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672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docx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

 

中国某某某某学校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

姓名:

0000000000

班级、学号:

00000000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

经济信息管理

指导教师:

00000000

开题时间:

2009-06-20

完成时间:

2008-11-12

2008年11月12日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1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

答辩申请书……………………………………………………3-5

正文……………………………………………………………6-20

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21

答辩过程记录表…………………………………………………22

 

 

课题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

一、课题(论文)提纲

0.引言: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2.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2.1.二元经济体制的制约

2.2.“剪刀差”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2.3.财政资金投入方面的因素

2.4.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2.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2.6.制度变迁

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3.1加快户籍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3.1.1.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减少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

3.1.2.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

3.2加大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支持保护程度

3.2.1.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

3.2.2.搞活农产品流通

3.2.3.加大农业科技开发投入

3.2.4.建立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制度

3.3.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农村管理体系

3.4.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5.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框架

3.5.1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农村生活保障资金

3.5.2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低保制度

3.5.3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

3.5.4.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3.6.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积极促进充分就业

3.6.1.实施农村教育基础建设工程

3.6.2.实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工程

3.6.3.实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程

3.6.4.实施农村就业培训工程

3.7.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4、总结

 

二、内容摘要

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来我国关注的重点。

本文首先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开始分析,然后总结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城乡差距何以形成?

主要是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

农民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势必要分析解决差距的对策。

文中分别从教育、社会保障、户籍土地制度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等方面全面深入分析总结,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

三、参考文献

[1]孙君.专家观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权威解读,2006(4).

[2]辛守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2006(4).

[3]任正晓.农业与粮食热点问题研究,2007(9).

[4]中国经济报,2009(1876期).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

0000000000

中文摘要:

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来我国关注的重点。

本文首先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开始分析,然后总结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城乡差距何以形成?

主要是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

农民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势必要分析解决差距的对策。

文中分别从教育、社会保障、户籍土地制度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等方面全面深入分析总结,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教育;二原经济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趋势持续上涨,情况很不乐观。

因此势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分析,找出原因。

国家一直密切关注城乡发展问题,各个方面的政策都予以实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政策实施方面落实不到位,农民问题任然是国家密切关注的热点。

农村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的发展,是拉大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

本文试从这些方面深入分析,探讨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529.9亿元,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增长了81.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年为381元,2007年为18934元。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城乡差距也随之不断的扩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

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5:

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6:

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

1,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

1,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

1,2002年达到3.11:

1,2003年扩大到3.23:

1,而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继续扩大为3.33:

1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6:

1。

2.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2.1二元经济体制的制约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并巩固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

当时我国有两个社会:

一个是市民的

社会,他们住在城市里,城市办工业;一个是农民的社会,他们住在农村,农村搞农业。

这两大社会内同质性很高而彼此异质性很大,边界明确、互相封闭。

从商品市场看,农民由于组织化程度低,一般只能进入城市集贸市场进行零星的、小规模的现货交易,基本上没有进入批发市场,更难以参与大宗远期合约和期货交易,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批发贸易基本仍由国有流通企业垄断经营。

从要素市场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因农业平均利润率偏低和受利益驱动,主要面向城市经济,城市相对充裕的资金没有进入农村,农民参与进入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条件和渠道都十分有限;农村土地转化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还不能直接市场化,必须通过国家征用转化为国有土地后才能进入市场,一级市场由国家控制,二级市场农民很难进入,农民在土地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分享农地向非农地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巨额增值收益。

  计划经济时期集中农村资源推进城市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实行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农民难以分享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收益;乡镇企业在管理体制上独立于行业管理之外,既无所不包,又自成体系;农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并行发展和过度竞争,使得农村工业在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后,发展空间受到明显制约,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农民分享工业化的成果。

为了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国家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中投向城市,同时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城市工业发展。

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效益驱动下,向城市转移和集聚;另一方面,国家在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上,继续向城市倾斜,农村却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我积累,如“三统筹、五提留”,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由此带来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

2.2“剪刀差”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农民所拥有的要素无外乎就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和所承包的土地,农民的收入以出卖农产品和打工获得工资来实现,农民收入过低正是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这些要素价格过低所导致的,这归结为剪刀差。

所谓的“剪刀差”就是指农产品价格相对工业产品的比价偏低。

农产品因国家实行统一定价收购的政策,农产品的价格压的很低,相对而言,工业品的价格较高,工农产品比价差别大,这种价格上的差别一方面使农民收入始终保持在低水平上;另一方面,工业部门获得廉价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便使工业部门获得财富并以资本积累的形式储存在城市中,通过这种无形的“剪刀差”使农业资金财富大量源源不断地流入工业部门。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的“剪刀差”是通过工农业产品比价差来剥夺农民财富的话,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剪刀差”就是通过压低农村生产资料的价格(主要是土地)和农民工劳动力的价格(即农民工工资)来获取城市发展的资本。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所出现的“民工荒”其实质就是民工工资太低。

民工工资几年来基本上没什么涨,但他们消费的商品物价指数却在不断的涨,近年虽然统计局报告的全国物价指数较低,但这是由汽车,家电等高档工业品价格下降快的原因造成的,而这些商品不在民工的消费范围之内,对于民工来说,其主要消费的是有关吃住行等方面商品,而这些商品价格大多却是上升比较大的,如果单单统计“民工消费品价格指数”肯定是相当大的,这种低工资消费高的现象不得不使民工重新考虑自己的收益和成本。

况且民工在外剧烈感受“邻居效应”的刺激,民工在城市生活处于社会的最下层,与周围人贫富差距较大,这样会感到剧烈的贫富差距刺激,而民工回到农村,因为周围人都生活在一个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局部范围内,无太多的外在贫富刺激,这就造成了大量农民工宁愿在家务农或在乡镇企业享受相对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出门打工,所谓的“民工荒”现象就形成了。

2.3财政资金投入方面的因素

这几年,中央和地方都增加了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但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家财政每年增收的规模相比,农业农村投入还是偏低的。

而且,在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中,包括大江大河治理和重大生态建设等关系全局、并非农业单独受益的投入。

即使考虑到用于农村教育、卫生、道路等方面的支出,国家财政专用于农村的支出比重与农村人口比重相比也很不相称,农民享有的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仍在持续扩大。

例如在信贷方面,银行给农民的信贷资金极少,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锡文感叹,现行的担保法规定,土地不能当作抵押品,农民房屋没有房产证也无法作为抵押品,农民唯有的两件“值钱”的东西均排除在抵押品的范围之外,银行叫喊农民无抵押品不能信贷这到底又能怪谁?

现实情况是农民不但不容易得到信贷,相反,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却不断的从农村吸取农民的  目投资的贷款,成为“从农村向城市抽水的工具”。

2.4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我国城乡间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直接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主要表现在:

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比例失调。

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

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

在过去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实行城乡差别政策和城乡分别管理,客观上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教育资源分配在城乡间的不公:

城市多数学校校舍较好、设备较全、由公共财政出资修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较高;而农村中小学校危房不少、教学设备缺乏,多为农民集资修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城市学生除接受普通教育外,有些还可以选择“外语学校”、“艺校”、“体校”等专业特色教育,而农村学生仅限于接受普通的义务教育。

由于城乡父母自身特点的不同和城乡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城乡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

与农村青少年的父母相比,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更全面、自觉和科学,其精力和物质的投入也更大。

在当前,教育不公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投入,而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是,那些文化教育落后的地方往往都是经济落后的地方,亟待文化哺育的农户往往都是贫穷困难的农户,教育的高收费影响到农民子弟家庭的生存状况,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来说主要还是处于一种自发的或自然而然的状态,有时更多地考虑经济因素。

因此农村失学、辍学的比率高于城市。

从而城乡差距由此加大。

2.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覆盖面还太小,并且主要限于经济较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和落后贫困地区约7亿农业人口依然处于医疗无保障的境地。

农民因长期过度劳累,日晒雨淋,缺少劳动保护,往往落下一身疾病。

但在医疗费用日益高昂的情况下,相当多的农民无钱治病,有病难医,不少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低,覆盖面不高。

我国养老保障是“多缴多得”,根据农民实际经济负担能力显然是不可行的。

农民渴望政府为他们解决养老问题,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封闭保守,加之长久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观念还停留在“养儿防老”层次,使保障功能日渐退化。

一直以来,非农非城的身份使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些群体大多受雇于个体私营企业、包工头或三资企业,他们所从事的绝大部分是苦、脏、累、险和有毒有害的工作、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劳动条件相当恶劣,经常遭受工伤,疾病的困扰,却常常缺乏劳动合同的保障。

2.6制度变迁

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是旧的制度体系局部沉淀及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的制度变迁的特殊过程的结果。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制度变迁,使得生产要素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市场的竞争,按其贡献大小来获取报酬。

由于生产要素的获取过程非均等,导致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不断加剧,加之市场价格的偏差,通过要素分配这一前提,进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积累。

同时,转型过程中相关的利益获得者利用获取的非正常收入,作为要素投入市场竞争,使初次分配的差距结果,又转化为再生产中的生产条件占有的差距,通过正常途径又获取更多的收入,从而使差距更大。

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我国刚刚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

其中发展很不平衡的直接而重要的表现是农民增收迟缓、城乡收入差别过大,这些问题,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势必分析解决对策。

关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3.1加快户籍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3.1.1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减少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

我国户籍制度自始就是政府主导的一种制度安排,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不仅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限制着人们特别是农民的迁徙自由,而且附着在户口上的各种不平等待遇较多。

在户籍制度背后,附加了许多与之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和权益,使得“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之间存在实际利益上的差别,阻碍了人口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

政府要有切合实际的举措,彻底改革“二元社会”的户籍制度,给农民自由迁移的权利,允许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全国各地自由选择自己的居住和工作地点。

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及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使全体公民在户口身份上完全平等。

3.1.2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

要树立“城市是全国人民的城市,不是城市人的城市”的观念,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这是破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必然要求。

3.2加大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支持保护程度

3.2.1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

对农产品加工视同幼稚产业,按照国际惯例,实行保护和扶持,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

特别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大龙头,要安排一定资金,加大技改力度,扶持发展壮大。

3.2.2搞活农产品流通。

由有关部门切块专项资金扶持中介组织开展,建设产地批发市场。

建立全国绿色通道网络,各交通收费站对农产品运输实行少收费或不收费的办法,并公平税赋,不搞重复征税。

3.2.3加大农业科技开发投入。

加强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网络。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一条要迅速明确下来。

3.2.4建立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制度。

这符合世贸组织的绿箱操作政策。

要研究补贴的时机和办法,补贴的办法最好与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生产挂钩,保护现有粮食生产能力。

3.3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农村管理体系。

严格保护耕地政策。

主要表现在所有农村耕地转为城市工业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只有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才有权力,而且基本农田必须由中央政府来审批。

土地承包经营制不动摇,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基础。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改革征地制度,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地转用制度和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公正补偿机制。

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建立以城带乡的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

调整土地收益的取得、分配和使用格局,建立和完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

开展农用地整理,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因地制宜地推进村庄治理。

强化对城乡土地用途的统一管制,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

3.4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要指农业内部的农、林、牧、副、渔的调整和农村内部一、二、三产业的调整。

国家应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包括外资进入农业,让农户作为第一车间,分享农产品加工转化链条上的利润,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产业化。

调整农村的产业政策,鼓励建立农产品的深加工项目,改变农村单一输出农产品的状况,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灵敏而全面的农业信息网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制的改革,政府要承担起对农民的培训责任。

积极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各种农业协会等的作用,在农户和企业之间架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桥梁,为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奠定基础。

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税收政策等“国民待遇”,引导乡镇企业与城镇企业在分工上形成优势互补。

3.5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框架

3.5.1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农村生活保障资金。

建立农村的社保制度,资金筹措是重要问题。

政府在资金筹措方面应高度重视,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补贴资金应采取多元化方式,可考虑“税保联动”的形式,即国家和地方财政从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社保基金。

除了个人缴纳外,可建立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险经费,其来源包括地方政府划拨的专项经费,上级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的补贴,设立专项公益金,筹措一定的社会捐助资金等。

3.5.2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低保制度。

完善巩固我国农村的“五保”供应制度,确保农村最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根据农民的需求与目前的条件,根据本地情况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走多样化道路,按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来提供社会保障,研究本地农村情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

3.5.3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

将农村公共卫生医疗事业向前推进一大步,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重新建立起“以防为主”的卫生防疫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从而不仅能够更好地避免农村爆发流行病的危险,也使农村医疗全面走向社会化,改善农民的医疗条件,使农民能够享受更多的公共产品,确保农村全面发展。

3.5.4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面对我国农村“老龄化”的实际,政府要极力推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优势,提高农民对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倡导农民自觉自愿加入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理顺农民生存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关系,调动农民自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进步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3.6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积极促进充分就业。

3.6.1实施农村教育基础建设工程。

要统一制定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设备的建设、配置标准,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安排专项投入,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进行全面的更新改造,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条件。

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任教资格进行全面审核,坚决淘汰不称职的老师,优化农村教育队伍。

要大幅度提高长期在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的高寒山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生活待遇。

所有农村教师的工资都要纳入省级财政核算,要从根本上杜绝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

3.6.2实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工程。

要依据《义务教育法》修订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细节,并严格督促实行,同时,逐步将过去主要由农民承担的就年义务教育的学费(包括课本费)变为国家统一支付,使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平等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6.3实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程。

即大力开设县、乡两级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逐步做到县市设立全日制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对所有农村劳动力进行多层次、多门类的适用性强、科技起点高的职业技术教育。

通过对从业和后继农民、中坚农户、农村干部、中小企业家、农村经纪人的教育培训,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和智力保障,从而逐步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居民之间的素质差异和收入差距。

3.6.4实施农村就业培训工程。

解决低收入群体问题,关键是解决就业问题。

政府应继续提供和增加对就业技能要求低的公益性岗位,帮助下岗职工度过难关。

加大培训投入力度,提高知识水平。

各级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掌握就业的基本技能和必备知识,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

鼓励民间投资,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劳动密集型和能源低耗型的第二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使城镇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劳务市场、人才交流中心和招聘广告等市场化网络,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在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再就业培训补贴、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增加下岗人员、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

3.7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市场开放度,加强对经济活动中垄断成分的限制和管理,抑制垄断性经营收入和非法收入。

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提高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引入竞争机制,以法律和规则的形式,缩小国家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减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要建立特许经营制度,规范垄断收益分配,对各种领域的国家特许经营机构征收特许经营权收入税,采取规范的办法将留归部门和企业的垄断收益收归国家财政,从而调节因垄断造成的不合理的行业收入差距,建立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强化对居民收入的宏观调控,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要对不同性质的收入采取不同的调节政策:

保护合法收入,同时加强治理整顿不合理收入,规范价格行为和收费行为。

对各种体制漏洞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要通过改革进行全面清理和调整。

还要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牟利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要通过立法规定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