不变”是(d)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4.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1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普遍联系的规律

二.多选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3.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5.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的哲学派别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6.“拔苗助长”的事例是(ab)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

C.急躁冒进的表现

D.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表现

7.实践的基本特点是(acd)

A客观性B革命性C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

三、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内容如何?

2.用实践观点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2.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其实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首先,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

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其次,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拓展和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最后,人类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4.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5.“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6.“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理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

”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9.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0.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11.“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二、多选题:

1.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A.必然B.必然王国

C.自由D.自由王国

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3.割裂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将导致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倾向,真理观上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4.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成功的实践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动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5.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

6.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8.“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9.实践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用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原理分析有关问题。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求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2.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

8.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C.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生产力B.地理环境

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7.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可以阻碍或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的规定性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是因为: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

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

2.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3.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d)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

7.利润率是(d)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8.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9.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二、多项选择题

1.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4.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实质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如何理解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者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

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